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排球是誰發明的
排球是1895年,美國抄馬薩諸襲塞州(舊稱麻省)霍利約克市一位名叫威廉·摩根的體育幹事發明的。當時,網球、籃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認為籃球運動太激烈,而網球運動量又太小,他想尋求一種運動量適中,又富於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參加的室內娛樂性項目,因而發明了排球游戲。 這種游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游戲。但因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游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於控制。於是,該市的「司堡爾丁體育用品公司」試做出了圓周為25—27寸(約255—346克)規格的球。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採用這種球。現在國際標准用球雖歷經百年,進行了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和第一代的球幾乎差不多。
B. 排球運動是誰發明的
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麻省霍利約克城基督教青年會幹事威廉摩根創造了一項球類游戲人們分站在網球場球網的兩側,用籃球膽之類的球托來拍去,擊球的次數不限。這就是排球運動的雛形。首次排球比賽是1896年在美國斯普林費爾體育專科學校舉行的。出場人數由雙方共同商定,不限多少,但必須相等。一次比賽共打九盤,一方的一名隊員發球連得3分為一盤;場地的面積為7、62米15、24米;球網寬0、61米,長8、235米離地高度為1、98米;球重255-346克,橡膠球膽,外殼用皮革和帆布縫制而成,球的圓周為63、5-68、8厘米;發球者必須一足踩在端線上,有兩次發球機會等等。1912年,規定雙方上場的隊員必須輪轉位置。1917年,規定每隊上場隊員為六人。1922年,規則已趨完備,規定每方必須在三次以內將球擊過網。1977年,國際排聯對規則又進行了修改。將標志桿內移20厘米;攔網觸手後還可擊球三次。這兩條規則有利於防守,對進攻技術、戰術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排球運動首先傳入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國,在美洲流行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排球傳入法國、義大利、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由於當時六人制」,位置輪轉」等項規則已被確定,故歐洲排球運動逐漸普及起來。 排球傳入亞洲較早,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即把排球列入競賽項目。六十年代以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尼亞、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排球水平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亞洲地區開展六人制排球之後,特別是中國首創的快球打法得到迅速傳播後,水平提高較快,六十年代即變成一支能與歐洲強隊相抗衡的力量。 首先是日本女排颳起遠東台風」,從1962年到1967年,連奪三次世界性比賽的冠軍。六十年代末日本男排又躋身於世界先進地位。接著,朝鮮女排和南朝鮮女排取得了世界性比賽第三名的成績。1981年,中國女排崛起,以全勝的戰績奪得第三屆世界盃賽冠軍。1982年,中國女排又贏得了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的桂冠,取得了參加1984年奧運會的當然資格,譽滿世界排壇。 七十年代以前,美洲人一直把排球運動看成娛樂性的游戲項目,運動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和亞洲。到七十年代中期,古巴人首先崛起,以驚人的彈跳力,高打重扣結合亞洲打法,颳起一陣加勒比旋風」。與此同時,巴西、美國、阿根廷、秘魯等隊的技術也迅速提高,形成強大的美洲勢力。 近年來,非洲的排球技術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其中突尼西亞和埃及隊進步顯著。現在,排球運動已進入歐、亞、美三大洲鼎立的時代。 目前世界性的排球比賽有世界排球錦標賽、奧運會排球賽、世界盃排球賽,均為每四年舉辦一次。
