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考工記對四大發明

考工記對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21:01:55

『壹』 除了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很值得驕傲的科技發明呢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不要以為中國古代只有這四大發明傳承於世、澤被後代。實際上咱們老祖先的腦洞和技藝遠遠超乎想像。

一、空調軟卧特快專列——轀輬車

你能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咱們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空調軟卧特快專列」的雛形了嗎?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轀輬車。《史記》中記載,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李斯謀劃秘不發喪,「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轀輬車的原型。

轀輬車為當時的皇家高級用車,它擁有雙層推拉式設計的車窗,外面一層車窗的窗板上遍布著微小的孔洞,內層車窗則能開閉自如,這樣的設計使車內溫度能得到一定范圍的調控,故而名為轀輬車(溫涼車)。而說它是軟卧是因為車內鋪滿了軟墊,可坐可卧,不僅舒適而且製作精美。

轀輬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不是車輛本身的設計,而是與之配套的道路設施。秦始皇大修馳道,而轀輬車在馳道上有專用的軌道,軌道的設置大大加快了行車的速度與穩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軌道上鋪設有枕木,枕木之間的距離正好與馬奔跑時的步子相合,馬匹一旦在軌道上奔跑起來不到達固定站點是不會停下來的。

二、陀螺儀的鼻祖——被中香爐

陀螺儀最早應用於航海導航,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個領域。可誰又能想到,最早發明這種陀螺平衡原理的,並不是歐洲人而是我們的老祖先。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原理最早竟是被應用於香爐之中。

被中香爐又名「鉔」、「卧褥香爐」、「香熏球」等,是用來盛放香料給被褥熏香的。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美人賦》「金鉔薰香」,由此可以判斷被中香爐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西漢。被中香爐的獨特源自它精巧的設計,它的外殼是鏤空的球形,內有兩至三層同心圓環,最裡面是半球形爐體。爐體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兩端分別有短軸與中間的幾層同心圓環相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爐體如何翻轉,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

簡單來說,無論香爐怎樣轉動都可以保證爐體內的香料絕不會撒出來弄臟被褥,這也是當時做此設計的初衷。而這種結構原理在16世紀時由歐洲人發展並製造出陀螺平衡儀,後來被廣泛運用於航海領域,使羅盤不論經受多大的風浪都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為航船指明方向。

『貳』 除四大發明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科技發明

大約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間,楚國人甘德寫了《天文星占》、魏國人石申寫了《星占》,這內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容表。
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徽的割圖術更精確地算出了π——3.1415926〈π〈3.1415927。
北朝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戰國時期,出現了手工業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不但在我國工程記述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叄』 戰國的《考工記》中對冶鑄青銅的火焰顏色是怎樣記述的

在熔爐中加入銅礦和錫礦而進行熔化的過程中,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或雜物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肆』 《周禮考工記》對古代都市規劃的影響

《周禮考工記》的「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的建設方法的確對於中國歷代的大都城建設都影響深遠。如西漢長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門,北魏洛陽宮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長安的旁三門、九經九緯、左祖右社,宮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較全面的體現了《周禮考工記》的布局,甚至可以說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周禮考工記》。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較多的體現了《周禮考工記》的布局。

『伍』 《周禮.考工記》中說:」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一宣有半謂之,一有半謂之柯,一柯有半謂之磐折「

戰國時,在製造各種工具、器械、樂器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需要用到角的概念.在《考工記》一書中對於角和幾種特殊角都有專
門的名稱,把非直角的角稱為「倨句(音具勾ju gou)」,「倨」是鈍角,「句」是銳角.直角稱為「倨句中矩」或簡稱「一矩」.例如「磐氏為磐;倨句一矩有半」.「磐」是古代的一種石制樂器(圖1-16),把大小不等的幾個磐按大小次序為一組吊起來敲打即可發生樂聲,「磐氏」是指製造石磐的工匠.「倨句一矩有半」是指石磐背部的折角的規格,其大小是一個直角(矩)再加上半個直角,相當於90°+½*90°=135°在同一書中還有關於車輛規格的記載,包括一些構件角度大小的規定,並且把不同角度的構件取了專門名稱,即「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一宣有半謂之楀,一楀有半謂之柯,一柯有半謂之磐折」.角度的大小相當於:

矩為: 90°
宣為: ½*90°=45°
楀為: 45°+½*45°=67°30』
柯為: 67°30』+½*67°30』=101°15』
磐折為:101°15』+½*101°15』=151°52』15"

其中磐折就是石磐背部的標准折角.

