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蝴蝶裝的發明

蝴蝶裝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05:05:23

1. 書本是誰發明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版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權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1)蝴蝶裝的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2. 什麼是蝴蝶膠裝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書籍出現以後,特別是進入宋代雕印書籍盛行以後,由於書籍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引起書籍裝幀方法和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雕版印書不同於用手寫書或抄書。寫書或抄書,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紙接一紙地寫下去。而後連接起來,或捲起成為卷軸裝,或折疊成為經折裝。雕印書籍要受版面制約,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數,且通常都有邊欄界行。這樣印出的書葉,都是以版為單位的單葉。這種書葉若是仍然沿用卷軸裝或經折裝,就必須將書葉先行首尾粘連,且要設法去掉或掩蓋每葉的左右邊欄,勞師費時,極為不便。於是適應雕版印書的特點,創造了蝴蝶裝。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期的冊頁裝。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折裝演化而來。人們在長期翻閱經折裝書籍的過程中,經折裝書籍的折縫處常常斷裂,而斷裂之後就出現了一版一頁的情況,這給人以啟示,逐漸出現了以書頁成冊的裝訂制度。而最先出現的冊頁書籍就是」蝴蝶裝」。 蝴蝶裝大約出現在唐代後期,盛行於宋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起來,再以中縫為准,將全書各頁對齊,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最後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圖10-6)。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飄舞,故名之為」蝴蝶裝」。五代雕版印刷的監本經書,上呈時是一百三十策(冊)。既然稱策,必為書之方冊,因卷軸裝稱」卷」,不稱冊,加之唐時唐人寫經已有個別為蝶裝,故五代之經書當為蝴蝶裝。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於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經過反復研究,人們發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准,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可見古人對書籍裝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於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思考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學習前人的經驗,改善和創造現代的形式。

3. 誰發明書

誰發明的書無從考證,書的發展是個歷史的過程。
商周時期有了刻在甲骨上的字 可稱為版最早的書,後來有了在權簡牘上的書。西漢末年有了紙 東漢菜倫改進造紙術後 紙就開始漸漸取代簡牘了。 唐朝時有了雕版印刷術就有了印在紙上的書了,宋朝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紙書就大量普及了並且取代了簡牘,經過千年的發展、完善就成今天這樣了。

4. 請問有人知道書籍製作方法 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這六中形式的製作步驟嗎

求解釋?
卷軸裝(scroll binding),是指將印頁按規格裱接後,使兩端粘接於圓木或其他棒材軸上,捲成束的裝幀方式。
蝴蝶裝,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准,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
經折裝,也叫梵夾裝。圖書裝訂方式之一。以卷子長幅改作折疊,成為書本形式,前後粘以書面,佛教經典多用此式。它是從卷軸裝演變而來的,因卷軸裝展開和捲起,都很費時,改用經折裝後,較為方便。凡經折裝的書本。都稱"折本"。
包背裝,是將書頁背對背地正折起來,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為書口,然後將書頁的兩邊粘在書脊上,再用紙捻穿訂,最後用整張的書衣繞背包裹。由於包背裝的書口向外,豎放會磨損書口,所以包背裝圖書一般是平放在書架上。包背裝圖書的裝訂及使用較蝴蝶裝方便,但裝訂的手續仍較復雜,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種裝訂形式--線裝所取代。
線裝,是我國傳統書籍藝術演進的最後形式,出現於明代中葉,通稱「線裝書」。實際上在裝訂時,紙葉折好後須先用紙捻訂書身,上下裁切整齊後再打眼裝封面。線裝書一般只打四孔,稱為「四眼裝」。較大的書,在上下兩角各多打一眼,就成為六眼裝了。講究的線裝,除封面用綾絹外,還用綾絹包起上下兩角,以資保護。線裝書裝訂完成後,多在封面上另貼書箋,顯得雅緻不凡,格調很高。

5. 書籍裝幀中蝴蝶裝的詳細資料

蝴蝶鑲:蝴蝶鑲在現存古籍中,只能算一種特殊的裝訂印刷形式,不知它出現的具體年代,也講不清它的消亡時間,而清代內府刻書中這種形式也確實存在。筆者近期整理內府刻書時發現幾部,如:清乾隆十七年武英殿刻本《平定兩金川方略二十六卷圖說一卷》,嘉慶年間武英殿刊刻的《欽定大清會典》,道光十六年國子監刊刻的《欽定國子監志》,其裝幀及版刻形式未見前人提及,也未見有關書目文獻記載。

