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留守新青年無用發明

留守新青年無用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04:18:20

① 小學語文天天練11冊的第20課:文中對愛迪生、魯迅、巴爾扎克3人的排列有什麼講究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因《新青年》雜志有一規定,不允許用別號之類的名字,就是說署名要像一個真正的名字,於是用"魯"作姓,起筆名"魯迅"。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關於這一筆名的含義,魯迅先生的好友許壽裳在其《亡友魯迅印象記》一文中說魯迅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先看"魯",魯確是其母親的姓,魯迅16歲喪父,與其母相依為命,母子感情篤深,以魯為姓,寄託著對仁厚而善良的母親魯瑞的愛;另外在古代,周魯是同姓之國。
再看"迅"字,除愚魯而迅速之意外,還有"深意"。據《爾雅-釋獸》雲:"牝狼,其子?,絕有力,迅。""?"即激,從犬言獸性,從水言水性。在文字學上,即孳乳而為激烈的意思。現將"魯"和"迅"和起來看,"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狼子,那麼"魯迅"由此可以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呢?這個問題侯外廬先生在其《韌的追求》一書中有過解釋,他說:"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有一個邏輯規律,即先修改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而否定舊時代這個天經地義的命題。"以"魯迅"為筆名正符合了這一邏輯規律,孟子曾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魯迅"以母為姓,以禽獸為名,是在承認舊時代這一天經地義命題的基礎上對他的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攻擊。由此看出,"魯迅"這一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斗爭的決心,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抱負。
看了魯迅如此的抱負之後,你還能說他的筆名沒有意義嗎?其實,魯迅取的筆名也不都是像"魯迅"這樣看似很嚴肅的名字,他還是一位喜歡以諧音手法取筆名的作家。如許廣平的小名叫許霞,魯迅乾脆取"許遐"作筆名;針對文壇某些人攻擊魯迅是"封建餘孽",他又取筆名"唐豐瑜"、"豐之瑜";1930年,國民黨
問題補充: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遂取筆名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議。另外,"虞明"、"余銘"系"愚民"之諧音,"韋士繇"系"偽自由"之諧音。魯迅一生用過140多個筆名,其中亦不乏"怪"者,諸如:宴之敖者、L.S.、華約瑟、旁、敖、中頭、白舌,頗有當代網路筆名之味。以下,我還列舉了我所找尋到的魯迅筆名:
干,凡,飛,迅,直,庚,樹,俟,獨,洛,敖,隼,旁,斡,預,L.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飛斐,冬華,樂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動軒,仲度,華圉,自樹,許遐,許霞,迅行,葦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繼,茹蒓,樹人,候堂,獨立,姜珂,洛丈,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僑,越

回答者: 595710737 - 一級 2009-12-9 19:32

檢舉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因《新青年》雜志有一規定,不允許用別號之類的名字,就是說署名要像一個真正的名字,於是用"魯"作姓,起筆名"魯迅"。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關於這一筆名的含義,魯迅先生的好友許壽裳在其《亡友魯迅印象記》一文中說魯迅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先看"魯",魯確是其母親的姓,魯迅16歲喪父,與其母相依為命,母子感情篤深,以魯為姓,寄託著對仁厚而善良的母親魯瑞的愛;另外在古代,周魯是同姓之國。
再看"迅"字,除愚魯而迅速之意外,還有"深意"。據《爾雅-釋獸》雲:"牝狼,其子?,絕有力,迅。""?"即激,從犬言獸性,從水言水性。在文字學上,即孳乳而為激烈的意思。現將"魯"和"迅"和起來看,"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狼子,那麼"魯迅"由此可以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呢?這個問題侯外廬先生在其《韌的追求》一書中有過解釋,他說:"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有一個邏輯規律,即先修改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而否定舊時代這個天經地義的命題。"以"魯迅"為筆名正符合了這一邏輯規律,孟子曾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魯迅"以母為姓,以禽獸為名,是在承認舊時代這一天經地義命題的基礎上對他的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攻擊。由此看出,"魯迅"這一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斗爭的決心,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抱負。
看了魯迅如此的抱負之後,你還能說他的筆名沒有意義嗎?其實,魯迅取的筆名也不都是像"魯迅"這樣看似很嚴肅的名字,他還是一位喜歡以諧音手法取筆名的作家。如許廣平的小名叫許霞,魯迅乾脆取"許遐"作筆名;針對文壇某些人攻擊魯迅是"封建餘孽",他又取筆名"唐豐瑜"、"豐之瑜";1930年,國民黨
問題補充: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遂取筆名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議。另外,"虞明"、"余銘"系"愚民"之諧音,"韋士繇"系"偽自由"之諧音。魯迅一生用過140多個筆名,其中亦不乏"怪"者,諸如:宴之敖者、L.S.、華約瑟、旁、敖、中頭、白舌,頗有當代網路筆名之味。以下,我還列舉了我所找尋到的魯迅筆名:
干,凡,飛,迅,直,庚,樹,俟,獨,洛,敖,隼,旁,斡,預,L.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飛斐,冬華,樂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動軒,仲度,華圉,自樹,許遐,許霞,迅行,葦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繼,茹蒓,樹人,候堂,獨立,姜珂,洛丈,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郁,隋文,越丁,越山