C. 排球是那個國家發明的啊
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麻省霍利約克城基督教青年會幹事威廉摩根創造了一項球類游戲人們分站在網球場球網的兩側,用籃球膽之類的球托來拍去,擊球的次數不限。這就是排球運動的雛形。首次排球比賽是1896年在美國斯普林費爾體育專科學校舉行的。出場人數由雙方共同商定,不限多少,但必須相等。一次比賽共打九盤,一方的一名隊員發球連得3分為一盤;場地的面積為7、62米15、24米;球網寬0、61米,長8、235米離地高度為1、98米;球重255-346克,橡膠球膽,外殼用皮革和帆布縫制而成,球的圓周為63、5-68、8厘米;發球者必須一足踩在端線上,有兩次發球機會等等。1912年,規定雙方上場的隊員必須輪轉位置。1917年,規定每隊上場隊員為六人。1922年,規則已趨完備,規定每方必須在三次以內將球擊過網。1977年,國際排聯對規則又進行了修改。將標志桿內移20厘米;攔網觸手後還可擊球三次。這兩條規則有利於防守,對進攻技術、戰術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排球運動首先傳入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國,在美洲流行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排球傳入法國、義大利、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由於當時六人制」,位置輪轉」等項規則已被確定,故歐洲排球運動逐漸普及起來。 排球傳入亞洲較早,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即把排球列入競賽項目。六十年代以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尼亞、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排球水平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亞洲地區開展六人制排球之後,特別是中國首創的快球打法得到迅速傳播後,水平提高較快,六十年代即變成一支能與歐洲強隊相抗衡的力量。 首先是日本女排颳起遠東台風」,從1962年到1967年,連奪三次世界性比賽的冠軍。六十年代末日本男排又躋身於世界先進地位。接著,朝鮮女排和南朝鮮女排取得了世界性比賽第三名的成績。1981年,中國女排崛起,以全勝的戰績奪得第三屆世界盃賽冠軍。1982年,中國女排又贏得了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的桂冠,取得了參加1984年奧運會的當然資格,譽滿世界排壇。 七十年代以前,美洲人一直把排球運動看成娛樂性的游戲項目,運動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和亞洲。到七十年代中期,古巴人首先崛起,以驚人的彈跳力,高打重扣結合亞洲打法,颳起一陣加勒比旋風」。與此同時,巴西、美國、阿根廷、秘魯等隊的技術也迅速提高,形成強大的美洲勢力。 近年來,非洲的排球技術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其中突尼西亞和埃及隊進步顯著。現在,排球運動已進入歐、亞、美三大洲鼎立的時代。 目前世界性的排球比賽有世界排球錦標賽、奧運會排球賽、世界盃排球賽,均為每四年舉辦一次。
D. 排球是誰發明的
排球是美國一位叫威廉·摩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
排球(volleyball)球類運動項目之一,球場長方形,中間隔有高網,比賽雙方(每方六人)各占球場的一方,球員用手把球從網上空打來打去。排球運動使用的球,用羊皮或人造革做殼,橡膠做膽,大小和足球相似。
這項運動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舊稱麻省)霍利約克市,一位叫威廉·摩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初期,排球被稱為Mintonette(小網子之意)。1896年,霍爾斯泰德教授根據比賽特點,提議改為Volleyball(空中擊球),即現代國際通用名稱Volleyball(排球)。當時的正式用球圓周為25~27英寸(約63.5~68.8厘米),重量為9~12盎司(約255~346克)。現代國際比賽用球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很大改變,但球的規格還和以前差不多。
