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姓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名人
趙姓簡介
趙,疾行、超騰之義。漢族趙姓源出贏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之先出於顓頊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造父是天下趙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歷史;另一支趙姓出自外族的改姓。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600萬,為全國第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6%。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黑龍江、重慶、江蘇、雲南、四川、陝西、山西、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約12%的趙姓人群。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逐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2.4%,A型佔28.5%,B型佔29.8%,AB型佔9.3%。[1]
編輯本段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或姚姓,趙姓來自贏姓,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使用贏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 西王母與周穆王
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晉景公為了奪取趙氏家族控制的政權,默許智、韓、魏三卿聯合誅趙氏,滅其族。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敬侯趙襄自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 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趙城趙氏(趙國)和犬丘趙氏(秦國)的祖先是蠻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趙政是嬴姓趙氏,惡來那一支,而趙城那支的祖先是季勝。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2] 2、為匈奴、南蠻、女真、黨項、滿族改趙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猶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唐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自此以後,夏州黨項政權日益壯大。趙宋立國,復賜夏州黨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 少昊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如下: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代王趙嘉。 涿郡: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西漢時期置涿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穎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時期改為長社,隋朝初曾廢黜穎川郡,唐朝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堂號如下: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抃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受賄,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清貧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趙氏祠堂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來削減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並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逝世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財寶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此外還有孝思堂、萃渙堂、愛日堂、順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慶源堂、積善堂、樂善堂、綿遠堂、茂文齋、沐恩堂、孝義堂、著存堂、懷永堂、嘉會堂、清獻堂、棣華堂、崇禮堂、文賢堂、沐思堂、谷詒堂、衍慶堂、雙硯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義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等堂號。補充一堂號:江蘇省沭陽縣 趙氏 崇誼堂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3]至漢唐宋明,則於立秋之日祀白帝 祖先趙父
於西郊。[4]明朝仍延續其祀,於少昊之虛曲阜祀少昊。[5]
【歷史名人】
趙宣子:(公元前653~前601年),謚號「宣孟」,又名趙孟、趙盾;狄國人。春秋時期著名晉國執政者。
趙盾與趙同、趙括(不是紙上談兵的那個趙括)、趙嬰齊為異母弟,父為趙衰。「驪姬之亂」中趙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獲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鰷、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趙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公元前653年左右,卒年約在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至魯宣公十年之間。《史記》記載:「晉景公時趙盾卒」,《左傳》記載:「魯宣公六年,晉趙盾侵陳」,可見此時在世。《左傳》在魯宣公八年記載:「隙缺為政,廢胥克,使趙朔(盾子)佐下軍」,由此知其約逝世於魯宣公八年,終年約五十多歲。
趙鞅:(公元前?~前458年),即趙簡子,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著名春秋末年晉國正卿。
其先祖姓秦,生年不詳。《史記》記載,晉頃公九年(公元前817年),「趙簡子在位……簡子將合諸侯戍於周。」假如他二十多歲執晉國政的話,其生年應在晉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左右,逝世於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終年七十餘歲。
趙括:(公元前?~前260年),馬服君趙奢之子,也叫馬服子。著名戰國時期趙國將領。
趙充國:(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今甘肅天水),後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著名西漢軍事家。
趙充國歷經漢朝三位帝王,對漢朝中國經營西域居功至偉。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縱觀趙充國一生所經歷的大大小小戰役,都是以穩為主。無論敵人是強大還是弱小,趙充國都是一幅不動若山的形象,他非常懂得在戰略方面來壓制敵人,最後釜底抽薪,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婕妤:(公元前?~前1年),女,又名趙飛燕。著名漢成帝皇後。
趙婕妤善長歌舞,由於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漢嘉鴻三年漢成帝微服出巡,見歌女趙飛燕艷麗非常,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不久漢成帝又召其妹趙合德入宮,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姊妹貴傾後宮。
為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飛燕誣告許皇後,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漢成帝遂廢許皇後,另立趙飛燕為後,封趙合德為昭儀,二人極得恩寵。至漢平帝即位後,趙飛燕被貶為庶人,後自殺身亡。
後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趙曄:(公元?~80年),字君伯;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東漢學者。
