㈠ 戰爭歷史上最大的傷亡比是多少
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合圍戰-近百萬人的傷亡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未經宣戰,便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
希特勒為了實現「巴巴羅薩」侵蘇計劃,進行了長期的精心准備。他把炮兵、裝甲兵這些突襲部隊的精華秘密調到蘇聯邊境線上。為了有更充分的准備時間,希特勒將發起攻擊的日期,由原定的5月中旬推遲到6月中旬。然而希特勒的作戰計劃卻被英、美等國家的情報部門獲悉,蘇聯著名偵察員理查德·佐爾格也在東京獲悉這一重要消息。他們都以最快的速度向蘇聯情報部門發報表明德國將在兩周內進攻蘇聯。但是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對這些來自各方面的情報卻表現出令人費解的固執。他抱住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放,根本不相信希特勒會背信棄義對蘇發動突然襲擊。
由於對德國的侵略缺少准備,再加上希特勒實施閃電式的突然襲擊,天上飛機狂轟濫炸,地面坦克橫沖直撞,蘇軍兵敗如山倒,紛紛潰散。戰爭初期,德軍採用快速突擊,重點突破,大膽穿插,分割包圍等正確戰術,屢屢得手。特別是在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會戰中,德軍抓住斯大林決策錯誤之機會,成功地創下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合圍戰。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侵蘇德軍分為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
南方集團軍群由第6、第17、第11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以及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匈牙利一個快速軍(共57個師加13個旅)組成,還有第4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1300架飛機的支援。它的統帥是馮·倫斯德元帥,任務是進攻基輔,在第聶伯河以西殲滅在烏克蘭的蘇軍主力。
駐守在烏克蘭的是蘇聯西南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一部及南方方面軍的右翼部隊,統帥是西南方向總司令布瓊尼元帥。戰前,蘇聯最高統帥部就認為,希特勒如果發動進攻,必定用重兵奪取蘇聯的糧倉??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和鐵以及巴庫的石油,因此,在這個方向屯兵實力最為雄厚,達百萬,總數是西和西北兩個方向之和。從這個方向蘇德力量對比來看,蘇軍似佔有優勢。蘇聯西南方面軍共有86個師,其中包括3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共有各類坦克5000多輛,而德南方集團軍群一共只有57個師加13個旅,其中作為突擊尖刀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只有9個坦克和摩托化師,擁有坦克600多輛。這路德軍的統帥馮·倫斯德元帥深知,要想在戰爭中討得便宜,必須依靠速度、奇襲,還得靠對手司令官的失誤。不幸的是,他的對手,蘇軍西南方向總司令布瓊尼元帥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諾波斯上將都是不稱職的統帥。
1941年7~9月,蘇聯西南方面軍在布良斯克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右翼部隊配合下,在廣闊的烏克蘭大平原上與法西斯德國及其仆從國軍隊進行了極其激烈的戰斗。蘇西南方面軍共44個師防守基輔地域,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40個師展開進攻,企圖突破蘇軍築壘地域,在行進中奪取基輔。
7月7日,德軍突破蘇軍防禦,很快攻佔了別爾季切夫和日托米爾,11日,德軍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隊在兩晝夜內前進110公里,進至伊爾片河。在基輔以西15~20公里處被阻於築壘地域。德軍未能在行進間攻佔基輔,遂增調第6集團軍向基輔進攻,坦克第1集群從別爾季切夫向東南運動,企圖從側翼包圍蘇第6、第12集團軍。德軍的正面突擊和隨之而來的側翼突擊把西南方面軍分割成幾個集團。至此,德軍在西南方向已推進了300~500公里。
從7月中旬開始,德軍大規模進攻基輔,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德軍只前進了8~10公里仍未能攻下基輔。
