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修拉創造

修拉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09 07:52:04

⑴ 修拉的派別

創造點彩派(Pointillism)
修拉在畫面上將一些黑色塊集中起來,而讓一些空白的部位顯出明顯的形狀。通過達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層次變化和黑白對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他捕捉著光和色,將它們在黑色和白色中復活起來,創造出陰影有利於形體塑造,光亮充滿神秘色彩,過渡的灰色顯露強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諧的曲線在相互制約著、平衡著,各種形狀浮現著、明確著發出光的異彩。
自西涅克邀請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他們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它們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他們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⑵ 梵高作品創作時間

《夜晚的咖啡館》 1888年9月
《星夜》 1889年6月
《麥田上的烏鴉》 1890年7月
《向日葵》 1888年8月
《加歇醫生俏像》 1890年6月
《吃土豆的人們》 1885年4月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他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
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
甚至忘記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
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
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用全部身心,
擁抱一切。

梵谷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谷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谷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谷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
梵谷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這也是自稱表現派的藝術家們共有的特性。梵谷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谷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谷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贊揚。
梵谷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

盡管高更和凡·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在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凡·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歷之後,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並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願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1880年他開始學畫,後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於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里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凡·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凡的個性。這從來都是如此的。

凡·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這絕不是一個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種簡單的反應。他寫信給弟弟提奧的信,是一個藝術家寫出來的最動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覺力,這種知覺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應。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獲得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黃色或藍色來取得的。雖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於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凡·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凡·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准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凡·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凡·高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里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么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不同層次的藍色里,一些節奏顫動的線條,映襯出美麗的雕塑般的頭部和具有結實造型感的軀干。畫面的一切都呈藍色或藍綠色,深色襯衣和帶紅鬍子的頭部除外。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與節奏的組合,以及所強調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表明這是一個極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藝術家,彷彿凡·高完全清醒的時候,就能記錄下他精神病發作時的樣子。

梵谷——一個火崇拜者

他象誇父一樣地追逐著太陽,最後在陽光中燃燒,轟然倒下——每當我看見梵谷的作品,總會想起古希臘智者赫拉克特關於這個世界說過的話:「它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一切轉化為火,火又轉化為一切。」梵谷正是藝術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經歷,他的精神狀態,他的繪畫創作都閃耀著生命燃燒的熠熠光華,他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自焚者,一個古老而單純的信仰,已為現代人所接受。
也許,梵谷個人生活史是一部英雄史詩的最好題材,事實上歐文·斯通的紀實小說《渴望生活》正是在對其悲劇命運的描述中有力地證明了理想、道義和人格力量對於人生的價值。人們從梵谷艱難慘烈的遭遇和對藝術執著以至狂熱的追求中,樹立了殉道者的榜樣,這榜樣一直在激勵著那些處在社會底層,至今默默無聞的天才。
但這些遠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個畫家,我們更需要直接研究他的藝術創造。
梵谷30歲開始從事繪畫。他有廣博的文學知識,但並未成為一個文學性的畫家。習畫之初曾向荷蘭繪畫傳統討教,也曾對印象派有過一時沖動的興趣,但他天性中那股地火一般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拋棄荷蘭畫派的暗淡和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因為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他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梵谷在本質上屬於浪漫主義,1888年他在書信中坦率承認自已深受德拉克瓦思想的陶冶:「因為我不是企圖把我眼前的自然一絲不變地准確地描繪下來,而是通過更為強烈的色彩去表現自己。」
浪漫主義是現代藝術的序曲,它的基本精神是對個性和情感的解放。德拉克洛瓦在歷史性繪畫中發展了一種充滿動感、活力、光暗強烈、色彩熾熱的個人風格在他的畫面上還偶爾地出現過不加調合的色彩並置。浪漫主義作為社會沖突和精神沖突的直接表達,突出地代表了現代精神的指向。但這種表達還局限在未曾改變的表現體系之中,而這個成形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體系出於群體規范和社會理想,對個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決權是排斥的,德拉克洛瓦克服不了這一內在的矛盾。印象派盡管在光色研究中改變了傳統繪畫的面貌,但這還只是藝術體系的表層變化,因其真實觀仍以人對自然的臣服為前提。這樣,浪漫主義對個性的崇尚(也即是對社會規范的反叛)和對情感的尊重(也即是結理性主義的沖擊),作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必然要在19世紀末葉的歐洲世界尋找自己的繼承人。從這個意義上看,梵谷是幸運的,他在被環境拋棄的時候能夠和歷史相遇。

