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什麼時候發明的
是1964年10月16日研製成功的。
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研製費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結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資料,中國在到80年代初為止的整個核計劃上 (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研製與工業體系建設),投資相當於一個寶鋼規模的鋼鐵廠——據此估計是300億人民幣。
1955年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如果以此計算,十年間平均每年的原子彈發展費用是2.8億。
如果是596工程,即中國首顆原子彈研製工程,並以1959年作為計算起點,每年的費用是4.7億。如果極端計算,從1962年正式啟動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計劃開始,三年間平均每年費用是9.3億元。
❷ 中國花了幾年時間發明了原子彈
中國沒有「發明」過原子彈,是蘇聯援助的。具體用了幾年不好說,我把關鍵的年份列出來: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搞原子彈,赫魯曉夫建議先從培訓幹部、建設小型反應堆做起。
1955年1月20日中蘇簽署《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放射性元素的尋找、鑒定和地質勘查工作的協定書》,大批蘇聯地質專家來華協助尋找鈾礦。
1955年4月27日中蘇簽署《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蘇聯派遣專家來華設計建造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並無償提供相關科學技術資料,提供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培訓中國技術人員。
1957年5月沃爾比約夫率領十幾位專家來華,到1959年11月離開時培養了4000餘名中國核技術人員。
1957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核圖紙資料。
1957年底至整個1958年,蘇聯在原子彈研製方面向中國提供了成套設備、圖紙核技術資料,派遣大批專家來華,進行工廠選址、設計、設備安裝、調試、培訓中方人員掌握操作技能。具體有:鈾礦場、粉碎礦石的水冶廠、提取二氧化鈾製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廠、製造濃縮鈾的核擴散廠、製造原子彈的核武器研製基地(20基地)、核實驗場(21基地)。1958年5月後陸續開工。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建成。
但此時峰迴路轉,中蘇關系出現裂痕,蘇聯將提供給中國的原子彈樣品扣下了。
可是要知道,到此時為止,蘇聯專家已經將原子彈的原理及製造原子彈的六個步驟教給中國技術人員,各種配套設施與工廠也都為中國設計完成並開始建造。蘇聯扣下的原子彈樣品只是合同規定的最後一步:教會中國人員如何在實驗場安裝調試原子彈。
因此,我國製造出原子彈只是時間問題。只需等待配套工廠建設完成開始運轉,生產出所需的核燃料,即可製造原子彈。
幾年後,1964年,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
若從中國有意製造原子彈時算起,即1954至1964,用了10年。
蘇聯在民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5年簽訂的條約。
蘇聯在軍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7年簽訂的條約(《國防新技術協定》)。具體的援助也是1957年開始。這樣算是用了7年。
❸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誰發明,發明家叫什麼名字
隱姓埋來名30年!她是中國的王承自書!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個國慶節後半個月剛剛平靜下來的中華大地又沸騰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王成叔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不禁熱內容滿面為了兒女揚眉吐氣雖然他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不折扣不折不扣的工程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報刊中的喜訊也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他還是心甘情願繼續隱匿自己的姓名繼續為祖國和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王承書為祖國心隱姓埋名30年直到逝世那年人們才在報紙上讀過他的業績知道他的名字王承書這個書香氣十足的名字將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畫卷上熠熠生輝! 1 · 因為王承書是在1956年放棄名利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是1961年隱姓埋名一心投入祖國研製原子彈工作直到去世。 2、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但他還是心甘情願隱若自己的姓名繼續為核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3、這些主要記述了著名女課學家王承書為祖國和武器研製默默無聞工作的感人事跡, 熱情地歌頌了他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 !