在一般的古籍插圖版畫中,卷軸裝、經折裝常見形式為卷首扉畫及圖文相間的插圖版畫,蝴蝶裝比較適合整頁的版畫,包背裝、線裝的插圖版畫,則多為上圖下文、上文下圖、左圖右文、前圖後文、後圖前文,以及兩面相連等圖文形式。如《御制避暑山莊詩圖》《圓明園四十景詩》等,多為整版折頁版畫,這種裝幀形式不利於翻閱,容易損壞。而《大清會典圖》等書的插圖版畫,則由四個半頁或八個半頁整版雕刻,整紙印刷,左右兩個半頁為文字,中間兩個半頁為一整幅版畫,每版中有兩個書口、兩個頁碼,中間版畫打開後與蝴蝶裝類似,但中間折縫處不粘於書脊,左右兩個半頁版框外裝訂紙加長並回折。因書脊裝訂處為二層紙,故折回後左右兩半頁框外裝訂印分四層紙,裝訂成冊後薄厚均勻,有如古籍金鑲玉做法。這種裝幀和版刻形式在線裝書籍中非常罕見,有專家稱其為「蝴蝶鑲」,當由蝴蝶裝改進而成。至於在蝴蝶裝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蝴蝶鑲」,是否為清代內府首創?目前還很難斷言。但這種裝幀形式相當科學,對於古籍的翻閱和保護都非常有利,無疑屬於古籍裝幀藝術史上的一項新發明。不過,由於它要求整塊雕板,整紙印刷,裝訂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未能普及,在存世的古籍中非常罕見。

