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箏可能始於什麼朝代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
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Ⅱ 風箏源於哪個朝代
春秋時期。 2、簡介 風箏是由古代中國人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Ⅲ 風箏起源於什麼時代
風箏到底起源於什麼時候?現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認為風箏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載墨子、公輸子制「木鳶」一事為依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公輸子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引《朝野僉載》:
「公輸般亦為木鳶以窺宋城。」
這些資料記錄了中國最早的飛行器——木鳶。有些研究者將木鳶視為「紙鳶」的前身,而紙鳶已被確定為風箏的前身,因此認定木鳶即風箏的濫觴,並得出了風箏起源於墨子、公輸子所處時代——春秋戰國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刊物上介紹風箏的文章——李喬的《風箏小史》、樓飛甫的《清朝話風箏》、江漢生的《凌空彩鳶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說,都認為木鳶「多半是最早的風箏了。」「至遲在春秋時代我國就發明了風箏。」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異議的焦點集中在下述3個方面:第一,對記載墨子、公輸子造木鳶的文獻本身提出了疑問,牽涉到《韓非子》的成書年代和成書過程以及文獻所反映客觀內容的真偽等問題,認為此說有待於研究。例如姜長英在《中國風箏簡史》中就指出:
「說最早的風箏是春秋時期的木鳶,此說把風箏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舊說。」
第二,對木鳶的飛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問。最早發難的是漢代的王充,他在《論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為鳶,飛之可也。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王充的論斷在歷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此說的前提是默認了木鳶會飛這一事實,然後斷定它不可能飛行3天。繼而人們要問:木鳶能飛多高呢?能飛多遠呢?直到目前,這一問題尚未解決。第三,針對飛行器類別劃分發生了分歧。有人認為:風箏與木鳶雖然都屬於飛行器,但二者的性質不同,木鳶屬於「撲翼飛行器」,即靠煽動翅膀,拍打空氣飛行;而風箏則屬於「定翼飛行器」,依靠自身與空氣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升力飛升;這兩種飛行器有質地區別。因此不能把木鳶視為風箏的前身。
這樣,風箏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立論就顯得有些疑問了。
第二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秦末漢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歷史。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歷史上有關韓信製作風箏的傳說。最早記述這一傳說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該書第八卷的風箏條目這樣寫道:
「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俗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雖然這里的「昔傳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測,但這種推測仍為後人多次引用,屢見於歷代文人筆記、雜談。這一傳說的影響之大又超過「木鳶說」。台灣省的中國文化學院編纂的《中文大辭典》在紙鳶條目中寫道:
「相傳為韓信所作。」
根據傳說而得出的結論難免軟弱無力,而韓信造風箏的傳說又難以證實。因此,早已有人覺得這種說法靠不住。清人魏崧在《壹是紀始》一書中例舉了《事物紀原》所載關於韓信造紙鳶的傳說之後指出:此事「俱不見史傳。」《七修類稿》中也說「俱不見史傳」、「且無理焉」。現代有些研究者則認為傳說的內容只能供參考,不可做實據。加之高承所處時代去漢較遠,難免有以訛傳訛之嫌。因此,風箏源於漢初的立論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第三種觀點認為風箏始於五代。這種觀點在清代較為流行。魏崧在《壹是紀始》中否定了韓信造風箏的傳說,與此同時,明確指出:「紙鳶始於五代。」《七修類稿》也確認:「其為李業所創無疑。」近人徐柯在《清稗類鈔》中也此特說:「風箏,紙鳶也,五代時,李業於宮中作紙鳶。」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觀點呢?原因是受了史書的影響。《五代史記》中的《李業傳》說:
