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純律是誰發明的

純律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4 11:29:56

㈠ 是誰發明音樂的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並發現了醫葯,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論及古代中國音樂的書籍,據說為數不下三百種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樂家,關於論述音樂的隨筆很多。他曾正式習琴,在悲哀與歡樂的時候都撫琴以慰,並傳授弟子。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的秩序,「樂」是取得諧調。也就是說,在他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力圖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孔子非常愛好古琴,並能自行作曲,關於音樂的評論也可見於論語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詩、舞和音樂融為一體,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作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樂的盛況以及音樂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的弦樂器,以及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自古以來就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
五、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話的面紗。阿波羅神主掌音樂,其下有九位繆斯(Muse)女神,將音樂稱為Music或Musik,希臘樂器中,有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還有叫做齊特爾(Kithara)的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六、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這就是根據弦的長度,以一比二作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計算出來了。

㈡ 五度相生律與純律。

五度相生律又叫「三分損益律」,它是按純五度的關系向上或向下推算的辦法,來找出整個各個音級的精確高度。

在國外,五度相生律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是由畢達哥拉斯所發現的,所以在國外一直稱五度相生律為「畢達哥拉斯律」。

按西洋七聲音階五度法生律,各律音名與唱名如下:

降C-降G-降D—降A-降E-降B-F-C—G-D-A-E-B-#F-#C

降1-降5-降2-降6-降3-降7-4-1-5-2-6-3-7-#4-#1

純律,是用泛音原理定律的一種律制,其生律的要素是用泛音列表中的第二諧音(八度)、第三諧音(五度)和第五諧音(大三度),將大三度插入五度之中,構成三和弦形式。將和弦音依次排列,構成純律音節。
純律的最大優點是因為各音的頻率之比都是簡單的分數,因而聲音最為純和,提琴族無品弦樂器使用純律調音。但純律轉調不方便,轉為遠關系調時容易失准;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較多升降記號的調性,例如升C大、小調。

㈢ 什麼是純律啊!

這本書

㈣ 純律的特點是什麼

純律:純律與五度相生律不同的是,除了規定純五度音程頻率之比為2:3以外,同時規定構成大三度的兩個音頻率比為4:5,這樣制定出各個音高。純律的最大優點是因為各音的頻率之比都是簡單的分數,因而聲音最為純和,提琴族無品弦樂器使用純律調音。但純律轉調不方便,轉為遠關系調時容易失准;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較多升降記號的調性,例如升C大、小調。

