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解釋下黑洞無毛
1973年霍金、卡特爾(B.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其實這是一種消繁歸簡的命名原則!於是「黑洞」的術語發明家惠勒(J.A.Wheeler)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0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個黑洞或一塊方糖都是極為復雜的物體,因為對它們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們的原子和原子核結構在內的描述,需要有億萬個參量。與此相比,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
00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電荷。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有關黑洞的大多數術語的發明家約克·惠勒,在60年前把這種特徵稱為「黑洞無毛」。
一開始,這只是一種猜測。20世紀70年代得到了嚴格的數學證明,這是包括默東天文台的布蘭登·卡特和澳大利亞的加里·班亭在內的理論物理學家l5年努力的結果。他們證明,描述一個平衡態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只需要3個參量,從而證實了惠勒的表述。
黑洞的參量是可以精確測量出來的,盡管是藉助於理想實驗。可以把一顆衛星放在圍繞黑洞的軌道上,並測量衛星的軌道周期,從而得到黑洞的質量。黑洞的角動量可以通過比較朝向視界的不同部分的光線的偏轉來測量。
00對於有一定質量的克爾-紐曼黑洞,電荷和角動量都有上限,也就是都受到保證視界這一條件的限制。如果在某個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過程中,這個限制被違反,黑洞就成了裸奇點,並能影響到宇宙中的遠距離處。然而,物理學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種情況被自然規律所禁止,因而不會發生。
00既然只由3個參量支配,一個黑洞就像一個基本粒子一樣簡單。盡管基本粒子也是把質量、角動量、電荷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體積內。但是,只要考慮一下視界存在的條件,就知道沒有什麼比基本粒子與黑洞的差別更大。以電子為例,實驗已經確定它的3個參量,就相同質量來說,電子的電荷和角動量超過黑洞上限的1088。這個令人驚諤的數字甚至超過了可觀測的宇宙基本粒子總數,而這正是一個電子和一個克爾-紐曼黑洞之間差異的量度。
⑵ 黑洞已被人咧直接發現,那麼愛因斯坦能得諾貝爾獎嗎
很可惜,不可以。得諾貝爾獎是有條件的,比如要超過六十歲,還有就是必須活著!諾貝爾獎是不頒發給死人的。
⑶ 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在尺度上有何區別
其實黑洞大小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總質量
總電荷數
總角速度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 於是「黑洞」的術語發明家惠勒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個黑洞或一塊方糖都是極為復雜的物體,因為對它們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們的原子和原子核結構在內的描述,需要有億萬個參量。與此相比,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電荷。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有關黑洞的大多數術語的發明家約克·惠勒,在60年前把這種特徵稱為「黑洞無毛」。
⑷ 霍金的時間簡史講了黑洞的什麼
黑洞無毛定理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個黑洞或一塊方糖都是極為復雜的物體,因為對它們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們的原子和原子核結構在內的描述,需要有億萬個參量。與此相比,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
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電荷。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有關黑洞的大多數術語的發明家約克·惠勒,在60年前把這種特徵稱為「黑洞無毛」。一開始,這只是一種猜測,20世紀70年代得到了嚴格的數學證明。這是包括默東天文台的布蘭登·卡特和澳大利亞的加里·班亭在內的理論物理學家l5年努力的結果。他們證明,描述一個平衡態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只需要3個參量,從而證實了惠勒的表述。
黑洞的參量是可以精確測量出來的,盡管是藉助於理想實驗。可以把一顆衛星放在圍繞黑洞的軌道上,並測量衛星的軌道周期,從而得到黑洞的質量。黑洞的角動量可以通過比較朝向視界的不同部分的光線的偏轉來測量。
對於上文提到的有一定質量的克爾-紐曼黑洞,電荷和角動量都有上限,也就是都受到保證視界這一條件的限制。如果在某個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過程中,這個限制被違反,黑洞就成了裸奇點,並能影響到宇宙中的遠距離處。然而,物理學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種情況被自然規律所禁止,因而不會發生。
既然只由3個參量支配,一個黑洞就像一個基本粒子一樣簡單。盡管基本粒子也是把質量、角動量、電荷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體積內。但是,只要考慮一下視界存在的條件,就知道沒有什麼比基本粒子與黑洞的差別更大。以電子為例,實驗已經確定它的3個參量,就相同質量來說,電子的電荷和角動量·超過黑洞上限的1088。這個令人驚諤的數字甚至超過了可觀測的宇宙基本粒子總數,而這正是一個電子和一個克爾-紐曼黑洞之間差異的量度
⑸ 5位科學家的名字,事跡,貢獻。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神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中學時,母親滿足了愛因斯坦的請求,把他帶到義大利。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義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里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他的思想和行動,使他險遭殺身之禍:一個抱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俄國貴族女刺客把槍口偷偷對准了他;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亞爾培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義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里,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共存下去。 (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85年第5-6期《愛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韋爾奇為人情惡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居里夫人1867.11.7出生於波蘭。她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 居里夫人
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 她被人稱為「鐳的母親」,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的鐳。但在其中年時期,丈夫不幸喪生在馬車的車輪底下。作為傑出科學家, 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所以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她能說出世上每克鐳的所在地,這是她最傑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後40年,在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鐳射線在不斷釋放。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 — 1819年8月19日)是英國著名的發明家,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1776年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 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⑹ 百慕大和黑洞有什麼關聯嗎!
