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dmax怎麼創建動物骨骼比較容易
max裡面自帶的CAT插件創建動物骨骼很方便,
❷ 3dmax怎樣製作多足動物骨骼
骨骼就按照模型的結構來創建,剩下的就是最難的綁定部分,首先想好蜘蛛能做什麼樣的運動,然後依據它的運動規律創建ik解算器,最後創建各種約束控制器。雖然說得這么簡短,但是其過程是相當復雜的
❸ 如何製作動物骨骼標本
步驟一:剝皮、去內臟: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膚,注意不要剪壞劍胸軟骨。然後向兩側剪開,分別向前後四肢各方向拉下皮膚,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剪開體壁,取出全部內臟。
步驟二:剔除肌肉:將體壁及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按順序逐步剔除。
步驟三:腐蝕及脫脂:把骨骼浸泡在0.5%~0.8%氫氧化鈉溶液中1~3天,去除一些難以除去的肌肉,脫去骨骼中的油脂。在浸泡過程中應經常檢查,以防骨骼脫散。後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干凈。
步驟四:漂白:用0.5%~1%的過氧化氫漂白30min,或用1%~3%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3天。浸泡時間應靈活掌握,主要看骨骼是否已變白,變白後馬上撈出,否則,骨面會被腐蝕而變得粗糙,失去骨骼的光澤。撈出的骨骼用清水沖洗干凈並晾乾。
步驟五:整形和裝架:取一塊泡沫塑料板,將骨骼放在上面。整形時,把軀體和四肢的姿態整理好並按骨骼相應的位置用大頭針固定,以免在乾燥過程中變形。離散的骨骼可用乳膠將其粘連起來。
兩塊上肩胛骨應附著在第二、三椎骨橫突的兩側,頭部略抬起呈傾斜狀,前肢的腕骨和後肢的趾骨可用乳膠粘在泡沫板上。骨骼標本製成後,最好裝入標本盒中保存。
(3)動物骨骼再創造擴展閱讀:
①剝皮、去內臟時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
②剔除肌肉時要注意:不要將各關節 間相連的韌帶破壞掉。
兩側前肢帶骨與脊柱間無韌帶相連,可把左、右上肩胛骨的肌肉從第2、3脊椎骨橫突上剝離,左右前肢與肩帶之間不要分開,仍藉助韌帶保持相連。
應保留四肢指趾骨關節的完整性。
剔除薦椎椎骨橫突與髂骨相關節處肌肉時應保留些肌肉和韌帶,避免中軸骨與腰帶的脫離。
③骨骼標本要防止震動和撞散,用後蓋好。受潮脫膠,關節容易掉落。陽光久射要發黃變色。骨骼斷裂或脫落時,可用聚醋酸乙烯膠帖(用線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標本
❹ 動物骨骼系統的進化趨勢
先形成脊柱,頭骨,然後四肢內合
❺ 動物的骨骼系統有哪些構造
動物的骨骼系統:人和脊椎動物器官系統之一。包括骨和軟骨兩部分,借韌帶連接,構成骨骼系統。按其所在部位,分中軸骨和附肢骨兩部分。前者包括顱(頭)骨和軀干骨;後者包括肩帶、腰帶和四肢骨。骨骼系統有支持軀體,保護內臟器官,供肌肉附著,作運動的杠桿等作用。骨是鈣和磷的儲存場所。骨髓腔在成體動物的身體中還能製造血細胞。
肌肉系統是一個通過其本身能收縮的特性使動物機體進行各種動作的系統。脊椎動物的肌肉系統大體可分為體肌和臟肌兩類。體肌是由橫紋肌組成的具有一定形態的肌肉塊,分布於皮膚下層軀幹部的一定位置,附著在骨骼上,受運動神經的支配。臟肌是平滑肌,形成內臟器官的肌肉部分,受植物性神經的支配,不能隨意運動。心臟的肌肉,雖在組織學上與一般的平滑肌不同,但因心臟屬於內臟,所以心肌也可列入臟肌的范疇。
❻ 求一些動物骨骼的結構圖
http://www.tzbb.net/com/zhenyibb/shop.php?catid=0&key=&nowmenuid=3658&cpath=&page=2
http://pic.aigou.com/upload/bbs/2006/04/14/54913820.gif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C7%F7%C0%BD%E1%B9%B9&in=17&cl=2&cm=1&sc=0&lm=-1&pn=16&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C7%F7%C0%BD%E1%B9%B9&in=32&cl=2&cm=1&sc=0&lm=-1&pn=31&rn=1
❼ 動物的骨骼承受能力為什麼遠超過人類
為了讓自己「動起來」,動物們可謂使勁渾身解數,爬走跑跳不一而足,背後的物理和生理結構,讓人驚嘆,自然界遠不止人類骨骼清奇啊!