希特勒見強攻不克,便改變戰術,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就地休整,把第2、第3裝甲集群由斯莫棱斯克調往南部,准備在基輔外圍包抄和圍殲蘇軍主力。
8月2日,德軍第1裝甲集群和第17集團軍從南北兩面穿插包抄。在基輔南面的烏曼盆地對蘇軍第6、第12集團軍形成合圍,蘇軍拚死突圍,但沒能成功,到8月8日,這兩個集團軍10餘萬人除壯烈戰死者外,全部被俘,兩個集團軍司令員穆濟琴科和波涅克林也成了俘虜。
1941年8月20日,德軍進抵第聶伯河,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之間相距550公里,如果用一直線將兩個集團軍群連接起來的話,那麼該直線的中心距離後方約500公里,也就是說,德軍的攻擊區域近似於一個等邊三角形,而蘇軍西南方面軍主力正處在這個三角形之間。希特勒抓住機會於8月21日簽發了第35號指令,命令德軍殲滅蘇西南方面軍所屬第5集團軍進而佔領克里米亞頓涅茨盆地的工業區,切斷通往高加索的石油供應。
8月25日,由閃電戰專家古德里安率領的第2裝甲集群率先從中央集團軍群中脫離出來,火速南下,直趨烏克蘭大平原,撲向布瓊尼元帥手下的百萬大軍。古德里安的強大部隊從蘇軍人群中蜂擁而過。穿過了右面的蘇第5集團軍和集結在戈梅利周圍的其他潰軍殘部,繞過了左面的庫茲涅佐夫和葉廖緬科指揮下的蘇軍。
與此同時,馮·倫斯德認為,蘇第5集團軍為保衛基輔,必將不遺餘力地與德軍對抗,戰爭將是十分激烈的,要實現希特勒的計劃,必須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圍殲戰。倫斯德向陸軍總部建議,第17集團軍強渡第聶伯河,而第1裝甲集群以最快速度突入蘇軍背後,同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在基輔側後南北對進,對蘇軍形成合圍,從而圍殲蘇西南方面軍。
8月底,蘇軍已失去第聶伯河西岸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別里斯拉夫和赫爾松最後三個立足點。9月初,在強大空軍配合下,德第1裝甲集群在西南方面左翼展開進攻,突破蘇軍第38集團軍的防禦,強渡第聶伯河並在克列緬丘格建立了穩固的橋頭陣地。同時,由北南下向基輔側後潛行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也取得進展。至此,德軍要圍殲基輔蘇軍的意圖已暴露無遺。本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蘇軍應主動撤退,以免被圍。然而,不知何因,斯大林卻命令西南方面軍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不但原有守軍不得撤離,還將大批部隊從各地調到基輔戰地,此舉正中德軍下懷。
9月4日,馮·倫斯德元帥一見蘇軍落入陷阱,立即抓住戰機,下令第17集團軍躍出橋頭堡陣地立即進攻,第1裝甲集群急速向北推進,從而為基輔圍殲戰拉開了序幕。雙方共投入了100多萬兵力,在廣闊的烏克蘭大平原上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裝甲戰。其中德軍投入了3個集團軍的兵力和2個裝甲集群的581輛坦克;蘇軍共投入了7個集團軍的兵力,多達70多萬人。
德軍按照部署,全線出擊,於9月10日攻克了軍事要地羅姆內。蘇軍發現德軍到了其背後,立即向布瓊尼元帥報告請求後撤。這位身經百戰的老戰士清醒地意識到部隊的危險處境,同意撤退。可是,斯大林從莫斯科發出嚴禁後退的命令,蘇軍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德軍來包圍自己。
9月13日傍晚,德軍的進攻取得了很大進展。幾天的激戰,使西南方面軍兩翼暴露,情況十分危急。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諾波斯經布瓊尼批准後,親自飛往莫斯科面見斯大林請求准予後撤,但斯大林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嚴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後撤。斯大林怒氣沖天,命令蘇軍不但守住基輔,還要對德第2裝甲集群實施反突擊。基爾諾波斯無可奈何地回到部隊,緊接著斯大林解除了布瓊尼的職務,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鐵木辛哥上任後,發現形勢十分危急。戰場上態勢表明,西南方面軍已到了生死關頭,只有撤退才能避免被殲。鐵木辛哥派參謀長赴莫斯科求見斯大林,這次斯大林根本沒露面,而只讓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轉達他的指示:守住基輔及周圍地區。
9月14日,德軍展開了包圍蘇軍的最後進攻,第1裝甲集群第16師猛攻盧布內,而第2裝甲集群的第3師則強攻洛赫維察,兩師相距40公里。為了使這兩個師會合,從而形成對蘇軍的徹底合圍,德軍派出了由瓦特曼中尉率領的一支小分隊執行兩師之間的聯絡任務。這支小分隊確實小,小得令人難以置信,一輛載有電台的坦克,幾輛軍車和2名軍官,45名士兵,2名隨軍記者。
