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播放a new發明為
1.be on play on 2.values best right
B. 電影放映機是誰發明的
有人說是愛迪生發明的,但經查證是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兄弟共同發明的。。。愛迪生發明的僅僅是一種攝影機。
其實說簡單,它的發展就是和電影一起。現在當然是數碼的比較強,不過大多電影導演還是用有膠片的,這個比較復雜,我認為除了專業的人士,一般人不懂膠片的重要性。
由於資料量太大,我就沒有復制過來,把網頁地址寫在下面,我自己找資料也長見識了,朋友,以後自己找會更有樂趣。
1895年
1、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發明了手提式電影放映機。
2、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工人離開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3、伍德維爾·萊瑟姆(美國)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上的膠片控制裝置,解決了影片膠片在運行時發生畫面跳動的現象。
4、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了電影。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0910311.html
http://www.zhouchuanji.com/show.php?blockid=8&articleid=91
http://www.51dh.net/magazine/html/996/99639.htm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01418092.html
http://ke..com/view/402846.htm
http://ent.sina.com.cn/m/c/46612.html
C. 怎麼發明一個可以播放視頻的東西
先開發個音頻軟體再說
D. 急!急!急!最早的MP3播放器是誰發明的
指 MP3播放器
至於為什麼主要放MP3
看這個前人寫的
MPEG Audio Layer 3
MP3 技 術 在 幾 年 前 就 已 經 出 現 了。 在 一 張 普 通 的 音 樂CD 上, 所 能 容 納 的 不 過 是60 到90 分 鍾 的 音 樂(15 首 左 右 的 歌 曲), 但 是 如 果 利 用MP3 技 術, 在 同 等 容 量 的CD 上 所 能 容 納 的 歌 曲 數 將 會 是 普 通CD 的 十 倍 !
---- MP3 是 利 用MPEG Audio Layer 3 的 技 術, 用1:10 甚 至1:12 的 壓 縮 率, 將 普 通 聲 音 信 息 壓 縮, 但 在 人 耳 聽 起 來, 卻 並 沒 有 什 么 失 真。
---- 在Internet 上 有 許 多 能 播 放MP3 文 件 的 軟 件, 比 如winamp 就 是 不 錯 的 一 個。 如 果 您 的 聲 卡 還 支 持SRS 技 術( 本 刊 上 期 曾 有 介 紹), 那 么 您 一 定 會 欣 賞 到 更 為 美 妙 的MP3 音 樂。
MP3是Internet上最流行的音樂格式,最早起源於1987年德國一家公司的EU147數字傳輸計劃,它利用MPEGAudioLayer3的技術,將聲音文件用1∶12左右的壓縮率壓縮,變成容量較小的音樂文件,使傳輸和儲存更為便捷,更利於互聯網用戶在網上試聽或下載到個人計算機。
同時,MP3格式音樂的流行也帶動了MP3專用播放裝置的出現,並在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市場上流行的MP3設備從功能和性能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播放器"的范疇,逐步發展成為集音頻播放(包括MP3之外的音樂格式)、錄音復讀、文本閱讀、移動存儲、FM收音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媒體掌上設備。有的高端MP3設備甚至還集成了音頻編輯處理、電影播放等功能。
MP3的優點
MP3的優點有許多,主要有三點:一是由於大大壓縮了文件的體積,所以相同的空間能存儲更多的信息;二是由於沒有機械元件,全部是電子元件,所以不存在防震問題,更加適合運動時欣賞音樂;三是可以隨心所欲編輯自己喜愛的歌。
MP3的缺點
有一利便有一弊,MP3也有一些缺點。MP3音頻壓縮技術是一種失真壓縮,因為人耳只能聽到一定頻段內的聲音,而其他更高或更低頻率的聲音對人耳是沒有用處的,所以MP3技術就把這部分聲音去掉了,從而使得文件體積大為縮小。雖然聽上去MP3音樂仍舊具有接近CD的音質,但畢竟要比CD稍遜一些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28152.html
E. 電影是如何發明的
1895年3月22日,在巴黎「本國工業提倡會」上,公開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工人放工回去》(又譯《盧米埃工廠下班時》),它是由法國發明家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都·盧米埃兄弟拍攝的。同年12月28日,他們還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號租了一間地下室,擺上100把椅子,使用由他們自己設計、別人為他製造的「活動電影機」公映這部電影和《嬰兒喝湯》、《火車進站》等簡短影片。這些影片採用了人們最熟悉的鏡頭:城市街道、海濱浴場、行進中的士兵、火車站、公園、工廠等。
《工人放工回去》片長70米,放映時間僅約1分鍾,內容是工人們離開工廠大門時的種種情景。盧米埃洗印這部影片用的設備也很簡單:用家裡一個普通水桶自己沖洗,其他幾部影片的情形也大致一樣。
然而,這些時間短、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像磁石般的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在觀看時也洋相百出,令人捧腹。例如一個女觀眾看到銀幕上一輛馬車被馬拉著迎面跑來時,她害怕被軋著,便急忙突然離開座位躲避,直到「馬車」消失,她才坐回原位。一列火車駛來時,觀眾不由自主地驚惶失措,趕緊逃之夭夭。有的觀眾看到銀幕上下起瓢潑大雨,就趕緊撐起雨傘來,以免被「雨」淋壞。
今天看來,這些情景似乎太荒唐可笑了,因為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但在當時,人們第一次看到電影,這情景很容易被理解:人本能地保護自己,已來不及去思考「真假」的問題。不過,這種情景並非絕無僅有,戲劇動人之處,我們也曾為之下淚:中國解放初期演黃世仁欺壓楊白勞的劇時,一位解放軍戰士還拔槍怒向「黃世仁」呢!