「帝方與業及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狎昵多為,瘦語相誚,戲放紙鳶於宮中,太後數以災異戒,帝不聽。」
這里指的是漢隱帝劉承佑(公元948~950)與李業等人在宮中猜謎語、放風箏的史實。這段史實被引作風箏的淵源,成為「紙鳶自五代始」的依據。其實,在五代之前的史書中也有關於紙鳶的記載,只是研究者未詳檢而已。清代翟灝在《通俗編》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頗,指責那些視前史而不見的觀點「謬矣」。現代研究者比較一致地認為風箏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李業所造的紙鳶是用於娛樂的,標志著風箏的日趨普及和向玩具轉化的趨勢,因此,風箏的誕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南北朝。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風箏起源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所依據的文獻資料共有三項。文獻之一見於《南史·侯景傳》:
「平盪之事,期望援軍,既而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於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壓勝之術,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紙鴉即紙鳶;簡文,是梁朝簡文帝蕭綱。其時正值侯景叛亂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際,時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獻之二見於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車獻策作紙鴟。胡三省註:紙鴟即紙鳶也,今俗謂之紙鷂。」
這一記載與《南史》所載是一回事。
文獻之三見於《北史》列傳「彭城王勰」:
「世哲從弟黃頭,使與諸囚自金鳳台各乘紙鴟以飛,黃頭獨能至紫陌乃附。」
這里所記是北齊文宣帝濫殺元氏家族時諸元乘紙鴟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僅十年。從「諸囚」、「各乘」的詞義來看,可知當時不只是一兩具紙鴟,而飛行較遠的只有「黃頭」那一具。
這些文獻資料均見於正史,與墨子、公輸子造木鳶和韓信造風箏的傳說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為研究者所重視,故成為風箏起源的重要依據。30年代金鐵庵著有《風箏譜》一書,書中寫道:
「此物在最先當名為紙鴟,其創制猶遠在梁武帝時。」
近年,葉又新在《風箏》一文中也引用《資治通鑒》與《北史》為證而斷言:
「這都說明距今1500年前,不僅已有風箏之存在,而且還作了載人的實驗。」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說的依據僅為有限的古籍資料,尚未有遺留下來的實物發現,間接的形象資料如繪畫、陶瓷紋飾中的風箏形象均見於唐宋以後各代。新的發現與探討只好俟諸異日。
這四種觀點,雖瑕瑜互見,但不失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還是第四種意見較為翔實可靠,其他三說難免有所據未詳之嫌。因此,擬定中國風箏起源於南北朝之前,或者說,關於風箏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
Ⅳ 載人的風箏最早是在什麼時候
風箏探源
□2001年,美國人莫琳·克萊門斯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風箏搬運
大塊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工程地質學家科林·里德隨即提出了質疑:「克萊門斯假想的
最大問題,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從未提及風箏。」
□而根據古文獻記載,公元前1250年,中國人曾經用風箏傳遞信
息或向敵人投擲燃燒物……
2001年,美國軟體顧問莫琳·克萊門斯在翻閱有關古埃及建築物
的書籍時,發現了一幅圖畫,上面的人手握繩子一樣的東西,通過機
械裝置和空中的鳥狀物相連。她推斷鳥狀物可能是巨大的風箏,人們
正在用它提升重物,並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風箏搬運大塊石料修
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然而,曾經參與埃及吉薩高原測繪的美國工程地質學家科林·里
德卻表示質疑:「克萊門斯假想的最大問題,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從
未提及風箏。」但她強調,「根據古文獻記載,公元前1250年,中國
人曾經用風箏傳遞信息或向敵人投擲燃燒物。」
■中國最早的風箏出現在何時,又是誰發明的?
