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們從大自然得到啟示發明了什麼
1、潛水艇是受到魚的潛游啟發而發明、研製出來的.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殖民統治者憑藉海上優勢,糾集大批戰艦,輪番轟擊美國海陸軍,使美軍傷亡慘重.當時美軍中有一個名叫達韋·布希內爾的將軍,不堪英軍的欺侮,決心反戈一擊.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怎樣才能炸沉敵艦呢?從空中,無法接近;從水上,無法隱蔽.一次,他走到海邊的礁石上,突然看見一條大魚悄悄潛游到小魚的下方後,猛地朝上一躍,咬住了一條小魚.他從這場「海戰」中大受啟發:能否造條像大魚那樣的船,潛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到英國戰艦底下去放水雷,炸它個人飛艦沉呢?魚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是靠鰾,船是否也可以仿造一個「鰾」?從這個思路出發,布希內爾與軍事專家們共同研製成功一艘可在水下潛行的機動船,船的底部做一個類似魚鰾的水艙,水艙內有兩個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時,就往船艙里灌水;船要上浮時,就把空氣壓進水艙,排出船里的水.仿照魚的鰭,安裝了兩台螺旋槳,一台管進退,一台管升降.這艘機動船第一次出去就巧妙制服了英國戰艦,炸得它人仰馬翻.後經逐步改進,就成了現代的潛水艇.
2、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為了研究滑翔飛行和碰撞的空氣動力學以及其飛行的效率,一個四葉驅動,用遠程水平儀控制的機動機翼(翅膀)模型被研製,並第一次在風洞內測試了各項飛行參數。第二個模型試圖安裝一個以更快頻率飛行的翅膀,達到每秒18次震動的速度。有特色的是,這個模型採用了可變可調節前後兩對機翼之間相差的裝置。研究的中心和長遠目標,是要研究使用「翅膀」驅動的飛機表現,以及與傳統的螺旋推動器驅動的飛機效率的比較等等。
3 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其中有一種蛇叫響尾蛇,它有一種紅外線的眼睛,人類通過這種蛇的眼睛,研製出一種有著響尾蛇一樣眼睛的導彈,它的名字叫響尾蛇導彈,因為人類是仿照響尾蛇眼睛製造出來的,所以命名為響尾蛇導彈。
響尾蛇導彈能和響尾蛇一樣,能用"熱眼"准確無誤的跟蹤敵人,直至把敵人摧毀.因為響尾蛇的"熱眼"是根據敵人的溫度來判斷敵人的位置,飛機,戰艦,坦克等這些東西,響尾蛇導彈都能准確無誤的命中.法國研製的機動式低空近程全天候地空導彈。主要用於對付低空、超低空戰斗機、武裝直升機,以保衛機場、港口要地,也可用於對付巡航導彈。導彈長2.94米 ,彈徑0.156米,彈重84.5千克,發射筒長3.02米。戰斗部採用破片聚焦型,總重13.9千克,殺傷半徑6~8米。動力裝置為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全程無線電指令制導,作戰半徑500~8500米,作戰高度50~3000米。導彈具有半越野機動能力。
4 五彩的蝴蝶錦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翅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蘇聯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根據當時人們對偽裝缺乏認識的情況,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但列寧格勒的軍事基地仍安然無惹,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5 跳蚤的跳躍本領十分高強,航空專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英國一飛機製造公司從其垂直起跳的方式受到啟發,成功製造出了一種幾乎能垂直起落的鷂式飛機。現代電視技術根據昆蟲單復眼的構造特點,造出了大屏幕彩電,又可將一台台小彩電熒光屏組成一個大畫面,且可在同一屏幕上任意位置框出某幾個特定的小畫面,既可播映相同的畫面,又可播映不同的畫面。科學家根據昆蟲復眼的結構特點研製成功的多孔徑光學系統裝置,更易於搜索到目標,已在國外一些重要武器系統中應用。根據某些水生昆蟲的組成復眼的單眼之間相互抑制的原理,製成的側抑制電子模型,用於各類攝影系統,拍出的照片可增強圖像邊緣反差和突出輪廓,還可用來提高雷達的顯示靈敏度,也可用於文字和圖片識別系統的預處理工作。美國利用昆蟲復眼加工信息及定向導航原理,研製了具有很大實用價值的仿昆蟲復眼尋的末制導導引頭的工程模型。日本利用昆蟲形態及特性開發研製了六足機器人等工學機器和建築物的新構造方式。6 日本的科學家從螞蟻覓食中受到了啟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大規模集成電路,模擬覓食的螞蟻齊心合力搬運食物,從距離最近的「食物源」順次向「蟻巢」源源不斷地輸送信息。根據這種新的信息處理方法,人們很可能開發出一種新型計算模式的計算機呢。
