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羅馬帝國後期,戴克里先創立了以下哪一種制度
羅馬帝國後期皇帝戴克里先創建了「四帝共治」制度並實施,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愷撒」。
戴克里先規定,奧古斯都滿20年任期後,必須交卸權力,他的繼承人愷撒繼任奧古斯都,同時任命新的愷撒,即新的繼承人。這是羅馬歷史上皇位繼承的第一個明確規定。
戴克里先所建立的新體系把帝國、行省、一切行政和軍事的分支機構全都分割成小塊兒。他在政府這架大機器下面增添更多的輪子,以使它運行的速度減慢,卻更為保險。軍團的力量掌握在四個皇帝手中,而要一舉接連摧毀四個強大對手的巨大艱險必會使得一個最大膽的野心勃勃的將軍也望而卻步。在行政方面,兩皇帝被認為享有管轄整個王國的統一權力,他們的法令,由他們共同簽名,在由他們的共同的議會和他們自己批准發布後,各省都必須遵照執行。盡管有這么多的預防措施,羅馬世界的政治上的聯合不久便逐漸解體,而分裂的原則卻越來越發生作用,以致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中,便出現了東、西帝國的永久的分裂。
戴克里先體系還有另一個非常實際的弊端,他的政府機構必然花錢更多,因而賦稅和對人民的壓榨也相對加重。在帝國的不同地方建立起了三四個宏大的朝廷,因而同時有三四個國王,在一味追求虛榮的排場和奢侈方面彼此並和波斯君王爭強斗勝。安插在國家機關各部門的大臣、行政官、一般官員和奴隸的數目成倍增加,已非昔日可比。
2. 羅馬帝國後期,戴克里先創立了什麼制度
戴克里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由其統治頭九年裡帝國不斷出現戰亂的經驗總結出帝國過於龐大,不便於一位皇帝獨自管治;而且亦只其一人亦難於抵抗蠻族由萊茵河至埃及邊境一帶的不斷侵擾。其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將帝國一分為二,分為東西兩部。
羅馬帝國帝位承繼問題從來未曾解決;其沒有明確的帝位承繼方法,結果經常導致兵變、暗殺和內戰。早期的皇帝傾向採用過繼法,即其收養一位兒子並讓其繼承帝位。其後的軍人皇帝並不喜愛過繼法而傾向家族繼承法,即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帝位。羅馬元老院則相信其應該擁有推選新帝的權力。所以最少有著三種,甚至更多的帝位繼承方法。
為了解決帝位繼承問題,並解答誰是帝國東西兩部的新皇帝,戴克里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即是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輔政。在羅馬皇帝眾多的頭銜里,奧古斯都最為重要,所以將其授予兩位主皇帝,而兩位副皇帝則獲授較次要的稱謂凱撒。戴克里先有意讓主皇帝在退休或死亡時,由副皇帝繼承,而繼位的主皇帝則任命新副皇帝,以解決帝位繼承問題。
在286年,戴克里先任命自己為東部帝國主皇帝,馬克西米安為西部帝國主皇帝。皇帝權位正式一分為二。兩帝分別建立新都,無一人以羅馬為都。當兩位主皇帝統治帝國的權力被增加時,羅馬元老院的權力被進一步削減至只局限於前首都羅馬境內。在293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各自指定一位凱撒(分別為伽列里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並正式任命其為繼承人。然而其並不只是繼承人,四位皇帝各自統治著四分之一的帝國。四帝共治制自此成形。
與戴克里先繼位前半世紀,羅馬帝國內部的混戰相比,戴克里先所創位的四帝共治制並不優越很多,這是因為如果任何一位皇帝有私心的話,則此制度便會瓦解。結果,羅馬帝國帝位投機取巧的特性使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瓦解,而帝國亦重回只一人稱帝的局面。在305年,戴克里先退休(而其西部帝國的拍檔亦宣布退休),兩位凱撒按計劃成為主皇帝,但當選擇新凱撒時,軍隊與羅馬元老院介入並各自提名候選人。在306年,君士坦丁一世在西部帝國發起內戰,並在312年獲勝,其後在324年佔領東部帝國,以帝國復歸一統直至其於337年駕崩。然而,在395年,狄奧多西一世臨終之時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帝國再度分裂為兩部分,自此統一的羅馬帝國再不復存在。
3. 古羅馬戴克里先制和多米那特製的區別
樓上的別誤導啊,元首制是普林斯制,和多米那特製有本質區別。
1、戴克里先制和多米那特製的區別,這個問法很奇怪,因為所謂的多米納特製(拉丁文為Dominatus)實際上也是由戴克里先確立的,所以咬文嚼字的話,多米那特製也屬於戴克里先制的一部分。戴克里先在位時期確立了兩種不同於以前的制度,就是四帝共治制和多米納特製。我想這個問題是否是問四帝共治和多米納特的區別呢?