趙曄年青時為縣吏,奉檄文迎接督郵,曄恥於人下,遂棄車馬而去。到犍為資中(今四川資陽),從杜撫受《韓詩》,潛心探討,歷時二十年,和家人不通音信。家人認為他已死,並為之喪服舉哀,直到杜撫逝世後,他才回到故里。州郡召補趙曄為從事,趙曄卻辭而不就。後舉為有道,卒於家中。
趙苞:(公元?~178年),字威豪;甘陵東武城人(今河北清河)。著名漢朝將領。東漢時期,趙苞少年即勇武好義,孝順父母,在鄉里有盛譽。
趙岐:(公元108~201年),字卿,初名嘉,字台卿;京兆長陵人(今陝西咸陽)。東漢儒家學者、經學家。
趙歧一生經歷頗為復雜,曾因得罪當時宦官而四處避難,在北海以賣餅為生。後又捲入「黨錮之禍」而被免職,居家十幾年。曾歷任並州刺史、議郎、太常等職。去世時年九十四歲。
趙雲:(公元?~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三國時期蜀漢將領、「五虎上將」之一。
趙文淵:(生卒年待考),字德本;南陽宛人(今河南南陽)。著名北周書法家。
趙文淵曾任丞相府法曹參軍,擅長楷、隸書,當時的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題榜有功出任趙興郡守。
趙勝:(公元前?~前251年),號平原君。著名戰國四公子之一,惠周文王、孝成王時期的宰相。
趙勝一生善於舉賢任能,廣攬人才,擁有賓客三千,形成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毛遂便是其中之一。其傭人因抗稅而被趙奢殺死九名,趙勝反以奉公守法而薦升趙奢。
在國難當頭時,趙勝不顧個人安危,出使楚國、魏國,簽訂聯合抵抗秦國的協定。當邯鄲危在旦夕之際,趙勝令其妻、妾、奴婢編,入士卒效力,並散其家產以慰勞士兵,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鬥志。趙勝一生為趙國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史稱「翩翩濁世佳公子也」。
趙歧:(公元108~201年),初名嘉,字邠卿、台卿;京兆長陵人(今陝西咸陽)。著名東漢經學家。
趙歧曾任並州刺史,因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黨錮之禍」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撰有《孟子章句》傳世。
趙奢:(生卒年待考),邯鄲人(今河北邯鄲)。戰國時著名趙國將領。趙奢勇敢善戰,被趙國國君封號為馬服君。
他原為趙國的田部吏,因剛強正直,執法如山,被平原君趙勝舉薦而受趙王重任。他曾率軍取得了「閼與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在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率軍抗秦、燕、齊等國,戰功卓著。逝世後葬於邯鄲城西紫山,後人改稱馬服山。
趙壹:(生卒年待考),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今甘肅天水)。著名東漢辭賦家。
趙壹為人耿直,狂傲不羈,因此受地方鄉黨所排斥,屢次得罪地方豪強,幾乎被殺,後經友人救援方免。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任上計吏,見司徒袁逢,長揖不拜。司徒袁逢等人為他延譽,名動京師。後西歸,公府十次徵召皆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趙高:(公元前?~前207年),趙國貴族,後入秦國為宦官。
趙高到秦國後曾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逝世後,他與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迫秦始皇長子嬴扶蘇自殺,另立秦始皇次子嬴胡亥(嬴子嬰)為帝,並自任郎中令。
趙高在任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趙高又設計殺害李斯,成為秦國丞相。不久被子嬰殺掉,並誅滅三族。
趙汝愚:(公元1140~1196年),字子直,宋太宗長子趙德崇七世孫;饒州余幹人(今江西余干),祖籍浙江嘉興府崇德縣。
趙汝愚宋乾道二年(公元1126年)二十六歲時應試進士科,一舉奪魁。次年任宣義郎,不久派知信州,接著知台州,後又任江西轉運判官、敷文閣侍制。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後任四川制署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等職。五十四歲時,因扶立宋寧宗有功,遷右丞相。不久,趙汝愚遭權臣韓佗胄忌恨排擠、陷害,左遷遠東節度副使,貶謫至永州,後病逝於赴永州的途中。
趙葵:(公元1186~1266年),字南仲,號倍庵;衡山人。著名南宋政治家、書畫家。
趙汝適:(公元1170~1231年),字伯可,出身於趙宋宗室,是岐王趙仲忽元孫,安康郡王趙士說曾孫,銀青光祿大夫趙不柔之孫,趙善待之子;上距宋太宗八世,即趙炅的八世孫。浙江台州臨海人。
趙之廉:(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書畫家、篆刻家。
趙之堔:(公元1781~1860年),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寶月山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書法家、金石篆刻家。
趙翼:(公元1727~1810年),字雲菘,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著名清朝詩人、史學家。
趙延壽:(生卒年待考),常山人(今河北正定),原來姓劉,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趙秉文:(公元1159~1232年),字周臣,號閑閑居士;磁州滏陽人(今河北磁縣)。著名金朝文學家。
趙復:(生卒年待考),字仁甫,稱江漢先生;元德安人(今湖北安陸)。著名元朝學者。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名趙孟頫,宋室宗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元朝書畫家、文學家。
趙普:(公元922~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今北京),徙居常山(今浙江常山),後遷洛陽。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衢州西安人(今浙江衢縣)。著名北宋政治家。
趙鼎:(公元1085~1147年),河東聞喜人。著名南宋愛國首領之一。
趙光達:(公元1939~今),陝西西安人。著名核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柏林:(公元1929~今),遼寧遼中人。著名地球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B.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4、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5、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
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C. 趙氏圖騰的由來是誰發明的
趙是東夷民族的少昊族團的一支——伯趙氏的族稱。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圖形組成,肖是玄鳥燕子(偃、贏)的象形,「趙」是「肖」的繁體,「肖」是「趙」的簡體,同時又可作「御」。因為秦(贏)姓的祖先受封於伯趙氏的舊地,他曾為周幽王駕車有功,賜地在趙,所以「趙」、「肖」「御」又為一字。造父祖為皋陶,皋陶以玄鳥「伯趙」為圖騰,故趙父從「肖」圖騰
D. 趙國有哪些諸侯啊趙國又發明什麼嗎
平原君、趙簡子、趙奢等
趙國的發明不祥,但率先引進了中亞的胡服騎射先進技術。
E. 中國的十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遠不止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共有5000多項,出名的100項:1、鼓: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1980年在山西省襄汾陶寺村的6座墓中出土了七具用鱷魚皮蒙制之「靈鼉之鼓」,用挖空了的樹干作鼓腔的夏代木鼓遺痕,其中建鼓1面,懸鼓2面,扁鼓4面。其年代約在4200年前的古人類墓葬。
2、二進位制:中國古老的易經就使用二進制來進行演算。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 。
3、繩索: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
4、指南針: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
5、養魚法: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
6、赤道式天文儀: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中國人 《周易》確定了十進制,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