1977年,中國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發掘,出土的漆箱蓋上有一
幅圖,畫面上一個人站在兩棵樹中間,手持弓箭,從樹上射下一隻大
鳥。
專家介紹說,這是「弋射圖」,反映了一種古老的狩獵方式,通
俗地講,弋射就是用綁著線繩的箭射擊飛鳥。
山東大學的劉敦願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從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的漢代青銅器上拓制的「弋射圖」時,突發靈感,提出了讓人意想不
到的新見解。對此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長徐藝乙介紹說,劉先生
的假設是根據一幅漢畫,畫上有一組人,在用弓箭射擊大雁,被射中
的大雁沒有死,帶著有牽引線的弓箭一塊前飛,一直到從空中掉下來,
所以劉先生認為這個也有可能是風箏的起源。但這作為風箏的起源,
它的時代大概也就是漢代。
從曾侯乙墓的發掘情況看,「弋射圖」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
了,而劉敦願提出假想依據的弋射圖卻是漢代的。因此,如果把「弋
射」看成風箏的雛形,風箏出現的時間就不應該是漢代,而是更早的
戰國時期。
2003年夏天,帶著對風箏起源的濃厚興趣和極大困惑,我們來到
了承辦過20屆世界風箏會的山東濰坊。
在那裡,一尊造型奇特的魯班雕像首先引起了我們的好奇。魯班
手裡握的既不是鐵鋸,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鳥一樣的器物。濰坊市如
此塑造魯班,究竟有什麼用意?在這里還經常看到「鳶」字,其他地
方難得一見的這個字,濰坊市卻使用得非常普遍。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個古奧難懂的漢字,都與鳥有著或多或
少的聯系,這要追溯到一次意義非凡的風箏盛會。1988年,來自13個
國家和地區的風箏代表團齊聚濰坊,舉辦盛大的世界風箏會。代表們
肩負著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從法國迪埃普、美國西雅圖、中國濰坊等
城市中推選出惟一的「世界風箏都」。所有參選城市的風箏製作水平
旗鼓相當,申報「世界風箏都」的競爭非常激烈。正當評委們舉棋不
定的時候,濰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驚人之舉——亮出「公輸般」這
張底牌,做了一篇漂亮「文章」,並最終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世界
風箏都」的稱號。(公輸般,又稱公輸子,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的魯國
人,因此後世又叫他魯班。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發明了鋸子等很多
工具,被後世尊稱為木工祖師。)
他們圍繞西漢時期《鴻書》里「公輸般制木鳶以窺宋城」的記載
進行了一番巧妙發揮。「鳶」讀「淵」,人們常說的老鷹。而「公輸
般制木鳶」的意思是,魯班曾經用木頭製造了鷹一樣的器物。另外,
《墨子》里也記載到:「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不難想像,木鳶和
木鵲,都是類似飛鳥的仿生器物,稱謂雖然有差異,形體卻和風箏非
常相似。
因此,濰坊的學者們認為,魯班製造的木鳥是風箏的早期形態。
換句話說,是魯班製造了中國最早的風箏。
■濰坊學者的觀點,使「木鳥能不能飛起來」成為學者們探討的
又一個焦點。
《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也就是說:魯班製造的木鳥連續飛行了整整3天。用木頭做的大鳥,
僅僅依靠風力而不藉助機械動力就能在空中飛行,如此離奇之事,除
文獻記載外,人們並未親眼見過。對這一點,東漢學者王充曾經做過
考證。他認為,魯班的木鳥在空中飛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說
飛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後世文人的添加附會。
風箏研究專家孔祥澤認為,風箏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風
和瀉風,受風和瀉風如果沒有達到停勻的程度,就不可能飛起來。
濰坊的孫繼和,干過16年木工,從小就迷戀風箏。2003年,他費
時3個月,全部採用竹木材料製造了一隻「木鳶」。這只木鳶,重約
二斤半,兩翼展開將近3米寬,高0.7米。孫繼和准備把木鳶放飛到
天空去。試驗地點選在了濰坊的濰北放飛場,風力大概三級半。第一
次放飛,可能由於風向不穩,木鳶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不足
以說明問題。在人們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鳶平穩升空了,並且持續
了15分鍾。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木鳶實物第一次成功飛行。它驗
證了古老文獻具有較大的真實性,某種程度上回答了一個多年來懸而
未決的謎題——「木鳥能不能飛起來」。由此也可以推斷,魯班製作
的木鳥,不僅能飛起來,在風力允許的情況下飛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
可能的。
因此,魯班發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風箏、風箏起源於春秋時期
的魯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境內,這些判斷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風箏演變為玩具是唐代以後的事情。歷史上,人們曾經賦予它
種種用途。
相傳,韓信曾經用風箏線繩測量叛亂地點到未央宮的距離,企圖
挖地道襲擊皇宮。《北史》記載,唐朝將領張丕,被田悅率領的叛軍
