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族的發明

漢族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12:42:46

1. 漢族是在什麼時候正式形成的

漢族的族稱正式形成是在漢朝時期。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在先秦時期分布於各個部落、地帶,活於黃河中下游,代表文化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有多處文化分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華夏民族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建築秦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了中華民族。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漢王朝從西漢時期到東漢時期,歷經400多年,為漢朝朝代的名稱和華夏民族的名稱命名提供了歷史條件。漢朝國力強盛,發展強勢,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因此,在漢王朝通西域、殺伐匈奴、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1)漢族的發明擴展閱讀

漢族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社會主義民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2. 漢族的由來

漢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發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里,國家還沒有出現,人們都是按部落來劃分的。那時,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一個叫黃帝的領袖,統一成了一個大部落。這個部落開始紮根在黃河流域,並以農業為基礎,逐步發展畜牧業、手工業等。這個部落就是華夏族,它就是漢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龐大的秦帝國。然而,秦帝國的統治很短暫。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胡亥繼承了皇位。胡亥無能而昏庸,很快就斷送了秦帝國的基業。取代秦的是漢帝國。

漢帝國吸取秦滅亡的教訓,開始下功夫治理國家。在漢朝時期,統治者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漢帝國還努力加強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漢帝國逐漸強大、興盛起來。此時,遠方的少數民族見漢朝繁榮、發達、富饒,都很尊敬它,而漢帝國的人民也自豪地稱自己為漢族、漢人。

漢族就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漢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發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煉技術、絲綢等,都很先進,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漢族非常重視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它與少數民族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共同創造了中國燦爛、輝煌的歷史。

(2)漢族的發明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

網路-漢族

3. 中國漢族歷史發展

漢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歷史
海內外,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但中華民族之中,是包括五十六民族的。很多專家研究寫了很多論文,都一致認為: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長期歷史接觸,混合,聯結,融化為一體,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他的特色:在距今,5000年以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起來,逐步融合形成核心,這人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周圍的民族,尤其是把東夷人殷商族,吸入這個核心。到了秦始皇朝時,擁有黃河,長江,中下游及東亞原之後,劉邦的漢朝開始,把漢朝政府管轄的所有人,稱為漢人。漢人以華夏族人的核心,包括黃河,長江,黑龍江,珠江,邊遠山區,所有的民族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而日益壯大,並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域。構成凝聚,聯系的網路,奠定了在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楚,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同時稱為華族,華人,在海外入了別國籍的稱為華裔。漢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成員,與中華民族內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
華夏族 在黃河的黃帝時代,黃河四周的族人,被稱為:蠻,夷,戎,狄,黃帝對蠻夷戎狄族團征伐。這些集團的首領,就是蚩尤和炎帝。黃帝打敗了這此集團,建都在今的河北省內,成東夷人。《史記》記載:夏禹時代,夏禹建都中原,以中原為中心的所有人,稱為華夏人,華夏族,夏禹把反對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蠻夷戎狄中去,這樣就把中原華夏族的居民和文化,帶到蠻夷戎狄中去,帶到「九洲」去,九洲就是黃河的中下游,長河的下游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內,奠定了日益壯大的華夏族的核心。
漢族 夏商周三代,正是漢族前身華夏族,這個漢民族集團,是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夏朝之後,就是殷商朝,商原是東夷族人,中國最早開始了族稱,殷族是以游牧起家,後來遷往泰山,再向西,到達河南東部,這時是臣屬於夏朝,後來取得了華夏統治九洲的權力,建立商朝,殷商族融合於華夏族,取消了商族族稱,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華夏人分布到全國的東,南,西,北,中五土。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安徽,江蘇(一部份),淅江(一部份),還有江西,湖南,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到處都有華人,華夏族,成為這此地方的核心氏族。這此地方的氏族都融合到華夏族中來,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
商之後,就是周朝,周人來自西方,周人的始祖是姜嫄,即是西戎的一部份羌人,最初活動在渭水上游,臣屬於商朝,商朝封稱它為周。它繼承了商,統治天下,羌人又融合到華夏族中來,羌人又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又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又把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詩經。北山》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的統治,是鬆散性質的聯盟統一體,統治了約三百年。當時的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畿內所有的居民都是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分封的國家:如齊,魯,晉,宋,陳,蔡,許,曹邢虢,虞,鄭,芮,梁,申,杞,魏,秦,隨,鄧等諸候國的人,都是華夏人華夏族。後來,列國諸候割據兼並,進入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的統一體,各地區的內部,保持著獨立的政權,文化,但其國內,仍然是以華夏族人為核心,仍然是中原文化。戰國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族人,居住在華夏族心的人都是華夏族,華夏人。就是楚國,越國,春秋七國的人,都是華夏人,就是夏族。夏是指中原一帶的一個核心,不論那個地方的人,凡進入中原核心所管轄的地方居住,入鄉隨族,就是夏人,夏族族。

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各地人口流動,各族的文化交流,各國互相爭雄,在這500年,打下了漢民族實體成長的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當時統稱,都是夏人,或統稱是秦人。這個時候,沒有「漢」這個名稱,更沒有漢族。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居漢中,巴蜀。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在中原建立漢皇朝,以中原,巴蜀為基楚,在漢朝統治下,所有的人,都是漢人,各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生活,進入巴蜀地生活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朝地大物博,凡是漢朝政府管轄地方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實質上,也是夏人,也是華夏族。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接近六千萬人。
這樣,漢族就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漢族一詞之稱,因為它是核心,一直使用到今天。

4. 漢字會不會不是漢族發明的

是上古時代由漢族人所發明並作改進。

起源史漫長,初步成熟定型的漢字系統版為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權文,再是金文,然後到秦朝的小篆、隸書,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

漢字是中國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
從語段文字發展到語詞文字;發源期有7762年(±128年)[2] 前的賈湖刻符、及雙墩刻符、半坡陶符、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陶寺遺址朱文、夏代水書;成熟期有骨刻文(晚期階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籀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5. 漢族有那些發明

漢族是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刺綉的技術,瓷器,造紙印刷,火葯擅長雕塑的民族

6. 漢族發明了什麼

筆墨紙硯, 指南針,火葯,造紙,印刷術

7. 漢服不是漢族人發明的嗎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回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答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常識文化篇。

8. 漢族歷史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不是所謂的是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從而形成南方漢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華夏集團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底。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9. 漢族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呢

我認為漢族的確立是由漢代演變而來,因為從那時起才有統一的思想,國家一統的民族理念

10. 漢族是漢朝發明的嗎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 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就找到這個了~

閱讀全文

與漢族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