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是什麼才創造端午節

是什麼才創造端午節

發布時間:2021-08-04 07:13:44

① 誰是創造端午節的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1-2]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2]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另說今河南西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2-3] 屈原封地或駐地(今湖南省漢壽縣滄港區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4-6]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1-2] 。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7]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2] 。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2]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1]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1-2]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0-11]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 。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5]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7] 。

② 端午節的問題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對此,今天上午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無形遺產屬於全人類共享,韓國申報成功並非壞事。(11月25日《北京晚報》)

爭了那麼久,端午這個傳統文化終於還是花落別家,對此,很多人都會覺得傷感,因為端午說不重視其實也是很重視的,說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龍舟,能夠成為世界遺產,說明端午對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響的,正是基於這個因素,端午被韓國申請成功,這讓我們這些屈原的後代感到悲哀。

其實我們真的沒有悲哀的理由,因為端午在沒有申請之前,我們誰會重視這個傳統,看看端午節漸漸變成了粽子節,一到這個節日大家只記得粽子,大江小河也幾乎看不到龍舟的影子,傳統文化漸漸被遺忘。等到韓國人提出申請的時候,我們才感到端午的重要性,可是我們並沒有為它作什麼,最終結果也就很正常了。

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說過,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次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迪: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話雖如此,在感情上我們還是一時難以接受,可是該怪誰呢,很多東西只是失去的時候才覺得珍貴。

「丟了」一個端午,我們該吃粽子還是要吃,紀念屈原的儀式還是要繼續,端午不會因為被韓國人申請了世界遺產而變得陌生,想想我們所擁有的那些文化傳統吧,如果我們不能發揚光大,如果不能和現代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就算申請了世界遺產又如何

③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3)是什麼才創造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特色飲食:

1、粽籺

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④ 端午節是誰創造的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⑤ 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⑥ 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才有這個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正陽節
、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
。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賽龍舟。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⑦ 端午節的精神

一是紀念屈原,弘揚屈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的包粽子、劃龍舟等習俗的產生,其實並非源於紀念屈原。按照聞一多先生《端午考》一文中的說法,端午節原為古代一個龍的節日,它的產生遠遠早於屈原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時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變為對地方知名歷史人物的關懷時,這個節日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從而在民間中,也就有了紀念屈原、紀念介子推、紀念伍子胥、紀念越王勾踐、紀念曹娥等種種傳說。然而,影響最大的還是紀念屈原說。《繼齊諧記》、《荊楚歲時記》、《金陵歲時記》、《襄陽風俗記》等古籍都記載了這一說法。這表明,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人民心中種下的愛,不僅戰勝了人們對龍的原始性祈禱和恐懼,也勝過對其他歷史性人物的懷念與追憶。這樣,端午節也就被賦予了更為積極的內容,變成一種愛國主義的文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甚至不惜以身殉國,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僅具有超越一切時代和階級的普世價值,也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所在。

二是端午節習俗體現了團結向上、勇於進取的精神。每到端午節期間,各地都要開展很有氣勢的水上龍舟競技活動。龍舟競渡,不僅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動作協調一致,又要奮力進取,爭當第一。這種習俗的文化意蘊,也是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團結一致、奮力進取、勇為人先,正是我們取得輝煌成績的不竭動力和精神保證。

三是端午節習俗具有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意蘊。龍舟競渡時人們集聚在一起,觀看龍舟比賽,甚至萬人空巷,此時也正是人們進行人際交流,密切人際關系的好機會。而龍舟競渡本身,也正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體現。這對於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都不無好處。這種文化意蘊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也正是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應有的題中之義。

四是端午節習俗具有文化創造與文化積累的意蘊。無論是人們建造獨具一格的龍舟,還是纏包各種各樣的粽子,都形成了一種文化創造的機制。而在龍舟比賽期間,人們不僅可以互相學習龍頭的製作工藝,也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的龍舟競技,同樣,包粽子也是如此。這就形成一種文化積累的機制。因此,說端午習俗包含有文化創造與文化積累的意蘊是成立的,這也正是我們進行新文化建設所必須的。

五是端午的許多習俗體現著關愛生命、強身防病的意蘊。端午節有插艾葉、掛菖蒲、飲雄黃酒、采草葯、蘭湯洗浴、掛香包、纏五綵線等等習俗。端午節正值初夏,天氣溫熱潮濕,瘟疫易於滋生。因此,端午節的許多民俗事象都是為了驅辟邪惡毒害。所以,我們在過端午節時,切記不要失去這一防病祛災、祈求健康、企盼吉祥幸福的文化意蘊。追求健康,消除邪惡毒害永遠是人類的生活主題,因為生命是一切價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端午節習俗的文化意蘊,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以人為本。這也是端午節文化意蘊和現代價值的核心所在。

六是端午節習俗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從人類學或民族學的視野看,端午節的來源是十分多樣而又互為歧異的。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各有自己獨特的端午節來源的傳說。如湖南省麻陽縣的龍舟競渡並非是紀念屈原,而是為了祭祀盤瓠。節日的活動內容也因地而異。如彝族在端午節期間,要進山采草葯;仫佬族則要抬紙船到田間,由師公巡船趕蟲,以為可保禾苗成長;藏族青年男女則到野外進行賽馬、對歌、丟手帕、搶帽子等活動;一些地方的苗族,還有跳鼓舞、趕花山及唱歌遊方等活動。這些,都體現了端午節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化演進的自然結果,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文化良性成長的自身要求,也是當今構築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文化基石。這也正是端午節文化的重要現代價值之一。

以上所說的幾個方面,是互為一體的,彼此不可割裂。端午習俗豐富多彩,其文化意蘊深厚而多樣,而它的現代價值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理解它的文化意蘊的多樣性,才能更好保護端午節這一重要遺產,也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⑧ 端午節的端午是什麼意思怎麼來得

1.「端」是「初」的意思,「初五」就是「端午」,按照中國歷法,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了。
2.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故端午又叫「五月端」。

端午節的由來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然而,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閱讀全文

與是什麼才創造端午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