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九節鋼鞭誰發明

九節鋼鞭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20:45:02

① 武術用的鞭子

武術用的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還有一種木質鞭桿,其長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寬度之,亦稱「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時極方便。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圖冊
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干鐵制鞭節和圓環相連而成。軟鞭在晉代即已出現,被認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禦,有7節、9節、13節之分,習稱九節鞭。攜帶方便,使用可長可短,軟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纏、掄、掃、掛、拋、舞花及地趟鞭等。軟鞭以圓運動為主,藉助手臂搖動,身體轉動,增加鞭的擊打速度,改變鞭的運動方向。軟鞭分單鞭和雙鞭,也可與其他器械配合。硬鞭有兩種,一是竹節鋼鞭,形如竹節;另一種是13節水磨鋼鞭,長約1米,鞭尾有堅木或鐵制柄,頭尾皆可握,能兩頭使。擊法有擋、摔、掉、點、截、盤、掃等。
方節鞭:由鞭身和握把組成。鞭身為十一節方形鐵疙瘩組成。鞭把為圓形鐵制。用時可以鞭身擊打,也可以用鞭尾之小鞭甩擊。
秦家鞭:此鞭鞭長四尺,通體為長鐵桿。其上下二端各有一突出的圓球。無明顯的鞭把和鞭尖的區別。其用法同硬鞭。
雷神鞭:屬硬鞭。其鞭長四尺,鞭把與劍把相同。鞭身前細後粗。共為十三節,形如寶塔。鞭身為方形,每節之間有突出的鐵疙瘩。鞭尖成方錐形,有利尖。鞭身粗一寸有餘。把手處有圓形銅護盤。鞭重三十斤,通體為鐵制。
水磨鋼鞭:短兵器械之一。屬於硬鞭。鞭長三尺五寸,鞭把為五寸,鞭身長三尺。鞭身後粗前銳。呈方形,有十三個鐵疙瘩,鞭頭稍細,為方錐形。鞭把粗為一寸三分。鞭頭鞭把三處均可握手,能二頭使用。
竹節鞭:屬於硬鞭。其鞭長四尺半,把手為圓形,上有若干突出圓結,便於握手。把手前有圓形護盤。鞭身前細後粗,呈竹節狀,共有九節或十一節不等。鞭身頂端很細。通體為鐵制。

② 古代的鞭子分多少種

一、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鞭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鐧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惟尉遲鞭法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傳,甚堪惋惜。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餘,勉強組成。
二、鞭的種類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還有一種木質鞭桿,其長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寬度之,亦稱「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時極方便。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1、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2、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干鐵制鞭節和圓環相連而成。軟鞭在晉代即已出現,被認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禦,有7節、9節、13節之分,習稱九節鞭。攜帶方便,使用可長可短,軟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纏、掄、掃、掛、拋、舞花及地趟鞭等。軟鞭以圓運動為主,藉助手臂搖動,身體轉動,增加鞭的擊打速度,改變鞭的運動方向。軟鞭分單鞭和雙鞭,也可與其他器械配合。硬鞭有兩種,一是竹節鋼鞭,形如竹節;另一種是13節水磨鋼鞭,長約1米,鞭尾有堅木或鐵制柄,頭尾皆可握,能兩頭使。擊法有擋、摔、掉、點、截、盤、掃等。 方節鞭:由鞭身和握把組成。鞭身為十一節方形鐵疙瘩組成。鞭把為圓形鐵制。用時可以鞭身擊打,也可以用鞭尾之小鞭甩擊。
3、秦家鞭:此鞭鞭長四尺,通體為長鐵桿。其上下二端各有一突出的圓球。無明顯的鞭把和鞭尖的區別。其用法同硬鞭。
4、雷神鞭:屬硬鞭。其鞭長四尺,鞭把與劍把相同。鞭身前細後粗。共為十三節,形如寶塔。鞭身為方形,每節之間有突出的鐵疙瘩。鞭尖成方錐形,有利尖。鞭身粗一寸有餘。把手處有圓形銅護盤。鞭重三十斤,通體為鐵制。
5、水磨鋼鞭:短兵器械之一。屬於硬鞭。鞭長三尺五寸,鞭把為五寸,鞭身長三尺。鞭身後粗前銳。呈方形,有十三個鐵疙瘩,鞭頭稍細,為方錐形。鞭把粗為一寸三分。鞭頭鞭三處均可握手,能二頭使用。
6、竹節鞭:屬於硬鞭。其鞭長四尺半,把手為圓形,上有若干突出圓結,便於握手。把手前有圓形護盤。鞭身前細後粗,呈竹節狀,共有九節或十一節不等。鞭身頂端很細。通體為鐵制。

③ 九節鋼鞭是村書記的武器嗎

作為村書記,其職責是為廣大村民服務,帶領全體村民勤勞致富的帶頭人,其工作方式是深入基層,與群眾交流溝通,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認可,至於那個九節鞭,沒事用來健身強體是可以的。

