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末劉德升發明了

漢末劉德升發明了

發布時間:2021-08-04 07:22:48

A.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哪些名人,名氣要大到現在老外都認識的

1:曹操(155-220)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
代表作品:《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孟德新書》等。

2: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代表作品:《出師表》、《隆中對》、《八陣圖》、《誡子書》、《連弩》等。

3:張仲景(154-219)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代表作品:《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

4:蔡倫(61-121)東漢發明家,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

5:張衡(78-139)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代表作品:《靈憲》、《二京賦》、《思玄賦》、《地動儀》、《指南車》、《四愁詩》等。

6:華佗(145?-208)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代表作品:《麻服散》、《青囊經》。

7:曹植(192-232)三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代表作品:《白馬篇》、《洛神賦》、《七步詩》等

8:馬鈞(?-?)三國時期發明家,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生卒年月不詳。他的事跡見於《三國志》卷29《方技•杜夔傳》裴注引傅玄給他作的序文中。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代表作品:《翻車》、《指南車》、《龍骨水車》、《連弩》(改進)等。

9:劉徽(225-295)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劉徽是公元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數學家。奠定了他在中國數學史上的不朽地位。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代表作品:《九章算術注》、《海島算經》。

10:裴秀(224-271)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開創了我國地圖繪制學,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代表作品:《禹貢地域圖》。

請採納

B. 中文是誰發明的

我只知道中文字是倉頡造的!具體中文何時出現就沒研究了!語言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必然產物!具體的你可以看看漢語言文學引言!

C. 中國漢字的發明人是誰

漢字起源問題,是學術界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兩千多年來,學術界不能科學定位原始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不知道發明人是誰,不知道發明漢字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地理氣候生物環境,更不知道原始漢字的品質。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認為文字的形式與創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質相對應,拼音文字對應優秀民族,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對應原始民族「野蠻民族」。如果漢字是象形文字,中華民族就是「劣等民族」。這種觀點是偏見的,是錯誤的,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歸不接受,如果我們長期弄不明白漢字起源問題,我們在思想上、精神上就會很被動,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氣。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民族有責任有能力弄明白漢字起源問題。
以往的古文字專家錯誤地認為原始漢字是象形字,是圖畫文字。在研究活動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動腦筋,必在圖畫上「猜謎語」。謎語猜了兩千多年,不但沒有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還落入了西方學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論創新。作者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創立了漢字起源學新理論,解決了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氣候條件、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找到了發明人,基本弄清了漢字的品質、內容、數量等問題。
這個新理論就是「漢字發明說」,基本論點是: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陰爻陽爻編碼的太極文化,創造於繪畫、結繩、契刻、編貝等。漢字啟動了人類文明。

D. 連筆字發明人是誰

連筆字又稱行書,一個書體的產生不是某個人所為,但是歷史上說行書是東漢末期穎川人劉德升發明創造的,古人喜歡這種冠封之病。

E. 楷書,行書,草書,是哪時發明的

起源於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開始融合,入唐以後開始成熟並出現了眾多
藝術家。
楷體的發明者——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
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
: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
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
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
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
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
大概就是這樣,求採納O(∩_∩)O謝謝

F. 劉德升的人物經歷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紆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紆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局面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三國時,魏國的鍾繇,胡昭兩人因學德升的紆書筆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書法藝術的特點並達到較高的境界。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也學習德升的紆書字,而且十分嫻熟精到,達到較為完美的高度。唐代張懷瓘在他的《宜和書誘敘記》中說:「真幾(邁)於拘,草幾(邁)於放,介於西間者紆書有焉。」由此可知,德升創造的紆書在書法藝術的發展中佔有很高位置,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很大影響作用。
劉德升自幼酷愛書法,一生鑽研不輟,於各種書體均有建樹。據史籍記載,漢末流行小篆十一種書寫方法之一的「瓔珞篆」,即為其「夜觀星宿」後所創,此書體曾廣為流傳,「後漢儒士並皆致學」。 而其畢生以書法影響後世者,首推其草創行書書體。唐張懷灌《書斷》卷上說:「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卷中又雲:德升「以造行草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列劉德升行書為妙品。明陸深《書輯》雲:「德升小變楷法,謂之行草。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
劉德升草創的行書,字體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書那麼拘謹呆板,也不象草書那麼狂放難認,一經問世就廣受歡迎。三國時魏國的鍾繇、胡昭兩人因學劉德升的行書而著名。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精研劉德升行書至為嫻熟,將行書推進到臻於完美的藝術高度。
雖然是剛剛開始創造的一種字體,也很漂亮。書法風流婉約,是當時僅有的一家。胡昭、鍾繇的書法,都師法於劉德升。世上人說:「鍾繇善行狎書,就是這個緣故。而胡書字體肥,鍾書字體瘦,他們都從劉德升的書法里汲取了長處。
劉德升以創行書而名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有《書斷、陸深書輯、夢英十八體書》。
晉衛恆《四體書勢》記載:「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南朝宋羊欣亦雲:「(鍾、胡)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這些是西晉以後普遍流行的說法。鍾即鍾繇,胡即胡昭,二人均是由漢末入魏的書家,因此劉德升善行書傳二人是有可能的。唯經劉德升之手的行書比起民間流行的新書體要美觀、規范些,但較之晉時的行書在筆法上顯然要「原始」一些。從劉德升將行書之法傳鍾、胡二人看,當時的書家己·卜分重視對民間崛起的新書體的藝術加工和整理。文人書家這種敏銳的藝術眼光,在二晉時代更為突出地顯現出來。
鍾、胡所承繼的劉德升一行書,風格並不一致,「胡書肥,鍾書瘦」。但二人行書在晉時超過其他書體的影響,成為宮廷書法教學的對象.時「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由此可見由劉德升開山而經鍾、胡傳遞的這一書法流派,在漢代以後,也因為順應文字演變的規律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G. 漢末著名書法家劉德升是什麼書體的創始人

