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科技的小發明
收起怎樣製作指南針
我國古代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發明了指南針,指南針始終指著南北方向,可以幫助人們弄清方向。指南針並不神秘,孩子可以學做簡易的指南針,嘗嘗科學實驗的樂趣。下面我來學習怎樣製作指南針:
所需材料:磁鐵一塊,大縫衣針一根,銅撳鈕凸面一片,大頭針一根,軟木塞(或泡沫塑料)一塊,尖嘴鉗。
製作方法:
1.先指導孩子把縫衣針在磁鐵的一頭(一極),朝同一方向連續磨幾次。幫助孩子用尖嘴鉗把撳鈕的凸面壓彎,成拱形,使撳鈕上的兩個小孔基本成一條直線。然後讓孩子把在磁鐵上磨過的有磁性的針,穿過相對的兩個小孔,注意針的兩端平衡。
2.再用大頭針穿過軟木塞的中心,使大頭針大頭在下,尖頭在上,把它作為底座。把上面穿有磁針的撳鈕的凸頭套蓋在大頭針的頂端,這時指針轉動,然後穩定地指著南北兩極,根據太陽和家庭房屋的方向,指導孩子區分南、北方向,這樣簡易的指南針就製成了。
滿意請採納。
B. 被壓彎千年的青銅劍,拿出來之後劍身立馬彈直是為啥
說到秦始皇陵,大家能想到的應該就只有兵馬俑吧。不是我小看大家,而是因為兵馬俑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大到足以蓋住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其他寶物,以至於談到秦始皇陵,民眾的心裡就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出兵馬俑。但是,今天我們不說兵馬俑,我們來聊一聊兵馬俑坑中的另一件寶物。
結語
還記得近日倒塌的那座塔,完工不到兩年,竟然塌了,而旁邊那座古人修建的塔,矗立百餘年,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無論是青銅劍上的防腐技術,還是屹立不倒的百年古塔,無不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機敏。處於當代科技發達的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掌握了如此發達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否應該做出一些同樣驚艷的“作品”呢?
C. 國內有做拉壓彎變形測量的那種三維光學應變測量設備的嗎
基於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演算法,新拓三維開發了XTOM-MATRIX藍光三維掃描儀、XTDIC三維全場應變測量系統、Tube Qualify三維光學彎管檢測系統等一系列三維光學測量檢測產品。它們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研究機構、高校及企業的科研、生產製造和在線檢測中,涉及消費電子、航天航空,汽車,重型機械,醫療等行業和機械、材料、力學、土木工程等10多個學科領域。
D. 有一句名言,是關於創意的,求原話!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book/2011-08/25/content_13192204.htm
我找了半天,好像沒有版啊!權
E. 仿生學家通過刺蝟發明了什麼
仿生學家通過刺蝟發明了刺蝟輪胎。
輪胎被釘爆胎?俄羅斯大叔以毒攻毒,設計「刺蝟」輪胎!
首先,丈量輪輞的直徑和厚度,根據這個尺寸,切割出一塊大小合適的金屬板。再利用電焊技術,將金屬板包裹在輪輞外側,固定好,接下來,就可以安裝鐵釘了。將釘帽融化,固定到金屬板上,一排一排地安裝。沒過多久,釘子輪胎就成型了,看上去真有點像刺蝟啊。
F. 秦始皇兵馬俑中青銅劍被幾噸重的大石條壓彎了兩千多年為何挖起時沒有一點彎曲
這是假新聞,中國喜歡看熱鬧,不喜歡真相
G. 誰創新、發明的摩托車壓彎技術
發明摩托車拐彎的技術這個是很早以前就換名了
H. 6228482299136029572任濤這個人是個騙子怎麼查到他的資料呢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見路邊上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很多小朋友都爭著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樹長在路邊卻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來(一嘗),才相信的確是這樣的。 1如果李子不是苦的,那麼早就被人摘光了,既然沒人去摘,那就是苦的 2要我們學會留心觀察,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推斷出內在的聯系 看事物不能只看錶面,要認真分晰,思考,才不會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竹林七賢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 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I. 秦始皇陵出土青銅劍為何千年不腐,被壓彎後還能自動恢復原形
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青銅劍,歷經千年不腐,在科學家的測量劍身採用了一種名為鉻鹽氧化的技
術,而這項技術德國在1937年發現,美國於1950年發現並申請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