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雜碎湯簡介,有誰知道來歷
傳說世宗大王在先農田親耕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步也不能動又非常俄,為了充飢殺了一頭牛, 將牛肉煮熟後,只放蔥,以鹽調味道後喝去。從此,將此湯稱為牛雜碎湯
『貳』 誰有牛雜我每天都要
牛雜只有賣牛肉攤的才有賣,牛雜賣完了就沒有了,和老闆商量訂貨牛雜每天都要,要多少就會留多少。包送或者過去拿。
『叄』 廣東小吃-和味牛雜蘿卜的來歷和做法
來歷
和味牛雜蘿卜據說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光塔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帶曾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聚居地。出於宗信仰,伊斯蘭教教徒都不吃豬肉,故一個回民廚師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腸、牛膀、牛肺、蘿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好幾個小時,等牛雜炆透了,而蘿卜又吸慢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簽串著醮辣椒醬吃,曰為和味牛雜蘿卜,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來光顧。於是,善食的廣州人都紛紛仿效,和味牛雜蘿卜一味流傳至今了。
種類
常見的和味牛雜有三類,
一類是以牛心、牛腎、牛肝於水中白灼入湯的三星湯;
一類是牛羊雜湯,和著酸蘿卜一起吃;
還有一類是剪牛雜,先是把牛腸、牛膀、牛肺在加入香料的湯里煮好,用剪刀剪成一節節的,以竹簽串在一起,和煲好的蘿卜、韭菜一塊吃,吃時再放點醬料。
醬料一般蒜蓉辣椒醬、油炸辣椒醬和甜醬三種。
『肆』 如何做牛雜
鹵水牛雜
【原料】
牛雜(牛肺、牛肚、牛腸、牛粉腸、牛脾幾種)1500克,淺色醬油15
克,深色醬油15克,精鹽15克,紅糖25克,老薑35克,面鼓醬(或柱侯
醬)30克,蔥白10克,蒜茸10克,白酒10克,八角10克,陳皮5克,桂
皮10克,甘草10克,草果10克,丁香2克,植物油30克。
【製作】
1.將牛雜洗凈,放入鍋內,加入清水,以中火煮沸,去除血穢,取出,
再用清水洗凈。
2.將八角、陳皮、桂皮、甘草、草果、丁香用一塊白布包好扎緊。
3.旺火燒熱炒鍋,下油,放面鼓醬、蒜茸、老薑(捶碎)、蔥白爆香,
烹白酒,放清水2000克,隨即將牛雜和佐料包放入,先以旺火煮沸後改用中
火熬煮至爛,製成後的牛雜約750克。
4.用剪刀將牛雜剪成塊,加入鹵汁上碗即成。食時要足熱,否則失去特
色。可以辣椒醬作佐料。
【特點】
香滑綿軟,味濃汁厚;
此物原為冬日多食,不分節令,遍街頭小販推車售賣。
牛雜火鍋
做法如下:
[原料/調料]
材料A:牛雜 1斤
洋蔥 1個
青椒 1個
紅蘿蕁 1條
材料B:火鍋料 1眕(丸子、肉片、青菜任選)
青蔥段 少詓
調味料:小漟包 1包
鹽 1小匙
醬油 1小匙
薻片 3片
香油 1小匙
白鬍椒粉 1小匙
米酒1杯
高湯 6杯
辣椒 少詓
沾料:辣豆瓣醬1大匙
醬油 1大匙
糖 1/2大匙
[製作流程]
(1)牛雜切小段先用熱開水川燾,洋蔥、青椒、紅蘿蕁亦洗渜切塳備用。
(2)高湯倒入鍋中,放入其餹調味料煮開後放入材料A煮爛。
(3)再放入其他火鍋料煮熟,沾料材料調勻,沾醬後即可食用。
牛雜火鍋因主要 涮食牛雜而得名。流行於四川各縣。吃法是點火涮菜沾碟食之。特點是麻辣鮮香、牛雜軟糯、無 腥膻味、鍋品檔次不高、適合大眾。其前景因不同地區而宜。味型為麻辣味。
『伍』 十三座牛雜
廣州有十三座牛雜店吖,我吃過吖,那天我是我朋友帶我去的,不過具體地址我也忘記的,聽朋友說每天都很多人排隊買的,在遠遠的就聞到香味,而且給的都是牛肚牛筋,用料十足啊。
『陸』 臨川牛雜的起源
臨川牛雜,自古以來就享有聲譽。 在臨川上頓渡這個千年小鎮里,牛雜是很值得抒寫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系列勁道沁脾、洋溢著臨川才氣的好菜,自古就享有盛譽,令臨川才子們競相折腰。