2、如果問題是這樣的,那我可以簡單做一下解答。
(1)四帝共治制,這個很好理解,由四個皇帝共同管理國家。戴克里先將國家分為東西2部分,東和西各設立兩名皇帝,一名正皇帝一名副皇帝,正皇帝退位或去世由副皇帝接替,轉正以後再分別確立一個副皇帝。
(2)多米那特製,這個和普林斯制即元首制(拉丁文 principatus)是對應的,羅馬帝國君主相當於羅馬第一公民,即國家元首。除此以外,君主還有一大堆的頭銜比如:執政官、保民官、大將軍、大祭司長等等,來表示他的地位。而實際上羅馬帝國長期以來所施行的名義上的共和制,卻是一種類似於君主立憲的制度,君主下面有個元老院,這個元老院有相當大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國家的權力並不那麼集中。而戴克里先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改進,簡化了君主的頭銜,去掉了所有亂七八糟的稱謂,而稱自己為Dominus et deus,也就是所謂的多米納特,其意思是主和神,給君主披上了神聖的外衣。這樣戴克里先通過多米那特製,去除了共和的虛假外殼,加強了皇權,因此這個多米那特製改革實際上是一次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改革,從此時起,羅馬君主真正意義上可以算是皇帝了。
(3)所以他們有什麼區別呢?簡單點說,四帝共治制就是四個皇帝共治制,多米那特製就是中央集權制。
4. 戴克和梅賽德斯的區別,同樣是賓士!
戴克means:戴姆勒和克萊斯勒;
梅塞德斯means:梅賽德斯-賓士;
5. 戴克里先的介紹
戴克里先(全名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拉丁語: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50年—312年),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第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6. 戴克里先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
戴克里先(245年一312年),其原名叫 狄奧克萊斯,羅馬帝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 帝。284年到305年期間戴克里先在位,他結 束了羅馬帝國第三世紀的危機,並最終確立 了四帝共治制,從而在羅馬帝國後期的政體 發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戴克里先的改革 穩固了羅馬帝國對其轄區的統治。
7. 北京賓士戴克是怎麼回事,什麼來歷
前身為北汽,後與美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合資,戴姆勒後被賓士並購所以現在為北汽和賓士合資,名為北奔戴克。旗下有克萊斯勒和賓士兩個品牌。
8. 北京賓士戴克是怎麼回事,什麼來歷拜託各位大神
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BBAC)是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於2005年8月8日正式成立。 北京賓士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具備年產10萬輛汽車的生產能力。作為中國最先進的世界級汽車製造企業,北京賓士以5大特色定義了現代化汽車企業的全新基準: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出類拔萃的產品、嚴格的質量控制、卓越的生態環境、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目前主要生產梅賽德斯-賓士E級、C級轎車。 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北京賓士-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BBDC)於2005年8月8日正式成立,其前身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創立於1983年5月5日,是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中外整車合資企業。 BBDC是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組建的合資合作企業。其中: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占注冊資本的50%,戴姆勒·克萊斯勒一方出資占注冊資本的50%。