起源
排球(Volleyball)運動起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舊稱麻省)霍利約克市,一位叫威廉·G·摩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當時網球、籃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認為籃球運動太激烈,而網球運動量又太小,他想尋求一種運動量適中,又富於趣味性,男女老少都適宜的室內娛樂性項目,就想把當時已廣為流行的網球搬到室內,在籃球場上用手來打。這種游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游戲。但室內籃球場面積較小,排球容易出界,於是他作了某些改進:一、是把網球允許球落地後再回擊的規則改為不許落地;二、是把改變排球外形,其圓周改為為25-27英寸,重量為225-340克。三,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游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於控制。但因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採用這種球。國際標准用球雖歷經百年,進行了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和第一代的球幾乎差不多。
發展
第一個排球規則是美國人摩根(威廉·G·摩根)先生通過斯波爾丁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當時它規定採用「輪轉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場人數為6人的規定。從此,歐美開始流行6人排球。
春田專科學院是排球的發源地,該院的青年會是最早傳播排球運動的組織,也最早舉行首次排球表演賽。基督教青年會的幹事、傳教士、春田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隊,都成為排球運動的初期傳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傳入加拿大。同年傳入亞洲的印度。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美國軍隊將排球帶到歐洲。至於排球是於何時何地由何人介紹到中國的,已無法考證。但現有的歷史資料證明,早在1905年在中國的南方廣州、香港等地就已開展了排球活動。在排球運動傳入中國的初期,除了一些教會、學校開展並傳播外,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廣和傳播這個項目上,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排球運動,1900年傳入亞洲,在開展的初期上場人數不是6人而是16人。據菲律賓排球介紹人、美籍F·S勃朗先生說:「當時美國有體育館,較適合於6人制排球。亞洲人多,又多在室外進行,要考慮多數人能參加排球運動。」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賓和日本介紹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上採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12人制,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辦的全國體育工作者
暑期學習會上,首次介紹了6人制排球規則與比賽方法,1951年正式採用6人制。從此,6人制排球在全國逐步地開展起來。
趨勢
自1949年舉行第 1屆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以來,國際排球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1964年奧運會把排球運動列入正式競賽項目後,各國對它普遍重視,它的技術、戰術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50年代,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排球運動成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躍而奪得世界冠軍。70年代,日本、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朝鮮等亞洲隊,以快速多變的打法著稱於世;在拉美以彈跳見長的古巴隊,和進步較快的美國女排,也引起人們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現出中、日、蘇、古、美五強對峙的形勢。