『陸』 《考工記》中的物理學內容是怎樣的其內容是什麼

差不多和《墨經》出現的同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又開放丁另一朵奇葩——《考工記》,它和《墨經》像一對孿生的姊妹,交相輝映,同放異彩。在對物理學的貢獻上,二者又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如果說《墨經》是從生產實踐中提取理論性的科學知識加以闡述,那麼《考工記》則是在闡述手工業製作中的一些科學技術。

《考工記》的作者已不可考。現存《考工記》是《周禮》中的一篇——「冬官篇」。把《考工記》編入《周禮》,完全是一種偶然。這二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是漢朝的河間獻王在整理儒家典籍時,因當時的《周禮》缺了「冬官」一篇,就將《考工記》補入。這一補大大提高了這本書的身價。因為它一變而成為儒家的經典,便能世代相傳直至今天。這部書的成書年代看法也很不一致。郭沫若認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官書,但也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的齊國人所作。從內容看,這部書當產生於具有高度社會分工的封建社會初期,即春秋戰國之交。書中所論及的工種達30種之多,包括「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有車、耒等生產工具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弓、矢、劍、戟、戈、削等兵器的製作和規范;鍾、鼓、磬等樂器,還有王城、世室、明堂、宗廟等建築物的設置和規范。

文章是按工種排定次序,如「輪人」是做車輪的工人,「輿人」是做車子的工人等等。由於秦始皇焚書,原書也有部分佚失,其中段氏、韋氏、裘氏、筐人、榔人、雕人只存目,內容已經沒有了。統觀全書,語氣不盡相同,又有重復。因而可以推斷這部書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可能是當時一些知識分子記錄各今工種的經驗和製作工藝後,再經過統編而成。這部書大約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才成現在這個樣子,連《考工記》這個名稱都是後來的學者加上去的。

此書中的物理內容主要是力學和聲學。它的力學知識是體現在工藝製造之中的。其中有車輪的滾動摩擦問題、斜面運動、慣性現象、拋射體軌道的准確性、水的浮力、材料強度等問題。在聲學方面,主要是講述了鍾、鼓、馨的發音、頻率、音色、響度同它們的形狀的關系。

最早研究這本書的是漢代的經學家鄭眾和鄭玄,他們為此書作了注。唐朝的賈公彥又為此書作疏。到清代,研究的人多起來,比較精到的當推戴震和他的學生程瑤田。戴震作《考工記圖》,程瑤田作《考工創物小記》,這兩本書對研究《考工記》很有參考價值。

『柒』 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業科技巨著對嗎

題目給出的圖片中有《天工開物》字樣;它是明朝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故選C.

『捌』 考工記 匠人營國 對後世的影響

匠人營國,居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緯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考工記》

此書對後世影響極大,很多都城的建造都是依據此話的。

比如,唐長安城,你如果看過圖紙的話,就能明白這段話的含義了。

北京城本來的樣子也是如此,只是現在,唉...

要知道,這段話對都城而言,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蘊含了天象學及風水學知識,以保河山永固,萬世其昌!

『玖』 誰知道對《周禮.考工記》的理解

中國先秦時期手工藝專著。作者不詳。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該書在中國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所見《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部分。《周禮》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組成。西漢時,"冬官"篇佚缺,河間獻王劉德便取《考工記》補入。劉歆校書編排時改《周官》為《周禮》,故《考工記》又稱《周禮·考工記》(或《周禮·冬官考工記》)。

《考工記》篇幅並不長,但科技信息含量卻相當大,內容涉及先秦時代的制車、兵器、禮器、鍾磬、練染、建築、水利等手工業技術,還涉及天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正因為此,歷代有關《考工記》的注釋和研究層出不窮,其中成績卓著的學者,早期有漢代的鄭玄,中期有唐代的賈公彥,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瑤田、孫詒讓等。

進入20世紀,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科學考古的開展,使對《考工記》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研究者利用科學的手段和思維方法,利用考古實物和模擬實驗資料,對《考工記》所涉及的古代技術、科學知識以及社會科學中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發表了許多論文,在整體上把《考工記》研究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全文約7000多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30個工種,其中6種已失傳,後又衍生出1種,實存25個工種的內容。書中分別介紹了車輿、宮室、兵器以及禮樂之器等的製作工藝和檢驗方法,涉及數學、力學、聲學、冶金學、建築學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總結。

『拾』 書籍考工記主要講述了什麼

西周、春秋時期手工業分工的細密及手工技術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反映在春秋末年齊國人的著作《考工記》中,它是當時手工業技術規范的總匯,是記錄整理春秋以前及當時手工技術經驗的科學著作。《考工記》前有概述,後分「教人」、「輿人」等30項,記錄了運輸和生產工具、兵器、樂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築等30種生產部門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在記載製造工藝的同時,對一些科學理論作了直觀的描述,如在講到車子、車輪的製造時,記載了慣性現象和摩擦理論;其中關於青銅冶煉「金有六齊」的說法,是世界上最早對十合金成分分析研究的記載;書中還涉及到分數、角度和標准量器容積的計算等數學知識。《考工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科技典籍,漢代學者將它並人《周禮》中,清代學者對它研究很多,較著名的有戴震的《考工記圖》、程瑤田的《考工創物小記》。

閱讀全文

與考工記對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