6. 誰能幫忙找找古代圖書製作的發展歷史,像蝴蝶裝圖書裝訂的年代。關於文獻學的問題。謝謝

印刷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書籍裝訂技術的起源比印刷術產生的時間大約早兩千年。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從考古發現的甲骨文證明,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有了完善的基礎。隨著
象形文字、形聲文字的進化,最原始的書籍形式也開始問世,即「龜冊」。後來由於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經過一系列不斷地改革,由龜冊、簡策、卷軸、蝴蝶裝等,到今天的平、業、騎馬訂裝等共經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改變了十多種訂和裝的方法,基本上實現了書籍裝訂技術的完整化。一、書籍製作中的裝法發展
書籍製作裝法的發展是從萌芽階段的扎結穿聯龜冊形式開始的,到現在共有14種之多。1.龜骨冊裝。龜骨冊——我國最早的裝訂形式。產生於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時代,持續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約七百多年的時間。製作龜骨冊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烏龜殼(稱「甲」,以腹甲為主,背甲為輔)和牛羊的肩胛骨(也有極少數的脅肌和其它動物骨類),刻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後聯排扎綴成冊的。當時人們對龜冊的總結是「疊而成編,繁之以革,珍而藏之,便於檢閱」。可見龜冊的出現在當時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好處。經查證,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證實了殷商時代甲骨圖書的整理就已經開始採用訂裝成冊的方法了。現在書籍之所以稱為「冊」,其來歷就在於此。2.簡策裝。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逐漸地感到用龜甲、獸骨記錄文字,材料缺少且製作困難,使用也不方便。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科戰國時期,社會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人們對文化科學的需要也越來越迫切,笨重的龜冊裝已適應不了當時的要求。因此,人們逐漸把竹子或木頭削成(或直接使用)狹長條(或片狀),(或木片)上的取代甲骨用來書寫文字。寫有文字的竹條(或竹片)稱為竹簡,寫有文字的木條(或木片)稱為木簡,統稱為「簡」,如同現在「頁」的稱呼。把文字寫在較寬大的木板或木塊上稱之為木牘。將簡用皮條或藤、絲編排扎聯起來稱為「韋編」和「絲編」(即訂聯方法的意思)。簡經編聯之後,成為一篇文章,稱之為「策」,策的含意來源於,相同於現在的冊。在我國發現的大批古代竹、木簡中,保存比較完整的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些書有簡幾千支,其時代約在漢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40多年。刻或書寫文章時以用簡為多(尺寸規格一般有長6、8、12寸,寬約10mm左右,厚度1-3nn不等),每支簡條上可寫一至兩行字,扎聯時可用二或三道皮、藤、絲均勻分道編排;閱讀時攤平,閱畢可將簡策捲起扎捆後保存。簡的尺寸規格,實際上已為現在的開本尺寸奠定了基礎;簡可記載較長的文章。艇木板刻文字的書稱「木牘」或「版牘」,一塊木板製成書稱「版」,刻寫文字後的稱「牘」。一尺見方(一平方市尺)的牘稱「方」,在牘上面刻寫較短的文章和極少的字成為版牘。版牘適用短篇、省悟文章或當作信件、通信用。《儀禮·聘禮》中說「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用方」。說明文章長短選用材料與書籍形式的不同(圖5-2)。這種裝法與龜骨冊相比雖有進步,但必竟十分笨重不便。古書上有很多這樣的記載,如:秦始皇的統一天下以後,他每天批閱的奏章是「以衡石量書」的(秦朝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30市斤)。由此可見,秦始皇一天批閱的文件是用120市斤的秤來稱書。同時還要有侍從為他用車拉書,搬書。漢代學者東方朔,向漢武帝上書,就有竹簡三千支,漢武帝整整看了「二月乃盡」。簡策裝書籍由於笨重及閱讀困難,所以被卷軸裝所代取(圖5-3、4)。3.卷軸裝。由於簡策裝使用笨重,佔地面積大,到了公元前5世紀與簡策裝盛行的同時,由於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和發展,又發明了把文字寫在縑帛等絲綢織品上的辦法。縑帛性質柔軟輕便,把文字寫在上面,可以折疊或捲起來,根據文章的長短,圖面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當寫完一段或一章、節捲起來叫作一卷,現在的「卷」就來源於此。用縑帛寫書也稱「帛書」,但價值帛貴和不易廣泛使用。公元二世紀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改革發明了新的造紙方法以後,紙的生產量擴大和使用普遍起來,因而推動了書籍裝訂技術的發展。公元三世紀竹簡已被紙書所代替,紙張成為寫書(或印書)的主要材料。卷裝所用的材料有紙和縑兩種,一可將紙裱糊在縑上稱為「縑帛」:其規格可依書長短,隨事裁之,裝訂成卷;二也可先將文章書寫在紙上,然後再裱糊裝成卷。軸裝在卷的兩端或一端,當作卷的軸心支撐紙張(或縑),使其平整、挺括、便於閱讀。軸的材料有竹、木兩種,其設計十分考究。軸為圓柱形,軸的兩頭露在卷外,配以珊瑚、牙料、紫檀等珍貴質材鑲飾,以區別書籍的內容和品級。還有的在軸的兩頭用質地較好的絲織品,將木(或竹)軸頭粘包住,稱「漂」,漂根上系有絲織物,稱「帶」,總稱為漂帶,起書籍的裝飾作用。

7. 書是誰發明的

廣義的書,是指書籍,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書也就應然而生,肯定不是某一個人專發明的。
但書的形式,屬也不是由哪一個人來發明的,而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在中國,最早的是由卷軸開始,發展到唐朝出現了旋風裝,繼而出現貝葉裝,再出現蝴蝶裝、包背裝,最後再發展到線裝,這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等亞洲國家的書籍形式。
在西漢前期,仍然是以竹簡作文備案,直到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也就開始發展起來。

8. 書是誰發明的

書的定義很廣,不可能是某個人發明的。而且書的形式,也不是由哪一個人來發明的,而是內一個逐步演容化的過程。在中國,最早的是由卷軸開始,發展到唐朝出現了旋風裝,繼而出現貝葉裝,再出現蝴蝶裝、包背裝,最後再發展到線裝,這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等亞洲國家的書籍形式。

9. 書籍的蝴蝶裝是怎麼裝訂的

將印好的書葉以版心中線為准,字面相對折疊;然後集數葉為一疊,排好順序,以版口一方為准,逐葉用漿糊粘連;再選用一張厚硬結實的紙對折,粘於版口集中的一邊,以為書脊。再將上、下、左三邊切齊,一部蝴蝶裝的書籍就算裝幀完畢。

