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趙州橋是由誰設計建造的
趙州橋的設計者是李春。
趙州橋建造以來,經歷了1400多年,在這1400多年中,趙州橋經受住無數次洪水沖擊,八次大地震,承擔無數車輛碾壓,千年如一日,趙州橋至今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其設計構思精巧,在世界橋梁史上是一項極其偉大的成就,對後建的橋梁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趙州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有記載的修繕共有七次,依次是唐貞元八年,宋治平三年,明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明萬曆二十五年,清道光元年,民國二十一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至1958年對趙州橋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並進行了科學發掘、研究、精密測量。
欄板、望柱等均按出土的隋代原樣精雕細刻,此次修繕工程之浩大、修復之完善是前所未有的,趙州古橋煥發了青春,以新的雄姿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源於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並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涌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困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著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後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跡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里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么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么?」不料他們上橋以後,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才使這兩位仙人帶著日月和五嶽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斗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著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後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餘的「仙跡」都留存下來.《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上面只是傳說,其實趙州橋的真正設計和建造者是李春.
㈢ 你們有沒有關於創造趙州橋的故事或神話
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早 、 跨度 最大 的空腹式單孔圓弧拱石橋。位於中國河北省趙縣 , 跨洨水 。 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 )由匠人李春修建。凈跨37.02米,矢高7.23米,橋面寬9米。拱由28券(窄拱 )並列組成。大石拱上兩端各建有兩個小拱(凈跨分別為2.85米和3.81米),以減輕橋身自重和增大泄洪面積。由於橋位良好、基底應力適宜,千餘年來雖經多次洪水和地震,橋身基本完好。該橋構思精巧,造型穩重,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傑作。1961年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春,中國隋代造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匠師。生平不詳。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見趙州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魯班修橋:
趙州橋下的洨河與天河相連,故河岸甚寬,波濤洶涌,河裡怪獸興風作浪,且架橋屢屢被毀,行舟檣傾楫摧,附近百姓苦不堪言。一日魯班行此,用東山之石修成此橋,橋有28道拱圈,為天上28星宿,震懾河妖;橋有吸水獸等圖案,壓制風浪。自此洨河風平浪靜,百姓安定!
2、橋經重壓:
自此魯班名聲鵲起,眾仙紛致,以觀其奇。最著名的為「倒騎毛驢」之張果老與「推獨輪車」之柴王爺(柴榮),二仙問魯班「毛驢與車可行此橋否?」魯班說:「日行車輛人馬無數,況此車驢?」隨後,果老施法取「日月星辰」於毛驢褡褳之中;柴王變術將「三山五嶽」運於獨輪車上,車驢行至橋中,忽然抖動,魯班跳至橋下,踩河舉臂將橋托住,車驢順利通過,二仙贊不絕口(柴王爺車輪印現依然留在橋面之上)!經張、柴重壓後的橋,橋基夯實,橋身堅固無比。
3、單眼觀木:
過後魯班郁悶中,單眼一望,方看出車驢有「三山五嶽」「日月星辰」如此重負,故橋身發抖,魯班恨自己雙眼無神,故扣剜自己左眼於橋下,故魯班之後木匠,均單眼觀刨木是否直順,非常精確!
4、楊戩三目:
此後一日,二郎神楊戩,從天河行至洨河橋下,發現剜於河中的魯班之眼,納悶為誰之眼?不如吾先存留,隨取之放兩眼之間,隨後二郎神便成了三隻眼,且第三隻眼法力無邊,原為魯班之遺目也!
㈣ 趙州橋是偉大的設計,趙州橋是誰設計創造的
趙州橋是經過1300年的未倒,並詳細地展大家的外表,其設計師是我國元朝的匠人李春。雖然元朝是短暫的,但它在科技進步方面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成就,趙州橋就是其中的傑出成就。
因此,這座石橋雖然歷經1300多年的悠久,但仍能完好無損地儲存起來。趙州橋雄偉壯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橋梁兩側的護欄,攔板裝飾設計得非常漂亮,石欄;手工雕刻的蛟龍圖片,有的相互盤繞,有的口中吐出美麗的浪花;,有的在攔板孔里鑽,有的像怪獸。兩邊用花葉和浪濤襯托,形態各異,給人一種柔和唯美的感覺。整座橋的輪廊都很清晰;,線框很溫和,各代作家都寫過很多 贊美的詩。明朝有人將其描述為初出雲彩的一輪新月,雨後初晴的七色彩虹。趙州橋是我國工人聰明的晶體,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它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開拱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橋,它比歐洲第一座澳波河岸的賽雷橋早700多年,賽雷橋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破壞了。
㈤ 趙州橋,是誰造的。
趙州橋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
趙州橋(Zhaozhou Bridge),又稱安濟橋,俗稱大石橋,是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境內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橋,由隋朝匠師李春建造 ,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 。
趙州橋始建於隋開皇十五年至隋大業元年(公元595年—605年)。安濟橋橋身為單拱,由二十八道獨立石拱縱向構成,兩側各建兩個敞肩拱。
趙州橋(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公元595-605年(隋開皇後期至大業元年。趙州橋是一座巨型單孔坦孤敞肩石拱橋,主拱由28道拱卷縱向並列砌築,橋長64.4米,凈跨37.02米,橋身座落在天然地基上)。
(5)創造趙州橋擴展閱讀
拱形技藝
趙州橋的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
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
㈥ 趙州橋是誰建造的
李春
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㈦ 趙州橋是誰建立的
隋朝李春
㈧ 趙州橋是怎樣建成的
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㈨ 趙州橋是偉大的設計,趙州橋是哪個人設計創造的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㈩ 為什麼要建立趙州橋
李春是我國隋代著名的橋梁工匠,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我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為我國橋梁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李春是隋代的一位普通工匠,由於史書缺乏記載,他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我們僅能根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我們方知道是李春建造了這座有名的大石橋。
關於趙州橋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正巧碰上魯班,於是他們便問道: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褡褳,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所以他們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了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當然這只是人們編造的一個神話故事,以紀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趙州橋是安濟橋的俗稱,它位於今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橫跨洨河南北兩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長的敝肩圓弧拱橋。大橋全長50.83米,寬9米,主孔凈跨度為37.O2米。全橋全部用石塊建成,共用石塊1000多塊,每塊石重達1噸,橋上裝有精美的石雕欄桿,雄偉壯麗、靈巧精美。它以首創的敝肩拱結構形式、精美的建築藝術和施工技巧等傑出成就,在中外橋梁史上令人矚目,充分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橋梁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
趙州橋建於隋代,隋朝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兵戈相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從這里北上可抵重鎮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達京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來往,每當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為此隋大業元年(公元6O5年)決定在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李春受命負責設計和大橋的施工。李春率領其他工匠一起來到這里,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按照設計方案精心細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橋任務。李春他們在設計和施工中創下許多技術成就,把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