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和瓷器是抄分開的,襲陶瓷是總稱。
①距今5000-6000年,人類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現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②早期的瓷器不過是一種釉陶,又稱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商代出土的原始青瓷,也就是釉陶。
③東漢末期出土有釉色光亮、質地純凈的青瓷器。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
④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生產部門,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等。唐晚期,長沙銅窯首創釉下彩繪。
⑤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發展,雍正時達到鼑峰。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⑵ 聽講金玉名家出了一種電光釉瓷磚,對嗎
是的,是一種很漂亮的新產品,不錯~
⑶ 陶和瓷分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人們總是把瓷與陶相提並論而稱之為「陶瓷」,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與瓷無論就物理性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現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
(2)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燒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
(5)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在: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先民的專門發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任何一個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製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爾後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⑷ 中國瓷器發明於哪個朝代並以什麼為標志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稱其為「原始瓷」。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國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
(4)電光釉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
宋代海運發達,在通往亞非的交通線的主要地區,均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記有近20個國家與中國交易瓷器。元代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廣泛的歡迎。
明代鄭和(1371~1435)開辟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行銷更廣。與鄭和同行的費信(1388~?)在《星槎勝覽》中記述,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
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即有1600萬件以上。
中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⑸ 瓷器在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原始瓷在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窯爐內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精美瓷器常為皇室所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管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5)電光釉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歷史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陶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
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⑹ 中國最早發明的釉是什麼釉
中國語或稱漢語
春秋中文社區最早記錄了漢語文字的,是甲骨文。從殷商至今的3000多年間,漢語無論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都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英語發展經歷了古英語時期、中古英語時期和現代英語時期等三個時期。最早的古英語時期是指大約公元5世紀到公元11世紀。距今也就2000年。
⑺ 聽講市面上新出了一種電光釉瓷磚,是怎樣的
聽講是採取一種很特別的工藝,然後在磚面若隱若現的閃亮,很漂亮的
⑻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歷史[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早期陶器的製法[編輯]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bonfires)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危機。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pit kiln)或溝窯(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4] [5]。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6][7][8]。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9],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發現的陶器。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編輯]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14]。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15]。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編輯]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18]。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現代[編輯]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⑼ 瓷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約4200年,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譯文:現在人們對窯器稱為磁器的,這是磁州窯最多,所以相延的名稱,如銀稱米提,墨稱肥肉粥之類的。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⑽ 歷史上釉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釉的發明是制陶工藝發展的產物。人類發明制陶術之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陶器是沒有釉的。中國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即發明了制陶術,如果從那時算起,到商代釉器物的出現為止,我國有文物資料證明的無釉陶器生產了4000年之久。現有的文物考古資料證明,釉的最早出現在商代,到秦、漢時代又有了進一步地方。釉出現在商代,並非出土偶然的機會,而是制陶工藝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長期從事陶器生產實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