9. 戴克里先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在羅馬帝國經歷了3世紀危機以後,為了挽救走向衰弱的帝國,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3世紀危機沉重地打擊了奴隸制度,使羅馬帝國進入垂死階段。在這種情況下,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登上帝位。他建立了軍事專制統治,將元首稱號正式改為君主「多米那斯」。這個稱號的本身意義就說明了他同帝國全體居民間關系是主僕關系、君臣關系。同時,他採用君主制即「多米那特」統治,使中央政權高度集中。戴克里先撇開了共和的外衣,使羅馬國家制度完成了由元首制向公開的君主制的轉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國家機器,並以此達到鎮壓人民反抗,鞏固奴隸制社會基礎的目的,戴克里先統治期間(284~305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戴克里先所實行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4個方面。第一是政治方面。戴克里先面對國家內外嚴峻的形勢,決定實行分權統治。他把帝國分成4個部分,由4個統治者治理,實行所謂「4帝共治」。在4個統治者中,兩人稱「奧古斯都」為正職,兩個稱「愷撒」為副職,正職空缺時由副職遞補,並劃分各人的統治區域。另外,為了削弱地方權力和防止行省獨立,縮小原有行省規模,將全國劃分為100個行省,義大利也成為行省之一。每10到12個行省合成一個大行政區。行省中軍權與民政權力有鮮明的區分。整個帝國分而不割,保持統一,最高權力屬戴克里先。第二是軍事方面。把軍隊分成邊防部隊和內部機動部隊。邊防軍戍邊,以御外族入侵;機動部隊則分駐各行省,防止人民起義,用於鎮壓。軍權亦集中於中央。軍團增至72個,共60萬人左右。徵兵方面,實行義務兵役制,並以志願兵為補充。他開始徵募隸農服役,並吸收蠻族補充邊防軍隊。第三,在經濟方面,戴克里先改革了稅制和幣制。新的稅制規定:全體鄉村居民繳納人頭稅和土地稅合一的賦稅,城市則按手工業、商業等不同職業分別定稅。官吏、老兵、無產者和奴隸免稅。這樣,把自由民和隸農固定在土地上,把手工業者和商業經營者也限定在各自的行業中,刺激了封建因素的產生,人身依附加強。幣制改革是為了改善金融流通,鑄造新的金幣,統一成色、兌換價等指標,改變過去濫發貨幣的現象。301年又頒布「物價敕令」,規定商品最高價格。第四,在宗教政策上實行對基督教的迫害,主張復興古老的羅馬宗教。同時,戴克里先強調皇權的神性起源。這引起了來自基督教的消極抵制。於是,303年戴克里先頒布反基督教敕令,禁止基督徒舉行宗教儀式,以後發展成為對教徒的嚴厲迫害。
戴克里先的這些改革對羅馬帝國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戴克里先退位以後,帝國又一次陷入混亂之中。最後君士坦提烏斯奪得了政權,306年他死後,其子君士坦丁被不列顛駐軍擁立為「奧古斯都」,即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經歷了18年爭奪帝位的戰爭以後,於323年廢除了4帝共治局面,恢復了帝國的統一。君士坦丁成了羅馬惟一的統治者,各種權力集於一身。他在位時,管理政策基本是戴克里先政策的延續,但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新的改革。
首先,君士坦丁一世在廢除4帝制的同時,將帝國分為高盧、義大利、伊利里亞和東方4個大行政區,其下設行政區,再次為行省。由於當時經濟、文化中心東移,為了便於加強統治,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國首都由羅馬遷至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號新羅馬。於是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也移到東方。其次在軍事方面,他解散了驕橫的近衛軍,用重新組織的特殊的宮廷親衛部隊來代替,軍事權力完全集於皇帝手中。與此同時,過去將士地授予退伍老兵的辦法,現在變成單純用來強制土地領受者的後代當兵的奴役手段。而且這時的軍隊蠻族化趨勢明顯,許多蠻族出身的人已在軍隊中擔任高職。第三,君士坦丁頒布對隸農和手工業者的敕令。兩次重申了奴隸主有權殺死奴隸,規定逃亡奴隸加重處罰,貧民出賣兒女為奴是合法的,甚至把隸農當做世襲的土地奴隸,束縛在土地上,使之奴隸化,用以維護奴隸制。第四,對宗教,君士坦丁採取了比戴克里先更為明智的方針。他順應時代的潮流,於313年頒布了米蘭敕令,規定教徒信仰自由,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等。君士坦丁利用基督教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使基督教的地位不斷提高。從此,教會事務和教義問題已被認為是國務問題,基督教已成為事實上的國教。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雖然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維護奴隸制,盡管這些政策起到了短暫的效果,使國家獲得暫時穩定,但它無法改變羅馬帝國滅亡的命運。在他們的統治之下,社會的各種矛盾反而更加激化,從而加深了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在君土坦丁死後,其繼承者們重又陷入爭奪帝位的混戰。395年,最後一個統一的皇帝提奧多西死後,羅馬帝國再也不能維持昔日帝國的統一及雄威,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已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