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的黎

誰發明的黎

發布時間:2021-08-04 12:10:29

Ⅰ 黎是什麼意思怎麼得來的

黎 (lí )
1. 眾,眾多:黎民;2. 古通「黧」,黑色;3. 古國名;4. 姓。
由於歷史的久遠、語言的變化,所以,文字的古代意義在今天常常不容易准確辨別出來。就以「黎明」、「黎民」為例,自古以來就有幾種說法。
先從「驪(lí)」字說起。「驪」,以「馬」為形符、以「麗」為聲符,本義是純黑色的馬。後來引申表示「黑色」,例如成語「探驪得珠」,是說摸到黑龍的下巴得到了寶珠,比喻冒極大的危險取得大利。「驪」字後來主要表示「驪山」(在陝西省臨潼縣)和姓氏,如春秋時代的美女「驪姬」。
「黎」字以「黍」(shǔ,即黃米)為形符。《說文》解釋:「黎,履黏也。」其本義是把黍米熬成漿糊,再把布片一層層地粘起來,最後用麻繩納成鞋底。而由於「黎」字和「驪」字同音,所以古人就把「黎」字借來表示「黑色」的意思,這種做法在古代很常見,叫做「通假」。
「黎」字的本義消失了,「黑色」反而成了它的常用義。後來人們考慮到從「黎」字的字形上看不出「黑色」的意義,於是就以「黎」字為聲符(省掉了一部分,這種方法叫省聲。)以「黑」字為形符,造了一個新字「黧(lí)」字。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說:「黎與驪字同音,故借為黑義,……俗作黧。」
「黎民」的「黎」有兩種解釋。一:是「黑色」的意思,秦代稱百姓為「黔首」,和「黎民」的意義相同。「黔」字以「黑」為形符,也是表示黑色的意思。平民百姓因為辛勤勞作,皮膚曬得很黑,所以叫「黔首」或「黎民」。二:是「眾多」的意思。這個意義是從一層層粘布片引申而來的。《爾雅·釋詁下》解釋:「黎,眾也。」清代的文字學家王引之也說:「黎者,眾也,多也。」所以「黎民」和「百姓」不僅是意義一致,而且詞的構成也相同。
「黎明」的「黎」也有兩種解釋。一:是「黑色」的意思,表示「黑夜」。「明」是天亮的意思。所以,「黎明」就是指「黑夜」到「天亮」這一段時間。例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二:是「慢慢地」、「漸漸地」意思。但是必須注意,這不是「黎」字本身的意義,這時「黎」字是另外一個「lí」字(「黎」字下面再加「走之底」)的通假字。這種用法即使在古代也非常罕見,所以「黎明」的「黎」解釋為「黑色」、「黑夜」更恰當一些。
以上供參考。

Ⅱ "黎"姓起源於什麼時候

姓氏起源: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Ⅲ 誰知道"黎"姓的由來

黎氏多為帝堯後裔。黎氏,文可輔國武衛疆,蒓齋潁然立曾門。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5000年以來,跟中華民族的關系至為密切,早已彼此融合為一體,不分彼此。黎氏名人輩出,為華夏貢獻卓著。

所謂「九黎」,根據考證,是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關於他們當時的活動情形,《國語》《 黎
楚語》的一段記載,可資參考。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楚語》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記載的註解上並且說明所謂「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來,九黎的名氣既然如此之大,黎氏家族跟九黎有關系。因為,根據《風俗通》的記載,九黎的後裔之中的確有人以黎為姓。然而,整個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聖君帝堯的後裔,絕大多數的黎姓人,都是最為光彩的炎黃子孫。
黎國後裔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 黎姓
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原來,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眾多諸侯之中,有一個黎國。這個國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滅,變成周天子名下的領土。當時,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這個地方分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沿用黎國的名稱。因此,黎侯的子孫後來也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黎,使得黃帝的子孫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經有了以黎為姓的人。關於黎氏的這段古老源流,許多有關的姓氏古籍都有記載。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時國,周初為西伯所平,後武王封帝堯之後於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後以封湯後,黎候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 當初黎國的所在地,根據考證,是在現在山西省長治縣西南。換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長溫床,也就在這個地方。由以上的分析看來,黎氏,真是一個有源有本,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家族。
鮮卑人後裔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 黎
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黎氏除了帝堯和九黎的兩支血緣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馬」的加入,那就是《魏書官氏志》所說的:「素黎氏後改為黎氏。」所謂素黎氏,是當時自北方入據中原的鮮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組織情形,可說是十分龐大的。
其實你直接網路黎就可以了