從男排的情況看,身材高大、實力雄厚的蘇聯隊仍處於領先地位。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中國、波蘭、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和南朝鮮等隊也爭相全面提高技術。而在當今的排壇,更是巴西、中國、美國、荷蘭、古巴、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德國、波蘭等隊伍幾強相爭,泰國、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隊伍進步也很快。當代世界排球技術、戰術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是:
★技術全面 有所專精
★高打、快變 互相促進
★進攻戰術 快高又多變
★防守戰術 靈活多樣
E. 排球的發明者 和規則
排球的起源和發展:排球運動開始於1895年,在美國馬薩諸洲霍利約克城,一位名叫威廉·G·摩根的天主教青年會體育教育督導在輔導人們進行各種體育鍛煉的實踐中感到當時流行起來的籃球運動固然很好,但運動劇烈,不太適合年紀大的人,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後,他創造了一種新游戲:在網球場上用籃球內膽進行比賽,雙方人數不限但要相等,各據一方。將球膽在球網兩邊來回傳托,使其在空中飛來飛去,這就是排球最早的雛形。最初的排球運動只是一種消遣,比賽人數的多少,球的大小,比分的多少都由比賽雙方臨時協商決定。很快這個游戲就在基督教青年會中廣泛的傳播起來,最早被摩根和斯普林菲爾德市體育幹事弗蘭克·德博士及消防署林奇署長共同商定名位「小網」(Mitontte),1896年第一次表演賽之後,改名為「Volleyball」這個名稱一直被沿用至今。
排球運動的傳播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首先傳到美洲的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國家,後又傳入亞洲、歐洲等地。傳入的渠道多是通過教會。排球傳入亞洲是從1900年開始的,首先是印度,然後波及亞洲諸國。傳入亞洲是經過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最後發展到6人制。傳入歐洲的時間比亞洲稍晚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1918),排球運動隨著美軍士兵的遠涉重洋,登上歐洲大陸,當時正是排球規則開始逐漸走向完善的階段,已採用運動員輪轉、15分和6人制。1917年進入義大利、法國和前蘇聯,1919、1921年先後在捷克和波蘭等地開展。1964年進入奧運會,成為深受世界人民喜歡的運動。
球網、網柱
(1)球網構造
球網寬1公尺,長9.50公尺,垂直張掛於中線軸的上方。網面由10公分見方的黑色網孔組成。網頂有7公分寬的水平帶子,系以自帆布對折,沿球網的全長縫住。帶子的兩端各有一個孔,孔中穿有繩索與網柱相系,使網頂呈拉緊狀態。帶子的中間有一可彎曲的鋼索,以利於將球網緊系於網住上。在網的下方(無水平帶),有一條繩子貫穿於網孔之中,以系緊兩網柱,使球網下半部呈拉緊狀態。
(2)球網高度
球網置於中線上方,男子網高2.43公尺,女於2.24公尺。
球網高度的測量,以測量竿自比賽球場的中央量起。球網兩端(邊線上方)距地面之高度必須相等,並且不得超過規定高度2公分以上。
(3)網柱
網柱為支撐球網,位於球場與邊線相距0.50至1.00公尺處,其高度為2.55公尺,且最好能夠調整。
網柱為圓形且平滑,不使用金屬鐵索以固定網柱於場地上,其裝置必須無妨礙和危險。
標志帶和標志竿
(1)標志帶
兩條寬5公分、長1公尺的白色帶子垂直緊系於兩邊線上方球網上。標志帶視為球網的一部份。
(2)標志竿
標志竿是一支具有彈性的竿子,長度為1.80公尺,直徑為10公釐。標志竿由玻璃纖維或類似的物質製成。兩支標志竿緊系於標志帶的外緣,兩邊各一支標志竿上部80公分的長度超出網頂,每10公分塗以對比鮮明的顏色,以紅白相間為佳。標志竿應視為球網的一部分且作為有效穿越空間的兩側界限。
排球由柔軟皮革製成外殼,內裝橡皮或類似質料製成的球膽,重量260~280克,圓周65~67厘米,氣壓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場上裁判可以是5名也可以是7名,數量的差額主要集中在司線身上。一般的比賽或國際比賽採用兩名司線,而世界三大賽採用四名司線。但無論是5名或7名裁判,都是由第一裁判員、第二裁判員、司線員、記錄員組成。