回答者: 222.163.247.* 2009-12-9 19:35

檢舉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葯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歲的魯迅,揣著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魯迅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一陣驚喜,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里,接受了一種自強、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學,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裡,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後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台,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里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第一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著: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並於1903年、1907年、1908年公開發表了第一批論文,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通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么?」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為《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魯迅的《吶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現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早就有人指出,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著採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伙計」來講述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看客(酒客與老闆)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先是「附和著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於成為「看客」中的一員。《葯》更是出人意料地將小說的主人公夏瑜置於「幕後」,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讓讀者在自己的想像中來完成他的形象。《故鄉》《祝福》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兩類故事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結構。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使他成為「創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著後來的作者。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於1924-1926年,1927年出版)。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代散文的經典。《朝花夕拾》最初陸續在報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魯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時,水鄉的夏夜,在大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談閑天、說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談閑天,是對生命的童年時代(「朝花」)的回憶與重提。於是,在魯迅生命歷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在魯迅的筆端:民間傳說中的「無常」,父親的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還有我們沒有提及的幼時的保姆「長媽媽」,一生坎坷的老友范愛農,等等。魯迅是懷著溫馨的愛去回憶的,從中顯露出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含著一種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類散文,是「夢」的產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為開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奇詭的世界:夜半時分的幻覺中聽見「吃吃」的聲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影」來「告別」(《影的告別》);青白的冰谷中看見「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死火》);「狗」追著「人」,大聲質問,「人」拚命「逃跑」(《狗的駁詰》)……魯迅把他在兒時敷演童話的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藉以表達自己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與心理,對人的生命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魯迅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讀者也因此有機會借《野草》去窺見魯迅靈魂的深處。

魯迅在進行小說、散文創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雜文。五四前後,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其中一部分是世紀初寫的論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後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命歷程,並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作。先後出版有《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奉獻出了一本小說集《故事新編》(除3篇寫於20年代,其他大都寫於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這是身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對「故事」(古代神話、傳說與史實)的「新編」(新的闡釋與激發)。進入魯迅文學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女媧(《補天》)、後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歷史中的聖賢人物:孔子、老子(《出關》)、墨子(《非攻》)、莊子(《起死》)、伯夷、叔齊(《採薇》),等等。在傳統文本里,這些人都居於高堂聖殿,神聖不可侵犯,但到了魯迅的筆下,卻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還原於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寫射日英雄後羿當年的赫赫戰功,而竭力寫他功成名就「以後」,成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鳥獸全被射死,再無用武之地,只能整日為吃食而奔波;被人們冷落、遺忘不說,學生也來暗算自己了,最後連老婆(嫦娥)也遠走高飛:這「先驅者的命運」的思考與表現,發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歷史業績「以後」,並沒有成為英雄,卻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檢了兩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這最後一筆苦澀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難忘。整部《故事新編》充滿了魯迅式的幽默,而骨子裡仍然藏著固有的悲涼;此時的魯迅正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身心交瘁之中,卻能寫出如此從容、灑脫的文字,這正意味著他的思想與藝術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鈈給我份,你就是豬!