Ⅳ 姓(黎)的祖先是誰

1、棄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

Ⅳ 「黎」這個姓氏的起源或者故事

黎--文可輔國武衛疆,蒓齋潁然立曾門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
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所謂「九黎」,根據考證,是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關於他們當時的活動情形,《國語》《楚語》的一段記載,可資參考。《楚語》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記載的註解上並且說明所謂「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來,九黎的名氣既然如此之大,那麼,黎氏家族究竟跟九黎有沒有什麼關系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根據《風俗通》的記載,九黎的後裔之中的確有人以黎為姓。然而,整個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聖君帝堯的後裔,絕大多數的黎姓人,都是最為光彩的炎黃子孫。

原來,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眾多諸侯之中,有一個黎國。這個國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滅,變成周天子名下的領土。當時,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這個地方分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沿用黎國的名稱。因此,黎侯的子孫後來也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黎,使得黃帝的子孫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經有了以黎為姓的人。

關於黎氏的這段古老源流,許多有關的姓氏古籍都有記載。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時國,周初為西伯所平,後武王封帝堯之後於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後以封湯後,黎候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

當初黎國的所在地,根據考證,是在現在山西省長治縣西南。換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長溫床,也就在這個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黎氏,真是一個有源有本,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家族。

Ⅵ 歷史上黎姓的名人

1、黎士宏:(公元1618~1697年),一名士弘,字愧曾;福建長汀人。著名清朝大臣。少游李世熊之門,與弟士毅讀書佛祖峰僧寺。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舉人。

歷任江西廣信府推官,永新知縣,陝西甘州同知,江南常州知府。他居官清廉,清查屯糧,彰善懲奸,支放監餉,親驗倉封,諸多政績,為民稱頌。曾被錢謙益等推為海內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以平息河東之亂,晉升陝西布政司參議、參政。後因母老乞歸,家居近二十年。能詩文、繪畫,好古物。著有《西陲聞見錄》、《托素齋集》、《仁恕堂筆記》、《理信存稿》等。

2、黎簡:(公元1748~1799年),字簡民、未裁,號二樵、石鼎道士;廣東順德人。著名清朝畫家、詩人。諸生。工山水畫,蒼潤簡淡,皺擦松秀,純似文人逸致。

兼能詩詞,與其交往的同邑張錦芳、黃丹書,番禺呂堅,皆以詩著稱。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詩鈔》、《葯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

3、黎吉雲:(公元1795~1854年),字樾喬,原名光曙,字月喬;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轉御史。

掌稽查顏料庫,杜絕一切弊端。署兵科掌印給事中。後以病去職,再起為御史。時鴉片戰爭起,上疏痛陳時務,語多切直,稱於時。太平軍興,奉命巡城,以言事懺王大臣,降五級,遂致仕。工書。與何紹基友善。著有《黛方山莊詩集》等。

4、黎福疇:(公元?~1863年),字壽民;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進士。任蒿城知縣,父卒,扶柩返湘。旋投曾國藩軍,在江西、安徽籌辦糧餉軍械。公元1861年代理無為州事。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署理寧國府,兼攝涇縣事。在任三月,病卒,贈太僕寺卿。

5、黎亞義:(公元?~1883年),黎族;廣東儋州人(今廣東儋縣)。著名清末黎民起義首領。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與蔣鳳章等率黎民千餘人起義。曾攻佔田頭、王五等地,堅持斗爭數月。後遭清軍鎮壓,起義失敗。

Ⅶ 黎姓的起源是什麼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
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黎姓家譜
江蘇:句容黎氏家譜、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安徽: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卷、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卷、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家譜十七卷、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漢壽龍陽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卷數不清)、南海黎氏家譜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譜不分卷、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卷、順德東洋房黎氏家譜四卷、順德黎氏族譜不分卷、東莞黎氏族譜不分卷、梅縣黎氏族譜不分卷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不分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一卷、遵義籬汝謙家乘文(卷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譜十三卷、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歷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Ⅷ 誰知道黎字的來歷啊我感激不盡!





