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釋一下矛盾體的含義
矛盾體:是指「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自傷性自殺」,這些「前後矛盾式」結構的片語頻頻見諸於網路,和過去的網路熱詞不同,它們並非由網民們創造,而是出自政府部門或相關官員之口。
相關部門或官員在解釋某些熱門事件時的官方用語,比如「保護性拆除」和「維修性拆除」,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北京故居、蔣介石重慶行營被拆掉後,當地文管部門給公眾作出的解釋。從俯卧撐到躲貓貓,再到如今的這些矛盾片語,其實都反映了網民對所謂「官方解釋」的不認可,「這些詞被大家單獨拎出來,特別放大,非常具有戲劇性,聽上去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每次當網民們把『保護性拆除』此類詞彙拿出來說時,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就像聽到他們在說『我不同意』!」
(1)茅盾的創造的深意擴展閱讀:
矛盾體的歷史原因
這些矛盾式片語並非真是網路時代的產物,其實中國的語言詞彙自古就流淌著這樣「曖昧和隱晦」的基因,像以前皇帝逃難,不能叫逃難,而要叫西狩,向西狩獵去了。還有軍隊打了敗仗,也不能叫撤退,而是要說轉進,其實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兒,大家心知肚明,但人家就是不明說。
㈡ 茅盾對現代小說創作的獨特貢獻
對魯迅所開創的中國現代小時的表現形式做了新的開拓,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小說內反映生活的可能性,豐容富和發展了我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在短篇小說領域里,他開創了「社會分析」小說的創造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短篇作品有《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煙雲》 、《有志者》 、《自殺》。
在《子夜》、《蝕》 、《腐蝕》、《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中長篇小說中開創了「史詩」式長篇小說文體。
㈢ 矛盾的短篇小說《創造》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啊哪位大神能給深刻的分析一下
想像的世界,想像的情感,想像的女人,需要創造。創造就是一條絕路!
讓人看到的是冷版靜、客觀。他權沒有讓那紛繁復雜的文化教育影響大家美好的心境,它從從容容地走進一個殷實的小資之家中,通過塑造這么一個呼吸著時代新鮮空氣而又受錮於封建傳統意識形態的「半新不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妻子嫻嫻的覺醒來反映。
㈣ 茅盾的<創造>的原文
http://www.maon.org/list.html
裡面抄有襲矛盾所有的作品
㈤ 茅盾筆名含義是什麼
「茅盾」是1927年九月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時開始用的筆名。據作家自述,《幻滅》寫出後,「只有《小說月報》還願意發表,葉聖陶先生代理著這個刊物的編輯,可在那時,我是被蔣介石政府通輯的人,我的真名如果出現在《小說月報》將給葉先生招來麻煩,而且《小說月報》的老闆商務印書館也不會允許;為了能夠發表,不得不用個筆名,當時我隨手寫了『矛盾』二字。但在發表時卻變成了『茅盾』,這是因為葉先生以為『矛盾』二字顯然是個假名,怕引起注意,依然會惹麻煩,於是代我在『矛』上加個草頭,成為『茅』字。『百家姓』中大概有此一姓,可以矇混過去。」
㈥ 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何貢獻
茅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他勤奮多產的創作歷程和自覺營造的藝術精品,已表明了一個獨特的作家的價值所在。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影響和開拓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
第二,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第三,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裡。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第四,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
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㈦ 茅盾文學獎的意義
這是國內最高的一個文學獎項,是對文學創作者一種榮譽,一種肯定。
㈧ 如何理解茅盾對中國文學的意義
經典是每一位作者自身思想與人生體驗的結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體驗、思維的智慧、表達的藝術等。在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是高度個性化的,很少有幾個偉大的作家是想著要教育和啟發他人而寫出偉大作品的,這應該是經典的首要價值和特點。因此,經典不在乎印行了多少次,出版了多少本,不在乎有沒有人讀,有多少人讀。決定經典的根本因素是時間和空間,而決定一個作家經典地位的則是他的高度和廣度。
從上述標准來看,茅盾應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他的經典意義主要被定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做是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其二是他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倡導和實踐,包括他早期對於自然主義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進而使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和創作逐步清晰並不斷發展起來。