④ 有關古代兵器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藝的名稱,始見於元曲。 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 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 鞭、鐧、 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後期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 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曆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 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棍、槊、 馬刀
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十八樣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釒黨、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 十八般武藝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 ·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劍
編輯本段分類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實際上,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我們在這里只介紹一些常見的長短兵器,而於暗器介紹稍多一些,以供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 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准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 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鞭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制,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繫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鐧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棱,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拐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桿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桿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岳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咸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濕,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棱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桿,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冷兵器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桿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鎲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鎲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棱狀鐵鑽,稱為 「釒尊」。鎲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暗器
所謂「暗器」,是指那種便於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創造出來的,它們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擲出十幾米乃至幾十米之遠,速度快,隱蔽性強,等於常規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較大威力。在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上,暗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古代戰將很少有練暗器的。武林中講究的是一對一的打鬥,雙方距離很近,於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場。中國武術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達於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極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後,暗器才逐漸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習練此技。 所謂暗器,是指那些乘敵不備暗中施發的武器,特點是短小靈活、隱蔽性好。暗器起源於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明清兩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軍隊作戰進入民間的開始。特別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農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約可分四個類別:手擲、機射、索系、葯噴。 手擲暗器,如標槍、飛鏢、擲箭、飛刀及乾坤圈等。標槍,也叫投槍。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作為通用的武器裝備。但那種標槍很長很重,與現今體育競技中的標槍差不多,尚不屬於暗器范圍。中國的標槍來源一是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梭槍,也稱梭標,大多為竹製。另一種是蒙古人在馬上使用一種短標槍,一米多長,數桿插於馬側囊袋中,在近戰搏鬥中較弓箭更加靈活。這種兵器後來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俠客所用大多重不過一斤半,長不過一米。槍桿用木製成,尖端用鐵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純鐵打制的,但也不會重過三斤,一般人可身帶四枝,技藝高超者可在50步內擊中目標,威力很大。 在手擲暗器中,鏢久盛不衰。鏢有脫手鏢、金錢鏢等多種。脫手鏢分三棱、七棱等,是鏢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長10厘米,重四兩半至半斤。又可分帶衣鏢與光膘。帶衣鏢是用綢布系於鑲尾,擲出時綢衣如箭後的羽,起穩定飛行方向的作用。光鏢則不帶鏢衣,更加隱蔽,只是飛行的穩定性較差,要命中目標更需技巧。鏢一般系在腰間,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較其他大的叫絕手膘,在鏢將用盡而敵情不減時使用。另外,除脫手鏢外,金錢鏢也是常見的,它是以大制錢磨光邊緣而成。此鏢易於製造,可大量攜帶,使用隱蔽,可攻擊敵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鏢飛行姿態難掌握,練習較難,而且攻擊距離有限。 在手擲暗器中,比較有特色的是擲箭。這種暗器有三種樣式。第一種是用純鐵打成,長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後面逐漸變粗,重約七兩半,適於初學者使用。第二種是用鐵竹混制,鐵頭竹桿,尾部無羽,像箭而形體稍小,長30厘米左右,重約二兩。第三種是用竹製成,整體為竹,前細後粗,前端尖銳,為技藝成熟者使用。
編輯本段另類冷兵器

⑤ 古代長鞭都有哪幾種

1、三節鞭

由鞭頭、鞭把和中間兩個鋼節以鐵環連接而成。

2、九節鞭

鐵或鋼制,由九節短鞭組成。其頂端,節為鞭頭,形狀為槍頭形成圓錐形,其後有環,以鐵環與下一節相連。最尾端一節為鞭把,多為圓柱形。每2節鞭中以鐵環相連。一般每節鞭長與練者拳頭相同或略長。

九節鞭類的各種鐵鞭,是一種"軟硬兼施",可長可短的兵器,平時攜帶方便。九節鞭以圓周運動為主,藉助於手臂搖動和身體各部位的轉帶,增加慣性動力而改變圓心及方向。主要練習技法有纏、掄、掃、掛、拋、舞花擊地趟鞭法等。

3、桿子鞭

短桿頭系繩索裝一鏢頭,桿尾有鐏。

4、皮鞭

以生牛皮或牛筋製成。也可以以麻繩編制後,用油浸透,方可使用。長度按需要而定,可長至二丈,也可短於數尺。

5、短鞭

短鞭沒有鞭把,只有鞭身,鞭身以生牛皮或生牛筋編制而成,長度為三尺至四尺半。

(5)九節鋼鞭誰發明擴展閱讀:

硬鞭:

秦家鞭:

此鞭鞭長四尺,通體為長鐵桿。其上下二端各有一突出的圓球。無明顯的鞭把和鞭尖的區別。其用法同硬鞭。

雷神鞭:

其鞭長四尺,鞭把與劍把相同。鞭身前細後粗。共為十三節,形如寶塔。鞭身為方形,每節之間有突出的鐵疙瘩。鞭尖成方錐形,有利尖。鞭身粗一寸有餘。把手處有圓形銅護盤。鞭重三十斤,通體為鐵制。

水磨鋼鞭:

短兵器械之一。鞭長三尺五寸,鞭把為五寸,鞭身長三尺。鞭身後粗前銳。呈方形,有十三個鐵疙瘩,鞭頭稍細,為方錐形。鞭把粗為一寸三分。鞭頭鞭把三處均可握手,能二頭使用。

竹節鞭:

其鞭長四尺半,把手為圓形,上有若干突出圓結,便於握手。把手前有圓形護盤。鞭身前細後粗,呈竹節狀,共有九節或十一節不等。鞭身頂端很細。通體為鐵制。

⑥ 九節鋼鞭打法好學嗎

所謂功到自然成。
所謂難者不會 、會者不難 。

⑦ 九節神鞭為什麼是指老虎

九節神鞭為什麼是紙老虎?這個女生把這張做成一些趨勢。

⑧ 九節鋼鞭是村書記們武器嗎

9節鋼鞭只不過是,
武俠小說里的武器,
並不是生活中使用中的。

閱讀全文

與九節鋼鞭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