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黃河發明

黃河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9 11:42:55

㈠ 古代四大發明屬於黃河文化嗎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

㈡ 有什麼發明是來自黃河流域的

黃河:
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長江:
餘姚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

採納了吧

㈢ 黃河的歷史資料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㈣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都產生於黃河流域

黃河是中華母親河,古中國的文明起源於黃河,而史料記載四大發明起源於中國,因此說四大發明產生於黃河流域,並非僅只在黃河流域發明,而是說發明於以黃河為母親河的中國。

㈤ 黃河的歷史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㈥ 黃河流域有哪些發明

黃河:
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長江:
餘姚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

㈦ 有關黃河的歷史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發源於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河道特性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長3472公里,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 平原等三部分。貴德龍羊峽以上為河源段。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東麓的卡日曲是黃河的最長源地。

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龍羊峽,大部流行於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迴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龍羊峽到青銅峽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形成峽谷和川地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較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形成寬谷,其間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本段有洮 河、湟水等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增加。出青銅峽後,黃河沿鄂爾多 斯高原的西北邊界流動,沿河所經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區域,幾無支流加入,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河套平原。

從河口鎮到孟津為中游,流程1122公里。黃河從河口鎮南轉,穿行於晉陝峽谷之中,至龍門僅長718公里,但水位落差達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壺口大瀑布,平水時瀑布跌落17 米。龍門河槽寬僅100米。龍門以下到潼關,在長130公里的河段內,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這里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黃河過潼關後折向東流,進入黃河最後一個峽谷段,著名的三門峽就在這里。黃河中游 兩岸大部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輸沙量佔全河的 89%,同時匯集了許多重要支流,又是黃河洪水主要來源之一,此段水量約佔全河的40 %,因此黃河中游成為根治黃河的關鍵地段。

孟津以下為黃河下游,長870公里。此段河道在華北平原之上游盪,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鄭州桃花峪間納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無其它支流匯入,相反幹流束約在大堤間,成為海河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徑流變化 黃河流經的主要是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雖為第二大河,但水量並不大,年徑流量僅480億立方米,還不及閩 江的水量。幹流沿程水量時增時減,頗為獨特。按利津站計算,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占利津以上的集水總面積的29.6%,而水量卻佔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區。蘭州以下流過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既少支流匯入,又由於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減水區。至河口鎮附近的頭道溝,徑流量比蘭州站減少了2 3%。從河口鎮到花園口段,有汾、渭、徑等支流匯入,水量又大增。花園口到利津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匯入,滲漏嚴重。引黃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漸減少。所以黃河涇流量基本來源於上、中游。黃河水流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來說,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約佔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除河套地區至河口鎮段秋水大於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於秋水。冬季是整個幹流水量最枯季節,僅佔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約佔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鎮以上為9月,以下均出現在8月。黃河徑流量的年內變化比其它河流劇烈, 極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當驚人。據陝縣記錄,最大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卻不及 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這種狀況對徑流資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農業生產中矛盾尤為突出。春季農業需水迫切,黃河卻處在低水期,到夏季則洪峰過高,易於泛濫成災。

黃河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其變差系數一般在0.2-0.3之間,並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趨勢,從徑流多年變化過程線看,黃河也有豐枯水交替現象,一般

洪水和泥沙

水量不穩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黃河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穩定突出地表現為汛期洪水的暴漲。黃河洪水主要由 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黃河流域是我國暴雨較多的地區之一,主要暴 雨中心在黃河中游的涇、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數多,強度大(日雨量可超過100毫米以上),雨區大(一般達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當劇烈。從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緩,暴雨量小,區內又有不少沼澤 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歷史最大洪峰流量不過7500立方米/秒,包頭最大流量不過4310立方米/秒,可見上游洪 水對下游影響不大。可是,河口鎮以下的中游段是晉陝峽谷,兩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黃土廣布,植被又少,更無湖泊窪地調蓄,一遇強烈暴雨,徑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漲,汾、涇、渭、伊洛諸支流正值 暴雨中心,帶著巨暴洪水輻聚而入,使洪量驟增,對下游造成嚴重威脅。

黃河含沙量為世界各大河之冠。據陝縣記錄,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公斤/立方米。黃河的沙量主要來自黃河晉陝段和涇、洛、渭流域,這一區域提供的泥沙量相當於黃河輸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這里分布著大面積深厚的黃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區,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陝縣以下到濼口段,含沙量逐漸減少,濼口以下因河床沖刷又稍有增加。黃河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陝縣實測到的最大年輸沙量竟達39.1億噸(1933年),而最少的年僅達4.88億噸( 1928 年)。連續枯水年為兩年,連續豐水年為2-4年。