呵呵,這個應該不是吧,你知道黑洞是啥嗎,光進去都出不來的,引力太大了,所以說百慕大不可能是黑洞,否則地球就湮滅了,因為黑洞可以吞噬一切物質,而地球存在就說明他不是黑洞。但是有一點可以可定的是,它的磁場很詭異,信號會被嚴重干擾,至於說暗物質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原因——————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自身不發射電磁輻射,也不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種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存在的最早證據來源於對球狀星系旋轉速度的觀測。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表明:我們目前所認知的部分大概只佔宇宙的4%,暗物質佔了宇宙的23%,還有73%是一種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2011年5月,義大利暗物質探測無果,該研究結果質疑其它發現暗物質結果。
百慕大會干擾電磁波就說明了不可能是暗物質。而暗物質不會干擾電磁波。唯一有可能的是就是地球磁場方面的了,而這里的磁場很異常,因此很容易干擾電磁波。這是一些有關解釋較為傾向於場論。不管是引力場還是磁場總之我覺得都有,反正和能量有關————————有的學者則說,那裡有一種突發性的磁場在起作用。還有的把反常現象的出現與所謂來地球造訪、潛入海底的外星人聯系起來,說他們掌握了強大的激光,凡進入該激光作用場的人要麼死亡,要麼就受到「第四維」即時間隧道的制約。 過去的飛行員,現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研究員洛易林斯·庫謝寫道:美國C-119大型軍用飛機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那些日子,「澤米尼-IV」號宇宙飛船正在軌道上飛行,宇航員詹姆斯·邁克及副手艾德華·懷特曾發現一個帶抓鉤狀設備的不明飛行物。 他們當時就把它攝錄下來。對錄像帶的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不明飛行物與常見的人造衛星毫無共同之處。當時誰也說不清,宇航員遇到的究竟是何物。長期以來,不明飛行物和吞食飛機、輪船的海水已經成了百慕大的特有現象,事實是否如此呢? 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百慕大三角區情況異常,十分危險。不過對異常的原因,俄羅斯學者,發明家尼古拉·依萬諾維奇·柯洛維亞科夫另有解釋。 根據柯洛維亞科夫假說,地核並非處於地球中央,受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引力的影響,也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地核旋轉猶如在地殼下面滾動一樣,會引起地殼與地核之間岩漿的逆向流動,結果就產生了電磁場。 此外,由於地球旋轉軸的傾斜,地核會上下移動:夏天在北半球,冬天就移到南半球。因此,地核的赤道與地球的赤道就不吻合,相差有28緯度。而這個區域恰恰就是岩漿流的改向口。 柯洛維亞科夫把地核赤道「定」於28度緯線,正是在這一區域大自然設下了許多神秘的陷阱。這一區域處於地球赤道以北5度、以南5度范圍之內。如果利用想像力把它們用直線連結起來,那麼我們眼前就會出現兩個正五角形。 五角形的頂點就是陷阱所在地點。在那裡船隻和飛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那裡失而復現的船隻要麼空無一人,要麼載著全體航員的屍體。百慕大三角就是這些陷阱中最危險的一個。 我們假設,地核開始向南移動。由於自身的巨大質量,它也像地殼一樣具有自己的引力場。在地殼與地核旋轉同步時,即共同構成地球惟一的力場,地球表面就不會發生重大的異常。 但當地核向另一極移動時,或說地核的旋轉與地殼不吻合時,地面上就出現異常:由於相反的力的作用,平靜的湖泊中會突然冒出一股激流;地殼下軟流層的岩漿像湖水旋渦似的環繞上漲,竭盡全力要把沉睡的地殼攪個地覆天翻。這就是引力漩渦。 柯洛維亞科夫認為,百慕大三角之謎的謎底就在於此。在漩渦發作出殼區,光和無線電波的出入口都被封死,誰也不能接收到受難者的無線電訊號,誰也不能看到探照燈的燈光。 陷入漩渦中心的船隻必然失去行駛能力,束手無策,最終沉沒。從三角中心區復出的船隻,通常船員和乘客都無影無蹤。 在這種旋轉的災難中,每個活細胞都會積累巨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最終會把細胞毀掉。能量積累的大小取決於船隻運動的方向。在逆漩渦行駛時,能量最大,人必死無疑。而且人在死亡前還會經受難以忍受的突發劇痛。 當船隻航向與漩渦旋轉的方向吻合時,疼痛只會緩慢增加,直到人失去知覺。離漩渦中心越遠,這種可怕的力量就越弱。在其外圍,人們通常只會發現儀表失常。船隻和飛機若與漩渦同向,還會獲得額外的速度,提前到達預定點。 柯洛維亞科夫肯定,引力漩渦造成的危害不僅在水下,而且也存在於空中。他計算出地球某些地區不宜飛行的日期,還製造出分成扇面的地球儀。此儀能幫助進入異常區域的海洋船隻、飛機擺脫神秘陷阱 。寫了這么多還希望你採納。。。
⑺ 黑洞在那一年出現過
2010年11月16日凌晨1點30分,美國宇航局宣稱,科學家通過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在距地球5000萬光年處發現了僅誕生30年的黑洞。
2011年12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星雲正接近銀河中央黑洞星雲正接近銀河中央黑洞發現一個星雲正在靠近位於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並將被其吞噬。