自然永恆性的時候,梵谷更正以其對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熱情與想像力在尋找超越繪畫自身的精神性,而梵谷則憑藉著沸騰的生命活力和對事物特徵的敏感反應,孜孜不倦地創造屬於心靈世界的藝術作品。正是他們各執一端的差異性和不相容性,開辟了現代藝術多向發展的可能。在他們中間,梵谷是人道主義者,以全身心的激動和虔誠,護衛著個體生命的崇高和內在需要的價值。他是平民化的浪漫主義,這和他喜歡自然主義(左拉)不無關系。從他對普通事物——椅子、煙斗、舊皮鞋、簡陋的小酒館等等——的親切關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人與物在上帝面前的平等。梵谷是現代藝術「主觀——表現」傾向的開創人,而這一傾向正是以對個體價值的全面認可為前提的。
人們很容易把梵谷視為西方藝術自我表現的始作俑者,其作品突出的個人風格和強烈的主觀表現都會給人以這種印象。但應該指出,自我表現並不等同於內心世界的孤獨發掘和個人情感的任意渲泄。梵谷作品的主體意識並不排斥他對自然的研究:他經常以線條變化來抓住事物的特徵,如在法國聖瑪利斯村所作的風景畫,牆用直線,煙用曲線,路面用點,葉簇用旋渦狀的粗線……等等。但這種研究絕非臣服自然,梵谷對特徵的捕捉是主觀化的和個性體的,因而題材和對象在他的繪畫中只是一個起點。同樣,梵谷作品的情感表現也不排斥理性思考對創作的作用,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不要認為我願意故意拚命工作,使自己進入一個發狂的狀態。相反,請記住,我被一個復雜的演算所吸引,演算導致了一幅幅快速揮就的畫作的迅速產生,不過,這都是事先經過精心計算的。」梵谷的創作是一種疏導、一種集結,由此產生的形式創造,顯示出情感生成的激烈過程,而不僅僅是對情緒現狀的靜觀和描寫。

梵谷永遠處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時與自然對抗;生活於激情但求助冷靜的分析;表現自我的過程中追求著高於自身的東西;以至在精神崩潰的臨界線上,保持最強悍的自製力——這種充滿內在沖突的精神狀態,曾是人類不容揭示的秘密,長期壓抑於心理底層,是梵谷第一次在繪畫創作中把它們充分地暴露出來,梵谷的藝術成就是真誠地展示人類心靈的藝術成就。精神矛盾和心理運動,每一個形象都充滿戲劇沖突,人在畫布和顏料面前顫抖,冥冥中尋找著心靈物化的方式,為的是向著現實背後那個超越自身的神秘世界,那個終極的世界飛升。梵谷藝術語言——線條、筆觸、色彩、空間的一切創造成果都源於此,並因此具有更深刻、更富有啟示性的意義。
梵谷似乎對線條所能蘊含的情感有一種天生的敏感,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隨處可見。他把印象派的色點擴展成色線,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在發揮線條筆觸的表現性方面,他和荷蘭畫派不無淵源,但倫勃朗慎密而闊達的筆觸與創作主體精神狀態的聯系是隱晦的,也是相當有限的,而梵谷則把倫勃朗繪畫中只有元素的東西,作為方法析取出來,使之明確、純粹,帶著原始的表情,推向極端。他服從於心靈(更多是潛意識)的召喚,經常用波形、螺旋形的筆觸來運載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獷,豪放,充滿動勢、緊張和強烈的節奏感:大地在顫抖,天空如旋渦似火焰,樹木絞扭,似乎要把自身連根拔起。這種飽含自發性激情的有力筆觸,既非順從於事物固有的肌理(倫勃朗),也不傾向對象本身的動態(柯羅),而是從大自然中抽取出來的心靈象徵。梵谷越畫越厚重的筆觸使他的精神日益專注理以物即道的直接性,也許,對於顏料本身(色澤、質地、濃淡厚簿)的敏感是使一個畫家離距自然、超越自我的直正原因。在這里,梵谷揭示了在繪畫形式和人類情感之間、在物質材料和終極真理之間可能存在著的直接聯系性。

