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茄子是誰發明的

茄子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4 08:51:38

❶ 茄子是哪國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茄子最早產於印度,公元4-5世紀傳入中國,南北朝栽培的茄子為圓形,與野生形狀相似;元代則培養出長形茄子;到清朝末年,這種長茄被引入日本。現在主要在北半球種植較多。茄子直根系,根深50厘米,橫向伸展120厘米 ,大部分布在30厘米耕作層內。茄子主莖上的果實稱「門茄"一級側枝的果實稱為「對茄」,二級側枝的果實稱為「四門斗」,三級側枝的果實稱為「八面風」,以後側枝的果實稱為「滿天星」。

❷ 饅頭是誰發明的

是諸葛亮發明的 相傳諸葛亮打完孟獲後,渡瀘水的時候,因為殺戮太重,河水暴漲,需要人頭獻祭才能過河,諸葛亮用面作成人頭形狀祭祀戰死的人,平安過河.
求採納

❸ 冰淇淋是誰發明的

冰激凌是元朝的一位商人發明的。

在元朝的時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發奇想,他嘗試著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結果,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13世紀,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回到義大利,帶回了中國的冰淇淋製法。1500年,法國一位國王與義大利皇室的一位成員結婚時,冰淇淋又由義大利傳入了法國。法國人在原有做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配料。

1625年,新繼位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能吃到這種消暑食品,曾專門聘請了一位廚師來製作冰淇淋,並要求這位廚師對冰淇淋的配方嚴加保密。

(3)茄子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吃冰淇淋禁忌

1、一次不可以吃太多。一次進食過多,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小兒易引起腹痛,中老年人易引起心絞痛,一般人易引起胃腸炎、喉痙攣及營養缺乏症,並且有可能損壞牙齒。

2、不可以吃太快。如進食過快,則易刺激內臟血管收縮,並使局部出現貧血狀態,減弱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和殺菌能力,促使胃腸炎、膽囊炎甚至肝炎的發生,有的人則會因三叉神經突然受到不良刺激而發生頭痛。

因此,平時有胃腸疾病、膽囊炎不可進食過快,以免刺激內臟血管,造成局部貧血,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和殺菌能力減弱,導致胃腸炎,膽囊炎甚至肝炎的發生。

3、不要在飯前飯後吃。飯前飯後吃影響食慾,由於冰激凌溫度低,會造成胃腸道血管收縮,從而影響其消化吸收能力,影響各類營養素的吸收。如果要吃,放在兩餐之間。

❹ 照相的時候為什麼要說茄子起源何處

照相的時候要說茄子是因為發「茄子」這個音的時候,嘴角都會上挑,看上去就有微笑的效果了。起初外國人照相愛說「CHEESE」(乳酪),因為發音時臉上的表情像在微笑,後來被中國人引用這個習慣就變成了「茄子」。

照相的時候,全體人傻乎乎地看著攝影師,攝影師很庄嚴地掃視著隊伍,指揮露出半張臉的人要露一張臉,高矮懸殊的人區分一下,然後高舉左手,大喊一聲「茄子」!

全體立正照相的人一聽「茄子」兩字,突然間像向日葵一樣,全部人望著攝影師。圓臉的人、長臉的人一律根據自身特點、心態,一齊咧開了嘴,露出各種各樣的笑容。這就是照相的時候要說茄子的效果。

(4)茄子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照相(拍照)的一些技巧

1、選准焦點

不同的焦點,能營造不同的效果。選擇焦點時,應使被拍攝對象處於畫面中間,一般情況下應該選取畫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保持快門的半按狀態,在對准焦點以後(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機對焦),再從容地按下快門,避免拍攝出的照片發虛。

2、注意光線

光線充足,拍攝效果才好。但光線是不會以個人的意志而變化的,因此需要隨時相應地改變拍攝角度,並注意觀察光線的照射方向,順著光線拍攝,盡量使被拍攝物體能自然地被光線照射到。一般從側面射入的光線能更好地突出物體的質感,要盡量利用側面光。

3、持穩拍攝

照相手機的延遲現象比較明顯,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如果手抖動了,拍出的照片會發虛或模糊不清。所以在拍攝時一定要持穩手機,同時在按下拍攝鍵後一定要停頓一下,稍等一兩秒再看拍攝效果。

❺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的由來和發展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後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集韻》:「饅頭,餅也。」《正字通》:「〔焙換成飠〕〔愉換成飠〕,起面也,發酵使面輕高浮起,炊之為餅。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酵也。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注》:「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集韻》:「〔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同時仍然叫「饅頭」。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四種饅頭,又都可叫包子:「倉饅頭(其形如倉囤):羊肉、羊脂、蔥、生薑、陳皮各切細,右件,人料物、鹽、醬拌和為餡。」「鹿奶肪饅頭: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薑、陳皮各切細。右件,入料物,鹽拌和為餡。」「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內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屜蒸熟。)「剪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餡,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說,饅頭開首者,又叫「橐駝臍」。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當時饅頭的發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盞許,於面內跑(疑是「刨」之誤)一小窠,傾入酵汁,就和一塊軟面,乾麵覆之,放溫暖處。伺泛起,將四邊乾麵加溫湯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乾麵溫水和。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再放片時,揉成劑則已。若揉搓,則不肥泛。其劑放軟,擀作皮,包餡子。排在無風處,以袱蓋。伺面性來,然後入籠床上,蒸熟為度。」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卧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卧饅頭口用脫子印)。」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咸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葯饅頭者,以山葯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❻ 茄子是什麼意思

叫"茄子"的意思是要大家一起做出笑的口型.

❼ 豆角燒茄子是誰發明的

豆角燒茄子很多人喜歡吃耶!中國勞動人民智慧不可測,中國那麼多美食,很難說誰發明的

❽ 紅燒茄子是誰發明的

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記有燒茄子法。(不過那會統一專叫煮,燒炒焯煸這些都還沒屬有。)

文記:「缹(fǒu)茄子法:用(茄)子未成者,(茄)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渝黑,湯碟去腥氣。細切蔥白,熬油令香,(紫)蘇彌(研磨)好。香醬清,孽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薑末。」從記中可知其法精細。

而北魏則建朝於公元386~557年,考慮到這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所以很有可能這道菜是藉由游牧民族的燒烤肉菜發明的。
==========================
至於具體的發明人是漢是胡,姓誰名甚,這就不太好說了。至於後來的紅燒茄子、醬燒茄子,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發明。

尤其是紅燒茄子,需要放白糖,而至唐朝公元674年,我國才有了用泥漿法製作土白糖的方法。

不過,就當時來看,很有可能是哪個權貴世家的家廚,也可能是宮里的廚子。

❾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這就是「饅頭」的起源。

各地稱呼

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蘇州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餡的叫做「饅頭」,北方沒有帶湯的饅頭。詳細稱呼見下表。

其他稱謂

饅頭之稱謂,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璘《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閱讀全文

與茄子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