2014年1月24日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與黑洞有關的理論震驚物理學界。他在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承認,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該說法在學術界反響不一。
2015年3月1日,科學家稱在一座發光類星體里發現了一片質量為太陽120億倍的黑洞,並且該星體早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存在。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
2015年3月,霍金對黑洞理論進行了修改,宣稱黑洞實際上是「灰色的」。新「灰洞」理論稱,物質和能量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2016年1月,霍金同物理學家馬爾科姆·佩里、安德魯·施特羅明格提出了新理論:讓信息「逃逸」的黑洞裂口由「柔軟的帶電毛發」組成,它們是位於視界線上的光子和引力子組成的粒子,這些能量極低甚至為零的粒子能捕獲並存儲落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
--------------------------------------------------------------------------------------
個人猜測:對於黑洞,自天地初開,它就一直都存在。
(我只搜索到這些,希望對你有用)
⑻ 黑洞無毛定理的詳細解釋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其實這是一種消繁歸簡的命名原則! 於是「黑洞」的術語發明家惠勒(J.A. Wheeler)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編輯本段詳細內容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個黑洞或一塊方糖都是極為復雜的物體,因為對它們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們的原子和原子核結構在內的描述,需要有億萬個參量。與此相比,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 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電荷。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有關黑洞的大多數術語的發明家約克·惠勒,在60年前把這種特徵稱為「黑洞無毛」。
編輯本段理論發展
一開始,這只是一種猜測。20世紀70年代得到了嚴格的數學證明,這是包括默東天文台的布蘭登·卡特和澳大利亞的加里·班亭在內的理論物理學家l5年努力的結果。他們證明,描述一個平衡態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只需要3個參量,從而證實了惠勒的表述。
編輯本段應用實例
黑洞的參量是可以精確測量出來的,盡管是藉助於理想實驗。可以把一顆衛星放在圍繞黑洞的軌道上,並測量衛星的軌道周期,從而得到黑洞的質量。黑洞的角動量可以通過比較朝向視界的不同部分的光線的偏轉來測量。 對於有一定質量的克爾-紐曼黑洞,電荷和角動量都有上限,也就是都受到保證視界這一條件的限制。如果在某個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過程中,這個限制被違反,黑洞就成了裸奇點,並能影響到宇宙中的遠距離處。然而,物理學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種情況被自然規律所禁止,因而不會發生。 既然只由3個參量支配,一個黑洞就像一個基本粒子一樣簡單。盡管基本粒子也是把質量、角動量、電荷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體積內。但是,只要考慮一下視界存在的條件,就知道沒有什麼比基本粒子與黑洞的差別更大。以電子為例,實驗已經確定它的3個參量,就相同質量來說,電子的電荷和角動量超過黑洞上限的1088。這個令人驚諤的數字甚至超過了可觀測的宇宙基本粒子總數,而這正是一個電子和一個克爾-紐曼黑洞之間差異的量度。
⑼ 黑洞的專家研究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和赫爾姆霍茨柏林中心的研究人員使用柏林同步加速器(BESSY Ⅱ)在實驗室成功產生了黑洞周邊的等離子體。通過該研究,之前只能在太空由人造衛星執行的天文物理實驗,也可以在地面進行,諸多天文物理學難題有望得到解決。黑洞的重力很大,會吸附一切物質。進入黑洞後,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黑洞的邊界之內逃逸出來。隨著被吸入的物體的溫度不斷升高,會產生核與電子分離的高溫等離子體。
黑洞吸附物質會產生X射線,X射線反過來又會刺激其中的大量化學元素發射出具有獨特線條(顏色)的X射線。分析這些線條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有關黑洞附近等離子體的密度、速度和組成成分等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鐵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盡管鐵在宇宙中的儲量並不如更輕的氫和氦豐富,但是,它能夠更好地吸收和重新發射出X射線,發射出的光子因此也比其他更輕的原子發射出的光子具有更高的能量、更短的波長(使得其具有不同的顏色)。