紅大袋鼠(Macropus rufus)
袋鼠若想提速,不需要消耗更多卡路里,因為它富有彈性的跟腱可以在每一次彈跳間儲存和釋放能量。
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
如果兩個手掌抓握點離的很近,白掌長臂猿就能像鍾擺那樣從一個點盪至另一個點,我們將這個動作稱之為臂力擺盪。在高速移動時,它們會有一小段時間松開雙手,完全懸浮在兩個支撐物之間。
運動原理
動物通過改變四肢接觸地面的順序、時間和頻率來改變步態。大幅移動時,陸地動物的四肢以全速推動身體前進,然後復位,在恢復平衡後迎接下一步。
無足運動
蛇類運動更有技術性。利用肌肉、皮膚和靈活的身體,蛇類就能減少摩擦以適應鬆散、平坦的地面,柔軟身體上分布的接觸點還能用來抵消行進路上的碰撞。
側行式
在松軟的沙地上,頭部先抬起向一側移動到位,然後身體跟隨著蛇頭的方向竄移;
蜿蜒式
最常見的蛇形移動方式,身體跟隨頭部沿著單一的波浪形路徑行進;
風琴式
蛇類進行攀爬時所運用的行走方式。身體分節地往左右兩邊緊緊折疊擠壓,形成緊迫屈折的曲線,再運用全身肌肉盡力往前方伸延,從而推動整體向前;
直蠕式
依靠連續不斷的「隆起、伸前」動作,達成向前蠕動的效果。
多足運動
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都會將身體重量分散在多條腿上,以減輕每條腿的負擔。它們移動要格外注意協調,甚至改變腿的長度,避免被自己的腳絆倒。
大西洋幽靈蟹(Ocypode quadrata)
橫著跑的的幽靈蟹在躲避威脅時經常停下來,以減緩乳酸的累積,讓它們在跑不動前走得更遠。
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行走時從較長的後腿開始移動,以防止走路時多條腿之間纏繞。它們每一步的跨度都能超過身體的總長度。
穩步行者
有多條腿「閑置」的生物,如螞蟻或蟹類,經常使用交替步態行走,每次僅使用一半的腿,其餘的保持觸地狀態。
❽ 動物骨骼是什麼材料
骨骼是材料么?不是材料吧
材料定義:材料是人類用於製造物品、器件、構件、機器或其他產品的那些物質。
❾ 動物的骨骼是怎麼進化形成的
古生物學家熟知的、首次發現於澳大利亞的伊迪卡拉動物化石距今5.7億年前,它們都是沒有硬骨骼的軟軀體動物。已知最早的具有硬的外骨骼(外殼)的動物化石是寒武系最底部的所謂「小殼化石」,它們是一些小到只有幾毫米長的錐形的或異形的小管,其礦物成分是碳酸鹽或磷酸鹽,這可以說是動物最早的骨骼化。
令人驚奇的是,寒武紀初始藍菌和其他一些藻類也出現了鈣化現象。動物與植物幾乎同時骨骼化(鈣化)這一現象引起古生物學和沉積學家們的興趣,並引起一場關於骨骼化原因的討論與爭論。多數古生物學和沉積學家都認為,新元古代海水化學的變化促進了骨骼的進化產生。例如英國沉積學家Riding認為,在元古宙末到寒武紀之初,海水中鎂-鈣比值m(Mg)/m(Ca)下降,碳酸鹽岩中白雲石減少、方解石增多,這種變化與鈣化的藍菌出現相關。同時元古宙末海水中磷酸鹽豐富,這和一些磷酸鹽的小殼動物化石的出現有關。但俄國學者分析了元古宙末(文德期)到早古生代的碳酸鹽時發現,鎂與鈣的比值並沒有大的變化。另一方面,美國學者Grotzinger(1989)認為元古宙末海水鈣的含量下降,海水的鈣離子從早元古代的飽和或過飽和狀態逐漸下降到新元古代晚期和寒武紀初期的低於飽和點的狀態。因此,骨骼化的原因可能不在海水化學環境,而與生物本身有關。
❿ 動物骨骼怎麼做成標本
骨頭上粘著肉(是熟的),除不幹凈,有什麼辦法可以除干凈,收藏起來。
可以把骨頭放到有螞蟻或者麵包蟲的地方,讓蟲子幫你把細微處的肉清除干凈。
要用到什麼葯水浸泡么?
還有用牙膏刷,
曬太陽有什麼用么?
處理好的骨頭用汽油浸泡脫脂(防火!);用雙氧水(教學儀器店或葯店有售)漂白。太陽紫外線對骨骼有漂白作用,只是所需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