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以茅盾名字命名的長篇小說文學獎,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並推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創作,形成了當代文壇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景象,這些都可以追溯到茅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然而茅盾作為一位經典作家,其在當代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一方面是學界對於茅盾的評價開始出現諸多爭議乃至尖銳的批評,以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重寫文學史的浪潮為代表,把茅盾推向了風口浪尖,例如批評茅盾的《子夜》過於強調所謂政治標准和正確觀念的指導,缺乏作家自身的「主體性」,混淆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的界限,認為茅盾的《子夜》是「一份高級的社會文件」;另一方面,是相比較於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這些被不斷重新挖掘、闡釋的作家,大眾讀者對於茅盾的關注日趨冷落,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在當下市場中卻沒有獲得太多的受眾群體,似乎茅盾僅僅只是過時的、過氣的作家,就像人們調侃經典的那樣:「所謂經典,就是那些誰都認為偉大、崇高、而誰都不願去讀的東西。」因為所謂「文學性」、「審美性」的缺失,因為不受市場、讀者的青睞,茅盾作為經典作家的地位開始受到質疑,在90年代的一些評價當中,甚至出現了茅盾被排除在經典作家的名單之外的情形。應該看到,這些新的研究和評價指出茅盾的創作中存在著一些意識形態化的問題,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不應迴避的。經典作家和作品不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也會存在瑕疵,但並不能因此就否認茅盾在文學上的建樹和經典意義。
茅盾和許多經典作家一樣,他的文學創作是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個性表現的,正是注重個性,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巴爾扎克、俄羅斯的托爾斯泰以及美國的海明威等世界經典作家,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的創作個性代表著自己所在民族的水準和品位,與市場、讀者的喜好沒有關系。時至今日,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是:茅盾的文學創作、思想究竟有什麼價值?這些價值是否會因為時代的發展前進、不同文學理論熱潮的興起以及市場風尚的改變而被消解?實質上,對於茅盾作為經典價值的質疑,僅僅是當前社會對待文學經典態度的一種典型心態的反映,在人們逐漸回歸文學自身的「文學性」、「審美」的價值取向的同時,當下文學也更多表現出了一種對於市場的趨同、對於讀者大眾的迎合。應該看到並且承認的是,當前「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對於文學的需求普遍只是強調文學的故事性、娛樂性,許多暢銷通俗讀物更加具有市場和讀者。而與目前網路文學當中的奇幻、玄幻小說這一類暢銷讀物的受歡迎程度相比,真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的受眾,僅僅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知識分子群體之內。在這個生活節奏飛速加快、娛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尋求新鮮刺激、故事性、可讀性更強的快餐文化自然成為了大眾讀者的首選,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人們越來越拒斥文學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不再關心文學是否與時代共振、是否具有現實關懷的精神,文學不再是以往文學經典作品那樣引導人們思考的精神讀物,文學更像是消費時代當中的文化快餐消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思考茅盾作為現代文學的經典,其最難能可貴、最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茅盾一生在文學上取得的成績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對於《小說月報》的成功改造,他對於西方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等文藝思潮、作品的介紹,他的《蝕》三部曲、《虹》《腐蝕》等長篇小說創作,都成就了其獨特的地位。而從商務印書館十年、左聯時期,到延安時期、新疆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不同時期的茅盾也取得了不同的影響和成績,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是茅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子夜》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在新出版的《茅盾評說八十年》中,除去紀念文章和研究綜述之外,收錄的主要論文共38篇,其中有17篇都是關於《子夜》的,所佔比重很能說明問題:對於茅盾人們最看重的不是別的,還是《子夜》。
《子夜》成就了茅盾的經典地位,決定了茅盾文學生涯的高度。早在魯迅給曹靖華的信中,就有過對於《子夜》的經典評價:「國內文壇除我們仍受壓迫及反對者趁勢活動外,亦無甚新局,但我們這面,亦頗有新作家出現;茅盾作一小說曰《子夜》(此書將來寄上),計三十餘萬字,是他們所不及的。」
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卻也常被人習慣性忽略而未曾深入思考分析。以魯迅敏銳、挑剔的眼光,為什麼對《子夜》推崇備至,要將《子夜》作為左翼文學創作的實績,並加以肯定,這至少說明了魯迅對於茅盾的《子夜》是認可的,也充分說明了《子夜》作為長篇小說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會有瑕疵,但是之所以被魯迅這樣的作家所推舉,最終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我們應該追尋探討的是《子夜》這樣的作品究竟有什麼優點,對小說藝術究竟有什麼貢獻,而這些優點和貢獻是巴金、老舍、沈從文所不具備的,才最終確定了《子夜》作為經典的意義。茅盾在《子夜》中以其史詩般的氣魄、宏闊的小說藝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度關切和剖析,對於資產階級命運、時代精神的現實表現和歷史訴說,這些都是茅盾作為經典作家被反復強調和肯定的,所謂政治傾向過於強烈、人物形象模式化這些指摘,並不能成為掩蓋茅盾這些優點的理由。而在當前的文壇,大眾文學、網路文學的盛行,類似於新文學運動之前的通俗文學的大行其道,大量的奇幻、武俠、無厘頭、惡搞這些文學文化作品成為了市場常態,這些文學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過度的虛幻、惡搞、與現實人生的脫離,讓這些作品從一誕生開始就缺少了真正文學經典應該具有的真誠與厚重,茅盾《子夜》等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更是成為了當下這些文學創作的一種稀缺品格。