鐵發射出的X射線在穿過黑洞周圍的介質時也會被吸收。在這個所謂的光離化過程中,鐵原子通常會經歷幾次電離,其包含的26個電子中有超過一半會被去除,最終產生帶電離子,帶電離子聚集成為等離子體,研究人員可以在實驗室中重現了這個過程。
實驗的核心是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設計的電子束離子阱。在這個離子阱中,鐵原子經由一束強烈的電子束加熱,從而被離子化14次。實驗過程如下:一團鐵離子(僅僅幾厘米長並且像頭發絲一樣薄)在磁場和電場的作用下被懸停在一個超高真空內,同步加速器發射出的X射線的光子能量被一台精確性超高的「單色儀」挑選出來,作為一束很薄但卻集中的光束施加到鐵離子上。
實驗室測量到的光譜線與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和牛頓X射線多鏡望遠鏡所觀測的結果相匹配。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在地面實驗室人為製造出了太空中的黑洞等離子體。
這種新奇的方法將帶電離子的離子阱和同步加速器輻射源結合在一起,讓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黑洞周圍的等離子體或者活躍的星系核。研究人員希望,將EBIT分光檢查鏡和更清晰的第三代(2009年開始在德國漢堡運行的同步輻射源PETRAⅢ)、第四代(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XFEL)X射線源結合,將能夠給該研究領域帶來更多新鮮活力。 美國製成「人造黑洞」
2005年3月,美國布朗大學物理教授『霍拉蒂·納斯塔西』在地球上製造出了第一個「人造黑洞「。美國紐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1998年建造了20世紀全球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將金離子以接近光速對撞而製造出高密度物質。雖然這個黑洞體積很小,卻具備真正黑洞的許多特點。紐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里的相對重離子碰撞機,可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把大型原子的核子(如金原子核子)相互碰撞,產生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3億倍的熱能。納斯塔西在紐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里利用原子撞擊原理製造出來的灼熱火球,具備天體黑洞的顯著特性。比如:火球可以將周圍10倍於自身質量的粒子吸收,這比所有量子物理學所推測的火球可吸收的粒子數目還要多。
人造黑洞的設想最初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昂魯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聲波在流體中的表現與光在黑洞中的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使流體的速度超過聲速,那麼事實上就已經在該流體中建立了一個人造黑洞。然而,利昂哈特博士打算製造的人造黑洞由於缺乏足夠的引力,除了光線外,它們無法像真正的黑洞那樣「吞下周圍的所有東西」。然而,納斯塔西教授製造的人造黑洞已經可以吸收某些其他物質。因此,這被認為是黑洞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
歐洲「人造黑洞」
2008年9月10日,隨著第一束質子束流貫穿整個對撞機,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啟動。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是2013年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一種將質子加速對撞的高能物理設備,它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粒子加速器與對撞機,作為國際高能物理學研究之用。系統第一負責人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林恩·埃文斯』,大型強子對撞機最早就是由他設想出來並主導製造的,被外界稱為「埃文斯原子能」。
當比我們的太陽更大的特定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發生爆炸時,自然界就會形成黑洞。它們將大量物質濃縮在非常小的空間內。假設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的質子相撞產生粒子的過程中,形成了微小黑洞,每個質子擁有的能量可跟一隻飛行中的蚊子相當。天文學上的黑洞比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生的任何東西的質量更重。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描述的重力性質,大型強子對撞機內不可能產生微小黑洞。然而一些純理論預言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生這種粒子產品。所有這些理論都預測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此類粒子會立刻分解。因此它產生的黑洞將沒時間濃縮物質,產生肉眼可見的結果。
中國的人造電磁黑洞
中國科學家造出第一個「人造電磁黑洞」