小分隊大膽穿插,一路上鬥智斗勇,終於在蘇軍中沖開了一條路。9月15日,南北對進的兩路德軍會師,從而在基輔以東210公里的洛赫維察完成了合圍,基輔及周圍地域的蘇軍被團團包圍。
1941年9月16日,戰爭史上最大的圍殲戰開始了。
蘇軍第5、第21集團軍位於合圍圈正面的北部,在德軍異常猛烈的突擊下,兩個集團軍被分割,首尾不能相顧;堅守基輔的蘇軍第37集團軍三面被圍,困在一個半徑為25公里的區域內;蘇軍第26集團軍腹背受敵,到處挨打;蘇軍第38集團軍被分割包圍,損失慘重。在此情況下,鐵木辛哥只好下令突圍,統率上述5個集團軍的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諾波斯聯想到自己兩次撤退建議遭訓斥,此時仍心有餘悸,他甚至懷疑突圍命令的真實性,遂馬上與莫斯科進行聯系。9月17日3點40分,那位曾命令堅決不許後退的沙波什尼科夫終於同意撤退。
然撤退為時已晚,突圍命令雖然下達,但德軍的包圍圈越縮越小,而蘇軍官兵毫無突圍准備,整個蘇軍指揮失靈,陷入一片混亂。17日未進行任何有實際意義的突圍,蘇軍又把自己向死亡的懸崖推進了一步。
9月18日,也就是突圍命令下達第2天,蘇軍集中了強大的兵力和坦克,向德軍第16裝甲師發動了第一次突圍。蘇軍戰士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高喊著「烏拉」沖向德軍陣地。德軍很快陷入危急,而恰在此時,德軍的增援部隊趕到,打退了蘇軍的沖鋒,第一次突圍失敗了。同一天,在德軍第2裝甲集群的陣地,雙方也展開了激烈的突圍與反突圍戰個,蘇軍出動了1個騎兵師、2個坦克旅的優勢兵力向外突圍,終於殺開一條血路,沖出了包圍圈,但德軍第3裝甲師又組成了新的包圍圈。戰斗更加激烈,戰場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殺人場,到處是人和牲畜的屍體,各種武器裝備橫七豎八地遍布在戰場上,坦克變成了一堆堆廢鐵,軍車凌亂地躺在田野上,戰死的士兵被燒成了黑色的木乃伊,歪斜地掛在車門上,被炮火燒光了葉子的樹枝上到處掛著殘缺的肢體,山上地面鮮血橫流。一批又一批蘇軍士兵密集地、成群地發起沖鋒,無數寒光閃閃的刺刀舉在胸前。他們被嚴陣以待的德軍的槍炮擊倒,直到最後。廣闊的田野上堆滿了他們的屍體,呈現出一片棕褐色。
9月20日.蘇軍又組織了第二次大規模突圍,曾一度將德軍陣地打開一個缺口,但不久又被德軍的反突擊所擊敗。至此,蘇軍再無力進行有效的突圍攻擊,包圍圈內的蘇軍士兵劫數已定。同一天,方面軍司令員基爾諾波斯、政治委員布爾米堅斯科和參謀長圖皮科夫在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
為了接應被圍困的蘇軍突圍,鐵木辛哥先後出動了幾個集團軍的兵力,從包圍圈外向內進攻,力圖挽救西南方面軍全軍被殲的命運,但由於方向的偏差,又遇到了德第17集團軍的堅固防守,始終未能成功,使被圍蘇軍失去了最後一線希望。
19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放棄基輔。西南方面軍在被圍中繼續戰斗,在德第6集團軍的猛烈攻擊下,蘇軍放棄了城防要塞和外圍工事,炸毀了第聶伯河上的橋梁,退向城內,而城內黨政軍要員赫魯曉夫、布瓊尼、鐵木辛哥搶先逃命,乘飛機逃離了基輔。德軍很快佔領了基輔。英國戰地記者亨利·莫爾曾這樣描寫道:「布瓊尼的龐大部隊陷入包圍之中,在既無燃料又無彈葯的情況下,整營整營的蘇軍端起刺刀向德軍的坦克大炮和機槍發起密集沖鋒,結果成千成千的士兵被打死,擴音機把斯大林激勵人心的講話傳遍整個戰場,許多士兵陣亡時耳邊仍索繞著他的聲音,蘇軍雖然毫無希望,但仍兇猛頑強地戰斗著,甚至只要能挨近德國兵就用拳頭、靴子和牙齒來對付他們。這場觸目驚心的廝殺持續了五天五夜,到9月26日,一切歸於平息,基輔就在這場舉世罕聞的最大規模的殲滅戰中陷落。」
基輔會戰,蘇聯西南方面軍被徹底殲滅,布良斯克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受到重創。近百萬紅軍將士除陣亡者外,有66.5萬入成了戰俘,大批武器裝備落入敵手。這些戰俘全部被押往戰俘營。他們面臨著極為悲慘的命運。在那裡,他們不是被屠殺,就是被凍餓而死,被奴役而死,他們當中沒人能活下來。
蘇軍基輔防禦戰役嚴重失利,使整個蘇德戰場的態勢更加不利於蘇軍。德軍佔領基輔後,前出到哈爾科夫工業區、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各接近地,西南門戶洞開,莫斯科受到嚴重威脅。蘇聯在西南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不得不從遠東及西伯利亞調集大批部隊在更加縱深的地域重建新的防線。
基輔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損失人數最多的戰役。雖然已經過去了50多年,但每當人們回顧起這段慘痛的歷史,都禁不住心頭陣陣緊縮,甚至感到透不過氣來。誠然,德軍的勝利是短暫的,但給後人留下的印象無疑是長久的。人們不免要思考這樣的問題,蘇軍為何要自投虎口,為何先是一味死守,然後又倉惶潰逃!明明可以避免的巨大犧牲卻沒能倖免。如果說在和平年代獨斷專橫、長官意志等官僚主義作風的危害還不易被人們認識到的話,那麼在戰爭中它的危害是多麼觸目驚心呀!
