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戰國策有什麼著名篇目
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今本共33卷:
戰國策卷一 東周
戰國策卷二 西周
戰國策卷三 秦一
戰國策卷四 秦二
戰國策卷五 秦三
戰國策卷六 秦四
戰國策卷七 秦五
戰國策卷八 齊一
戰國策卷九 齊二
戰國策卷十 齊三
戰國策卷十一 齊四
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
戰國策卷十三 齊六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戰國策卷十五 楚二
戰國策卷十六 楚三
戰國策卷十七 楚四
戰國策卷十八 趙一
戰國策卷十九 趙二
戰國策卷二十 趙三
戰國策卷二十一 趙四
戰國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戰國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戰國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戰國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戰國策卷二十六 韓一
戰國策卷二十七 韓二
戰國策卷二十八 韓三
戰國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戰國策卷三十 燕二
戰國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戰國策卷三十二 宋衛
戰國策卷三十三 中山
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編輯本段]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Ⅱ 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並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游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顏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絕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游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准、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游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庄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向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著,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卷」、「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才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向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武力,但也決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鉤心斗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斗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游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顏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斗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只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致准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後頹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沉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庄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鹽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啟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Ⅲ 戰國策哪個版本好
有的。一般貴點、
好的古籍書、
1 中華書局
2 嶽麓書社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990870&ref=SR&sr=13-1&uid=478-9675166-1851509&prodid=bkbk721639 這個便宜點,很不錯。
3 上海古籍出版社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990770&ref=SR&sr=13-3&uid=478-9675166-1851509&prodid=zjbk479368 這本很好,不過貴了點、
也可以買本沒註解的,再到網上下載帶註解的電子書。不懂就翻來看,自己能看懂的最好、看多了就懂了。這對考試幫助更大哦、
建議你到卓越上面買,主要是考慮到書比較齊全。另外買這些書一定要看準是那間出版社的。好的出版社同一般的出版社差別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在這些古籍文獻之類的書。
Ⅳ 《 戰國策》 哪個版本的比較好。
原文的話主要看各出版社,我看的不多,一般人家認為中華書局第一,上海古籍第二,但是我認為上海古籍不好,它自己不解釋,只有鮑彪和吳師道的注釋。
中華書局總體方面是最好,但是它有一個缺點是武斷,就是戰國策文流傳到現在,很多地方原文都是各種說法不一,中華書局選的基本是對的,但是它不會告訴你,這里哪個字,原版是另外的字。金正煒和鮑彪的版本有很多原文改字意見。
如果你准備只買一本,只看一遍,建議中華書局
繆文遠的新校注就會比較寫清楚哪裡的哪個字,誰的版本作其他字,但是沒有全文解釋。
繆文遠的考辨沒有原文,只是告訴你哪一篇,根據其他注家,大概在什麼時間