梵谷對精神沖突和心理運動的本質把握突出地表現在他對色彩的運用上。在當時只有他完全使用純的光譜色作畫,他善於運用互補的色彩對比;或者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對立,以增強色彩的精神性,溝通悸動、緊張、動盪不安的心靈。這不只是一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問題,而是色彩觀念從物到人的一種深刻的改變。梵谷以運動的色彩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即眼睛能夠把前一個感覺中的色彩印象移入後一個感覺,因此要表現心靈運動,就應該把前後兩者同時繪入畫面,在此過程中強烈的色彩對比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晚上從室外進入開燈的房間,桔黃色的燈光顯得更黃,而從房間走出到戶外,藍色的夜空顯得更藍,所以藍色和黃色的並置和對立有可能揭示一種動態的心理反應。不管是古典主義對色彩的靜態觀念(固有色),還是印象派對色彩的動態觀念(條件色),都只是把色彩作為觀察結果來加以表現,因而無意中阻隔了心物的直接通聯,而梵谷則把動態的色彩觀念引向觀察過程本身的呈現,這樣,他就在繪畫領域真正引入了心靈世界的直接表達,使顏料(物)和深藏於心的真理——情感的原發性(道)有可能達到直接的重合。是梵谷用咄咄逼人的色彩,用直接的原生的純色代替了藝術家對色調的依賴,在永遠暴露和永遠掩蓋、永遠靜止和永遠運動的色彩和精神之間發現了一條神秘的通道。為照亮這條通道,他用陽光點燃了自己。
服從於心靈表現的需要,梵谷敢於改變對象世界的一切,也敢於改變固有的觀察方式。他較早的作品經常以快速集中的線條,以強調的近景到無限的地平線,誇大空間的改變,從而賦予透視一種強制性和悲劇感,彷彿精神被憂慮不安所驅使,來接觸面前的世界。而他晚期的作品如《麥田上的鴉群》,這種強有力的中心突然崩裂,分叉的小徑使朝向地平線的集中運動成為不可能,縱深變成擴散,而從天邊飛向近景的鴉群彷彿是由遠及近、匯聚過來的不祥之兆。人對自然的注視變成了世界對人的壓迫,憑籍筆觸、色彩所傳達的強悍的精神力量,人必須承受一個即將崩潰的世界。——梵谷勇敢的承受過,現在輪到了我們。
一切轉化為火,火又轉化為一切。赫克利特向我們追問到:「一個人怎能躲過那永遠不變的東西?」梵谷是用他承受的一切的偉力,樹立了對於世界、對於藝術的宗教般的信仰,這信仰單純、凈潔、古老而永恆。記得梵谷曾在他瘋瘋癲癲的時候,用純黃色和紫羅蘭色在牆上寫畫,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神志健全,我就是聖靈。」
在一個充滿危機了充滿生機的世界上,我們每一個現存者,敢不敢也這樣回答:「我就是聖靈」?
參考資料:http://hi..com/xuefeilong/blog/item/e039c3ce6ac6f80193457e66.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印象派有哪些很著名的作品

馬奈/畢沙羅/莫奈/雷諾阿/德加/西斯萊/修拉/高更/塞尚/凡·高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初從師布丹學習,後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在色彩運用上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等。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革新技法,善於運用鮮明響亮的色彩,簡潔准確的筆觸,以及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來作畫。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面和肖像畫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於從不尋常的角度描繪對象瞬間的動態,描繪在燈光下、日光下人物與物體的溫和色彩。題材多取自於芭蕾舞劇院、咖啡館和賽馬場等。他除了用油畫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後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課》,《巴黎歌劇院樂隊席》,《洗衣婦》,《舞台上的舞女》等。
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曾從師於格萊爾,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派方法相結合。以絢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與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作品有《包廂》,《陽光下的裸婦》,《加萊特磨坊的舞會》等。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後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以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激動情緒。作品有《向日葵》等。

⑷ 修拉《海邊風景》油畫創作的具體時間

Georges Seurat 的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1884–1886 創作)