㈡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它給人類帶來了哪些重大影響和啟示: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主義被鏟除,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被打倒;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躍居世界頭號強國地位,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范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斗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㈢ 1982年馬島戰爭,飛魚導彈的作戰費效比為多少
1982年馬島戰爭,飛魚導彈的作戰費效比為1:1000。
被擊沉的謝菲爾德號,素有「閃光的謝菲」 之稱。
這艘新式導彈驅逐艦價值兩億美元於1975年2月建成服役,1982年英、阿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戰爭中,於5月4日被阿根廷飛機發射的飛魚導彈擊沉,服役時間17年。而當時的飛魚導彈的價格為20萬美元一枚。
20萬美元比2億美元,得出最終作戰費效比為1:1000。
(3)創造了的人類戰爭史最大的單一作戰效費比擴展閱讀:
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飛魚導彈共創造了兩個戰果,擊沉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運輸船大西洋運送者號。其中,飛魚導彈能創造單發導彈擊沉軍艦的戰例,除了優異的導彈性能之外,也包含了太多的運氣性。
擊沉大西洋運送者號,對於上萬噸的這艘運輸船來說,區區一發導彈上百公斤的戰斗部根本不足置其於死地,可偏偏被擊中的這艘大西洋運送者號是一艘運輸船,上面存放了大量彈葯和其他易燃軍需物品(比如數千人的帳篷),造成運輸船被擊中後發生火災和大爆炸,最終造成運輸船沉沒。
而擊沉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也包含了太多的戲劇性。實際上,在攻擊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戰斗中,飛魚導彈只是擊傷了謝菲爾德號,只是由於隨後救火不力,加之拖拽過程中軍艦出現傾覆,最終導致軍艦沉沒,而造成這起悲劇,也包含了這一過程中英國海軍出現的太多失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謝菲爾德級驅逐艦
㈣ 哪場戰役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坦克戰
是,確切的說應該是美國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當時的伊拉克擁有強大的坦克部隊,各國擁有的坦克數量真實數據無法統計,但戰爭投入量是可以的,當時號稱五十萬坦克部隊,在中東甚至全球都是頭號,所以海灣戰爭美國基本上採用空戰,坦克對飛機,伊拉克的坦克基本成廢鐵,沒發揮什麼作用。
㈤ 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大戰雙方參戰的兵力有哪些
在馬紹爾群島擴建和新建的海空軍基地,集中了盡可能多的兵力:登陸兵力12萬多人,支援作戰的艦只640餘艘,其中僅米切爾海軍中將的第58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就有各型艦只90餘艘,輕重航空母艦15艘,作戰飛機956架。這樣,再加上第7航空隊的岸基飛機620架,就有將近1600架作戰飛機。
就這樣,日美雙方共有近3000架飛機、21艘航空母艦及近千艘各型戰艦,一起劈波斬浪,殺氣騰騰地向馬里亞納海域匯集而來,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大戰就要爆發了。
㈥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㈦ 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戰爭大約每相隔多久發生一次
差不多半個世紀。但是一戰和二戰就才相隔25年左右。所以這個是不確定的。大型的戰爭和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關系。
㈧ 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哪次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陸戰是蘇德戰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慘 烈的 戰爭。只是現在對它的評價很不 公 正。在社會層次上一般只是說它是二戰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蘇德戰爭的意義絕非如此簡單,這是東方被 壓 迫 民 族和西 方 壓 迫 者的一次總決戰,不僅是因為俄羅斯民族長期處於被西方壓 迫的地位,還因為蘇聯 革 命是共 產 主 義革命,而共 產 主 義的目的就是解 放 資 本 主 義壓 迫下的全世界 勞 動 人 民,還有一點:蘇 聯 革 命從一開始就和東方所有被奴 役的民 族的解 放 事業聯繫到了一起。
德國代表的西方,企圖通過一次戰爭來徹底的鞏固已經面臨 崩 潰的舊 殖 民體 系,可是紅軍的偉大勝利徹底的粉碎了資 產 階 級的企圖!雖然現在的世界並沒有擺脫資 本 主 義 剝 削 體 系,共 產 主 義也陷入了低 潮,但是無疑,是蘇聯的勝利 毀 滅 了舊的野 蠻 殘 酷的殖 民 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