劉德生是漢書的創始人

H. 劉德升的人物概述

書法史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兩重功能的。從上古的結繩記事到文字的成熟,書寫有契刻范疇到毛筆書寫,文字從不太規范統一的大篆發展到小篆、隸、楷、草等體,應該說進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隸、楷書的法則,使其書寫不夠快捷;而草書的簡約隨意,又辨認不易。東漢時期,一種既書寫便利,又便於識認的新書體,已經呼之欲出。劉德升,就是這個任務的完成者。
劉德升,字居嗣。潁川人。生活在漢末桓帝、靈帝時期。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書體—行書。唐張懷瓘《書斷》說:「(德升)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

I. 楷書行書草書起源的朝代是哪個

楷書起源於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開始融合,入唐以後開始成熟並出現了眾多楷書藝術家。
楷體的發明者——鍾繇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

J. 東漢著名學者及著作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本為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 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通經史,善辭賦,好術數,妙音律,工書法,精於篆、隸,創「飛白書」。 左伯 左伯,字子邑,東漢東萊(今萊州市)人。特工八分,與毛弘等列,稍遜於邯鄲淳,擅名漢末。唐張懷罐《書斷》列其八分為能品。善造紙,發展了蔡倫的技術,所制紙質尤妙,人稱「左伯紙」,與韋仲將墨,張伯英筆並稱。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桓、靈帝時著名書法家。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 書體,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昶 張昶,字文舒,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末年大將張奐之子、書法家張芝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極工八分,又善隸。其書有《西嶽華山堂闕碑銘》至今傳世。 張芝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大書法家,有「草聖」 之譽。初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磔,創而成為「今草」,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崔寔 崔寔(約103—約170),東漢後期政論家、書法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瑗之子。著有碑、論、銘、答等十五篇,其中《政論》一文,論當時便事數十條,指切時要,當世稱之。善章草,雅有父風。 崔瑗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學者、書法家。東漢著名學者崔駰的中子。漢安帝初年,官至濟北相,以清廉稱於世。 贍於文辭,善於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所著《草書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書法論文。 杜度 杜度,字伯度,東漢京兆杜陵人。一說原名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名諱,改稱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漢章帝時為齊相。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張芝與朱賜書,自謂「上比崔杜不足」。 師宜官 師宜官,東漢靈、獻帝時人,生卒年不詳,籍居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曾為袁術部將。工書法,尤擅長八分書,書跡為時人所寶。唐張瓘《書斷》列師宜官八分書為妙品。今山東鉅鹿宋子有《耿球碑》,為袁術所立,其書甚工,傳為師宜官所書。 曹喜 曹喜,字仲則,生卒年不詳,東漢扶風平陵人,漢章帝時為秘書郎。工篆、隸,尤以創懸針垂露之法著名。唐張懷瓘《書斷》將其小篆、隸書歸入妙品。張懷罐《書估》列曹喜書為第三等,與邯鄲淳、劉德升等同列。著有《筆論》。 許慎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陵萬歲里(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有「字聖」之稱。精文字訓詁,歷經二十一年著成《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文字學專著。 劉褒 劉褒,生卒不詳,漢桓帝(147~167)時,官至蜀郡太守。善畫。繪有《雲漢圖》和《北風圖》等,今均不存。晉張華《博物志》稱贊其繪畫的逼真:「嘗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漢末劉德升發明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