㈤ 律學的律法起源

除了用純八、五、四度生律,再增添純正協和的大三度這一新的音程作為生律法的依據,而形成的律制,稱為純律。純律不同於五度相生律的主要特點是,由於純律(純正協和的)大三度略小於五度相生律的大三度,故在其最普通的自然七聲音階中即已存在小全音與大半音。這小全音是純律大三度與大全音之差,5/4÷9/8=10/9,其長度比是10∶9,音程值為 182音分。這大半音是純四度與純律大三度之差,4/3÷5/4=16/15,其長度比是16∶15,音程值為112音分。
追溯到古希臘,阿希塔斯(活動於公元前 400~前365)已發現長度比為5:4的純律大三度。埃拉托斯賽奈斯(約公元前284~前202)已發現長度比為6∶5的純律小三度。迪季姆(公元前63~公元10)已發現小全音及其與大全音之差,故此音差亦稱「迪氏音差」。這是在純律音階上經常遇到的音差,也是純律與五度相生律兩種律制的相似音程之間的差,長度比是81∶80,音程值為22音分,今人稱之為普通音差或協同音音差。雖然在古希臘已有上述音樂家發現純律音程,但作為律制當時仍以五度相生律為主。
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七弦琴的演奏及其有關記述中包含有純律的實踐與理論。七弦琴的某幾個徽位上的按音與泛音造成純律音程,在琴的徽位確定及調弦法理論中有所反映(見琴律),但由於琴律的記述年代甚晚,對中國傳統樂律學理論影響較小,未能形成系統的純律數學理論。
印度古代的「22什魯蒂」理論是純律音階的最古老又獨具特色的系統性理論,由文藝理論家婆羅多於約公元前 2世紀間在《樂舞論》中進行了闡述。這一理論並非要求將八度劃分成22個相等的區間以採用22律,而是要求用「什魯蒂」(意為「聽到」,即聽覺能分辨的差異)的數目來區別相近似的音程,其中最受注意的就是大全音與小全音的區別。按此理論,用「4個什魯蒂」以稱呼大全音,「3個什魯蒂」以稱呼小全音,因而普通音差體現為「1個什魯蒂」。印度傳統音階的構成見表5。
今人若無純律的知識,就不能懂得印度音階與大小調之間細微而又涉及風格表情本質的區別,即便在主音未定的情況下,這些音階本身的音程結構都是不盡相同的。 歐洲音樂自從進入多聲時期以來,五度相生律三、六度不協和的問題日益明顯,要求採用純律三、六度成為自然趨勢,於是有人將古希臘的純律理論重新提起。英國修道士W.奧丁頓於1275~1300年間提出了含有純律三度的音列。同一世紀的德國音樂理論家科隆的弗蘭科把純律大小三度作為協和音程。14世紀,法國作曲家兼理論家P de維特里與音樂理論家讓·德米爾(1325~?)分別提出,把純律小六度(8∶5)與純律大六度(5∶3)作為協和音程。到16世紀,義大利理論家G.扎利諾根據純律理論在建立大小三和弦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純律音階。
五度相生律與純律各有一個令人注目的音差,前者為「古代音差」,後者為「普通音差」,大小相近。1726年,法國音樂理論家J.-P.拉莫發現了兩者之間的極小的差距,稱之為「小微音差」。此音差的長度比為32805∶32768(即□×5∶□),音程值為2音分。凡相距八個純五度又一個純律大三度的兩音之間便存在這樣一個音差,利用它可以進行律的替換。回顧三分損益律的夷則正律到黃鍾半律之間的音程(384音分),與純律大三度(386音分)相比,其差異就是如此,故在古代音樂家的聽覺中,這兩律是協和的,這種轉化也給中國古代鍾律帶來純律因素。
由於純律音階一經轉調就到處出現大全音與小全音的差異,使律制變得十分復雜,在鍵盤樂器上形成錯綜的式樣。為消除這一矛盾,15、16世紀歐洲有人提出「中庸全音調律法」,把大、小全音加以折衷平均。西班牙作曲家兼理論家B.拉莫斯·德·帕雷哈(1440~1521)在其1482年的著作《音樂實踐》中已記述了中庸全音律在當時的使用情況,到16世紀初,德國管風琴演奏家A.施利克(約1460~1521?)所著《管風琴製造者及管風琴家之鏡》(成於1511年)一書從理論上明確提出。這一調律法的優點在於和弦發音和諧,因而在歐洲中世紀至近代的鍵盤樂器上盛行達數百年之久。其缺點是能用的調域有限,只能適應7個大調和4個小調,當樂曲轉調超出這范圍時,音階中就出現顯著不準的音程,俗稱「狼音」。這種局面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解救。

㈥ 「鍾律」屬於純律的來源是什麼

西周以後,人們對樂律的認識開始進入理性的學術規范階段,後世稱此階段的律制為「鍾律」,「鍾律」屬於純律,其來源有二,其一是上古以來的純律傳統,其二是西周出現的十二律呂名實及其與之相關的三分損益法。

㈦ 十二平均律是誰發明的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國同時存在。因此,也就出現異律並用的情況。在歷史上,南朝宋、齊時清商樂的平、清、瑟三調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中,都是琴、笙與琵琶並用;宋人臨五代周文矩《宮中圖》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時,琴上所用應是純律,簽上所用當為三分損益律,琵琶與阮是平均律。可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並用的情況。在現存的許多民間樂種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樂器的合奏。因此,這種三律並用就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存在的一。

㈧ 什麼是純律

1.定義:

純律(Just intonation)是一種以自然五度和三度生成其它所有音程的音準體系和調音體系。

㈨ 音樂裡面的:"1234567"是怎麼來的是誰發明了這種旋律

關於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有時間你可到這里看看:http://www.nbws.gov.cn/ayonline/html/yynl/yynl2.html
它講的是人類社會音樂。而對於廣義概念上的音樂來講,個人認為音樂當然是一種自然存在,並不是誰發明的。
七個音符何時統一?好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從「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根據弦的長度計算出了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中是不是能看出,從畢達哥拉斯開始,人們才真正有了音符的概念,從此,才能把音樂以譜子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上只是我的推斷,不知是否成立?

閱讀全文

與純律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