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紙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

紙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8-03 08:20:16

1. 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有什麼影響

[編輯本段]造紙術抄
造紙技術的襲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2. 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版命,它權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 紙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

紙發明的意義是不但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而且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和漢字字體的變遷,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紙是文字最重要的載體。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

(3)紙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擴展閱讀:

紙張發明或起源於中國南方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製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在香港研究局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系教授、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前往印尼蘇拉威西中部深山村落,對世界現存公認最發達製作樹皮布技術民族進行10多天深入調查研究,詳細拍攝紀錄了整個製作樹皮布過程。他認為,這次獲得的紀錄數據彌足珍貴,可為中國出土的史前石拍如何製作樹皮布提供「活化石」對比研究,並對世界樹皮布文化研究有重要影響。

鄧聰說,從考古學角度分析,世界樹皮布技術擴散過程,呈現由南中國-中南半島-菲律賓-中美洲的傳播途徑,並與人類學上南島語族傳播極為相似。他認為,樹皮布技術是南島語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中國環珠江口地區距今約7000年前樹皮布製作石拍的大量出土發現,也將為未來南島語言祖先來源的探索、研究開拓廣闊前景。

4. 紙發明以後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紙的發明,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也利於文明的傳播。

5.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卻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廣泛歡迎。它首先傳到朝鮮,又由朝鮮傳到日本。往西傳到中亞的撒馬爾罕,後來又傳到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

6. 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傳播

——公元105年蔡倫造紙膾炙人口的「蔡倫造紙」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如果確切點說,是蔡倫在勞動人民發明和發展造紙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造紙工藝的事跡。蔡倫是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革新者和推廣者,他對造紙技術的完善和提高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據近年來的考古實踐證實,我國早在西漢武帝時,就已經使用植物纖維紙。這種紙是用大麻和薴麻等原料製成的,紙的質地比較粗糙,紙的表面有較多的沒有打散的麻筋,纖維組織比較鬆散,分布不均勻,很不便於書寫。可以說,這種紙是我國在造紙技術萌發和開始階段生產的最原始的紙,由於質量差,產量低,很難在上面行文寫字,因此,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從東漢「蔡倫造紙」起,才真正開始了紙張生產的新局面。

蔡倫是東漢人,很有才華,他從小就入宮做太監。和帝即位後,升任中常侍,後兼任尚方令,掌管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安帝元初元年封龍亭侯。蔡倫主管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後,由於職務上的關系,有了接觸造紙工藝的條件。他決心要研製一種物美價廉的紙。

蔡倫擔任尚方令官職期間,在休息的日子裡,從不同賓客往來,常常是走出宮廷,來到民間,廣泛收集民間的造紙經驗。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鑽研,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一套製造植物纖維紙的方法。

蔡倫創造性地使用樹皮、麻頭、舊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做造紙的原料,並改進了造紙技術。首先,把樹皮、麻頭等廢物用水浸泡,泡透後上火煮,煮爛後再搗碎成漿糊狀,這就是原始的紙漿。然後把紙漿倒在細簾子上,鋪平,漏去水分,晾乾。幹了以後,留在簾子上的一層薄薄的纖維片就成了紙張。

公元105年,蔡倫把他製造的第一批優質的紙奏報朝廷並獻給了和帝,受到了和帝的稱贊。

造紙術經過蔡倫的改良,取得了很大成效。首先是解決了造紙原料不足的問題。他利用各種廢棄物,既增加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成本,產量也開始增加。

其次在工藝上,其原理和基本生產工序——制漿、打漿、烘乾等工序——已經初具現代造紙技術的雛形,時隔1800年,如今現代化造紙工業的工藝和基本工序,並沒有超出蔡倫當年的發明創造。

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是我國造紙業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此,紙張生產出現了新局面。蔡倫的造紙方法被推廣到全國,由於他曾被封侯,因此人們便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蔡倫則被後世公認為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我國古代在發明造紙術以前,各種書籍主要是抄寫在竹、木簡或絲帛上,竹、木簡太笨重,絲帛又非常昂貴,抄寫、保存、傳播都十分不方便,蔡倫造紙術的成功,使人類終於找到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逐漸取代了竹、木簡和絲帛,成了主要書寫工具。紙既輕便又便宜,便於書寫、攜帶、裝訂成冊。造紙術的發明對於文化的保存、交流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我國古代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的國家還在使用昂貴的羊皮做書寫材料,埃及在用「紙草」寫字,印度用白樺樹皮和棕櫚葉寫字,朝鮮和日本也用簡和帛寫字,可見當時除中國外,世界其它地方都還沒有紙,在書寫材料上都還處在非常落後的狀態。

到了公元7世紀時,我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傳到了朝鮮,又由朝鮮傳入了日本;8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阿拉伯傳入非洲,又從非洲傳入歐洲,最後傳入了美洲;中國的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知識的傳播。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造紙術的發明對全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蔡倫在造紙技術上的貢獻是傑出的、不朽的。