10. 我想知道中國書籍裝幀的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制的演變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
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
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
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製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並行的還有木牘,製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
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
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紙張發明後,出現了一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後便於保存和閱讀。後來這種方法又用於青銅銘文的拓印
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一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於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於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
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過去,由於只
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一。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
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後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於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
翻閱,讀畢仍卷為一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一正一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後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幾種。印刷術發明後,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
等 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並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遼金時代的書籍裝幀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於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
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
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於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於公元704年前後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
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種裝幀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
於唐晚期。

從唐到五代,印刷還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吳越等地有印刷記載。到宋代,出版印刷業才逐漸普及,政府印書、民間印書、
學校印書、寺院印書都發展起來,印書的地域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北京也出現了出版印刷業。

過去對遼代北京印刷的書籍,多數只見於記載,實物留傳的很少。例如:遼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編的《龍龕手鏡》,乾統年
間(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醫書《時後方》、《百一方》,以及遼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經總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四層佛
像胸中,發現了一批遼代印刷品,大部分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遼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楊家印造」的《土生經
疏科文》一卷,最晚的為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薩戒壇所牘》一書。其他書籍有《契丹藏》及遼代刻印經卷47件,遼刻書
籍8件,雕印著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為公元990~1121年之間。從這些印刷品的題記中,我們還知道了一批遼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單位,其
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楊家」、「燕京檀州街顯忠坊南頰住馮家」、「大吳天寺福慧樓下成家」、 「燕京憫忠寺」、「燕京聖壽寺」等。由此
可以看出,遼代北京的印刷業已十分興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書為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的《尚書》和《經典釋文》,《開寶藏》則刻印於開寶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
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書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見北京出版印刷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從這些遼代北京的印刷品來看,多數為卷軸裝,也有蝴蝶裝和經折裝。有的書籍還經過染潢防蟲處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遼代北
京印刷品,紙墨、刻工、裝幀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圖畫,代表了我國古代書籍重視插圖的優良傳統。從遼代現存書籍的刻印、裝幀水平來
看,北京的書籍出版印刷的歷史,似應再向前推移。

在應縣木塔中,還發現幾件雕版印刷著彩佛像,它是採用雕版方法印刷線條輪廓後,再用手工塗染成彩色。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印刷塗彩張貼
掛圖。

公元ll27年,金滅遼,定燕京(今北京)為中都,這里成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設立秘書監和
國子監,專門從事書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軍佔領汴京後,又將那裡的大批書籍、印版運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裝訂工匠也來到北
京,使北京的刻印裝力量又進一步擴大,由於金政府的重視,北京出書的品種大大超過遼代。據統計,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書籍有經史子集。醫
學、道藏和佛藏,總計超過200種。

金代北京的書籍裝幀形制,大約與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軸裝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經折裝,一般書籍多用蝴蝶裝。

蝴蝶裝是印刷術發明後新出現的書籍裝幀形式。有人推斷,五代馮道組織刻印儒家經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裝,但無實物留傳,還難以確定。北
宋初年,所印經、史著作,都用蝴蝶裝,並很快在全國通行。從遼代開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裝,其進程大體和中原一帶相當。

蝴蝶裝的應用,是書籍裝幀形制的一大改革。是書籍從卷軸、經折向冊頁的轉變,從而確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書籍基本裝幀形制。

元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改名為大都,此後近百年間,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著突出
的成就,例如,印書的品種超過前代;木活字的首創和應用,朱墨雙色套印書籍以及包背裝的推行和廣泛應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編修所、秘書監、經籍所主要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興文署、藝文監、廣成局、國子監等
機構,也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政府還設立專門的歷書編印機構、每年出版印刷大歷、小歷、回回歷三種,印量達300多萬冊。由於政府的提倡,
京城民間的印刷業也十分繁榮,他們編印的多為戲曲、話本、詩詞等書。

元代北京出版書籍的裝幀形式,以蝴蝶裝、經折裝為主,蝴蝶裝多用於一般書籍,如政府編印的經史類書籍。經折裝則多用於佛經。在字體方
面則多選用趙體,民間出現的話本中,使用了較多的簡化字。