最早的電影是無聲的,因此人們把它稱為「偉大的啞巴」,這一稱號反映出人們對電影發明的贊許。最早的電影也是黑白的,因此人們將它戲稱為「黑白世界」。
盧米埃兄弟「首創」用「活動放映機」放映電影,所以世界電影界都把1895年12月28日這一天,作為「電影時代」開始的日子。第一次放《工人回家去》的1895年3月22日,也被作為電影誕生之日。
盧米埃兄弟的前述幾部影片在1895年首映之後的短短兩年中,觀念已遍及五大洲,轟動了全世界。
不過,上述「第一」、「首創」的說法,在20世紀下半葉,經過美國和德國一些專家長期研究後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電影誕生應推前至1890年,首創者不是盧米埃兄弟,而是一個被遺忘的天才——路易·艾梅·奧古斯坦·勒潘斯(1842~1890)。
他們的研究表明,出生在法國的勒潘斯,畢生大部分時間在美、英工作和生活。他44歲那年即1886年,就在美國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他研製的16鏡立體攝、放電影機。1890年,他又對改進後的這項發明再次申請了美國專利,指定他的攝影機只可以有一個鏡頭。同年10月,他用這種單鏡頭攝影機拍成3部電影史上已知最早的影片——《阿道夫拉手風琴,惠特萊一家在奧特伍德庄園跳圓舞曲》、《約克郡》和《北利茲》;不久後又拍了著名的《穿越利茲橋的車輛》(片斷)。1890年他曾多次公開放映過這個片斷,效果不俗。
1890年9月16日,勒潘斯從第戎登上火車前往巴黎,准備遠赴紐約展示他的發明成果。但是,他在火車上卻神秘地失蹤了:巴黎的朋友沒有接到他,其他人多方尋找也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甚至連他帶上火車的包括電影攝影機、放映機等行李也不見蹤影。後來人們推測,一代天才勒潘斯死於謀殺!謀殺動機極有可能是奪取他的電影發明專利。
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夫·羅倫斯根據以上材料,寫成了《鮮為人知的故事——失蹤的電影發明家》。其後約1990年,他又主持拍攝了名為《勒潘斯之謎——電影史短缺的篇章》的影片。顯然,他的書和電影都是企圖力證勒潘斯才是真正的電影發明人。
其實,電影和其他許多發明一樣,也是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的,也是時代的產物。
18世紀末,人們已經知道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利用這一現象,發明家們製成了「驚盤」——用兩個相同的黑色圓盤,一個畫出人物的分解動作,另一個挖出對應的條形孔,然後把它們裝在同一根軸上,當有畫的盤轉動時,從不動盤的條形孔中就可看到活動的人影了。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普拉圖(1801—1883),利用與「驚盤」類似的原理,搞出了一台「活動畫筒」。1830年,美國霍納則把「驚盤」裝進原來的幻燈機,從而製成了「活動幻燈機」。1845年,F.V.烏恰蒂也把「活動畫筒」和幻燈機搭配在一起,獲得了可放映的活動圖像。1860年,美國費城的工程師塞勒把攝影術用到「驚盤」上,讓貼有6幅聯結照片的小風車呈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1872年,美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為了解決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和科恩關於馬奔跑時「四蹄騰空」還是「始終有一蹄著地」的爭論,讓馬奔跑時絆斷24根細線,從而控制24架照相機的快門,這給電影機的發明者以新的啟示。
當然真正的電影只能出現在快速攝影、實用膠卷、電影攝影機、放映機誕生之後。
1889年美國喬治·伊斯曼對35毫米賽璐珞膠卷的發明,1887年~1891年德國攝影師安許茨(1846~1907)對運動物體可連續、快速拍攝的「電動速視儀」的發明,1889年~1891年愛迪生和助手狄克遜對電影攝、放機的研製和對膠卷打孔後用齒輪牽引的發明,1895年德國斯克拉達諾夫斯基(1863~1939)和兄弟埃米爾對電影放映機的改進,以及前述盧米埃兄弟的試驗,都為電影的正式誕生鋪了路。
由上可以看出,無聲電影誕生在19世紀末。
「偉大的啞巴」直到1913年元月才開始「說話」:愛迪生在紐約一家大劇院用他的留聲機為畫面配音,但電影中羅馬時期的英雄勃羅第斯和愷撒皇帝的口形常和聲音不同步,曾使人捧腹大笑。真正有聲的電影誕生於1927年:華納兄弟製片公司推出了《爵士歌王》的有聲故事片。從此,電影便成為一種完整的視聽藝術進入大眾的文化生活之中。
高質量的彩色影片在20世紀40年代由利奧浦德·高得斯基和利奧浦德·馬尼斯作出後,才得以推廣和應用。
立體電影在1935年已放映,但觀眾要戴特製眼鏡,所以當時意義不大;直到1955年以後,偽立體攝影術才得以問世。現代電影將要告別膠卷和片盤而走向數字化。領導這一革命的是美國喬治·盧卡斯。他導演的《星球大戰》第一集《幽靈的威脅》已於1999年5月開始在美國4家數字電影院上演。