團團圍困在臨名城裡,情形十分危急。為搬取救兵,他絞盡腦汁,最
終決定用風箏傳信告急。風箏飛了一百多丈高,經過叛軍陣地,敵人
亂箭齊發。幸運得很,風箏把求救信順利送到了援兵那裡,很快解了
圍,被圍將士得以死裡逃生。
明朝的「神火飛鴉」被譽為現代火箭的雛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
木鳶,與火箭捆綁到一起,在作戰時大顯神威。神火飛鴉在軍事上的
應用,可以算得上是人們對風箏外形的改進和功能的進一步延伸。
《漢書》記載,當了皇帝的王莽「網羅天下異能之士……或言能
飛,一日千里,可窺匈奴。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環引
紐,飛數百步墜」。這個異能之士自稱能夠一日千里地飛行,可以去
窺探匈奴。他用大鳥的羽毛做成了翅膀,頭和身體也沾著羽毛,並配
置了機關。從高處一路沖飛而下,飛行幾百米後墜落。
戴念祖認為,王莽下面募集的很多能士,說他們能從某一個高處
往下面飛下來,那也該屬於風箏,但是它屬於比較大的風箏,能夠載
人飛行了,應該說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載人風箏。
《漢書》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離王莽時代僅僅幾十年的時間,
因此沒有人懷疑這段記載。一些學者把王莽時期那個會飛的人,看作
是近代出現的滑翔運動創始人。因為,19世紀之前,西方熱衷於撲翼
飛行的人們才開始更多地關注固定翼。那時,人們研究發現:鳥類上
下撲動的翅膀,解決了上升力和推動力的問題。而在藍天上飄飛的風
箏,藉助人們拉動線繩的力量以及合適的風力,同樣可以解決上升力
和推動力的問題。也就是說,飛行器的撲翼完全可以用固定翼替代,
並且效果更理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們對利用固定翼解決飛行
動力和升力的系統研究。
也正因為如此,世界上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風箏是人類歷史上最
早的飛行器。
■今日風箏的負重嘗試,更給人們提供了直觀而又生動的參照。
2003年夏天,濰坊的風箏愛好者較為完整地進行了一次風箏負重
表演。他們使用的龍風箏長70米、自身重量約5公斤。風箏將要負載
的重物是一個「模特」和沙袋。沙袋的重量是34公斤,它和模特的重
量之合為45公斤。
表演共分兩步,首先把這個11公斤的模特拴在風箏的線繩上,看
看能否把它帶上天空。在負載了模特的基礎上,增加一個34公斤的沙
袋,終於,在風力3級半的情況下,這只70米長的龍風箏把45公斤重
物平穩地攜帶了20多米高,持續時間大約有10分鍾。
當然,以這樣的表演,去印證風箏載人飛天的記載或許不夠嚴謹,
但它至少給人們提供了直觀而又生動的參照,某種意義上證明了那些
風箏帶人上天的古老記載是較為可信的。
Ⅳ 風箏起源於什麼時期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參考:
http://ke..com/view/3357.htm?fr=ala0_1_1
Ⅵ 風箏起源於什麼年代,誰發明的,為了紀念什麼。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6�4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 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 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Ⅶ 風箏起源於哪個時代
第一種認為風箏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載墨子、公輸子制「木鳶」一事為依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公輸子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第二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秦末漢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歷史。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歷史上有關韓信製作風箏的傳說。最早記述這一傳說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該書第八卷的風箏條目這樣寫道:
「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俗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第三種觀點認為風箏始於五代。這種觀點在清代較為流行。魏崧在《壹是紀始》中否定了韓信造風箏的傳說,與此同時,明確指出:「紙鳶始於五代。」《七修類稿》也確認:「其為李業所創無疑。」近人徐柯在《清稗類鈔》中也此特說:「風箏,紙鳶也,五代時,李業於宮中作紙鳶。」 第四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南北朝。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風箏起源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所依據的文獻資料共有三項。文獻之一見於《南史·侯景傳》:
「平盪之事,期望援軍,既而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於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壓勝之術,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紙鴉即紙鳶;簡文,是梁朝簡文帝蕭綱。其時正值侯景叛亂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際,時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獻之二見於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車獻策作紙鴟。胡三省註:紙鴟即紙鳶也,今俗謂之紙鷂。」