第一裁判員的主要職責
1.位置
一般處於高於球網的裁判台上進行工作,他的視平線必須高出球網上沿約50cm。
2.賽前
第一裁判員主持場地、器材檢查工作;主持挑選發球權、場區工作;主持入場儀式;掌握准備活動時間。
3.賽中
第一裁判員的判定是最終判定,他有權更改其他裁判員的判斷;在比賽成死球時,允許比賽隊的暫停或換人請求;主持決勝局的挑邊工作,回答場上隊長所提解釋規則的請求和問題;負責決定賽場條件是否符合比賽要求。賽中,只有第一裁判員有權對不良行為和延誤比賽犯規進行判罰;對發球犯規和發球位置錯誤進行判罰;對比賽中擊球犯規(「四次擊球」、「藉助擊球」、「持球」、「連擊」)進行判罰;對高於球網上部的犯規進行判罰。
4.賽後
第一裁判員主持退場儀式,檢查記分表確定無誤後簽字。
第二裁判員的主要職責
1.位置第二裁判員的位置在第一裁判員對面,比賽場地外面,記錄台前面的5 m左右的地帶中工作。
2.賽前協助第一裁判員進行有關准備工作;分發和收回場上陣容位置表;每局比賽前,核對雙方隊員場上位置;將球交給本場比賽的第一個發球隊員。
3.賽中
第二裁判員必須對以下犯規鳴哨並做出手勢:接發球隊位置錯誤;隊員觸及球網和第二裁判員一側標志桿;網下穿越進入對方場區和空間;後排隊員進攻性擊球和攔網犯規;球觸及場外物體或觸及地面而第一裁判員處於難以觀察情況時。
第二裁判員可以允許比賽隊的暫停和換人請求,並具體進行操作。第二裁判員可以用手勢指出職權以外的犯規,但不得鳴哨,不得堅持。
4.比賽後
協助進行退場儀式,在記分表上簽字。
司線員的職責
1.位置:兩名司線員時,一名處於第一裁判員右側的邊線與端線交界處外2m左右位置上,另一名在另一場區的對角上。四名司線員時,各站在一條線後1~3m處。
2.司線員主要判斷界內、外球,並以旗示表明自己的判斷。
3.用旗示表明球觸手出界和球觸及標志桿犯規。
4.對發球隊員腳觸端線及越出發球短線犯規用旗示表明。
5.在觀察判斷時,因視線被擋住無法判斷時,出示無法判斷旗示。
記錄員的主要職責
1.比賽前
登記隊員姓名、號碼、取得雙方隊長、教練簽字;登記上場陣容,並有責任保密。
2.賽中
主要工作是記錄兩隊得分情況,登記發球輪次,並觀察發球次序是否錯誤;記錄並掌握換人和暫停次數並通知裁判員;當發現不合法請求時,應拒絕並通知裁判員;在每局結束和決勝局中交換場區時,應及時通知裁判員;記錄延誤比賽犯規和對不良行為判罰。
3.賽後
登記比賽最終結果一欄相關內容;自己首先簽字,然後依次取得雙方隊長、裁判員的簽字;如果賽中運動隊提出抗議申訴,賽後允許隊長在記錄表上填寫相關內容;將記錄表和成績報告單交競賽部門。
排球隊的正式隊員由12人組成,場上6人,包括兩名主攻、兩名副攻、一名二傳、一名接應二傳(四二配備為兩名二傳)和自由防守人(自由人後排替下場上的隊員)
主攻是排球隊的主要調整球攻擊點,主要為四號位的強攻,也包括六號位的後排進攻和二號位的定點強攻。
副攻是主要攔網手,也是快球的具體執行者。
二傳是球隊的靈魂,主要由他來組織戰術和分配球。
接應是在二傳不能及時插上時替代他傳球的人,現在排球已經將他賦予為主要攻擊點。
自由人主要替換其他人後排一傳、防守,但是他不能進攻和攔網。
站點陣圖:
接應 副攻 主攻
主攻 副攻 二傳
這是常用的二—主—副的站位,重點突出接應的作用。排球場上,同一位置的球員站位為對角,一輪過後,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
我很喜歡排球
F. 男排世界盃日本創24年最佳獲第四,日本男排已遠超中國了嗎
男排世界盃,日本創24年最佳獲第四,按照目前的情況,日本男排已經超越了中國不少。這一次,日本創24年的最佳成績,盡管有東道主的因素存在,但主要還是日本有實力基礎和超水平發揮。中國確實已經落後,必須知恥而後勇,奮起直追。
中國男排,相對女排,成績確實差了很多,但是,相對男籃、男足,我們的男排,要好上那麼一些。中國男排目前世界排名20位,在亞洲排名第3。不過,非常可惜的是,無緣今年在日本舉行的世錦賽,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目前,中國男排還在為明年奧運會的資格在苦苦掙扎。
因此,按照目前的情況,日本男排,確實超過了中國男排。雖然現在中國男排實力不盡人意,但是如果中國男排不斷的努力,一定會有機會趕上甚至超越日本的。
G. 日本國家男子排球隊的日本男子排球隊簡介
日本男排憑借快攻雄踞亞洲排壇,他們曾6次奪得亞洲排球錦標賽冠軍。共8次參內加奧運會的比賽,最讓容日本男排值得稱道的是,是他們在1972年奧運會上奪得的金牌。在此之前的1964年和1968年奧運會上,他們分別獲得銅牌和銀牌,實現了在連續三屆奧運會上獲得獎牌。2016年日本男排國家隊28人的大名單:去年參加世界盃的14人中僅有二傳手阿部裕太1人落選,清水邦廣、米山裕太、富松崇彰、永野健、鈴木寬史等老將依舊在列,越川優和福澤達哉回歸;86年及86年以前出生的共10人,95年及95年以後出生的共4人,年齡最大的是二傳手高橋慎治(80年出生),年輕最小的是小野寺太志(96年出生)H. 排球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