8、印刷術: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北宋刻字工人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
9、漆: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
10、銅鏡:我國銅鏡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
11、傘:公元前1100年的早在春秋末年,魯班的妻子雲氏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東漢時出現紙傘,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油傘、蝙式傘等。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
12、風箏:相傳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傳說第一個造酒的人是上古時期的杜康,杜康造酒就是造的米酒,度數不高還很渾濁。
14、弓箭: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距今兩萬八千年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發現了一件燧石鏃頭,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尖端周正,肩部兩側變窄似呈鋌狀。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箭頭之一。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
15、古代機器人: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鐵犁牛耕均在春秋出現,戰國鐵犁牛耕擴大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鍾: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徐岳,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21、地毯:地毯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著名的手工地毯,有實物可考的有2000多年。
22、雙動式活塞風箱: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在水涌缽中加入一定的水,摩擦缽的兩邊耳朵,水會湧起來,這利用的是物理上駐波的原理。
24、空位表零法: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
25、化學武器: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
27、石油照明法: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29、馬肩套挽具: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
30、硝石鑒別方法: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
33、吊橋: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
34、記譜法: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人已發明了記譜法。
35、造紙術: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36、降落傘: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焰火。
38、微型熱氣球: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微型熱氣球。
39、墨水: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
40、曲柄搖手: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曲柄搖手;西方於公元9世紀才使用曲柄搖手,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41、耬: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耬,而西方到1566年才製成條播機,比中國晚了一千八百年左右。
42、旋轉式揚谷扇車: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3、平衡環:公元前140年,中國人房風發明了平衡環,中國人發明的平衡環比西方領先700年左右。(簡儀)
44、白蘭地與威士忌:公元前126年,中國人發明了白蘭地和威士忌,直到1570年這種制酒法才傳到歐洲,並引起歐洲人的轟動。制白蘭地酒歐洲人比中國人晚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45、豆腐:公元前125年,中國人劉安發明了豆腐。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激素結晶體提取法,這比歐洲人領先了二千二百年。
46、走馬燈:公元前121年中國人發明了走馬燈。西方人約翰·巴特於1634年描述了走馬燈,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47、百煉法-用生鐵煉鋼法:公元前120年,中國人發明了用生鐵煉鋼法,也稱「百煉法」。而西方到1856年才開始用生鐵煉鋼,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8、指南車: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 ,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
49、曲柄: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100年中國人發明了曲柄。曲柄搖桿是工農業生產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技術。
50、獨輪車: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或稱為「鹿車」、「轆轤車」。西漢晚年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使用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51、密封實驗室: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
54、水力風箱: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
58、地動儀: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59、催淚彈: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60、船中水密艙:中國人於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
61、平衡四角帆: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
62、定量制圖法: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紡車:中國人於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純硫提煉法:中國人於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症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桿船: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
66、車前橫木: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
67、馬蹬: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唐朝以後被廣泛應用。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公元3世紀中國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68、自動控制機:中國人於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6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70、初級砷提煉法: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製造火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71、卷線釣魚器:中國人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於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
73、槳輪船:中國人於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