⑸ 法國修拉創造了什麼派系

法國修拉(1859年—1891年)是新印象主義流派的創始人。他生於巴黎,只活了32歲。從1883年到1884年。他以新的色彩理論為基礎,畫了具有新印象主義特點的油畫《阿尼埃爾的水浴》。修拉還與一群年輕的畫家於1884年組織了不需審查作品的「獨立沙龍」。他的代表作品是他1866年創作的《大碗島初夏星期天的下午》,在這幅畫上充分地表現出他那富有特色的畫風。在初夏的一個星期日,人們在公園里愉快地游樂的情景,畫面光彩奪目,並充滿一種寧靜的氣氛,沒有生命運動的感覺,就像夢中的風景一樣。整個畫面是用非常小的色點畫成。這一作品也是新印象主義最典型的作品。

⑹ 修拉的畫的賞析

喬治·修拉_(1859-1891)修拉是誕生在科學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藝術家--藝術家兼科學家。把文藝復興傳統的古典結構和印象主義的色彩試驗結合起來。把最新的繪畫空間概念、傳統的幻象透視空間、以及在色彩和光線的知覺方面的最新科學發現結合起來。對二十世紀幾何抽象藝術有很大的影響。
喬治·修拉生卒於巴黎,他早先是進了巴黎的一所素描學校,然後又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了兩年,在勃萊斯特志願服役了一年。隨後,他繼續在盧浮宮研究古代希臘雕塑藝術和歷代繪畫大師的成就,從委羅萊塞、安格爾到德拉克洛瓦,還埋頭攻讀勃朗和謝弗勒爾的論述色彩的科學資料。勃朗的論斷:"服從於一些肯定規律的色彩,是可以像音樂一樣地教授的"。令他信服。他思索謝弗勒爾提出的規律:"當人們的眼睛同時看到帶有不同顏色的物品時,它們在物理構成上和色調的亮度上表現出來的變化現象都統統包含在顏色的同時對比之中。
修拉在畫面上將一些黑色塊集中起來,而讓一些空白的部位顯出明顯的形狀。通過達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層次變化和黑白對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他捕捉著光和色,將它們在黑色和白色中復活起來,創造出陰影有利於形體塑造,光亮充滿神秘色彩,過渡的灰色顯露強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諧的曲線在相互制約著、平衡著,各種形狀浮現著,明確地發出光的異彩。
自西涅克邀請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他們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它們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他們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⑺ 法國的哪一位畫家創造了點色的畫法

喬治·修拉

點彩分色畫法 由來

點彩畫派即「新印象畫派」,亦稱「分色主義」。是運用圓點繪畫方法作畫的畫派。點彩畫派源於法國。是從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原理發展而來。

19 世紀末,由法國畫家喬治·修拉首先提出並實踐。點彩派對光和色進行了分解,創造出一種用筆觸的繪畫技法,把原色中的紅色一條條塗在畫面上,再在紅的筆觸下面平行地塗上藍的筆觸,站在一定距離看上去,畫面的兩種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物理學上色彩分解與綜合的方法運用於繪畫上,又創造出一種圓點繪畫的方法。他們覺得用圓點比用長條的筆觸畫出來的畫效果更好,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合顏色運用筆。
點彩分色畫法 特點

點彩分色畫法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的《馬背上的伴侶》
當把不同顏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時,最終會得到一種灰黑混沌的污濁色,這是因為繪畫中的顏料執行的是「減法混合」. 顏料屬性有明度、純度和色相,每當把它們混合一次後,相混合顏料的明度、純度和色相都會發生變化,混合次數越多變化越大,最終喪失了顏料的原有屬性.而光的混合執行的是「加法混合」,兩種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會提高,混合色的光的總亮度等於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

而點彩派畫法正是利用了光的混合效果,帶給我們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有人稱之為純色的魅力。

文藝復興之後,以達芬奇等為代表的古典派畫法統治著歐洲世界,古典派畫法強調寫實,注重還原物體本來面目.但過分刻板的遵循往往限制了畫家們的靈感發揮.而在一次藝術沙龍中首次面世的法國畫家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則代表了一個新的畫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誕生.印象派畫家吸取自然科學家對光學的研究成果,在寫生實踐中充分正確地表現物體的色彩變化,反映光線、周圍環境對物體色彩的影響。產生一種淡然的意境.

