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是什麼
珠算。
2013年12月4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將珠算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答錄,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珠算成功申遺,有助於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Ⅱ 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大發明"不只四項,還有中醫學。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發明,而是"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可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由中國首創,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這里所稱之中醫學,是指從遠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經典中醫葯學術體系,它由中國獨創,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代表。
第二,它傳播至全世界並被廣泛地接受和應用。中醫學早已開始走出國門,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現已傳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科學價值和卓越療效已經為世界醫學界所公認,中醫學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們日益廣泛地接受。
第三,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作為"大發明"的價值和意義已得到世界公認。
中醫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推動作用
首先是在醫學方面,中醫學有別於西醫學的思維方式、理論內容、防治原理、治療方法,可補西醫學之不足,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推動醫學發展和變革,為人類健康做出特有的貢獻。
其次是在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方面,中醫學關於人的生命運動的復雜現象和深層規律的認識,有力地推動著生命科學的研究,將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國外著名醫學家和科學家們一再指出,"經絡"問題可能包含著若干項諾貝爾獎級的課題,中國要拿諾貝爾獎,最有希望的是中醫葯。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一再指出,中醫現代化將推動人體科學的突破,形成一場科學革命,引起一次東方式的文藝復興。"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改造現在的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這不是簡單的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再一次出現的跟文藝復興一樣的大事。"
中醫學不僅是"大發明",而且其發明和創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四大發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質。
Ⅲ 歷史上中國科舉制的五大發明是神馬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Ⅳ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領先世界600年,卻被說成滅國神器
蘇頌是一個政客,他曾經做過的最高官職是宰相,除此以外,他又是一個天文學家。他發明了「水運儀象台」,這個發明可一點也不一般,它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也是時鍾的鼻祖,這個發明領先世界600年。可是,在水運儀象修建好的34年,北宋就滅亡了,後來南宋的末代君主也跳海去世。有人說宋是火,水運儀象台是水,是水運儀象台克宋,所以它又被人說是滅國神器。
在他的一生中,他最耀眼的成就還是發明了水運儀象台,這項發明被看作是時鍾的鼻祖,整整比其他國家早了600年。可是,後人把這個發明莫名其妙地和宋朝的滅亡給聯系起來了,人們認為它是滅國的神器,所以後來人們把怎麼製作水運儀象台的書給燒掉了。
Ⅳ 中國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Ⅵ 案中國古代五大發明是五大
中國古代的"大發明"不只四項,還有中醫學。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發明,而是"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可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由中國首創,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這里所稱之中醫學,是指從遠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經典中醫葯學術體系,它由中國獨創,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代表。 第二,它傳播至全世界並被廣泛地接受和應用。中醫學早已開始走出國門,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現已傳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科學價值和卓越療效已經為世界醫學界所公認,中醫學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們日益廣泛地接受。 第三,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作為"大發明"的價值和意義已得到世界公認。 中醫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推動作用 首先是在醫學方面,中醫學有別於西醫學的思維方式、理論內容、防治原理、治療方法,可補西醫學之不足,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推動醫學發展和變革,為人類健康做出特有的貢獻。 其次是在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方面,中醫學關於人的生命運動的復雜現象和深層規律的認識,有力地推動著生命科學的研究,將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國外著名醫學家和科學家們一再指出,"經絡"問題可能包含著若干項諾貝爾獎級的課題,中國要拿諾貝爾獎,最有希望的是中醫葯。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一再指出,中醫現代化將推動人體科學的突破,形成一場科學革命,引起一次東方式的文藝復興。"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改造現在的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這不是簡單的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再一次出現的跟文藝復興一樣的大事。" 中醫學不僅是"大發明",而且其發明和創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四大發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質。
Ⅶ 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是什麼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古代律學