74、「西門子式」煉鋼法: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子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術: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
7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並製造出了水力磨面機。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灘航行: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
7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中國人趙達於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79、火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於公元577年發明的。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
80、國際象棋:中國人於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橋:公元610年,中國建築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並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82、浮板:中國人於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
83、熨斗: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並開始使用了它。
84、紙幣:中國人於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葯:中國人於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葯。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製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後期才開始關注火葯,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86、撲克牌: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噴射器:中國人於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並且用之於打仗了。
88、槍炮: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89、麥卡托投影: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鏈式傳動裝置:中國人於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輪:中國人於公元983年發明凸輪,並應用於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義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92、運河船閘: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93、種痘免疫法: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94、機械鍾: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鍾。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鍾,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中國人於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
96、大炮:中國於1280年發明了大炮。這時中國人製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97、火箭:中國人於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並使用了火葯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鏡:中國人於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義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
99、古代直升飛機:中國人徐正明於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來。
100、迴音壁:公元1530年,中國人發明了迴音壁;同時,還發明了三音石和圓丘。它們皆建在天壇
F. 趙子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G.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趙指數是誰發明的
多年以來,中來國使用自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H. 中國趙氏家族的發展史
趙 姓 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於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趙姓遷徙史】
〖兩漢以前〗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遷徙六國貴族之後到關中。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後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於五國城。金國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宋太宗趙匡義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後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趙氏
北宋慶歷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庄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庄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趙氏政權】
趙氏先後建立的政權有:
中國:
戰國時趙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越南:
前趙朝(趙佗建立,前203年-前137年)
後趙朝(趙國達建立,248年-?年 )
趙越朝(趙光復建立, 548年-571年)
【郡望堂號】
■郡望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
5、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
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徵】■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I. 趙姓的歷史發展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二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三
源於冒姓。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兩漢以前的遷徙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光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趙光義五世孫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後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慶歷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庄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庄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J. 作為百家姓之首,趙這個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在百家姓當中趙姓已經在人口數量上排第5位,然而趙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對此,就有很多人比較感興趣。
所以我們也可以從趙姓這個名字當中可以看到,漢族也是在與周邊的民族不斷交流的過程當中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