而點彩派(Pointillism)則是在印象派所主張的色光原理基礎上出現的一個新畫派,又稱『新印象主義」(Neo- impressionism),點彩派畫法畫面上只有色彩斑點的逐漸變化,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細碎的色彩斑塊,用畫筆點點地畫在畫布上。這些斑斑點點,通過視覺作用達到自然結合,形成各種物象。他們主張:廢除在調色板上調色,把原色一點點地用科學的規律排列在畫面上,讓人眼的水晶體去混合色彩,從而產生對色彩的感覺,這就是畢沙羅所說的「以光學調色代替顏料調色」所以也可以把這種印象主義叫做科學的印象派。再者畫面具有永恆和穩定的特點,不是一瞬間的,有別於印象派強調瞬間的真實。

點彩畫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近看斑駁的各種小色塊,在一定距離觀察時,自然柔和的混合在一起,產生了比直接顏料混合明度更高,畫面更明快,艷麗的色彩。「純色的魅力」使得畫面擺脫了一層蒙朧的灰色。
點彩分色畫法 發展歷史

點彩分色畫法點彩主義
在19世紀光色科學理論影響下,法國新印象派畫家認為物體所有的色彩都是可以分割的,於是產生了分色畫法,它與傳統繪畫觀念和方法涇渭分明。

新印象主義利用光學科學的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自然科學的成果證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體的色彩是分割的。他們認為印象主義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還不夠「科學」,主張不要在調色板上調和顏料,應該在畫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錯在一起,讓觀眾的眼睛進行視覺混合,然後獲得一種新的色彩感受。畫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點組成,好似繽紛的鑲嵌畫,所以該畫派又被稱為「點彩派」。因為它的理論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義」藝術。

最初的分色法,是畫家在調色盤上把各種顏色成分找出來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畫布上去,使每一筆顏色都保留本來的色相,使畫面色彩生動而豐富。後來雷諾阿等畫家用顏色並置法,使用小筆觸或小色點,將純正不調和的顏色擺到畫面上。

修拉將這種色彩技巧發展到一個極端,他採取純色的微小圓點層層排列,當把畫放在適當的距離時,在看畫人的眼中,這些分離的原色點通過視覺自然地進行調和。比如藍色點與黃色點並置可產生綠色,再加紅色點則變成灰色,這是用「點」的方式來作畫的特有效果。 修拉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安排每一個色點,在他的畫面上色點閃躍跳動,能再現陽光的氣氛,並且使樹木、草地、房舍或者水,具有特定時間的特徵。那些小色點呈現出色彩生命的豐富性,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場景的生動印象。
點彩分色畫法 點彩主義

現代藝術流派,在繪畫和音樂藝術中曾一度流行。繪畫的「點彩派」又稱「新印象畫派」和「分色主義」。是從19世紀末法國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個流派。它把色彩分析的方法運用於繪畫,用不同的色點排列組合作畫。代表畫家有修拉、西涅克、克羅斯等。

樂中的點彩主義則用許多被休止符隔斷的短音和音組構成樂曲。點彩主義藝術具有明顯的主觀化的特點,它拒絕對客觀事物作真實描繪,而是藉助不同色調的彩色斑點表達藝術家的主觀印象。這派藝術活動時間比較短暫。
點彩分色畫法 風格分析

點彩分色畫法法國畫家保羅·西涅克的《馬賽港的入口》
自西涅克邀請喬治·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修拉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其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喬治·修拉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早年在美術學院接受過傳統的藝術教育,作品始終帶有古典氣質。崇尚理論,把理論看得高於感覺和直覺。盡管他用色點表現對象,但他十分看中對形體的塑造,這與印象主義是不同的。由於過分強調理性的分析和形體的幾何化,畫家的激情與感性幾乎完全排除,致使作品缺乏生動性。他的油畫《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是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點」成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畫面中的色點大小一致,感覺是「戳」而不是畫出來的。 採用「點彩」技法最好使用鬃毛和貂毛小畫筆,用濃稠的調色劑(如聚合亞麻仁油)調色,那樣能使畫布上的色點如同鑲嵌畫一樣美麗。 另外,「點彩」分色法也可以採用細小的條狀筆觸作畫,或與色點混合並用。