2009年10月15 日,《科學》雜志宣布,世界上第一個「可吸收電磁波的微波人造黑洞」在中國東南大學實驗室里誕生。不過,這個小型「黑洞」不僅不會毀滅世界,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吸收太陽能。
人們對黑洞這種天體感到好奇,但絕不會希望有任何一個黑洞接近自己,或我們的星球。有一些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造出了一個「迷你小型」黑洞。
2009年10月15日的《科學》雜志在介紹這種「人造黑洞」時建議,人們可以把這種「黑洞」裝進自己的大衣口袋裡。
製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國東南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崔鐵軍教授和程強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兩位研究者。
「實際上,我們做的黑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黑洞。」在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程強教授對記者說。
實驗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將一個吞噬一切的「惡魔」裝進口袋。據程強介紹,存在於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實驗室的「人造黑洞」,實際上是一個模擬裝置,這種模擬裝置可以吸收微波頻段的電磁波,在未來,它還可以吸收光。
但是除此之外,它並不能吸收任何實質的東西。「它只吸收電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強對記者說。
這是一個不具有危險性的「黑洞」,不僅如此,這種裝置還能在未來用於收集太陽能。在這方面,「人造黑洞」將比世界上任何一種太陽能電池板都更高效。
一些物理愛好者甚至為這種全新的裝置設計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將它裝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陽帆上,或者用來吸收空氣中游散的電磁波——因為手機和無線網路的普及,這種看不見的電磁波據說侵害了我們的健康,成為一種新的污染。
不過,製造「黑洞」的研究者卻從來不想那麼多,崔鐵軍和程強正在繼續的,是如何把實驗室里的裝置變成樣機,「實現工程化」。
面對關於「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樣的議論,程強認為,「成果公布以後,被許多國際媒體轉載和評論,確實也大大出乎我們意料。從我們個人角度而言,只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工作。
實驗室里的「黑洞」
「我覺得很驚奇,崔和程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這個研究成果後,納瑞馬諾維說。
伊維根·納瑞馬諾維(Evgenii Narimanov)是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學的一名教授。
年初,他和合作者亞歷山大·基爾迪謝維(Alexander Kildishev)一起,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製造小型「黑洞」的理論和設計方案。
他們的想法是通過模擬黑洞的一些性質,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現的放射性物質被吸引,然後螺旋式地進入「黑洞」中心。
「我們的確是受到他的論文的啟發,但研究本身是我們獨立完成的。」程強對記者說。
之所以能這么快將之變成現實,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也一直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積累了很多年的經驗,實驗過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們自己的獨創性想法。
不過雖然名為「黑洞」,他們受納瑞馬諾維啟發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於宇宙中的黑洞還是有大差別的,這種差別並不僅僅體現在質量的大小上。兩種「黑洞」的原理其實並不一樣。
宇宙間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為它質量巨大,而實驗室里的「黑洞」,實際上是根據光波在被吸進宇宙黑洞時的性質,模擬出來的儀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時產生相似的扭曲,並被吸引。
也就是說,兩種「黑洞」可以讓附近的光波出現相似的「結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卻並不是同一回事。