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
1895年,美國麻省霍利約克城基督教青年會幹事威廉摩根創造了一項球類游戲人們分站在網球場球網的兩側,用籃球膽之類的球托來拍去,擊球的次數不限。這就是排球運動的雛形。首次排球比賽是1896年在美國斯普林費爾體育專科學校舉行的。出場人數由雙方共同商定,不限多少,但必須相等。一次比賽共打九盤,一方的一名隊員發球連得3分為一盤;場地的面積為7、62米15、24米;球網寬0、61米,長8、235米離地高度為1、98米;球重255-346克,橡膠球膽,外殼用皮革和帆布縫制而成,球的圓周為63、5-68、8厘米;發球者必須一足踩在端線上,有兩次發球機會等等。1912年,規定雙方上場的隊員必須輪轉位置。1917年,規定每隊上場隊員為六人。1922年,規則已趨完備,規定每方必須在三次以內將球擊過網。1977年,國際排聯對規則又進行了修改。將標志桿內移20厘米;攔網觸手後還可擊球三次。這兩條規則有利於防守,對進攻技術、戰術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排球運動首先傳入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國,在美洲流行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排球傳入法國、義大利、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由於當時六人制」,位置輪轉」等項規則已被確定,故歐洲排球運動逐漸普及起來。 排球傳入亞洲較早,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即把排球列入競賽項目。六十年代以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尼亞、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排球水平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亞洲地區開展六人制排球之後,特別是中國首創的快球打法得到迅速傳播後,水平提高較快,六十年代即變成一支能與歐洲強隊相抗衡的力量。 首先是日本女排颳起遠東台風」,從1962年到1967年,連奪三次世界性比賽的冠軍。六十年代末日本男排又躋身於世界先進地位。接著,朝鮮女排和南朝鮮女排取得了世界性比賽第三名的成績。1981年,中國女排崛起,以全勝的戰績奪得第三屆世界盃賽冠軍。1982年,中國女排又贏得了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的桂冠,取得了參加1984年奧運會的當然資格,譽滿世界排壇。 七十年代以前,美洲人一直把排球運動看成娛樂性的游戲項目,運動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和亞洲。到七十年代中期,古巴人首先崛起,以驚人的彈跳力,高打重扣結合亞洲打法,颳起一陣加勒比旋風」。與此同時,巴西、美國、阿根廷、秘魯等隊的技術也迅速提高,形成強大的美洲勢力。 近年來,非洲的排球技術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其中突尼西亞和埃及隊進步顯著。現在,排球運動已進入歐、亞、美三大洲鼎立的時代。 目前世界性的排球比賽有世界排球錦標賽、奧運會排球賽、世界盃排球賽,均為每四年舉辦一次。
I. 想了解一下排球在日本和韓國的發展情況。
據說,以前日本創造了上手飄球和滾翻救球,所以他們的發球是比較專有實力的。日本女排姑娘屬的防守非常出色,總給人「打不死」的感覺,但日本女排姑娘的身高一直是她們最大的問題,日本女排平均身高好象只有1.68!女排姑娘似乎缺少了為每一個球拼搏的動力,實力占優的情況下總打不死對方。日本男排小伙們面對強手多次苦戰5局,卻總以失敗告終,這不能不說是他們在心理素質上還不過關,近鄰日本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雖然日本男女排目前在世界排壇均屬二流球隊,但排球在日本百姓中受歡迎的程度絕對是世界一流的。
韓國男排的實力比起中國隊似乎要稍強一些.
J. 日本男排創造了(A)快板球(B)短平快球(C)時間差進攻(D)位置差進攻(E)蓋帽攔網
(B)短平快球
1972年日本男排在學習我國的「平拉快」扣球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發明了「短平快」扣球的打法,並首次奪得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