根治水害,開發水利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但解放前,水利長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帶來的16億噸泥沙,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河床比降減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積,形成周期性的決口改道。以邙山(鄭州西北桃花峪附近)為起點,北至天津,南至淮陰的2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都是黃河洪水泛濫和泥沙淤積的范圍。向北的決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統;向南決口改道則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統。據歷史記載,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1484年以前,黃河涉流改道在今黃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東流入海。1484年築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黃河南流入淮,奪淮河道入海,歷經約400年,直到1855 年黃河又在銅 瓦廂決口東流,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黃河下遊河道。自此以後,人們築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約束在堤內大量沉積,導致河床日益淤高。每次決口泛濫都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1938年,國民黨 反動派扒開花園口大堤,河水淹沒了豫、皖北、蘇北等66個縣,造成5.4萬多平方公里的黃致使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喪命。

解放後,對黃河開展了全面綜合的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建造 攔洪水庫,攔蓄洪水泥沙;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同時建築分洪工程以應急需。在下游加固培修了臨黃大堤和作為第二道屏障的北金堤和南金堤以及沁河大堤,共1800多公里,大堤高10米,寬12-15米。在黃河兩岸,建造了東平湖,北金堤,齊河和墾利等四個分洪工程,對確保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起了很大 作用。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水土的流失。現在不少地區流入黃河的泥沙有所減少,如汾河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以前為7000萬噸,近年來已減少為3000萬噸。

與此同時,還建造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在幹流上完成了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和三門峽等七座大中型水利 樞紐工作。主要支流上建有150 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上千座小型水 利工程,除了一些單純水電站外,都發揮著灌溉、防洪、發電等綜合效用,灌溉面積由原來的1200萬畝發展到5000萬畝。

㈧ 關於黃河的歷史!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8)黃河發明擴展閱讀:

文化歷史: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

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

網路--黃河

㈨ 關於黃河的歷史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發源於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河道特性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長3472公里,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 平原等三部分。貴德龍羊峽以上為河源段。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東麓的卡日曲是黃河的最長源地。

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龍羊峽,大部流行於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迴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龍羊峽到青銅峽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形成峽谷和川地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較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形成寬谷,其間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本段有洮 河、湟水等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增加。出青銅峽後,黃河沿鄂爾多 斯高原的西北邊界流動,沿河所經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區域,幾無支流加入,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河套平原。

從河口鎮到孟津為中游,流程1122公里。黃河從河口鎮南轉,穿行於晉陝峽谷之中,至龍門僅長718公里,但水位落差達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壺口大瀑布,平水時瀑布跌落17 米。龍門河槽寬僅100米。龍門以下到潼關,在長130公里的河段內,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這里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黃河過潼關後折向東流,進入黃河最後一個峽谷段,著名的三門峽就在這里。黃河中游 兩岸大部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輸沙量佔全河的 89%,同時匯集了許多重要支流,又是黃河洪水主要來源之一,此段水量約佔全河的40 %,因此黃河中游成為根治黃河的關鍵地段。

孟津以下為黃河下游,長870公里。此段河道在華北平原之上游盪,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鄭州桃花峪間納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無其它支流匯入,相反幹流束約在大堤間,成為海河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徑流變化 黃河流經的主要是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雖為第二大河,但水量並不大,年徑流量僅480億立方米,還不及閩 江的水量。幹流沿程水量時增時減,頗為獨特。按利津站計算,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占利津以上的集水總面積的29.6%,而水量卻佔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區。蘭州以下流過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既少支流匯入,又由於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減水區。至河口鎮附近的頭道溝,徑流量比蘭州站減少了2 3%。從河口鎮到花園口段,有汾、渭、徑等支流匯入,水量又大增。花園口到利津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匯入,滲漏嚴重。引黃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漸減少。所以黃河涇流量基本來源於上、中游。黃河水流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來說,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約佔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除河套地區至河口鎮段秋水大於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於秋水。冬季是整個幹流水量最枯季節,僅佔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約佔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鎮以上為9月,以下均出現在8月。黃河徑流量的年內變化比其它河流劇烈, 極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當驚人。據陝縣記錄,最大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卻不及 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這種狀況對徑流資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農業生產中矛盾尤為突出。春季農業需水迫切,黃河卻處在低水期,到夏季則洪峰過高,易於泛濫成災。