金正煒的原文和注釋擠在一起還是豎版,很不好看。
個人認為,鮑彪和姚宏的版本如果字不同,大多數情況鮑彪版本是對的,但是他偶爾錯一個,別人就要批評他亂改。畢竟他有時候是畫蛇添足。
郭人民的很不好
當代世界出版社沒有原文,前言也是廢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還行,少了一些篇章。有一些地方比中華書局好,就是會告訴你這里的字在其他版本里是什麼字。
鮑彪和吳師道的版本是按國別重排順序的,有些還和原本排序不同。
要看你是怎麼看
如果你想按照時間順序看,柯鎮昌和邵炳軍的戰國策文系年注析把戰國策一篇篇都打亂了,然後重新根據時間排列,但他們的時間不一定對
何建章的解釋比較全,如果PDF很多地方要翻到前面看。
諸祖耿的呼聲很高,縱版豎排,不習慣。
朱本軍的政治游說有地圖,還有背景介紹,還夾帶很多他認為的中美對抗,個人認為他錯誤很多,基本功不扎實,但是很有啟發性。
徐氏春秋只有軟體和錄頻,主要介紹每一策的時代背景,國際形勢,時間判斷過程,只翻譯游說部分還補充一些,要自己視頻點暫停看,錯別字多,原文顯示不全,文意不解釋,適合手裡有戰國策,想要了解戰國每篇游說和背景的。
Ⅳ 《戰國策》流傳版本有哪些
《戰國策》的版本大致有兩個系統。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縣)姚宏校注此書,態度謹嚴,忠於原作,書成於紹興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經黃丕烈影寫復刻,收入《士禮居叢書》,流傳極廣,今通稱姚本,其中包括東漢高誘的殘注和姚宏的續注。和姚宏同時,縉雲(今浙江縉雲)鮑彪也為《戰國策》作注。鮑氏改動原文,重新編次,受到後世許多人的譏評。元代吳師道撰《戰國策》注,對鮑注訂誤補缺,釋疑解滯,甚便讀者。《四部叢刊》初編曾把吳書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傳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稱鮑吳本。此後,中外學者研究《戰國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獲。近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諸祖耿有《戰國策集注匯考》,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Ⅵ 請問各位《戰國策》以下三個版本哪個更好(學術研究之用)
我看到知乎說戰國策集注匯考 有各種評論,然後別人評論他的評論又重復一遍
范祥雍的我只看過竹書紀年,感覺比較難學
Ⅶ 關於戰國策
12
《戰國策》是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歷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經西漢劉向整理,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策,共33篇。
Ⅷ 《戰國策》哪個版本最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oki sunny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7382807/answer/47390472
來源:知乎
如果是一般的興趣愛好者,不要求太專業的話。推薦: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出的《戰國策》(共2冊)繆文遠, 繆偉, 羅永蓮等做的注譯。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12年版。定價為:79元。平時各大網站(如卓越、當當)上的價格在6折至7折之間,特殊的日子(如雙十一,雙十二,開學季等)會降到5折左右(但不會低於4折)。
特點:簡體中文,文白對照。方便文言文功底不深者閱讀,對字詞的解釋也比較准確。
如果是特殊專業需求(如古代史、文獻學、國學、古代文學等專業)或者古典文化狂熱愛好者。那麼本人強推這兩本:
諸祖耿的《戰國策集注匯考》,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年7月第1版。特點:繁體豎排,收集了各家註解加上諸祖耿其本人的註解。以前是研究《戰國策》的學者所必不可少的注釋版本。這個版本本人只收有電子版,並沒有收藏此書。當然對市面上是否能過購置到不太清楚。《戰國策集注匯考》這本書鳳凰出版社還在2008年出版了簡體字版本的,定價180元,平時應該120至150元之間就可以購置到了。(但是本人不喜鳳凰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或許是因為是簡體的吧。)
范祥雍整理匯編的《戰國策箋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特點:繁體豎排,同樣收錄了各家註解。另外也有作者的考證見解。這本書和上本諸祖耿所註疏的差異:a、所引的註疏部分不同(大部分一致);b、作者自己的見解定有部分不同;c、兩個作者《戰國策》修訂參照的版本不同。這本書的註疏應該是精審,專業學者必讀,非專業者也可以看看。這個版本發行了精裝和平裝兩個版本。精裝定價:160元;平裝定價:156元。這種書的入手價一般不會比定價低太多,平常價格一般在8折左右。如果看到6至7折且急需,就可以入手了。當然特殊的日子會比較便宜一些。本人的是在大約4.8折時入的,近幾年應該沒有這樣的價格了。
這本書還有個中華書局出的精選版的,是選取《戰國策》其中的內容,不推薦。
注意:國學經典內容往往難懂,往往學術水平不到的人對此注釋會出現許多、重大失誤。希望題主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版本,在快樂中閱讀。
當然如果題主認為這個價格還貴的話,推薦在網上找這本書滿意註解的電子版本,然後列印應該會省三分之二的錢,笑~~
Ⅸ 《 戰國策》 哪個版本的比較好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
東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齊策6卷
楚策4卷
趙策4卷
魏策4卷
韓策3卷
燕策3卷
宋衛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看看去吧~~~
祝愉快^_^~~~
Ⅹ 戰國策的版本
北宋時,曾鞏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並加以校補,以成今《戰國策》三十三篇,非復舊本,清學者多疑偽,古《戰國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記》之偽本。姚宏、鮑彪、吳師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