這一記載與《南史》所載是一回事。
Ⅷ 風箏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說起風箏的起源,那是古遠的年代以前的事情。由於受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能流傳到現在的歷史痕跡並不多見。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此據有《韓非子 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為《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近代持此說的還有曹雪芹,在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這樣寫道:
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補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
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 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支持此說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剌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 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第五種說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見解。他們認為,風箏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鳶,而是測風的鳶旗。鳶旗緣於以鳥羽測風。
Ⅸ 風箏的發明人是誰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此據有《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為《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近代持此說的還有曹雪琴,在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這樣寫道: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補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
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支持此說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剌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第五種說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見解。他們認為,風箏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鳶,而是測風的鳶旗。鳶旗緣於以鳥羽測風。
Ⅹ 風箏最早始於什麼時候
中國風箏到底起源於什麼時候?現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認為風箏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載墨子、公輸子制「木鳶」一事為依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公輸子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引《朝野僉載》:
「公輸般亦為木鳶以窺宋城。」
這些資料記錄了中國最早的飛行器——木鳶。有些研究者將木鳶視為「紙鳶」的前身,而紙鳶已被確定為風箏的前身,因此認定木鳶即風箏的濫觴,並得出了風箏起源於墨子、公輸子所處時代——春秋戰國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刊物上介紹風箏的文章——李喬的《風箏小史》、樓飛甫的《清朝話風箏》、江漢生的《凌空彩鳶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說,都認為木鳶「多半是最早的風箏了。」「至遲在春秋時代我國就發明了風箏。」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異議的焦點集中在下述3個方面:第一,對記載墨子、公輸子造木鳶的文獻本身提出了疑問,牽涉到《韓非子》的成書年代和成書過程以及文獻所反映客觀內容的真偽等問題,認為此說有待於研究。例如姜長英在《中國風箏簡史》中就指出:
「說最早的風箏是春秋時期的木鳶,此說把風箏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舊說。」
第二,對木鳶的飛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問。最早發難的是漢代的王充,他在《論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為鳶,飛之可也。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王充的論斷在歷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此說的前提是默認了木鳶會飛這一事實,然後斷定它不可能飛行3天。繼而人們要問:木鳶能飛多高呢?能飛多遠呢?直到目前,這一問題尚未解決。第三,針對飛行器類別劃分發生了分歧。有人認為:風箏與木鳶雖然都屬於飛行器,但二者的性質不同,木鳶屬於「撲翼飛行器」,即靠煽動翅膀,拍打空氣飛行;而風箏則屬於「定翼飛行器」,依靠自身與空氣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升力飛升;這兩種飛行器有質地區別。因此不能把木鳶視為風箏的前身。