黃河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其變差系數一般在0.2-0.3之間,並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趨勢,從徑流多年變化過程線看,黃河也有豐枯水交替現象,一般

洪水和泥沙

水量不穩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黃河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穩定突出地表現為汛期洪水的暴漲。黃河洪水主要由 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黃河流域是我國暴雨較多的地區之一,主要暴 雨中心在黃河中游的涇、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數多,強度大(日雨量可超過100毫米以上),雨區大(一般達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當劇烈。從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緩,暴雨量小,區內又有不少沼澤 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歷史最大洪峰流量不過7500立方米/秒,包頭最大流量不過4310立方米/秒,可見上游洪 水對下游影響不大。可是,河口鎮以下的中游段是晉陝峽谷,兩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黃土廣布,植被又少,更無湖泊窪地調蓄,一遇強烈暴雨,徑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漲,汾、涇、渭、伊洛諸支流正值 暴雨中心,帶著巨暴洪水輻聚而入,使洪量驟增,對下游造成嚴重威脅。

黃河含沙量為世界各大河之冠。據陝縣記錄,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公斤/立方米。黃河的沙量主要來自黃河晉陝段和涇、洛、渭流域,這一區域提供的泥沙量相當於黃河輸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這里分布著大面積深厚的黃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區,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陝縣以下到濼口段,含沙量逐漸減少,濼口以下因河床沖刷又稍有增加。黃河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陝縣實測到的最大年輸沙量竟達39.1億噸(1933年),而最少的年僅達4.88億噸( 1928 年)。連續枯水年為兩年,連續豐水年為2-4年。

根治水害,開發水利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但解放前,水利長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帶來的16億噸泥沙,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河床比降減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積,形成周期性的決口改道。以邙山(鄭州西北桃花峪附近)為起點,北至天津,南至淮陰的2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都是黃河洪水泛濫和泥沙淤積的范圍。向北的決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統;向南決口改道則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統。據歷史記載,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1484年以前,黃河涉流改道在今黃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東流入海。1484年築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黃河南流入淮,奪淮河道入海,歷經約400年,直到1855 年黃河又在銅 瓦廂決口東流,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黃河下遊河道。自此以後,人們築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約束在堤內大量沉積,導致河床日益淤高。每次決口泛濫都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1938年,國民黨 反動派扒開花園口大堤,河水淹沒了豫、皖北、蘇北等66個縣,造成5.4萬多平方公里的黃致使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喪命。

解放後,對黃河開展了全面綜合的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建造 攔洪水庫,攔蓄洪水泥沙;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同時建築分洪工程以應急需。在下游加固培修了臨黃大堤和作為第二道屏障的北金堤和南金堤以及沁河大堤,共1800多公里,大堤高10米,寬12-15米。在黃河兩岸,建造了東平湖,北金堤,齊河和墾利等四個分洪工程,對確保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起了很大 作用。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水土的流失。現在不少地區流入黃河的泥沙有所減少,如汾河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以前為7000萬噸,近年來已減少為3000萬噸。

與此同時,還建造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在幹流上完成了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和三門峽等七座大中型水利 樞紐工作。主要支流上建有150 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上千座小型水 利工程,除了一些單純水電站外,都發揮著灌溉、防洪、發電等綜合效用,灌溉面積由原來的1200萬畝發展到5000萬畝

㈩ 什麼朝代從黃河發源

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黃帝都誕生在黃河岸邊,並長期活動在黃河流域。伏羲出生在甘肅省成紀,即今天水,是龍圖騰部族的創始人,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八卦、文字、網罟、養蠶織帛、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親通婚),為推動我國古代社會的前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死後,葬在河南的淮陽。其太昊陵成為人們世世代代公認的人祖聖地。炎帝、黃帝生於有熊,即河南新鄭。炎帝發明了耒耜,教民進行種植養殖,還發明了火和中草葯,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炎帝後來被黃帝打敗,歸順了黃帝部族。黃帝先後打敗了蚩尤、炎帝,統一了華夏,草創國家,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鑒於他們的偉大貢獻,人們把炎黃二帝尊崇為華夏族領袖,後人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中原居四方之中,所以又稱「中華」。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誕生。
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遠在漢唐宋時期就是著名的世界大都市。

閱讀全文

與黃河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