經考證,詞人宰相晏殊在京城有段時間百無聊奈,口中無味,憶起家鄉濃烈的引人味蕾蠢動的臨川牛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無奈千里迢迢,只能咽口水解憂,借詩情抒發,於是留下了千古名句,震撼詞壇,即是「無可奈何鮮辣味,似曾相識牛雜來」,當然知道這個版本的人目前還不多,流傳最廣的是另外的一個版本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相關的臨川名人談及牛雜的詩詞歌賦很多,這里只稍微列舉幾句,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清風下牛雜」,再如湯顯祖的「賞心樂事誰家店,良辰美景是牛雜」,等等,民國時期蔣介石在撫州部署紅軍圍剿也青睞過這道菜、蔣經國在撫州溫泉訓練新兵時,很喜愛牛雜。
『柒』 中國的牛雜品牌誰家的最正宗
這個問題問的,難道還要國外的牛雜?誰吃過美國的英國的牛雜啊?中國的任何牛雜對於老外來說都是正宗的。還有你這個問題問的不專業,什麼叫正宗?正宗不正宗怕什麼啊,光正宗不好吃有什麼用?!就煩誰說哪家什麼蕞正宗,我就認可兩個字-「好吃 「是硬道理!
『捌』 誰知道牛雜是怎麼弄的
1、牛雜的湯底料:主要有:八角、草果、橙皮、桂皮、干辣椒、孜然粒、花椒面各5克、蘿卜兩斤,精鹽、老抽、白糖、白酒、味精適量。 2、牛雜的做法很簡單,它的主要原料就是牛肉、牛肚、大腸、牛肺、牛心、牛百葉、牛肺等等。 步驟:先把主要的原料(牛肉、牛肚、大腸、牛肺、牛心、牛百葉、牛肺等)和蘿卜洗凈,把切好的原料放到燒開的水裡,並不斷撇去浮沫,見肉呈白紅色,過濾去湯水,再加人干凈的清水,加入蘿卜和用紗布袋裝好的鍋底湯料(八角、草果、橙皮、桂皮、干辣椒、孜然粒、花椒面、老抽),用旺火燒沸約30分鍾後(高壓鍋15分鍾),改用小火繼續燒1.5小時(高壓鍋半小時),煮至牛肉、牛雜酥而不爛,加入精鹽、老抽、白糖、白酒、味精即可。
『玖』 和味牛雜蘿卜的來歷
和味牛雜蘿卜據說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光塔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帶曾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聚居地。出於宗信仰,伊斯蘭教教徒都不吃豬肉,故一個回民廚師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腸、牛膀、牛肺、蘿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好幾個小時,等牛雜炆透了,而蘿卜又吸慢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簽串著醮辣椒醬吃,曰為和味牛雜蘿卜,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來光顧。於是,善食的廣州人都紛紛仿效,和味牛雜蘿卜一味流傳至今了。
『拾』 阿婆牛雜被評為廣州最好吃的牛雜對此你怎麼看
說起牛雜,廣州人一定會想起一個名字:阿婆牛雜。
圖片來自阿婆牛雜官網
當然,傳統與革新本來就存在本質上的對立,兩者也無分對錯。生產力在發展、資本在不斷累積,傳統小行業,特別是阿婆牛雜這種源於市井的傳統手作行業希望在市場經濟中存活並發揚光大,必須適應社會生產的規律。工業化的生產與包裝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的。阿婆年紀也大了,也有自己的家庭,誰不想讓家庭的生活更好一點呢?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讓年近90的阿婆繼續在小巷中賣牛雜,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盲目地保留傳統,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變革,在傳統與革新之中求同存異,讓兩者趨於平衡,才是在這個時代保留傳統的正確方法。沒錯,這堆都是廢話,小學語文80分以上的都能寫出來,只不過,這么廢的話,誰會真的去思考,去落實呢?
所以,大家對傳統手藝的逐漸工業化和網紅化的現象是怎麼看的呢,希望能在評論區聽到你們的聲音。請各位股東文明交流,不要噴,也不要杠,在這個問題上,無分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