畫中人物都是按遠近透視法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來構成畫面,畫中領著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使人們的眼睛從前景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整個畫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與統一。

在這幅畫里畫家使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幾何分割關系和色彩分割關系,描繪了盛夏烈日下有40個人在大碗島遊玩的情景,畫面上充滿一種神奇的空氣感,人物只有體積感而無個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間具有神秘莫測的隔絕的特點。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以及後來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點彩分色畫法 關於分色主義

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圖)點彩分色畫法
點彩畫
19 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這種畫法被稱為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

奠基人之一P·西涅克為其定義:「他們是自1886年以來發展了分割技術的人,分割主義用色彩和色彩進行光的混合,以此表現自己的意圖。」即採用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於畫布上,以克羅斯《遇險》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故又稱點彩派。

其出現與科學的迅猛發展有密切聯系,光學和色彩學的理論以及實驗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它的發展。

其理論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論,及分割法。

②主張色彩、線的表現性與情感的特質相結合。新印象主義既是印象主義的某些技法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印象派(憑直覺、憑經驗的寫實主義)向古典主義(重法則、重理論、重秩序)的轉化。

⑻ 修拉的簡介和繪畫風格

喬治·修拉(1859—1891年) 生卒於巴黎,他早先是進了巴黎的一所素描學校,然後又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了兩年,在勃萊斯特志願服役了一年。隨後,他繼續在盧浮宮研究古代希臘雕塑藝術和歷代繪畫大師的成就,從委羅納斯、安格爾到德拉克洛瓦,還埋頭攻讀勃朗和謝弗勒爾的論述色彩的科學資料。勃朗的論斷:「服從於一些肯定規律的色彩,是可以像音樂一樣地教授的」。令他信服。他思索謝弗勒爾提出的規律:「當人們的眼睛同時看到帶有不同顏色的物品時,它們在物理構成上和色調的亮度上表現出來的變化現象都統統包含在顏色的同時對比之中。」
修拉在畫面上將一些黑色塊集中起來,而讓一些空白的部位顯出明顯的形狀。通過達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層次變化和黑白對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他捕捉著光和色,將它們在黑色和白色中復活起來,創造出陰影有利於形體塑造,光亮充滿神秘色彩,過渡的灰色顯露強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諧的曲線在相互制約著、平衡著,各種形狀浮現著、明確著發出光的異彩。
自西涅克邀請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他們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它們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他們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阿斯尼埃爾的沐浴》修拉

24歲的修拉花了一年的時間創作了第一幅重復的作品——《沐浴》,可悲的卻在1884年沙龍落選,這加速了他和西涅克等人組織獨立派團體,他們又組成了獨立派沙龍,修拉第一次向公眾展出了這幅傑作。
這幅作品是根據在現場畫的一些速寫後在畫室中畫成的,它已脫離了印象派的傳統畫法,這幅畫是修拉根據他對光與色的研究,及對魯德發明的色輪的研究而畫成的。按這個色輪的原理,畫家應把任何兩種顏色並列在一起,以達到明快的效果。對修拉來說,「點彩派」這個名稱比「新印象派」更為合適。修拉在這幅畫上選擇了一個以工業區作背景的洗浴場面,表明題材來自現實生活,只是用點彩畫法描繪,以區別其他寫實作品。

《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修拉

修拉花了兩年之久繪制了這幅具有紀念碑意義的作品,它是現代藝術的重要事件之一。
修拉是根據自己的理論來從事創作的,他力求使畫面構圖合乎幾何學原理,他根據黃金分割法則,以及畫面中物象的比例,物象與畫面大小、形狀的關系,垂直線與水平線的平衡,人物角度的配置等,制定出一種空形的構圖類型。注重藝術形象靜態的特性和體積感,建立了畫面的造型秩序,這幅《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就是依據這個理論創作的代表作品。
畫中人物都是按遠近透視法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似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來構成畫面,畫中領著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使我們的眼睛從前景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整個畫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與統一。
在這幅畫里畫家使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幾何分割關系和色彩分割關系,描繪了盛夏烈日下有40個人在大碗島遊玩情景,畫面上充滿一種神奇的空氣感,人物只有體積感而無個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間具有神秘莫測的隔絕的特點。
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以及後來的主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⑼ 修拉的藝術成就以及歷史評價