不過東南大學實驗室里的「黑洞」,還只是適用於某些微波頻率,比如人們常用的通信頻率, 如GSM、CDMA 和藍牙等,吸引光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為光波的頻率更短,需要設計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劉繼峰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測量到X射線極亮天體的黑洞質量,在該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將增進人們對黑洞及其周圍極端物理過程的認識。該研究成果2013年11月28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陸續在遙遠星系中發現了一批X射線光度極高的天體,它們可能是人們一直尋找的中等質量黑洞,也可能是具有特殊輻射機制的幾個或幾十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國際天文和天體物理界對此一直難以定論。由於這類天體距離我們十分遙遠,通常為幾千萬光年,同時X射線照射黑洞吸積盤而產生的光污染也非常強,因此測量極其困難。
劉繼峰團隊選取有特色的天體目標,成功申請到位於美國夏威夷的8米大型雙子望遠鏡以及10米凱克望遠鏡各20小時的觀測時間,在3個月的時間跨度上對漩渦星系中X射線極亮源M101ULX-1進行了研究,並確認其中心天體為一個質量與恆星可比擬的黑洞。這個黑洞加伴星形成的黑洞雙星系統位於2200萬光年之外,是人類迄今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黑洞雙星。 2001年1月,英國聖安德魯大學著名理論物理科學家烏爾夫·利昂哈特宣布他和其他英國科研人員將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一個黑洞,當時沒有人對此感到驚訝。然而俄《真理報》日前披露俄羅斯科學家的預言:黑洞不僅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而且50年後,具有巨大能量的「黑洞炸彈」將使如 今人類談虎色變的「原子彈」也相形見絀。
人造黑洞的設想由威廉·昂魯教授提出,他認為聲波在流體中的表現與光在黑洞中的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使流體的速度超過音速,那麼事實上就已經在該流體中建立了一個人造黑洞現象。但利昂哈特博士打算製造的人造黑洞由於缺乏足夠的引力,除了光線外,無法像真正的黑洞那樣「吞下周圍的所有東西」。
俄羅斯科學家亞力克山大·特羅菲蒙科認為,能吞噬萬物的真正宇宙黑洞也完全可以通過實驗室「製造出來」:一個原子核大小的黑洞,它的能量將超過一家核工廠。如果人類有一天真的製造出黑洞炸彈,那麼一顆黑洞炸彈爆炸後產生的能量,將相當於數顆原子彈同時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億人死亡。」 2011年12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星雲正在靠近位於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並將被其吞噬。
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黑洞「捕捉」星雲的過程。觀測顯示,這個星雲的質量約是地球的3倍,它的位置來逐漸靠近「人馬座A星」黑洞。這個黑洞的質量約是太陽的400萬倍,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型黑洞。研究人員分析認為,到2013年,這個星雲將離黑洞非常近,有可能被黑洞逐漸吞噬。
另外,黑洞並不是實實在在的星球,而是一個幾乎空空如也的天區。黑洞又是宇宙中物質密度最高的地方,地球如果變成黑洞,只有一顆黃豆那麼大。原來,黑洞中的物質不是平均分布在這個天區的,而是集中在天區的中心。這個中心具有極強的引力,任何物體只能在這個中心外圍游弋。一旦不慎越過邊界,就會被強大的引力拽向中心,最終化為粉末,落到黑洞中心。因此,黑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太空魔王。
黑洞內部只有三個物理量有意義:質量、電荷、角動量。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發」)都喪失了,黑洞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 於是「黑洞」的術語發明家惠勒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個黑洞或一塊方糖都是極為復雜的物體,因為對它們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們的原子和原子核結構在內的描述,需要有億萬個參量。與此相比,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電荷。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有關黑洞的大多數術語的發明家約克·惠勒,在60年前把這種特徵稱為「黑洞無毛」。 白洞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與黑洞相反的特殊天體。和黑洞類似,白洞也有一個封閉的邊界,聚集在白洞內部的物質,只能經邊界向外運動,而不能反向運動,就是說白洞只向外部輸出物質和能量。白洞是一個強引力源,能把它周圍的物質吸積到邊界上形成物質層。但白洞還是一種理論模型,尚未被觀測所證實。