7. 造紙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和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紙張、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四大發明在世界范圍內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時期已經出現早期的植物纖維紙,但比較粗糙,書寫不方便.東漢時的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作原料,製造出既美觀又便宜,並且書寫方便的紙張,並使這種以麻為主要原料的紙得到推廣,對書寫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造紙術逐步推廣開來,到了公元三四世紀,紙取代竹簡和絲帛成為中國的主要書寫材料.
戰國時,人們用天然磁石磨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到了宋朝,發明了人造磁鐵,磁性比天然磁鐵穩定.指南針的裝置也有很大改進,人們發明了指南魚、指南龜、水浮指南針等指南工具.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海外貿易非常發達.為了克服在海洋中航行的困難,到北宋末年,在航海上已經應用了指南針.南宋時還出現了將指南針安裝在刻著度數和方位的圓盤上的羅盤針.在海上航行的人,在沒有太陽的白天,沒有月亮的晚上,都能辨別方向.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印刷術的地位非常重要.北宋的畢舁發明了一種既省時省力又經濟的印刷方法,即活字印刷.畢舁發明的是泥活字.先在粘土製成塊的一個個小方塊上刻出反字.製成一批後,就放在窯中燒硬成為陶字.排版時,在一塊鐵板上鋪上一層用松香、蠟和紙灰混合的粉末,把一個個陶字排在有框的鐵板上,然後把鐵板放到火上加溫,等粉末熔化後,用一塊平板把字壓平.鐵板溫度降低後,活字固定,就可以印刷了.印板中如果有錯別字,可以隨時換,印完一版,活字拆了,鐵板可以再用.畢舁為印刷術的改進打下了基礎,西夏有了木活字,明代改成銅活字,直到後來使用的鉛活字.
中國古代有專門煉丹的人,他們中有人把硫磺、硝石、木炭放在一起燒煉引起了燃燒和爆炸,人們把這三種物質的混合叫做「火葯」.唐朝中期的書籍里記載了製成火葯的方法.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在宋代,火葯得到了廣泛使用,火葯不僅被用在生活中,狩獵、開石、採石,製造爆竹和焰火,更多地被用在軍事上.火器的製造技術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北宋製造的火葯武器主要是燃燒性的、爆炸性的,如火箭、霹靂火球、蒺藜火球等.到了南宋,發明了管狀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筒里點火噴射.有一次,宋朝軍隊和蒙古軍隊打仗,宋軍發明了管狀「突火槍」,即把火葯裝在竹筒里,然後裝上「子窠」.「子窠」和子彈的性質差不多,是用石子和鐵塊做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它的出現是火器製造歷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8. 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紙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在第一張紙出現以前,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國的簡、帛,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的羊皮書卷,都曾在人類傳播技術史上佔有過一席之地.但是,當紙張出現以後,它們又都很快的一一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讓位於集萬千優勢於一身的紙張.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們在帶給人類傳播和書寫的便利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不便.試想,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有人要寫一本書的話,就得把整個竹林砍倒才夠書寫材料之用.一個官員日常所要批閱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歐洲也同樣,生產一本聖經需要300多張羊皮.試問,這種傳播介質如何能夠擔負起記載文明和傳承文明的歷史重任!它們給了人類傳播的可能,卻又為這種可能的實現套上了重重枷鎖,千百年來,人類背負著這一希望在文明與知識的黑暗中艱難的前行.直到公元105年,紙張的橫空出世才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為另一場偉大的革命--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藝復興普遍的表現是科學、文學、藝術的高漲,其目的是為了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化上的利益和要求,使人類的知識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禁慾主義和宗教主義統治一切,神學和經院學壟斷文化領域,整個歐洲都處於中世紀的黑暗之中.根本原因是由於書寫材料和印刷術的限制,文化信息的傳播極其困難,人民處於蒙昧之中而甘受統治.並非人民不願接近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而是沒有機會.正如前面所講到的,生產一本羊皮製的《聖經》需要300張羊皮,價格之昂貴是普通民眾所無法想像和接受的.只有極少數的僧侶才能讀書寫字,才能受高等教育,平民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同樣文藝復興在這時也是沒有任何機會的.直到有了中國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才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物質的可能性.歐洲人得到了便宜的書籍,文化、知識、教育才真正能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人民的思想才得以啟蒙,新的資產階級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文藝復興的種子萌發,新的知識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成千上萬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涌現出來.造紙術和印刷術在這一變革當中起到了絕對重要的和無可替代的作用.文藝復興之後,資本主義萌芽迅速成長,科學、藝術、文化在西方世界以不可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人民的文化科學素質也不斷提高,為隨之到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可以這樣說,沒有中國文化就沒有今天世界的繁榮和高度文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以及中國的文化思想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種影響是深刻的、深遠的,如果沒有中國文明的支撐,也許我們今天還生活在中世紀的黑暗當中

閱讀全文

與紙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