❹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樣被研發成功的
經過兩年的理論建設,在鄧稼先的組織下。研製小組成功地用老式的計算器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通過模擬,他們不僅弄清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掌握了規律,而且還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結論。
隨後,鄧稼先又採取了一項重大措施:組建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這一舉措,使原子彈的理論研製工作,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周光召圓滿地解決了原子彈內部的所有關鍵的力學問題。與此同時,另外兩位在流體力學和數學上有很深造詣的副主任親密合作,又成功地解決了不定向流體力學的計算方法問題。鄧稼先自己則親自主持高溫高壓下物質狀態的研究,確定了有關理論計算的模型和方法。
計算工作完成後,鄧稼先等人經過反復思考,創造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外推法」。這種方法從能夠模擬的環境和條件人手,經過逆向推算,再將結果與國外同類試驗的數據對照。最後發現結果完全吻合,從而證明了這種計算方法是正確可行的。原子彈研製中另外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研製點火中子源。它是原子彈的引爆裝置,也是原子彈的心臟,這項任務由原子能所副所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江德熙教授負責,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l961年冬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他把這個裝置命名為XY小球。
與理論研究同步,核原料加工也同樣不斷取得進展。為了早日取得粗鈾原料,國家一邊加快建設大廠,一邊組織進行土法煉鈾。從1959年開始,雲南臨滄地區,當地群眾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用石臼子破碎、籮筐篩選、豆腐包過濾、鐵鍋烘乾等辦法,在大廠未建成之前就得到了150噸粗鈾原料。這些原料再經過進一步加工,完全滿足了我國頭兩顆原子彈所需要的核裝料,從而為整個工程爭取了一年的寶貴時間。終於在1964年,一顆完整的原子彈在工廠被組裝起來了,並於8月份運到了試驗場。
原子彈研製組裝工作結束後,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試驗准備。因為原子彈要在低空爆炸,所以在試驗場上豎起了一座高達103米的鐵塔。以鐵塔為中心,設置了機場和機群、坦克群、各種火炮陣地、槍支彈葯、艦艇的上層結構、通訊樞紐、房屋建築等設施,在不同的距離上還放置了大批試驗動物。試驗場內,各種指揮所、觀察哨、輻射偵察分隊、有線課題遙測站以及氣象觀測站四處分布,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路。
1964年10月14日19時,原子彈被吊上了鐵塔。16日上午,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和李覺將軍、工人趙維晉來到塔下,將XY小球親自接插上彈體。14時59分40秒,現場總指揮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主控站操作員韓雲梯按下了啟動電鈕。10秒鍾後,整個系統進入自控狀態,計數器開始倒計時。「10,9,……3,2,1,起爆!」隨著一聲驚大動地的巨響,頃刻之間,金光噴發,火球凌空,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❺ 中國哪兩個科學家發明原子彈
朱光亞、鄧稼先。
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還參與組織領導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鄧稼先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5)中國是怎麼發明原子彈的擴展閱讀:
原子彈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
核能價值
作為武器的原子彈和氫彈終究是要被消滅的。但是作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卻在和平建設中有著吸引入的應用前景。由於核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特別巨大,所以它能使許多用其它方法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以完成。
核爆炸可以用來開山、辟路、挖掘運河、建造人工港口等。例如,有一個方案,只需四次核爆炸就可開鑿一個能停泊萬噸巨輪的海港。
首先,進行一次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級的核爆炸,就可炸出一個直徑300多米、深30多米的大坑。然後進行三次規模較小的核爆炸,開出一條運河來把大坑和深海連接起來。只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當海潮把產生的少許放射性物質沖走後,這個海港就可安全使用了。
至於利用地下核爆炸的高溫高壓,將石墨變成金剛石,利用地下核爆炸的強大中子流生產超鈾元素,則已開始實踐了。
核爆炸還可以改造沙漠,使沙漠變成良田。很多乾旱的沙漠地帶其實也有一些雨水,但是這些雨水多半從地面流進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點則很快蒸發淖了,因此地面上沒有一點水分,沙漠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積水層—「地下水庫」。
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前景確實是令人神往的。歷史將雄辯地證明:人民將徹底埋葬超級大國的原子彈;幾代科學家的辛勤勞動成果,必將完全用來造福於人類。
朱光亞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朱光亞與其他22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❻ 中國發明原子彈是在哪一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復彈於1964年10月在制新疆羅布泊核武器實驗基地爆炸成功。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毛澤東確立積極防禦戰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確立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毛主席決定,為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所以,中央決定我們也要研製原子彈。
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有了顯著提高。
❼ 中國原子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
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❽ 原子彈是怎樣發明的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 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 H,氘)或超重氫(chuan 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❾ 原子彈是如何發明的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天,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❿ 中國什麼時候發明的原子彈
那不是中國發明的,最早的是美國人
中國第一次實驗是1964年10月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