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當中,真正能夠成為經典的作品是極少的,大部分隨著歲月長河的流轉而消逝,只有那些經過了時光的陳釀和考驗依然閃耀不朽光輝的才能成就真正的經典。最近幾年,學界不斷有人重新提起「《子夜》傳統」、「茅盾傳統」,實際上是對於這種當下文壇所缺失的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一種呼喚,也恰恰彰顯了茅盾文學作品在時代變幻發展中屹立不變的魅力。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茅盾在文學研究會時期就開始提倡並一直堅持的「為人生」的藝術,是不論處於什麼時代,對於文學創作都是有指導意義的,是茅盾文學生涯的高峰,也是經典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真正的文學經典,應該引導讀者向其靠近,而不是反過來讓經典向市場、大眾趨同,無論是對於茅盾還是對於現代文學上的其他經典作家而言,都應該如此。
此外,還應該強調的是一個經典作家的廣度問題,也是對於經典作家閱讀和接受的問題。茅盾的經典意義不僅僅是《子夜》,他的《子夜》及現實主義創作,只是茅盾文學成就的最高峰,而讀者通常接受並了解的,有時僅僅是這一部代表作品,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作家的創作全貌。事實上,茅盾為代表的現代文學作家的經典意義遠不止於此,長篇小說之外,茅盾還有多種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有些作品,從文筆的精粹、藝術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來講,並不遜色於他的那些長篇小說;在創作小說的同時他還寫作了大量的散文,無論是抒情敘事的,還是議論文和雜文,都顯示了茅盾內秀、敏銳的獨有個性;而除了現實主義理論的貢獻之外,茅盾的文學批評還涉及到自然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多重視角,他的理論視野是開闊的,他的批評文字是豐富多彩而極富個性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去年組織編輯出版了一套中國現代作家新編系列叢書,筆者作為《茅盾作品新編》的編選者,在選取具體篇目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一個更為完整更加全面的茅盾。因此,除了繼續保留諸如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文論《從牯嶺到東京》這些經典篇目之外,還收入了一些讀者並不十分熟悉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文論,並且將茅盾各個時期的書信、日記也收入其中,這些不同的文體、風格的創作才真正構成茅盾經典意義的全部。在足以展現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礎上,盡可能補充一些人們不太熟悉但同樣是茅盾經典作品的篇章,以期當下的讀者對於茅盾及其作品的經典價值有一個新的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是編選者的初衷和願望。
以往讀者對於經典作家的閱讀和接受,渠道往往比較單一。以茅盾為例,大部分讀者心目中了解的茅盾只是通過代表作《子夜》以及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名篇《白楊禮贊》,這實質上也是造成人們對於茅盾文學創作存有偏見的原因之一。對於一個經典作家的了解和評價,不能只通過一兩部作品,如果使讀者全面地接觸茅盾的創作,會發現茅盾筆下存有的一個多向度的文學世界,《蝕》三部曲里塑造的鮮活傳神的都市女性形象,現代文學史上難有作家可出其右;具有古典文學余韻的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則彰顯著茅盾作為一個小說家的深厚功力;30年代茅盾與魯迅在《申報·自由談》上有大量的雜文創作,尖銳犀利的針砭時弊、對於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更是把雜文的戰斗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更為難得的是茅盾創作之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論家,理論與創作齊頭並進。這些在學界看來基本的知識,但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說,卻是他們鮮有接觸和了解的,這也造成了他們不能完全了解茅盾的價值,對於茅盾存有一些偏頗的評價和看法。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現代文學作家身上也同樣存在,這與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在市場中的傳播力度有關,也與時下浮躁的學習閱讀心態有關。不斷有新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新的選編版本出來,也反映了當下學人傳播文學經典和引導大眾讀者的努力,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和閱讀,才有助於避免對於茅盾及其他經典作家偏頗的評價,也更有助於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下的傳播與接受。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經典作家的研究,有兩個層面的價值和意義。一個層面是對於作家本身的研究,要涉及到作家的廣度問題,當然是越詳細越好,越充分越好,越深入越好;另一個層面則是文學史的研究,涉及經典作家的高度問題,應該是越精粹越好,越凝練越好,越濃縮越好。文學史應該是越寫越薄而不是越寫越厚,一個民族如果有太多的經典,勢必要被經典所壓垮。對於一個作家而言,也許讀者一輩子就讀他的一兩部經典就足夠了,九葉詩人辛笛曾經引用法國詩人保羅·瓦雷里的話說:「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讀茅盾作為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下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進一步認清到底什麼是經典,讓我們再次看到經典與市場、時尚、大眾之間的關系,這之間可能有契合,但勢必也會有距離。文學經典很可能是寂寞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其作為經典的地位和價值。
㈨ 為什麼說茅盾的小說創作極富爭議
矛盾小說所涉及到的爭議主要是對於當社會的一些深刻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