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天文學家宣稱,宇宙中質量最大的黑洞現已探測到,其質量是太陽的180億倍。同時,通過在這個巨大黑洞旁的小型黑洞的觀測,天文學家用較強的重力場作用現象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這個宇宙最大黑洞是之前天文學所記錄最大黑洞的6倍,它的質量很大,相當於一個小型星系,它距離地球35億光年,形成於OJ287類星體的中心位置。類星體是一種極端明亮的星體,它的物體將持續螺旋狀進入一個大型黑洞並釋放大量輻射線。然而,十分特殊的是,OJ287類星體包含著兩個黑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質量略小的黑洞,這樣的星體組合使天文學家能夠更為精確地對宇宙中最大的黑洞「量體重」。這個較小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億倍,環繞著較大黑洞運行著,其每次運行一個周期需要12年時間。兩個黑洞之間距離很近,小黑洞環繞一周時能兩次與大黑洞周邊物質發生擠壓碰撞,每次碰撞都會導致OJ287類星體突然地變得明亮起來。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觀點中,小黑洞運行時自身會旋轉著,或產生推進力,這樣兩個黑洞之間的距離將越來越近,這種現象還存在於太陽系與水星軌道之間,盡管水星軌道的作用比率較低。 在熱力學的角度,時空也被認為是全息圖,根據全息原理,其與給定區域內的表面積有關,也可進一步解釋為熱力學的時間方向。由於過去和將來的全息屏區域在不同的方向增加,因此時間的方向可以對應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全息屏。
2016年,科學家傑希.陳安預言,黑洞可能是一個時間靜止的狀態。
⑽ 求黑洞 白洞 空洞和蟲洞的資料 另求特拉斯的相關資料 懸賞100
一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恆星的史瓦西半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義為無法擺脫的境遇。
二 地球空洞說1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了三大空
洞,直徑達10億光年。在這個空洞中,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沒有星雲及星際氣體,甚至連暗物質都很難探測到,更奇怪的是,這個區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也低。通常情況下,宇宙的背景微波通過宇宙空間時,會獲得一定的能量,溫度會有所升高。
三;白洞是與黑洞對立的天體,被認為是由於宇宙大爆炸時殘留的。
白洞(又稱白道)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與黑洞(又稱黑道)相反
的特殊天體,是大引力球對稱天體的史瓦西解的一部分。白洞僅僅是理論預言的天體,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白洞的存在。其性質與黑洞正相反。白洞有一個封閉的邊界。與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內部的物質(包括輻射)可以經過邊界發射到外面去,而邊界外的物質卻不能落到白洞裡面來。因此,白洞像一個噴泉,不斷向外噴射物質(能量)。白洞學說在天文學上主要用來解釋一些高能現象。白洞是否存在,尚無觀測證據。有人認為,白洞並不存在。因為,白洞外部的時空性質與黑洞一樣,白洞可以把它周圍的物質吸積到邊界上形成物質層。只要有足夠多的物質,引力坍縮就會發生,導致形成黑洞。另外,按照目前的理論,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晚期可能經坍縮而形成黑洞;但並不知道有什麼過程會導致形成白洞。如果白洞存在,則可能是宇宙大爆炸時殘留下來的。有底稱為洞,無底的稱為道。
四; 「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暗物質維持著蟲洞出口的敞開。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接起來,並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蟲洞也可能是連接黑洞和白洞的時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
五;你說的是尼古拉·特斯拉嗎?(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是世界知名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塞爾維亞血統的他出生在克羅埃西亞(後並入奧地利帝國)。特斯拉被認為是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發明家。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對電和磁性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專利和理論工作形式依據現代交變電流電力(AC)的系統,包括多相電力分配系統和AC馬達,幫助了他帶起第二次工業革命。
中文名: 尼古拉·特斯拉
外文名: Nikola Tesla
國籍: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民族: 塞爾維亞
出生地: 克羅埃西亞Smiljan
出生日期: 1856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943年1月7日
職業: 發明家、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 格拉茲科技大學
信仰: 塞爾維亞正教
主要成就: 交流電,特斯拉線圈,粒子束武器
特斯拉渦輪發動機,非同步電動機
旋轉磁場,地面固定波,雙線線圈
無線技術
塞爾維亞文: Никола Тесла
後世影響 : 恩斯特·馬赫
前人傳承: Gano Du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