② 四大發明的運用給我們哪些啟示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膠泥活字印刷術( 由中國流傳到西方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西方人獨立發明了自己的活字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③ 六年級上思品書97頁 四能枕發明故事下面的我們的發現寫什麼 30財富 答好了給
lmjll'hghlo[g.'你是豬
④ 人類從植物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發明了什麼
1、尼龍搭扣
1948年的一天,瑞士發明家喬治喜歡帶著狗外出散步,有一次散步回家,發現自己褲腿上和狗身上都粘滿了一種草籽。草籽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草籽拉下來。喬治感到很奇怪,他運用了敏銳的觀察力,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種草籽。
終於發現,草籽的纖維與狗毛是交叉在一起的,他想,如果採用這兩種形狀的結構不就可以發明一個搭扣嗎?從此,人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好幫手——喬治發明的尼龍搭扣。
2、鋸子
魯班有一次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
魯班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
3、吸管
吸管是美國的馬文·史東(Marvin Stone)在1888年發明的,19世紀,美國人喜歡喝冰涼的淡香酒,為了避免口中的熱氣減低了酒的冰凍勁,因此喝時不用嘴直接飲用,而以中空的天然麥稈來吸飲,可是天然麥稈容易折斷,它本身的味道也會滲入酒中。
當時,美國有一名煙卷製造商馬文·史東,從煙卷中得到靈感,製造了一支紙吸管。試飲之下,既不會斷裂,也沒有怪味。從此,人們不只在喝淡香酒時使用吸管,喝其他冰涼飲料時,也喜歡使用紙吸管。
植物的主要價值:
成千上萬的植物物種被種植用來美化環境、提供綠蔭、調整溫度、降低風速、減少噪音、提供隱私和防止水土流失。
人們會在室內放置切花、乾燥花和室內盆栽,室外則會設置草坪、蔭樹、觀景樹、灌木、藤蔓、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花壇花草植物的意象通常被使用於美術、建築、性情、語言、照相、紡織、錢幣、郵票、旗幟和臂章上頭。
活植物的藝術類型包括綠雕、盆景、插花和樹牆等。觀賞植物有時會影響到歷史,如鬱金香狂熱。
植物是每年有數十億美元的旅遊產業的基本,包括到植物園、歷史公園、國家公國、鬱金香花田、雨林以及有多彩秋葉的森林等地的旅行。
⑤ 四大發明有什麼啟示
一定要珍惜發明家的勞動成果!否則這些偉大的發明一旦流入國外就不堪設想!(就像當年的火葯,在咱這只被用作鞭炮驅神弄鬼,到了西方,西洋人則把它拿來造洋炮,回過頭把大清王朝炸的落花流水)
四大發明的啟示
2009-11-23 22:43
【005號秘檔】實用的無用性剛性局限,
對培育創造力來說,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顯得十分無用。
盡管埃及莎草紙,希臘火等歷史常識告訴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並非無可質疑;盡管海內外曾有許多學者指出;李約瑟「未曾受過科學史或科學哲學的專業訓練」,因而「在不少問題上對中國古代成就有拔高的傾向。」 但我還是相信,實用理性早熟的中國人足以將四大發明率先創造出來。因為,早熟有早熟的戰術性優勢,而且曾在農業文明時代一路領先的中國古代經濟,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四大發明全都是實用技術,而諸如阿基米德螺線(ρ=α×θ)、微積分、杠桿定律、浮力定律,歐幾里德幾何,乃至萬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相對論等等真正稱得上是「科學」對規律、對公理的發明,至今沒有一筆入帳。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四大發明身上,不僅體現著中國文化實用理性早熟的戰術優勢,同時也體現著這種早熟的另一面——直接導致了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由此而造成的發展上的戰略劣勢,猶如「雞蛋殼里發面」,是一種剛性局限,是一種積重難返的早衰——通過自身已無法修復,無法突破。
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具有實用理性的特點。
實用理性是鼠目寸光,無論做如何事情,都試圖用最快的速度,來獲得最直接的利益效果。所以我們的古人不會去探索宇宙與人「是不是什麼」的本質,而是研究「怎樣不怎樣」的具體施政政策,這種工具理性同樣表現在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人們不在乎研究基礎的東西,總是停留在應用層面,不講思想,只注重策略。因此中國古代只有「算術」而無「幾何」;只有「技術」而無「科學」。
