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雷達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1)雷達等的發明擴展閱讀: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
Ⅱ 雷達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
雷達是英國發明的,真正的實用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專電研究室屬主任沃特森·瓦特發明的。
時間大概是二戰前,第一次運用是德國對英國實施「海獅計劃」,發動空中閃電戰。英軍憑借雷達擊落了不少德軍飛機,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勝利。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Ⅲ 雷達是誰發明的啊
模仿蝙蝠 。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信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滿意請採納
Ⅳ 雷達是誰發明的
有獎勵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我來答有獎勵共1條回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切為了人與書的相遇。2019-07-30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Ⅳ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5)雷達等的發明擴展閱讀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准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
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干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乾雷達。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Ⅵ 雷達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它的進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有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
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信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1842年多普勒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Ⅶ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Ⅷ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發明的。
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目標版的距離,這權是雷達基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雷達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無法起飛的,一定要有一點高低落差。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Ⅸ 雷達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二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
雷達顯示器屏幕
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還有一種精神感
早期雷達
應雷達,該雷達能夠對人類在腦電波起反應,對人體的生命跡象進行感知。
當代雷達的同時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戰場指揮員在各種不同的搜索/跟蹤模式下對目標進行掃描,並對干擾誤差進行自動修正,而且大多數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
自動目標識別則可使武器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空中預警機和JSTARS這樣的具有戰場敵我識別能力的綜合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未來戰場上的信息指揮中心。
Ⅹ 雷達是誰發明的
有獎勵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我來答有獎勵共條回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切為了人與書的相遇。2019-07-30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