(1) ㄌㄧˊ

(2) 眾,眾多:~民。~庶。

(3) 古通「黧」,黑色。

(4) 古國名。

(5) 姓。

(6) 鄭碼:MFOK,U:9ECE,GBK:C0E8

(7) 筆畫數:15,部首:黍,筆順編號:312343533424134

參考詞彙
--------------------------------------------------------------------------------

multitude

詳細註解
--------------------------------------------------------------------------------





〈形〉

(1)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製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為「齊」。眾多,數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詩·大雅·桑柔》

黎,眾也。——《爾雅》

黎民於變時雍。——《書·堯典》。傳:「眾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注:「眾也。」

覺悟黎烝。——《漢書·司馬相如傳》。注:「黎烝,眾庶也。」

黎民不飢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眾;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顏色黑中帶黃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則謂借為藜。——《釋名》

今王播棄黎老。——《國語·吳語》。注:「東棃壽征也。」

厥土青黎。——《書·禹貢》

面目黎黑。——司馬遷《史記》

(4) 老,年紀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詞性變化
--------------------------------------------------------------------------------





〈動〉

(1) 粘 [stick]。古時用黍米打糨子,用來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謂之黎。——宋·羅願《爾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





〈名〉

(1) 古諸侯國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長治西南

黎侯寓於衛。——《詩·邶風·式微》

(2) 少數民族名,住在海南島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單(黎族人所織青紅相間的木棉布)

(3) 姓

常用片語
--------------------------------------------------------------------------------

黎民

límí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庶民,人民

黎明

límíng

[dawn;daybreak] 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

沛公乃夜引兵還。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隱:「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伯廬《治家格言》

黎庶

líshù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眾民,民眾

黎元

líyuá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百姓;民眾

黎園

lí yuán

[liyuan] 唐皇宮內教練伎人的教坊中

黎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

Ⅸ 黎氏的祖先是誰

豐舒。

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

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

(9)誰發明的黎擴展閱讀:

黎姓,是黎國直系後裔。它作為中國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普遍分布於湖南、廣東、四川、江西、香港一帶。

在商王朝時期,堯的裔孫大由就被分封於古滁黎,其族被稱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後裔傳承之國被稱為黎侯國,為殷商的附屬國。另據子姓黎氏家譜記載,商代盤庚遷都於殷,庚封其堂叔文魁於山西的西南,建立地方國家——黎國,也作梨國,子姓,侯爵國。

此黎國商末為周武王所滅,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遺民到黎國開墾,其後有黎侯豐舒。

春秋時,黎國遷都於今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 距離赤狄潞子國不遠。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晉國滅了黎侯國,隨即又復其國。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國攻滅了黎侯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大將軍荀林父滅了潞子國,又把逃在異鄉的黎侯後裔請回來,重建了黎侯國,不久又為晉國所吞並。

Ⅹ 姓黎的祖先是誰呢

以圖騰為氏
上古時期,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後來不少圖騰演變為姓氏,如夏祖女志夢見流星貫地,化為神珠薏苡(車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為圖騰,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來。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跡」而生稷,所謂「大人之跡」是指巨大的足跡,實為熊的足跡,故周人以熊為圖騰,以「姬」為姓。又如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史稱「鳥夷」,有不少鳥類的圖騰演化為姓氏,如鳥氏、鳳氏、爽鳩氏等。
至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圖騰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雲南彝族括扒人以「蕎」為圖騰,故姓蕎氏;拉祜族以虎為圖騰,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鳥氏、瓦雀氏、野貓氏、孔雀氏等,均由圖騰演化而成姓氏。