實用技術的發現只需要通過簡單經驗的積累,遲早會有所突破;而真正的科學的發明,卻需要將人類的探索精神從日常實用的本能經驗誘惑中超拔出來,通過純粹抽象的精神活動來演繹完成。因此,科學發明是不可替代的原創,只產生於精神超越的科學思維,體現著對精神價值本身高度自覺的認同,抒寫著對終極真理終身不渝的追求,而不可能產生於點點滴滴技術經驗的日積月累。也就是按照這種「精神性價值標准」,許多西方學者在談到四大發明時,都批評李約瑟「未能把什麼是科學加以定義」;也就難怪網友要把四大發明稱之為「四大不靈」了。
而我們的價值判別標准,卻是千年一貫制的實用理性傳統——當下的有用性。於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法官便升帳登堂,以只承認實用技術的「法律准繩」,蔑視並淘汰著「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精神創造,也就天經地義了。那麼,實用理性的當下有用性原則與「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創造原則,在實踐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呢?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沖稱象,與幾乎同時期的阿基米德相比,他已經在使用浮力定律為人類造福了,但由於缺乏「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純粹超驗追求精神,他的當下有用性也就只稱了一頭大像而已,此後便作為私人性的精神財產,隨曹沖一同埋入了墳墓;而「不當吃不當喝」的阿基米德定律,卻被演繹歸納成為公理,並由此而成為人類共享的知識,點亮了整個人類的智慧。由此可見,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在道德上是多麼的自私,在人類進步方面的貢獻又是多麼無用!
更重要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實用理性可以本能性地產生出來,而對終極真理和終極關懷的高尚追求,則需要神聖精神的長期培養,由此而形成的馬太效應,使中國文化再也擺脫不了「行之不著,習焉不察」的剛性局限,從而愈發得不到對神聖超越創造力那無用之大用的體驗,以至於「當吃不當吃,當喝不當喝」的鼠目寸光,成為了唯一被認同的核心價值標准,即使是包括孔子文廟在內的大小廟宇,也都必須站在這個實用功利的法庭上接受審判——到此祭拜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對什麼仁義禮學等教義感興趣,而是為的金榜題名,陞官發財。
到了科學昌明的近代,此劫數亦未能倖免,北大在建校之初,竟然不設哲學,若不是王國維先生四處奔走呼號,還不知會是什麼樣子。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學尚且如此,傳統文化對精神價值的不屑,由此可見一般。另一例是在當時學術界非常著名的「求真」與「致用」之爭,本來求真的求真去,致用的去致用,分工細化原本就是文明發達的標志,大家完全可以相安無事。可在中國偏偏不行,學以致用的非要讓超驗求真的也變成學以致用的,否則就是清談誤國,就是無用的浪費。殊不知超越求真對知識體系和思想創新的構建,對民族創造力的生成,其無用之大用,更具戰略性價值意義。也許這就黎鳴先生所說的「太監腦」吧。
即使是當代,由於美國實用主義「活在當下」生活方式的影響,一切實用功利化,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難怪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者會有如此感嘆,
我們為什麼缺少或者比較少的原始創新,原因是什麼?這有待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好好探討的,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們的科學領域里有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但是沒有理論的系統,缺乏系統的理論。有很多說法,盡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很相近,但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他們是通過邏輯、數據走向了發展軌道,我們是從概念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老是概念,包括很多歷史的民族都是經驗的總結,推廣不出來一些科學定律。有一個例子,我們研究天文學領域里的郭守敬,由於歷法的需要,進行大量的天文觀測,製作了先進的儀器,獲得的數據非常精確,然而在他之後,中國出現不了一個中國的「開伯爾」,他整理觀測的數據,得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包括我們的中醫就是經驗,包括我們的做菜,中國的廚師都是經驗,味道一模一樣。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世界,科學的管理。我們是事事離不開人,這個概念在腦子里沒有形成規律,沒有形成可以傳宗接代的,大家看了以後可以實施的東西,沒有像五筆字型這樣的,五筆字型寫成書,誰看都行。所以我們要進行科學的整理。
