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我對「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看法400字
處處是創造之地 人人是創造之人
趙 巧 玲
陶行知是近代中國的傑出教育家,他提出並實踐的教育觀點與原則,對今天的學校教育與學生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就必須有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那麼我們應如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呢?根據幾年來的管理實踐,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能有一定的成效。
一、小事做起、注重榜樣的激勵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教師首先要為學生示範,要求學生做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名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教師雖不能稱名人,但也應如此,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有目的地選擇榜樣,樹立榜樣,強化榜樣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垂範,如見到地上有紙屑,教師要首先拾起來,教師首先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只要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經常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讓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的榜樣,貼近學生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多數人所做的工作還只是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他們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一個不願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文化的祖先老子,就一直告誡人們: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要想比別人更優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二、小孩不小、注意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班級是進行教育、教學的單位,只有營造一種活潑、和諧的班級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陶行知先生曾寫了一首發人深省的小詩:「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可見對學生主人地位尊重的必要性,於是我們注重了:其一,根據小學生調皮好動、好勝心強,喜歡新鮮事物的年齡特點。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各種條件:在班上組織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外活動,如表演、出個人小報、體育競賽等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責任感和義務感,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與自製力。如科技月,組織學生每人至少看一本科技書,展開想像的翅膀人人動手製作科技作品,班級出一期板報。通過實踐,學生從中懂得凡事要多動腦筋,找竅門,體會手腦並用的益處。又如校園藝術節,班級開展了「詩歌朗誦會」、「小小故事大王」、畫一畫「美麗的吳江」、「我喜歡的景點」攝影賽、「小廚師」等活動,形式多樣,趣味性強,學生有了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參與意識日益加強,自理自治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其二,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從而認識到自己可以管理自己,關心集體,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並鍛煉膽量。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於是我們要求學生認真做好值日班長制,如實填寫《值日班長班務志》,在班會課上,讓學生寫一寫《老師,我想對你說》,架起溝通師生的心靈之橋,鼓勵學生大膽地向老師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煩惱與困惑。課堂上,教師多用肯定、贊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如告訴學生「你能」、「你行」、「你可以」、「你會」、「我相信你」┉┉等等鼓勵之語言,使每個學生在班裡都有成功的機會和成就感。
三、教做學合一、關注學生的個性。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四、關心學生的生活世界、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
「種花要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教師播灑的一片愛心,是促使學生上進的雨露。教師對學生除了要有愛心,還要注意工作方法。六年級上學期,我班新來了個插班生。他是外地人,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跟班上的學生不一樣,學習成績很差。剛來時,我一看到他的考卷,就不由得皺起了眉頭,語文、數學成績合起來還不到三十分。這下子,我還真有點擔心了。後來我細細一琢磨,我們對待任何學生應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於是,我課堂內多鼓勵、多啟發,發動班上的好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幫助他,遇到不懂的題目老師及時解答、引導,促進了他的學習積極性,樹立了信心。課堂外,多次找他談心,幫助他排除心中的疑問。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六年級下學期畢業考試,他的語文、數學成績均得到了良好。學生雖然個性各異,但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潛能,這一點,我真的很佩服陶行知先生的遠見卓識,他曾振臂高呼:「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 實踐證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的時代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去實踐與思考。
❷ 人人是創造之人400字作文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漂流書架」活動,每個同學都要捐出自己的書來填充「漂流書架」。
為了讓捐的書既很有趣的,又是自己不經常看的,我翻遍了整張書櫃,但還是沒找到符合要求的書。這時候,我想了想,覺得學校開展這個活動,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道理。於是,我一咬牙,拿出了我最喜歡的書《十萬個為什麼》。
第二天,我還是很捨不得我的《十萬個為什麼》,就把它看了遍又一遍,但最終還是交上去了。
次日,我看到有許多有趣的書,突然想到,這些書那麼有趣,它的主人不可能因為不喜歡它而把它捐出來,肯定是希望讓其他的同學也享受到其中的樂趣。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
「我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為人人」,每個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願望。只要你先做到了,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如果要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心暖暖的。原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並不難理解,也並不難做到。
❸ 辯論 人人都是創造之人
對方不是人人,怎麼知道人人都是創造之人呢?