這樣,風箏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立論就顯得有些疑問了。
第二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秦末漢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歷史。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歷史上有關韓信製作風箏的傳說。最早記述這一傳說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該書第八卷的風箏條目這樣寫道:
「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俗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雖然這里的「昔傳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測,但這種推測仍為後人多次引用,屢見於歷代文人筆記、雜談。這一傳說的影響之大又超過「木鳶說」。台灣省的中國文化學院編纂的《中文大辭典》在紙鳶條目中寫道:
「相傳為韓信所作。」
根據傳說而得出的結論難免軟弱無力,而韓信造風箏的傳說又難以證實。因此,早已有人覺得這種說法靠不住。清人魏崧在《壹是紀始》一書中例舉了《事物紀原》所載關於韓信造紙鳶的傳說之後指出:此事「俱不見史傳。」《七修類稿》中也說「俱不見史傳」、「且無理焉」。現代有些研究者則認為傳說的內容只能供參考,不可做實據。加之高承所處時代去漢較遠,難免有以訛傳訛之嫌。因此,風箏源於漢初的立論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第三種觀點認為風箏始於五代。這種觀點在清代較為流行。魏崧在《壹是紀始》中否定了韓信造風箏的傳說,與此同時,明確指出:「紙鳶始於五代。」《七修類稿》也確認:「其為李業所創無疑。」近人徐柯在《清稗類鈔》中也此特說:「風箏,紙鳶也,五代時,李業於宮中作紙鳶。」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觀點呢?原因是受了史書的影響。《五代史記》中的《李業傳》說:
「帝方與業及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狎昵多為,瘦語相誚,戲放紙鳶於宮中,太後數以災異戒,帝不聽。」
這里指的是漢隱帝劉承佑(公元948~950)與李業等人在宮中猜謎語、放風箏的史實。這段史實被引作風箏的淵源,成為「紙鳶自五代始」的依據。其實,在五代之前的史書中也有關於紙鳶的記載,只是研究者未詳檢而已。清代翟灝在《通俗編》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頗,指責那些視前史而不見的觀點「謬矣」。現代研究者比較一致地認為風箏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李業所造的紙鳶是用於娛樂的,標志著風箏的日趨普及和向玩具轉化的趨勢,因此,風箏的誕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於南北朝。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風箏起源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所依據的文獻資料共有三項。文獻之一見於《南史·侯景傳》:
「平盪之事,期望援軍,既而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於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壓勝之術,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紙鴉即紙鳶;簡文,是梁朝簡文帝蕭綱。其時正值侯景叛亂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際,時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獻之二見於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車獻策作紙鴟。胡三省註:紙鴟即紙鳶也,今俗謂之紙鷂。」
這一記載與《南史》所載是一回事。
文獻之三見於《北史》列傳「彭城王勰」:
「世哲從弟黃頭,使與諸囚自金鳳台各乘紙鴟以飛,黃頭獨能至紫陌乃附。」
這里所記是北齊文宣帝濫殺元氏家族時諸元乘紙鴟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僅十年。從「諸囚」、「各乘」的詞義來看,可知當時不只是一兩具紙鴟,而飛行較遠的只有「黃頭」那一具。
這些文獻資料均見於正史,與墨子、公輸子造木鳶和韓信造風箏的傳說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為研究者所重視,故成為風箏起源的重要依據。30年代金鐵庵著有《風箏譜》一書,書中寫道:
「此物在最先當名為紙鴟,其創制猶遠在梁武帝時。」
近年,葉又新在《風箏》一文中也引用《資治通鑒》與《北史》為證而斷言:
「這都說明距今1500年前,不僅已有風箏之存在,而且還作了載人的實驗。」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說的依據僅為有限的古籍資料,尚未有遺留下來的實物發現,間接的形象資料如繪畫、陶瓷紋飾中的風箏形象均見於唐宋以後各代。新的發現與探討只好俟諸異日。
這四種觀點,雖瑕瑜互見,但不失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還是第四種意見較為翔實可靠,其他三說難免有所據未詳之嫌。因此,擬定中國風箏起源於南北朝之前,或者說,關於風箏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