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法國後印象派畫家,生於巴黎一個宗教氣息很濃的保守家庭里,在這樣的家庭里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代表作品有《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等。

修拉很難與朋友們交往,但同時也使他得以專心致力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受外界的影響。修拉自小家境優越,並很早開始學油畫,16歲時就入巴黎美院成為安格爾弟子勒曼的學生。這幾年的學院正規訓練是重要的,因為修拉不僅在此學習了古典主義油畫的繪畫方法,更對古希臘的雕塑和像弗蘭切斯卡、普桑、安格爾、荷爾拜因、倫勃朗等這些古典油畫大師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後他的研究對象還包括了夏凡納、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以及色彩學家舍夫勒爾、羅德和赫姆霍茲的色彩學著作。當然,修拉藝術上的成熟還是1884年以後的事。但這一切構成了修拉藝術的基本來源(無疑,印象派給
修拉
了他更直接的啟發),這些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對結構的強調、形體的幾何化和色彩的科學化表現。這是新印象主義油畫家修拉短暫的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標。1891年,長子出生後不久,修拉死於白喉,享年31歲,葬於法國巴黎。
法國畫家。新印象畫派(點彩派)的創始人。他早先是進了巴黎的一所素描學校,然後又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了兩年,在勃萊斯特志願服役了一年。隨後,他繼續在盧浮宮研究古代希臘雕塑藝術和歷代繪畫大師的成就,從委羅納斯、安格爾到德拉克洛瓦,還埋頭攻讀勃朗和謝弗勒爾的論述色彩的科學資料。認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夠嚴格,不免出現不透明的灰色。為了充分發揮色調分割的效果,用不同的色點並列地構成畫面,畫法機械呆板,單純追求形式。作品有《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修拉描繪的法國巴黎附近奧尼埃的大碗島等。他的繼承者有*西涅克、克羅斯(H. E. Cross, 1856-1910)等。

他思索謝弗勒爾提出的規律:「當人們的眼睛同時看到帶有不同顏色的物品時,它們在物理構成上和色調的亮度上表現出來的變化現象都統統包含在顏色的同時對比之中。」

修拉在畫面上將一些黑色塊集中起來,而讓一些空白的部位顯出明顯的形狀。通過達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層次變化和黑白對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他捕捉著光和色,將它們在黑色和白色中復活起來,創造出陰影有利於形體塑造,光亮充滿神秘色彩,過渡的灰色顯露強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諧的曲線在相互制約著、平衡著,各種形狀浮現著、明確著發出光的異彩。
自西涅克邀請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他們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它們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他們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⑽ 請問後期印象畫派人物喬治·修拉的代表作有哪些能不能簡要賞析一下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修拉是誕生在科學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藝術家--藝術家兼科學家。把文藝復興傳統的古典結構和印象主義的色彩試驗結合起來。把最新的繪畫空間概念、傳統的幻象透視空間、以及在色彩和光線的知覺方面的最新科學發現結合起來。對二十世紀幾何抽象藝術有很大的影響。 修拉生活在印象主義畫派的初期,而且推動了了印象主義的發展。他對色彩的專門研究,使得他的作品層次分明,而他自己也成為新印象畫派「點彩派」的代表。修拉為了製作《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這一幅巨作,修拉整整花費了兩年的時間。他每天早上到海邊寫生,下午回到畫室里研究構圖和色彩。為了攝取正確而且逼真的寫實效果,他還對當時流行的服飾和發型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為了真切表現畫面前景一個婦人用鯨骨支撐而高高隆起的裙子,他曾經買來同樣的實物拆開來觀察,作了大量的黑白寫生和筆記。據統計,為創作"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一畫,修拉共製作了400幅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在畫面中,共有40個人物,每一個形象都是畫家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成。他們好象彼此毫無關系地被擺放在一起,畫面上卻洋溢著一種寧靜而幽雅的秩序美。 卜好意思..本來想髮圖片德..這樣更容易理解! 但是因爲卜支持功能! 我就給你一個網站..上面有更準確德圖片..^_^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12/27/content_4100085.htm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修拉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