也就是說人人都是創造之人是值得懷疑的,反方認為「人人都是創造之人
」,如何證明呢?在邏輯上我想只有窮舉每個人才可以證明吧!而我方的觀點
是:「不是人人都是創造之人 」而不是「人人都不是創造之人」。在邏輯上比
反方更加嚴密,且嚴謹,因為它包含了「人人中有創造之人也有不創造之人」
這么嚴密的邏輯反方如何反駁??哈哈
❹ 人人都有創造力嗎 陶行知說的「人人是創造之人」
有、只要你去努力、奮斗、拼搏、勇於發現
❺ 談談你對「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看法
你想要怎麼理解都可以
❻ 急!辯論 人人都是創造之人
這話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啊!
將「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兩個正確的命題混淆起來了。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則是針對整個社會而言的。而「人人創造歷史」沒有意識到獨立的個體人與人民群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理所當然的認為,每個人都創造整個社會的歷史,將會形而上學和英雄史觀。比如一些逆著社會發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為,不僅不能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他們更不可能「創造」歷史。所以人人都是創造之人是錯誤的命題。
❼ 談論「你對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認識寫一篇作文
陶行知說的創新是不分時間地點的,只要有創新思維,並將想法付諸於實踐,就可以進行創新。而創新思維是可以通過培養取得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人人都可以擁有創造性思維,都可以創造,所以人人都是創造之人。
❽ 談談你對「人人都是創造之人」的認識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誰都不知道自己或者別人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所以有個說法,你如果相信奇跡,奇跡都能夠發生
❾ 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作文600字
生活的道路往往不是平坦的大道,總會遭遇充滿艱辛、崎嶇不平的小道,在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多麼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同伴的幫助、親人的照顧呀,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天傍晚,剛下過雨的小路上全是泥濘,一位姑娘騎著三輪車載著滿車的蘋果在路上飛馳,不知是被石頭絆倒了還是騎得太快了,總之三輪車重重地摔在地上,一車蘋果也灑了滿地。蘋果像一個個淘氣的孩子一樣蹦得滿地都是。這時,從遠處跑來兩個「紅領巾」,他們彎下腰撿蘋果,姑娘皺皺眉頭:這么多蘋果,他們拿走了幾個也不知道。一個小男孩好像看出了她的心思:「沒關系,保證一個也不少!」說著,他解下紅領巾,說:「大家幫幫大姐姐撿蘋果!」一輛卡車停了下來,從上面走下來個小夥子,他笑了笑,幫著撿起了蘋果。一輛小轎車停了下來,從上面走下來個老人,他手拿拐杖,也幫忙撿起了蘋果。不一會兒,三輪車上又堆滿了蘋果,而且各個閃著亮光。
試想,如果沒有得到這么多好人心的幫助,姑娘的這些蘋果豈不遭映?有些被行人踩在腳下,有些被壓在車輪底下,損失該有多大呀。如今,在快節奏的信息化社會中,人們似乎都走得匆匆忙忙,難以顧及他人的事情,人情變得越來越冷漠。兩歲小女孩悅悅被兩輛車碾軋7分鍾里18個路人視而不見,第19個路人——一個撿垃圾的阿姨經過,發現了小悅悅。她抱著小悅悅挪到了路邊,大聲呼救……。我們不禁要問:這十八個路人,難道都沒有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小女孩嗎?他們人性中真、善、美都到哪兒去了?難道他們都不如一個撿拾拉圾的阿姨?
所以,當我們面對這種社會現象時,要大聲疾呼:「回來吧,人性的光輝!」生活需要幫助!當別人遇到困難之時,我們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何況,今天你幫助他,明天反過來他也可能幫助你呢!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吧,努力實現世博理念: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
❿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向創造之路邁進吧。」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
也就是說創造的潛能人人都有,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就能擁有無限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