元代的蝴蝶裝書籍中,出現了一種開本較大、版芯較小的書籍裝幀形式,這是前代所少見的。如元大德年間刻印的《夢溪筆談》一書,開本為
高416毫米,寬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寬200毫米,版面的四邊留有很大的空白。兩空白面之間墊一張白紙,並與兩白面
粘連在一起,克服廠一般蝴蝶裝在閱讀時需翻過一空白頁的缺點。封皮用硬紙裱以織物。這種裝幀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開始,書籍多用包背裝。色背裝的工藝特點是:本頁齊中縫文字向外折疊,配頁後,撞齊,訂口在書頁空白邊,用紙捻穿訂扎平,訂
口外裁切,書背刷糨糊,貼上封皮後,裁切上下書口。一般書籍多用厚紙作封皮,宮廷用書,則用紙裱以黃綾。元代北京印刷的《秘書監志》一書
中,記有表背匠焦慶安的打麵糊物料配方:黃蠟、明膠、白礬、白芨、藜簍、皂角、茅香各一錢,藿香半錢,白面五錢,硬柴半斤,木炭二兩。這
個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劑、防腐劑和芳香劑三大部分,可見當時書籍裝幀的用料是很科學的,它可以使書籍長久保存。

包背裝較蝴蝶裝有很多優點,一是閱讀方便,二是書籍更為堅固耐用。也是書籍裝幀形式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更接近於今天書籍的裝幀形式。

明代的書籍裝幀

明代是我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為輝煌的時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出版印書活動,而印書的內容按其職能各有側重,北京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用書(如經史類書),欽天監以印歷
書為主,禮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醫院、史局、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都從事過印書活動。有的部門還設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設立的司禮監經廠,是一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其總人數為120O人。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幾家。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集大成者。書籍的開本大小、開本比例形式多種多樣,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藝則更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書籍的裝幀形制,以經廠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經史類書籍,版面行格疏朗,字體楷書端正,大黑口、雙魚尾、注釋用雙行小
字,多採用包背裝。藏書家多稱「監書天下第一」。經廠印刷的《大統歷》,有兩種裝幀形式,一種是包背裝,一種是經折裝,印刷有墨印和藍印
兩種。凡經廠所印的各種書籍,封皮用料有幾種不同的檔次,以黃綾裱紙包皮者,多供宮廷使用;以素色綾絹裱皮者,多供官員使用;以厚紙包皮
者,可供一般官員使用或向民間出售。經廠印裝的《大藏經》(北藏),為經折裝,長度約一尺,封皮用硬紙裱以黃綾及各色彩綾,其裝潢十分考
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寫本書《永樂大典》,共11095冊,書高一尺七寸,寬一尺,為歷代開本最大的書,也近似於黃金比例。該書為包背裝,封
皮裱以黃綾,是歷代書籍裝幀中最為壯觀者。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一種新型書籍裝幀形制,也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為:折頁、配頁、撞齊、訂紙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皮,多數為紙面,選用較厚的紙,或幾層紙滾貼而成。較為考究的書皮,則在厚紙上滾
以布、綾、錦、絹等織物,包角是在書的訂口上下兩角裁切邊處貼以細絹,以使其美觀堅固。有的書還有書根,即在書的下切口靠訂口處寫上書名
及卷次,以便於閱讀時查找。線裝的訂眼是為了穿線,隨書的開本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訂線多用白絲線穿雙道,書要壓
實,線要拉緊。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眼訂結,要訂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

線裝書的封皮文字稱書箋,只有書名和卷次,印或寫在長條紙上,貼於封面的左上角。扉頁所載內容較詳細,有書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
代等。更詳細的出版情況,多印於書後。有些政府出版的書籍,還在書的第一頁或封面蓋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經廠印刷的《大統歷》,不但蓋
有政府公章,並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函套,以便將一部書的各冊包裝為一個整體。函套多用厚紙板外裱以藍布(也有用綾錦者),隨書的大小、厚度而
制。函套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四麵包裹,露出書的上下口,稱半包式;另一種是將書的六面全部包裹,稱全包式。除厚紙布面函套外,還有夾板
和木匣兩種外包裝,夾板式是用兩片與書同大小的木板,夾於書的上下,再用布帶捆牢。木匣則是按一部書的大小,製成木匣,將書裝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還有一種書頁內襯紙的裝幀形式,這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一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不但克服了透印現
象,也增加了書頁的強度。