在中國古代優秀的科技成果中,除了廣為人知的火葯、造紙術、指南針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外,還有一門鮮為人知的「千古絕學」——中國古代律學。我國古人在律學方面的成就,兩千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所謂「律」是構成律制的基本單位。當各律在高度上作精密的規定,形成一種體系時,就成為「律制」。「律學」就是對樂製作系統、全面的研究。詳細地說,律學是對樂制的各音,依據「聲學」原理,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各音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是音樂聲學、數學和音樂學互相滲透的一門交*學科。在有關音高體制的研究與應用中,律學規律幾乎無處不在。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音樂傳統的國度,《尚書》中就有「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在古代中國,制定歷法以觀天象、統一音高標准及度量衡規范,是一國之君的頭等大事,從《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有16部單辟《律歷志》或《樂書》一章,專門記述相關時代的律學成果以及音高標準的計算問題。有文字可考的中國律學實踐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紀,典型的如《史記》所載「武王伐紂,吹律聽聲」。其後三千年,中國律學理論與實踐一直持續發展,綿延不絕,新的突破層出不窮。
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就記載了「三分損益」律,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三分損益」既是生律的方法,也是定律的方法。根據三分損益法,從一個被認定為基音的弦(或管)的長度出發,把它三等分,再去掉一分(損一)或加上一分(益一),以此來確定另一個律的長度。在數學上,就是把發基音的弦長乘以三分之二,或乘以三分之四。照此類推下去,直到在弦(或管)上得出比基音約略高一倍或低一倍的音,就完成了一個音階中的十二個律的計算。音調隨弦線(或管)的長度變化的規律,由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十二個律,它相鄰兩律間的長度差(或頻率差)不是都相同的。
用三分損益法完成一個音階中的各個律的計算以後,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約略地比基音高一倍(或低一倍),而不可能剛好是一倍。假設基音do的相對頻率是1,按三分損益法算得的高八度的do音的相對頻率不恰好是2,譬如說是2.003。這就多出了一個差數0.003。在律學史的漫長道路上,為了取消這個差數,使它准確地回復到二,尋找了各種辦法,耗費了將近二千年的時間。
漢代的京房(公元前一世紀)、南北朝劉宋的錢樂之(公元五世紀)和梁的沉重(公元六世紀)等,都曾經想過用增加一個音階中的律數的方法來取消或縮小這個差數。京房用三分損益法把一個音階中的律數增加到五十六個(名為六十個),錢樂之和沉重增加到三百六十個。但是,他們的做法只能縮小這筆差數,而不能消除這個差數。由於在音樂實踐上增加律數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宋代的蔡元定(公元十一世紀)又把律數只增加到十八個。
南北朝時期的何承天作了大膽的創新,他把上述差數在長度上均分為十二份,然後累加到基音以後的各律上。這樣就使基音和高八度的音在長度上恰成倍比。這個方法是按長度來分配差數的,而不是按頻率來分配差數,因此,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這個方法卻為十二平均律的最後完成開啟了道路。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用發出固定音高的黃鍾律管作為長度基準,是我國古代律學的又一偉大發明創造。這種方法與幾千年後的今天,世界上採用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基準,其基本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近年來,出土了這一時期的簡單樂器——陶塤。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意是說:舜繼承帝位後,到各地巡視,在泰山下的岱廟,朝拜諸神,為了安撫百姓及時耕作,協同四季之日月,統一了歷法,又下令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呂氏春秋·適音》中已有用管定律的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適合黃鍾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鍾之宮,律呂之本。」這段文字是說,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黃帝派他的樂官伶倫,到昆侖山的陰面尋找管壁厚薄均勻的竹子,用來做音律管,又以音頻穩定,聲音優美的一種鳥的叫聲定為基本音律。當律管吹出來的聲音與這種鳥的叫聲相合時,就把這一基音定為黃鍾律,所發出的音為宮音,雄鳥之鳴為律,雌鳥之鳴為呂。這段話雖然有些神話色彩,但卻也包含著一定的科學內容:取竹雖然不一定要到昆侖山,但地處西北又背陽光的陰面所生長的竹子,管壁長得緻密、均勻,適合於做律管。以鳥定律雖然不一定是鳳凰,但據音律學家楊蔭瀏先生介紹,他曾在四川灌縣聽見一種鳥的叫聲發出穩定的G音調,(44)這說明以鳥鳴聲定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三寸九分之說還有許多爭議,有可能是訛誤,歷代音律學家考證,多數認為管長應當是九寸,(45)由此可見《呂氏春秋》中的這段話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它說明了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對音律學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並且認識到律管的長短與所發生的音頻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一根樂管所發出的聲音,是由於管內空氣柱的震動。當震動的頻率增加時,就會感到音調提高。頻率愈低,音調也愈低。頻率又與聲波的波長成反比。理論上閉口管空氣柱基波的波長等於管長的四倍,因此,如果管的口徑
聲速在某個溫度條件下是一定的,由此可以得出,管子長,頻率小,聲音就低。頻率增加一倍,音調也就提高一個八度。所以說,把管子的口徑和長度確定下來,那麼這支律管所發出的絕對音高也就被確定下來。因此,要做一支具有一定頻率的律管,就要定出合乎科學的尺寸。反之,律管的頻率定下來,它的長度也就可以求出。故我國古代用黃鍾律來校正尺度是完全符合科學原理的。
然而,在古代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利用儀器設備來測定音頻並將它記錄下來,只是憑著有經驗的樂師和音律學家用耳朵來分辨。當人們認識到能發出准確音高的黃鍾律管,它的長度和內徑是一定的,便用累黍的方法把律管的長度、管徑固定下來,並且與度量衡三者相互校正。正如《漢書·律歷志》所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段話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歷代凡考證秦漢度量衡者都首先對它作一翻解釋和論證。其中關於黃鍾生度量衡這個問題也有不少人作了錯誤的理解;往往單純地在黃鍾起源於尺度還是尺度起源於黃鍾上爭論不休。(46)其實它真正的含意應該是,用黃鍾律管給當時一尺之長下一個定義,也就是說,黃鍾律管是九寸之標准長度,把律管分成九分,再加一分就是一尺之長。雖然要復現黃鍾管長時還不得不藉助於累黍,然而其本質上與今天給一米定義——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其作用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科學家不但用各種方法來定度量衡這三個量,而且已經考慮到將度量衡三者統一到黃鍾律管這一件器物上來,也就是說用一根黃鍾律管就可以作為度量衡三者的標准了。這種用在一定條件下恆定的聲速來定義的長度,雖然其穩定性和准確性決比不上現代計量科學用光波波長定義的長度,然而在數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即用聲來定度,用律管來校正度量衡,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成就。
Ⅷ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是「二十四節氣」
那就是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與傳統文化結晶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8)古代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