F.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放映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法國的盧米埃兄弟。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格拉咖啡館」的地下室內里,第一次容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影片《工廠大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電影公映活動,這一天,被定為電影的誕生日。
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帶著他們已經獲得專利權的電影放映機,在30米寬、20米高的巨型屏幕上放映了「影片」,這台具有同步錄音功能的放映機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第一部電影誕生在1895年12月28日。 路易盧米埃爾(1864-1948),原是法國里昂製造照相器材的工廠主。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傳入法國後,他愛上了電影機的研究和製造事業。1895年3月,他終於發明了超越一切競爭這的「活動電影機」。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路易盧米埃爾的父親安東尼盧米埃爾帶著兒子的這些影片來到巴黎卡普辛路號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底下室,組織了世界上的第一次電影公映。所以這一天被定為電影的誕生日,盧米埃爾本人也被公認為世界的「電影之父」。
G. 電視誰發明的
電視機最早由英國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在1925年發明。電視用電的方法版即時傳送活動的視覺圖像。權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
電視系統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後,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圖像。
電視信號傳輸分配的過程,以轉播其他城市中的實況為例,一般從攝像機、電視中心或轉播車,再經微波中繼線路、發射台,到用戶電視接收機。電視廣播衛星和電纜電視也分別是全國性和城市區域性電視傳輸分配的有效手段。
(7)播放發明擴展閱讀:
電視攝像將景物的光像聚焦於攝像管的光敏靶面上,靶面各點的光電子的激發或光電導的變化情況隨光像各點的亮度而異。
用電子束對靶面掃描時,即產生一個幅度正比於各點景物光像亮度的電信號,傳送到電視接收機中使顯像管屏幕的掃描電子束隨輸入信號的強弱而變。當與發送端同步掃描時,顯像管的屏幕上即顯現發送的原始圖像。
H. 電影放映機的歷史(發明,發展,現狀)
有人說是愛迪生發明的,但經我查證是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兄弟共同發明的。。。愛迪生發明的僅僅是一種攝影機。
其實說簡單,它的發展就是和電影一起。現在當然是數碼的比較強,不過大多電影導演還是用有膠片的,這個比較復雜,我認為除了專業的人士,一般人不懂膠片的重要性。
由於資料量太大,我就沒有復制過來,把網頁地址寫在下面,我自己找資料也長見識了,朋友,以後自己找會更有樂趣。
1895年
1、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發明了手提式電影放映機。
2、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工人離開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3、伍德維爾·萊瑟姆(美國)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上的膠片控制裝置,解決了影片膠片在運行時發生畫面跳動的現象。
4、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了電影。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0910311.html
http://www.zhouchuanji.com/show.php?blockid=8&articleid=91
http://www.51dh.net/magazine/html/996/99639.htm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01418092.html
http://ke..com/view/402846.htm
http://ent.sina.com.cn/m/c/46612.html
I.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是誰發明的
電影放映機是愛迪生發明的。
電影放映機(film projector),放映影片用的光學機專械。由燈箱屬、光學系統、傳動輸片裝置和供片盒等構成。影片按每秒 24 格在放映機上運行,每格畫面到達定位時,快門按 1/96 秒的間隔時間均勻地打開、關閉一次。
因此,每格畫面在光源透射下通過放映鏡頭將影像兩次清晰地投射到銀幕上。盡管攝片時為每秒 24 格,但放映時卻相當於每秒 48 格。由於人眼的視覺暫留作用,畫面的迅速變換,使觀眾獲得活動的視覺效果。
(9)播放發明擴展閱讀:
分類
1、膠片電影放映機