由於刻版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版面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書字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明初開始,書籍用字一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這就是現在書籍
常用的宋體字。宋體字萌芽於宋,由還不成熟而未能推廣。成化年間,國子監、經廠的版本中,開始使用宋體字,從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字體的風
格也有粗體、中粗體和細體幾種。這種印刷專用字體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古代書籍版面藝術的新發展。我國古代書籍的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
統。唐代的佛經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圖,宋代有插圖的書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在民間刻印的戲曲、話本中,使
用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官方出版的科技書、醫學書、方誌書中,也使用了較多的插圖,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啟蒙讀物中,出現了短版彩色印刷的
插圖。

出於書籍產量的大增,使社會的中下層人士也有讀書機會,從書籍的裝幀形式來看,也分成不同的檔次。就是經廠本,也分為不同的裝幀檔
次,既有供上層使用的豪華本,也有供中下層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會一般人士需要,從刻印到裝幀,也力求簡朴實用,
成本較低,在開本上,既有較大的開本,也有中小開本。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為第一。這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一般要求。

清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這里仍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出版印刷,並設立了專門從事書籍出版印刷的機
構--武英殿。

康熙年間,集中了一批知識分子,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並製造銅活字25萬個,印刷了這一大部頭叢書。乾隆年間,武英殿在金簡主持
下,又刻制棗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計253500個,乾隆皇帝親自將活字版定名為「聚珍版」。除用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外,
還印了其他一些書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書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較多的書籍,以《耕織圖》、《南巡圖》等質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點,是民間印刷作坊的興盛,據統計最多時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廠兩處。在這些作坊中,也有專門從事書
籍裝訂和字畫裱裝者。

清代最通用的書籍裝幀形式是線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和包背裝等,都有使用。卷軸裝在清代多用於字畫的裝裱,其裝裱工藝十分精緻
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紙,畫芯四邊裱以素色彩綾,軸外裱以錦緞,軸頭用料則分為不同的檔次。經折裝除用於佛經及字帖外,也用於一般書籍,
宮廷印刷的《耕織圖》,《南巡圖》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裝幀採用經折裝,所不同的是開本約一尺見方,封皮用厚紙板裱以黃綾。康熙、雍正年
間刻印的《龍藏》,共720冊,全為經折裝,書皮裱以黃綾,10冊一函,規模巨大。蝴蝶裝在宮廷印刷的書籍中也有使用,我曾看到過一本清代
中期的蝴蝶裝書,用上等宣紙印刷,版邊留有較大空白,封皮用硬紙板裱以黃綾,並有前後環襯頁,一邊裱於封皮內側,裝幀平整,裁切跟齊,屬
於宮廷書籍裝幀之上品。包背裝在清代也有較多的使用,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一套共36315冊,為著名的寫本,共抄寫七部,共計
254205冊,全為包背裝。全書封皮用厚紙外裱綾衣,四庫分別用不同顏色,其經庫用綠綾,史庫用紅綾,子庫用藍綾,集庫用灰綾,最後分別用
木函裝書。線裝為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書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線裝書則力求「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
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紙面和市面兩種,封面多貼書簽,書本部較薄,一部書裝於函套。清代線裝書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張白頁,其後才是扉
頁,內容有書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點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書根字,寫有書名、卷次等。

從開本大小來看,清代則是多種多樣,政府出版物的開本都較大,民間出版物多為中小開本,有一種稱為夾帶本的,是歷代最小的開本,約相
當於今天的128開,字很小,但印刷裝訂都很精緻。

清代出現了一種連續性出版物,一種是《晉紳錄》,一種是《京報》,《晉紳錄》按季出版,內容為中央、地方官員的名錄,以紅紙為封皮,
稱為紅皮書。《京報》相當於今天的報紙,但也裝訂成冊,每期二三頁或六七頁不等,封皮有白紙,黃紙不等,封面蓋有紅色「京版」二字,有刻
版和木活字兩種,由於有時限性,印裝都十分粗糙。但作為連續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從18世紀初期開始,西方的印刷技術逐漸傳入我國,近代出版印刷業開始興起。隨著新型印刷技術的應用,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
變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冊頁裝及矩形開本等基本形式,則起源於我國的宋代,約公元14世紀,逐漸傳向西方。雖然在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有階
改進,但其基本形式,仍為中國古代所首創。

閱讀全文

與蝴蝶裝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