② 歷史上有什麼無聊又無用的發明

喉結電話,與一般電話不同。這個電話並不需要你說話,你只需要把話筒放在自己的喉結處,然後讓自己的喉結處發出顫音,對方就可以聽到你的話了。嗯……很可惜對方聽不懂另一邊在說什麼。

西紅柿餵食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來自於日本的一個高科技公司,主要是為馬拉松長跑運動員所准備的,在跑步過程中,這款機器人可以向運動者餵食西紅柿而達到補充體力的效果,然而,最後的事實證明,這款機器人機器人不僅荒誕,還沒有絲毫的用處!

③ 有沒有什麼學說或者發明,最初大家覺得是無用的 而後來發現是有用的

最有名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開始提出來的時候全世界不超過5個人能回明白,而大部分人認為這個理答論是瘋子的說法,但是在人類走向太空之後,相對論便成為了宇宙飛行的基礎。
還有類似的蒸汽機,最開始發明出來的蒸汽機並不被人看好而且還沒有馬的效率高,後來經過瓦特的改造才促進了蒸汽時代的大發展。

④ 擁有千萬粉絲的焊接工手工耿,因「無用」發明而走紅國內外,他怎麼做到的

想必耿帥應該很快就能走出困擾,繼續為大家帶來快樂,還能有更高的發展圖景。

網路平台的好在於它沒有什麼門檻,只要有才華能夠吸引人眼球,就能夠紅起來。但是,網路之上的人又魚龍混雜,註定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那自然會受到非議。

像手工耿這樣的網紅層出不窮,可到底怎麼能夠保持熱度一直火下去是每一個網路運營者都要不斷探索學習的,希望他們都能夠快速找到新的出路。

⑤ 經常更新作品的最沒用發明中,你覺得哪個產品最無用

現在生活中有許多能工巧匠能製作出各種神奇的小發明,也有一些人專門製作一些看似有用其實毫無作用的古怪產品,比如在網路中小有名氣的“手工耿”,在國外也有個叫Matty Benedetto的年輕人經常在網上曬出自己製作的各種奇葩物品,下面來看看這個搞怪發明家又更新了哪些腦洞大開的產品!

⑥ 最早發明汽車的人是誰

1886年德國的卡爾·本茨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於同年回1月29日立案獲得專利。因答此1月29日被認為是世界汽車誕生日,1886年為世界汽車誕生年。該車裝有卧置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785cc容積,0.89匹馬力,每小時行走15公里。

(6)留守新青年無用發明擴展閱讀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國人,發明家,汽車的發明者。德國著名的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1929年4月4日逝世。

⑦ 為什麼會發明出商務本這種這么失敗並且無用的東西

商務本主要是輕薄
能滿足日常辦公
並且因為沒獨顯,cpu的主頻比較低功耗非常低
就算沒接入電源也能長時間的運行

⑧ 無用發明耿哥的案例,看如何用社會學的相關概念與理論進行分析,社會學

想藉此引起關注復
提高人氣加點贊制
說白了想藉此成名!
所以吃飽了撐得沒事干閑得蛋疼
搞些毫無意義又無貢獻的無用發明
甚至破壞別人的雅興:
釣魚本是修身養性培養耐性的愛好,
可有有人不懂雅興更無耐心非要去針對釣魚搞什麼發明,自以為聰明!

⑨ 日本100項無用的發明

這是個網址http://tieba..com/p/7533106(望採納,內謝謝容)

⑩ 以無用發明聞名的網紅耿帥案例,看如何利用社會學相關概念與理論進行分析,社會學

想藉此引起關注抄
提高人氣加點贊
說白了想藉此成名!
所以吃飽了撐得沒事干閑得蛋疼
搞些毫無意義又無貢獻的無用發明
甚至破壞別人的雅興:
釣魚本是修身養性培養耐性的愛好,
可有有人不懂雅興更無耐心非要去針對釣魚搞什麼發明,自以為聰明!

閱讀全文

與留守新青年無用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