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朝與明清時期的耕作技術
一、宋朝時期的耕作技術
1、塘浦圩田系統。古代太湖地區勞動人民在淺水沼澤,或河湖灘地取土築堤圍墾闢田,築堤取土之處,必然出現溝洫。
2、農具的使用。宋代發明了踏犁和犁刀用於平整耕地。
3、修築海塘以防禦洪水災害。
4、灌溉方面,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帶開鑿成列的豎井。
5、收獲農具。金屬出現後,則有青銅和鐵制的銍和鐮,用於割取穀物穗子及藁稈等農作物。
二、明清朝的耕作技術
1、水利灌溉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風力水車。
2、耕作技術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風力水車。
3、農作物種類玉米和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明代蠶桑和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4、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增強,並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
5、徐光啟《農政全書》風力水車。
B. 最早的農具是誰發明的
農具是古人發明,不是專人的發明的專利,至今也無法考證.
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介紹幾種主要的農具:
1.漢唐以來的耕犁
我國很早就發明了耒耜,用耒耜來翻整土地,播種莊稼,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耒耜發展成犁.不過在戰國時期以前,人們使用的只是石制、木製、骨制和少量的銅制整地工具.後來由於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戰國時期便出現了鐵制的耕犁,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漢代的播種機——三腳耬
我國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頭牛拉著,一人牽牛,一人扶耬,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
3.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龍骨車,古書上都叫翻車,據《後漢書》記載,這一灌溉機械是東漢末年發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轉動輪軸灌水,後來由於輪軸的發展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發明了以畜力、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的龍骨水車,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有下列幾種.
C. 農具的起源及發展史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D. 灌溉工具 明清時期出現了
防洪治水:
1)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統一治理江河,發展灌溉創造了條件。此時期的水文化為適應自然、滿足人口增加及安居樂業的需求,對江河堤防實行「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關中的鄭白渠、成國渠,以及為開拓嶺南修建的靈渠,使湘漓通航。自漢代起,為鞏固國防,在西北屯邊墾殖,開發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寧夏的河套地區和甘肅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時期
隋煬帝修通了南北大運河。特別是唐朝,國泰民安,長江流域大規模開墾荒地,修築圩垸,以及荊江和漢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並已有提水灌溉,灌溉面積大為擴大,作物單產和總產大大提高。公元1069年,宋神宗時期,支持王安石變法,水文化出現了《農田利害條約》法令,設立了農田水利官,「四方爭言水利,古陂廢堰,悉務復興」。北宋徽宗,提倡圍湖造田。南宋時期,珠江口大規模修堤圍墾,太湖、浙東建設海塘,以及著名於後世的蘇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唐詩、宋詞,人文傳記和小說興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詩詞和書法家都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有關水利方面的文筆墨跡。此時期的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
(3)元明清時期
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全國人口已達4.1億,耕地面積達0.73億hm2,復種指數達110%,這些均得益於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發展。如元代屯田,不僅在西北,而且還擴展到東北和西南邊疆。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更把荊江大堤連成整體,又修築武漢市堤、黃廣大堤,以及安徽同馬大堤和無為大堤,康熙和雍正年間,又撥專款修築湖廣堤圍,修堤圍墾極盛,即「湖廣熟,天下足」。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名著中,都有很多有關水的精彩描述。水文化充分反映了封建盛世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農田灌溉: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E. 農具是誰發明的
農具是古人發明,不是專人的發明的專利,至今也無法考證.
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介紹幾種主要的農具:
1.漢唐以來的耕犁
我國很早就發明了耒耜,用耒耜來翻整土地,播種莊稼,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耒耜發展成犁。不過在戰國時期以前,人們使用的只是石制、木製、骨制和少量的銅制整地工具。後來由於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戰國時期便出現了鐵制的耕犁,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漢代的播種機——三腳耬
我國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頭牛拉著,一人牽牛,一人扶耬,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
3.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龍骨車,古書上都叫翻車,據《後漢書》記載,這一灌溉機械是東漢末年發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轉動輪軸灌水,後來由於輪軸的發展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發明了以畜力、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的龍骨水車,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有下列幾種。
4.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水碓和水磨
穀物收獲脫粒以後,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國古代在糧食加工方面發明了不少機械,如磨、碾、碓、扇車、羅等,後來又發明了用水力做動力的水碓和水磨,這些機械效率高,應用廣,是農業機械方面的重要發明。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機械,在西漢末年就出現了,漢代桓譚(約前23—後50)的《桓子新論》里有關於水碓的記載。
F. 農具發明是怎樣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內展,為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容生產率,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在時間上也比較早。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不同的環境、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朝歷代農具都有所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
G. 我國歷朝歷代為什麼會發明農具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版發展,為權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在時間上也多是比較早的。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不同的環境、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
H. 根據民清時期農業的發展表現,概括當時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國農業地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30.87萬個,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8萬億元、凈利潤4667.8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3%、14.11%。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明顯增加,經營效益穩步提升。
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包括: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此外,根據中國各地情況不同,產業化必然會出現發展水平、組織形式、產業種類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農業產業化需要從宏觀上進一步把控和引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
I. 古代農具的發明有怎樣的歷史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專展,為了增加產屬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在時間上也多是比較早的。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不同的環境、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
古代農具
J. 原始時期到明清時期的生產工具
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