第二,實用的價值取向。很多發明都是解決實用問題,有一個事情解決一個問題。沒有開拓成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別的東西。而且我們的科學發明史,沒有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家、哲學家,像培根這樣的人中國沒有一個,沒有理論,沒有哲學作為基礎,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特別是對於五千年儒家文化很深的國家來講。培根有一段話,「有一種經驗是單純的經驗,如果任其自然,那就是偶然性的,如果刻意去追求它,那就要做事業。而經驗正確的方法,是首先點燃蠟燭,然後用蠟燭照亮道路,而不是從雜亂的、無規律里總結自己的經驗,決不能讓理智從具體的事物當中跳躍和飛翔起來」。最重要的不是讓理智插上差翅膀,而是讓理智落到實處,我們是大而概化。
第三,由於我們傳統的儒家文化。
第四,周光召副委員長最近講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非常好,他說「科技創新要敢於求真維實,講了多少年,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真正做到了這點」。對照自己的發展過程,向周副委員長匯報我們的事情,王碼這個事情比較求真,比較維實。正因為這樣,我們20年來做成了一點小事情,從愛國主義出發,研究漢字,電腦上的問題,不迷信洋人。我們從基礎理論做起,探索規律,建立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不遺餘力地加以推廣,使它成為社會的財富。不怕打擊,不怕盜版,堅持求真,不斷升級,發明了五筆字型,再發明五筆數碼,一步到位,把漢字數字化。我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得,我要想做出一點事情,就必須扎扎實實,像周副委員長說的那樣求真維實,不要泡泡,不要唱大戲。
殊不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是由西方超驗哲學精神傳統托底,是一種平衡性的文化調控;而我們所面臨的則是毫無超越精神創造體驗的「發育不良」。一個是對「產能過剩」進行結構性調整;一個是對原創為零的扁平化思維進行「升級補課」!根本就是兩碼事。
於是毫無文化自覺的盲目跟風,就又一次為根深蒂固的實用理性扁平化思維大行其道找到了靠山。於是,將奧數競賽功利化,將素質教育功利化------,以至於連作為終極目的本身的人,也成了功利化的實用工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於是實用功利的傳統就更加深入我們價值觀的核心,並形成為群體無意識,構築起一道潛規則的「鋼鐵長城」,繼續淘汰和摧毀著我們的民族創造力和未來發展的現代性。說到底,這與其說是體制問題,不如說是對精神價值缺乏認同的問題——如果把人性固有的精神性都看成是「舶來品」,就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的宿命論。
實用理性「早熟」使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這就是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剛性局限。因為任何基於自我反省和批評的自我調整,都必須首先有能力超越原有經驗,而我們的實用理性的傳統文化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拒絕任何其他沒有經歷過的經驗。所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因,不可能內源地產生現代科學。
既然如此,那麼西方人是如何超越了自己的實用理性,並最終開創了近代歷史及其科學和民主的突破呢?以史為鑒可以正得失,就讓我們看看精神化的歷程,是如何讓西方大器晚成的吧。
⑥ 讀了四能枕發明的故事後,你有什麼啟發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⑦ 四大發明的運用給我們哪些啟示
中國的四大發明 ,都是長時間的實踐的總結 、升華的,不是 「有意地去發明」 。說一句實實在在的話 ,那叫 「瞎子撿個驢鐙 --- 套腳上了 !」
指南針 :中國人用來看風水、看陰宅 。外國人用來航海 ,擴張領土 ,啟迪科學發展 。
火 葯 :中國人用來製作鞭炮、煙花 。外國人用來製作槍炮 ,擴張殖民地 ,掠奪財富 。
印刷術 :中國人用來印佛經 、八股文。外國人用來印刷科學技術書籍 ,辦教育 。
造紙術 :中國人用來燒紙錢、佛像、佛經 。外國人用來辦學校 ,進行科學教育 。
中國人啊 !發明的越多,自己就越挨打 、越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