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曹柔創造什麼譜
唐末琴家曹柔創造減字譜。
減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1)減字譜誰創造擴展閱讀
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草創期:中唐,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
發展期:晚唐至兩宋,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
❷ 唐代曹柔為古琴創立了什麼譜
唐代曹柔為古琴創立了「減字譜」。
—————內—————————————
在古琴記譜法中,由唐末琴容家曹柔創立的 減字譜 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在音樂中,五筆就相當於以前的樂譜減字譜,拼音就相當於現在的簡譜。
減字譜在前人的文字譜基礎上,又在曹柔的改革上,終於呈現出一種「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的曲譜記錄方式。
但是這些譜字並不是我們常見的漢字,看起來有點像天書,其實只要懂了基本構件,讀懂減字譜不成問題。
❸ 曹柔創立的記譜法是什麼
減字譜。
曹柔,盛唐時期琴家。他給古琴創造了減字譜記譜法。後來經過歷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
他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即是在前人的琴學譜著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根基。
(3)減字譜誰創造擴展閱讀:
減字譜的譜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與一般術語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種,俗稱「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屍(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實由八法變化組合而成。
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綽)、氵(注)、上、下、佳佁(進復)、艮佁(退復)、弁(分開)等等。
自古以來,有關減字譜的文獻數量甚多。其重要者見於《太古遺音》、《琴書大全》與明清兩代的大量琴譜內。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參考。
❹ 曹柔創立了什麼譜
曹柔來創立了減字譜。
曹柔(公自元730年—?),盛唐時期琴家。他給古琴創造了減字譜記譜法。減字譜後來經過歷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他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即是在前人的琴學譜著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根基。
(4)減字譜誰創造擴展閱讀: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減字譜由文字譜減化而來,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❺ 減字譜是我國哪種樂器記錄樂譜用的
古琴文字譜,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一種古琴文字譜,由文字譜簡化而來。
在減字譜中,一個譜字分成2大部分四小部分,2大部分是上部和下部,上部指左手,下部指右手。上部分左右兩個小部分,左部指哪個手指,右部指哪根弦。下部分內外兩部分,內是指哪根弦,外是指哪個手指用什麼方法彈。
另外在很少的幾種情況下,下外部也指明左手的一些指法,比如綽、注。
(5)減字譜誰創造擴展閱讀
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❻ 減字譜的歷史發展
減字譜的創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動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後。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中唐
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兩大不同:①明確區分「四指八法」,改變了文字譜食、中兩指均可用抹或中、無名兩指均可用?#93;的傳統。②將所有的指法、術語,取其偏旁,進行簡化,組成新的譜字。其他方面,特別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聲」指法,弦名稱「宀」(宮)、「倽」(商)、「⺈」(角),徽位名稱「?」(少許)、「儚」(寸許)等,均與文字譜一樣。因此,這種減字譜還是比較繁瑣的。由於各琴家對同一譜字減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減字體系。 ──晚唐至兩宋
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如蠲即有疊蠲、背蠲、正蠲、反蠲、夾蠲之分。三是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夾徽猱、再猱等等。 ──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總的傾向是,右手「繁聲」指法被單聲指法所替代;各種術語進一步規范化,如徽位已統稱幾徽幾分;左手指法得到發展;開始出現點板的要求。
❼ 古琴減字譜全解是什麼
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1、按三弦X徽剔(按幾徽見上一個減字),散二如一。就是剔的時候中指要彈響這兩根弦,同時發聲。
2、按六弦X徽(按幾徽見上一個減字),散五弦,潑剌。潑,右手食中名三指合攏並排往內掃;剌,右手食中名三指合攏並排往外掃。這個指法是兩個動作,先往外再往內,要求都是兩弦出一聲,動作要迅捷有力。
3、掩六弦七徽。左手大指從上方擊下至六弦七徽,得一聲。前一個字一般是名指按六弦七徽或九徽,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名指不要松開。
指法
減字譜的譜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與一般術語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種,俗稱「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屍(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實由八法變化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綽)、氵(注)、上、下、佳佁(進復)、艮佁(退復)、弁(分開)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減字譜
❽ 古代樂譜的減字譜
中國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回琴文字譜的指法、術答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自古以來,有關減字譜的文獻數量甚多。其重要者見於《太古遺音》、《琴書大全》與明清兩代的大量琴譜內。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參考。
❾ 古代記譜中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應歸功於哪位音樂家
唐代 曹柔
❿ 古琴減字譜在傳承過程中起了什麼角色和作用
中國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減字譜的譜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與一般術語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種,俗稱「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屍(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仮(剔),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實由八法變化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綽)、氵(注)、上、下、佳佁(進復)、艮佁(退復)、弁(分開)等等。一般術語,包括調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與速度、力度、表情術語等等。其記寫方法,先在曲名下記明琴調(定弦法),然後將譜字用大字作為正文,用小字作為旁註,分別記出。每個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與右手所用指法。如略去上半部或僅有弦名而無右手指法,則表示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均與前一譜字相同。小字旁註大都為前列大字的說明,或代表左手的走指音與帶出音。這種記譜法對於保存傳統的演奏技法,比較准確地表現古曲有其獨到之處。
減字譜的創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動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後。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草創期——中唐 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兩大不同:①明確區分「四指八法」,改變了文字譜食、中兩指均可用抹或中、無名兩指均可用抅的傳統。②將所有的指法、術語,取其偏旁,進行簡化,組成新的譜字。其他方面,特別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聲」指法,弦名稱「宀」(宮)、「倽」(商)、「?」(角),徽位名稱「�」(少許)、「儚」(寸許)等,均與文字譜一樣。因此,這種減字譜還是比較繁瑣的。由於各琴家對同一譜字減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減字體系。
發展期——晚唐至兩宋 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如蠲即有疊蠲、背蠲、正蠲、反蠲、夾蠲之分。三是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夾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總的傾向是,右手「繁聲」指法被單聲指法所替代;各種術語進一步規范化,如徽位已統稱幾徽幾分;左手指法得到發展;開始出現點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