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醫發明是誰

中醫發明是誰

發布時間:2021-08-03 03:18:38

⑴ 古代誰發明的中醫是外星人發明的嗎

中醫是中華從醫人員共同探索出來的結果,不是一人所能做得了事情

⑵ 中葯是誰發明的

中葯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衣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葯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葯物陸續輸入,葯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葯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這部本草載葯844種,並附有葯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中國葯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葯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上所述是中國古代葯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葯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葯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葯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明代的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葯1892種,附方11000多個。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的葯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他改繪葯圖,訂正錯誤,並按葯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每葯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葯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中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采葯,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葯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葯物品種和葯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葯716種。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蘭茂)、專記外來葯物的《海葯本草》(唐。李殉)。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葯物鑒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黃)、側重葯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葯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葯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人民關於葯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干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葯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葯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葯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葯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葯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葯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⑶ 中醫是誰發明的


跗: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一書中,曾提到:
「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針石橋引,案機毒熨,一撥見病之應。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

⑷ 誰發明的中醫

中醫是歷代勞動大在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由其中一些一些優秀者整理並豐富、理論化得來的,最早的創始人應該是神農氏,神農氏冒死嘗遍百草,發現各種草葯的用途,另外,軒轅黃帝、上古名醫扁鵲、春秋時期的秦越人(世稱扁鵲)三國的華陀,都為中醫作出了巨大貢獻

⑸ 中華醫學發明人是誰

中醫是歷代勞動大在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由其中一些一些優秀者整理並豐富、理內論化得來的,最早的創始容人應該是神農氏,神農氏冒死嘗遍百草,發現各種草葯的用途,另外,軒轅黃帝、上古名醫扁鵲、春秋時期的秦越人(世稱扁鵲)三國的華陀,都為中醫作出了巨大貢獻

望採納!!!網上找到的,參考:http://..com/link?url=ZwKWI7WZ46cUr5yytseuBBDU_Vk9VFGv1WJotfWiKBmX-_

⑹ 中醫是哪國發明的

你好 中醫是中國發明的

⑺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7)中醫發明是誰擴展閱讀: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⑻ 中醫創始人是誰

是張仲景 !因為初一課本里有!在92頁上!

張仲景,字璣,東漢著名醫學家。約生於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
張仲景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醫學有極大興趣,從史書中受到古代名醫扁鵲的影響和啟發,又曾拜同鄉著名中醫張伯祖為師,對於當時那種追逐權勢名利、不精究醫葯方術的士人極為憤慨,認為有病求助於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陽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於傷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對這種情景,張仲景毅然辭官業醫,對傷寒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細心的研究。他從前人留下的醫學著作中,繼承了辯證論治的規律知識,又收集了民間的葯方和治療方法,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加以總結提高,一方面為人治病,一方面從事著述,寫出了《傷寒雜病論》。此書經後人整理校勘,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和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在《傷寒論》的各篇中,六經病的不同癥候,又貫穿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即所謂八綱)的基本內容。

《金匱要略》是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專書。共計25篇,全書包括了40多種疾病的診治。除了《傷寒論》和《金匿要略》外,張仲景還寫了很多著作,如《評病要方》、《五藏論》、《口齒論》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東晉咸和年間起,張仲景被稱為「醫聖」。他所創造的「六經」分證、中醫診斷病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和辯證施治的原則,為祖國中醫學奠定了基礎。
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贊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採眾方」,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葯。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葯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葯,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葯專業,很重視臨床實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麼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嘆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陷於少室山(《得漢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 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葯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葯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葯制葯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葯公司出品的中成葯(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佔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⑼ 中醫中葯是誰發明的啊

其實 嚴謹點來說 根本不是人類所發明的 中醫理論到現代人們還摸不透 實在想不出在遠版古時代就已經有權這種理論了 而且這種 理論與解剖學和西醫格格不入 說神農氏的都是說他嘗百草 假設 一個健康的人 讓他嘗百草各種植物 他能得出什麼結論?只能說哪個好吃 哪個不好吃 哪個有毒 而且運氣不好死的也很快 如果神農在生病時候嘗各百草 那有兩種可能 死的更快點和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治好了 但是只能證明這種植物對一種疾病有效 所以 神農嘗 百草 如果是真的 只能說明神農並不是人 而是一台檢測儀器!

閱讀全文

與中醫發明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