以國為氏
以國為氏,大體有四種情況。一為以古封國為氏。如唐氏,堯帝初封於唐(其地為中山唐縣),周代又封其後裔為唐侯(其地在魯縣),以奉堯嗣,故其子孫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為司徒,封於商,子孫以國為氏,是為商氏。周初大封諸侯,各諸侯國子孫以國為氏的情況更為普遍,如齊、魯、衛、晉、管、蔡、霍、曹、陳、楚、鄭、吳、韓、魏、許、呂等均是以國為氏。
以國為氏的第二種情況是古代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小國歸化後,以國為氏,如漢代西羌滇國,於漢武帝時降漢,後人稱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國遣使來獻大烏,留居中國,稱為吐火氏。
以國為氏的第三種情況是異國人來華定居,以其國名為氏。如東漢時安息國太子出家修行,游歷中原,定居洛陽,遂稱安氏。隋唐時,西域有個米國(今俄羅斯境內),其國人來華定居,人多稱為米氏。印度古稱天竺,有國人來華留居,自稱為竺氏。
以國為氏的第四種情況是漢代以後,受封郡國的諸侯王,以郡國為氏,如漢代景丹封采陽侯,趙謙祥封周陽侯,張敖封信都侯,其子孫均以所封郡國為氏。

以封邑為氏
自周代實施分封制度之後,各受封於天子的諸侯國可在自己的封地內對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賞賜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稱「封邑」,作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稱「食邑」、「采邑」。後人因以為氏,如溫、元、蘇、毛、甘、樊、祭、尹、陸、欒、酈、邴等。
與封邑性質類似,而所封采邑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於鄉。其子孫以鄉為氏,如裴、陸、龐、閻之類。

以地為氏
以地為氏有三種類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為氏,無封土者以所居之地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為氏的。如神農氏生於姜水,因而取姓為姜;虞舜因居於姚墟,因而取姓為姚;商代名相傅說因築居於傅岩,故稱傅氏,再如東郭、西郭、北郭、東門、西門等,均以生地或居地為氏。
另外,也有以當地名山大川為氏者。如鮮卑族人居賀蘭山之陽,後人稱「賀蘭氏」;越王無疆次子居歐余之陽,後人稱為「歐陽氏」或「歐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後裔,遷徙到川東巴水上游,子孫留居此地,稱為「巴氏」。

以族為氏
以族為氏者,可分兩大類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齊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兩族。二是古代少數民族,以部落、部族為氏。如漢代鮮卑族有慕容部,後人稱慕容氏;古匈奴有呼衍部,內附中原後,稱為呼衍氏,也稱呼延氏;古遼東有宇文部、完顏部,後人稱宇文氏、完顏氏。

以官為氏
以官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職之職能、性質為氏。如春秋時,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師」,宋、衛、鄭、魯等國均有此設置,子孫世襲此職,稱「褚氏」。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大理職務(司法官),子孫世襲此職,稱「理氏」。商紂王時理利貞因直言進諫,獲罪懼誅,避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晉國任「董史」(管理晉國典籍的史官),後代以官為氏,稱「董氏」。周代官廷中專管藏冰的官員叫「凌人」,後代稱為「凌氏」。再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為氏。

以序為氏
以序為氏者,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順序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仲、叔、季等姓氏。如魯桓公之子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孫便稱為孟孫氏,簡稱孟氏。仲孫氏、季孫氏等姓氏均屬此類。
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後次第為姓氏。如漢初遷六國後裔及豪強大族於關中,齊國田氏分支較多,為便於區分,分別排列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後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
三是以表示時間先後、歲時順序的序號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原為天干、地支的專用名詞,後演變為姓氏。傳說混沌初開之際,天皇氏有十二人,為使十二兄弟「輪流相合,周而復始」共理天下,便商定以「十天干以定歲次」,「立十二地支,以定四時」。這種傳說雖難以考定,但從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中可以確知,商代開國之君成湯號「天乙」,成湯之孫號「太甲」。此外尚有「祖乙」、「外丙」、「仲丁」「太戊」、「雍己」、「祖庚」、「帝辛」、「外壬」等商王名號,可見後世以十天干為姓氏的姓源由來已久。
同時,在《史記》、《路史》、《姓苑》、《姓考》、《姓解》等姓氏書中,也都載錄了子、丑、寅、卯等以十二地支為姓源的姓氏。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的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