從使用拷貝上,可分為8毫米放映機(淘汰)16毫米放映機(淘汰)35毫米放映機和70毫米放映機(IMAX) 從用途上可分為:提包機(流動機)固定機,坐機。
2、數字電影放映機
從高到底分為4K,2k,1.3k,0.8k。區別:4K(數字機分辯率為4096×2016 825萬像素)是最高端,大城市都極少。並且4K可以同步的電影,2K都有。4K的設備只有在20米以上寬的銀幕上才能看出與2K的效果差距。
J. 電視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900年,電視——Television這個詞首次出現。電視誕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歷史將記住它的發明者的名字—— 一位14歲的美國少年,名字叫費羅·T·法恩斯沃斯(Philo T.Farnsworth)。 在法恩斯沃斯之前,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L.Baird,1888~1946)一直致力於用機械掃描法傳輸電視圖像。1925年10月2日,他終於製造出了第一台能傳輸圖像的機械式電視機,這就是電視的雛形。盡管畫面上木偶面部很模糊,噪音也很大,但能在一個不起眼的黑盒子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圖像,仍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剛問世的電視被稱為「神奇魔盒」。 貝爾德是主張以機械掃描方法研製電視的代表。1928年開發出第一台彩色電視機,1930年他的系統開始有聲電視節目試播,讓人們感同身臨其境,使「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古老寓言成為現實。因此,貝爾德被稱為「電視之父」。他於1946年去世。 如果說20世紀20~30年代間電視領域曾一度是貝爾德的天下的話,那麼在30年代,他遇到了強勁的對手——費羅·法恩斯沃斯。 早在20年代貝爾德沉溺於機械製造方法時,1921年有個正在家鄉耕作土豆田的14歲少年神不守舍地考慮著一個難題:怎樣設計一個新穎的收音機、使它能夠把移動的畫面與聲音一起傳送? 法恩斯沃斯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介紹「機械電視」成果的資料,構思著一個完全不同的途徑。他設想把觀看的屏幕劃分成許多長條,就像耕田時的壟溝一樣,讓電流沿長條的各點形成黑白區域。當這些長條互相緊密疊加起來時,他認為就可以使它們「畫」出一幅圖像,猶如農戶們有時候在他們培育的牧場上規劃出的幾何圖形。令人驚奇的是,後來證明這一裝置要比專家們搞出來的東西好得多;事實上,這種裝置至今仍沒有失去它的使用價值。 法恩斯沃斯於1906年8月19日出生於美國猶他州的農家,幼年的法恩斯沃斯就表現出早慧的跡象。他對見過的任何機械裝置具有攝影般的記憶力和天生的理解力。 法恩斯沃斯的父母不斷搬家以尋找較理想的土地居住。當他們在愛達荷州定居下來之後,11歲的費羅得知他的新家裝有輸電線後,欣喜若狂。他在家裡的屋頂閣樓上發現了成捆的科技方面的舊雜志,開始了自學並決心當個發明家。 法恩斯沃斯開始認真地考慮研製電視。他幾乎是從本能上意識到用機械裝置傳送圖像是不可行的。這名年輕人還有一個直覺,即令他感到新奇的物理學領域——電子學的研究——有可能掌握著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無論如何,電子能夠以機械裝置不可比擬的速度移動,這就可使圖像清晰得多,並且意味著不需要活動元件。他由此推理,如果一個畫面能轉換成電子流,那麼就能像無線電波一樣在空間傳播,最後再由接收機重新聚合成圖像。從本質上看這是個相當簡單的主意,但如此簡單的想法卻似乎沒有任何人想到。 以美國科學家法恩斯沃斯為代表的一派,異於貝爾德而另樹一幟,堅持只有採用最新發明的電子設備、光電管及陰極射線管才能獲得成功。他於1927年成功地用電子技術傳送圖像,1928年發明了電子圖像分解攝像機。1929年成立法恩斯沃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他的電子電視系統成功地擊敗貝爾德、使貝爾德的機械掃描電視裝置被淘汰,從而確定了電子電視系統的壟斷地位。這時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視誕生了。 當美國專利局終於認定法恩斯沃斯應該是電視的所有主要專利的持有者時,已經到了30年代後期,這對法恩斯沃斯已太遲了,他的資金差不多耗盡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逼近,聯邦政府不久即宣布暫停發展電視工業。這樣一來,不得不推延到1946年,電視才有可能合法地開始製造,到那時法恩斯沃斯的專利已超過了保護期限。 法恩斯沃斯歷經艱辛發明了電視,自己在個人收益上卻一無所獲。1969年7月,已近高齡的法恩斯沃斯與妻子埃爾瑪在他們緬因州家中看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的實況。他平靜地對妻子說道:「你知道,為了今天,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久後,費羅·法恩斯沃斯患了肺炎,於1971年6月去世。《紐約時報》在訃聞中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具魅力的發明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