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秤

發明秤

發布時間:2021-08-03 01:43:12

『壹』 古代為什麼把秤坨稱為權

「權」的本意是認知性的,通過某種方法和工具,來發現和掌握客觀對象的重量。後來,「權」引申出另外一個意思——權力,但也保留著通過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找到正確的信息,獲得正確認知的意思。

權,還有一種意思就是「變通」,這也與「稱」有關。當你用秤,來稱量物體重量的時候,秤砣的位置就需要不停地調整,一會兒要向左,一會兒又要向右,直到最後找到秤桿上恰到好處的准心,也就得到了正確的重量。

(1)發明秤擴展閱讀:

古人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共16顆星比作16兩,商人賣東西,要講究商德,不能缺斤短兩;如果耍手腕,剋扣一兩就減福,剋扣二兩就損祿,剋扣三兩就折壽。

在秤桿上嵌這16顆星時,其星的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能昧良心(黑心)。由此可見古人在發明秤時所費的苦心。這些秤星時時刻刻在告誡生意人:買賣要公平,不能缺斤短兩,否則就是在傷害你自己。

『貳』 誰的發明稱為20世紀

方便麵一這個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在2003年全世界的產量竟達到632.5億包其中中國277億包,印尼112億包,日本54億包,韓國36億包美國37.8億包,全年產值己達140億美元.方便麵的發明者是日本人安藤百福。

『叄』 遠古時代沒有發明秤的時候人們是用什麼來估計重量

不用稱,就用天平。
還有,可以參見曹沖稱象的故事。

『肆』 磅秤的磅秤簡介

由法國人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 發明
磅秤,又稱電子磅秤,是地磅、汽車衡的別名。是用於糧食加工行業,廠礦等大宗貨物計量的主要稱重設備。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還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種懸掛式的雙盤秤來稱麥子。這種秤有兩個秤盤,分別懸掛在秤梁的兩端。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
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游牧部傳入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在許多拉丁語作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種秤的記載。羅馬秤兩臂不等,稱物端的秤臂較短,且長度固定不變。在稱量重物時,移動秤桿另一端的秤錘(這樣就改變了該端秤臂的長度),直到秤桿達到水平狀態時為止。使用這種秤可以稱量比秤錘重得多的物體。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桿,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桿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直到現在,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秤的種類
秤的種類有很多,可分為針秤、勾秤、厘戥、分金戥、盤秤等等。針秤通常有勾,用來勾東西,它之所以叫針秤是因為秤上有一指針來作為平衡指標,若當砣與所秤的東西平衡時,指針就會指正中間,故得其名。
秤根據人們的要求和需要分的很詳細,基本可分為機械秤和電子秤。

『伍』 發明名稱

指南針,火葯,造紙

『陸』 從古至今人們是什麼稱重量的

衡器(weighing machine),是計量器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稱計量為'度量衡'。所謂度,是指用尺(如古時的骨尺、牙尺及以後漸次問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鋼尺等)測量物體的長短;所謂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時的合、升、斗、斛及以後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測量物體的體積;所謂衡,則是指測量物體重量。 衡,應始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當時出現了物品交換,但計量方法則是靠眼看手摸;而作為計量重量的器具 --衡器,在我國最早出現於夏朝;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桿原理,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計量標准不一,較為混亂,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公元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標准;宋朝時期出現了准確度達到1厘(40mg)的戥秤,標志著當時的衡器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約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圖1 )。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桿一端(圖中右端)的盤(鉤)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圖中左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並可從左端物體的個數推定右端被測物的質量。
中國的度量衡制始於公元前2500年的「黃鍾」律。據記載,「度本於黃鍾之長,量本於黃鍾之侖,權衡本於黃鍾之重」。黃鍾器已失傳。夏代,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權相當於砝碼,衡指杠桿。杠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桿的兩端各懸有掛鉤,一邊掛被稱物,一邊掛權。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權的重量逐一遞增,以稱不同重量。漢代出現木質桿秤,此後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18世紀,蘇格蘭化學家J.布萊克首次將刀子、刀承應用在天平上,從而製得精確的稱重器具。1831年,美國人T.費爾班克斯發明台秤,綜合了不等臂桿秤和天平的優點,使各種機械式衡器趨於完善。20世紀中葉出現了簡單的電子衡器,使衡器跨入電子時代。微處理機與稱重感測器的結合引起了稱重領域的變革,此後,微處理機在稱重尤其是在動態稱重方面的應用愈來愈廣,已基本取代原來結構復雜的計算系統。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得稱重與過程式控制制等功能可以合並到同一電子單元中。20世紀80年代,電子衡器已遍及從微量稱重到大型專業稱重的各個領域,衡器產品已發展到上千個規格品種,靜態准確度一般都在0.1%以上,動態准確度一般在1%~0.2%。
中國約有250個衡器製造廠,能成批生產大型專用衡器19類、150多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機械式衡器生產具有相當規模,電子衡器已形成年產幾萬台的能力。

『柒』 有誰聽說過我們老祖先發明秤的時候是按照什麼發明的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我們老祖先發明稱 《注》(十六兩秤)是按照北斗六星,南斗七星還有,福祿壽三星來衡量人心的

『捌』 為什麼古代的秤,一斤十六兩

說法一:

古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十六兩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倘若短斤少兩,少1兩叫「損福」,少2兩叫「傷祿」,少3兩叫「折壽」。

說法二:

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准,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准,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是為了讓其具有「四時乘四方」的含義。

說法三:

秤的等份法則:對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折,對折,再對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制的秤就誕生了。

(8)發明秤擴展閱讀:

桿秤上的秤星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桿上的第一顆星又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秤錘與秤鉤成平衡時秤錘的懸點。做桿秤的關鍵是能選準定盤星,只要確定好定盤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們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准繩。

桿秤上手提的那個繩紐,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人在秤東西時要明察秋毫,決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來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

『玖』 四大發明名稱和發明者

1.造紙術—蔡倫發明的 2.指南針—我國的勞動人民和沈括、陳元靚、陶弘景發明的 3.火葯—馬鈞(三國)發明的 4.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的

閱讀全文

與發明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