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礦藏

創造礦藏

發布時間:2021-08-03 00:10:02

『壹』 礦產資源的特點

礦產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我國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於礦產資源。如前所述,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大國之一。新中國建立以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煤炭、水泥、鋼、硫、鐵礦、10種有色金屬以及原油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至第五位。我國已成為世界少數幾個礦業大國之一,礦業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以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中國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中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礦山後備資源不足或枯竭,未來資源形勢十分嚴峻。2000年,不少礦山,特別是東部地區的一些礦山的生產能力大量消失,鐵、煤、銅、金等重要礦產生產能力消失10%~70%。到2010年,45種礦產已探明有半數以上不能保證建設的需要,資源形勢日趨嚴峻。特別是一些能源基礎性礦產、大宗支柱型礦產不能滿足需要,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帶來重大制約。到2020年後,45種礦產中大多數礦產將不能保證需要。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低,浪費大。據對全國719個國有坑采礦山的調查,有56%的礦山回採率低於設計要求。全國礦產開發綜合回收率僅為30%~50%,全國金屬礦山礦井開採回採率平均為50%,國有煤礦礦井回採率僅50%,鄉鎮煤礦10%~30%,一些個體煤礦回採率在10%以下,資源總回收率為30%。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據對1845個礦山的調查,全國50%的礦山有益伴生綜合回收率不到25%。二次資源利用率低。我國廢鋁回收只佔全國鋁產量的1.12%,鋅不到6%,鐵只有15%,工業用水循環使用率僅40%。國民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強度過大,單位資源的效益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52~1988年,我國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為8.6倍,而同期能源消耗增長了16倍,生鐵增長26.3倍。
(3)礦產資源開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嚴重。據統計,我國因礦產採掘產生的廢棄物每年約為6億噸。由於固體廢棄物亂堆濫放,造成壓占、采空塌陷等損壞土地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現每年仍以0.025萬平方千米速度發展。礦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尾礦及廢氣、煙塵的排泄,造成了水體和大氣的嚴重污染。我國火電廠中小型發電機組發電煤耗高出發達國家約30%,大量中小型水泥廠的水泥排塵量在3千克/噸水平。目前全國工業固體廢物歷年積存量超過60億噸,而其綜合利用率僅40%,處理率低,嚴重地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體。
(4)礦產資源尚未形成強有力的有效的統一的政府和社會管理。資源無償使用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扭轉,尚未建立礦權的流轉制度,缺乏完善的資源核算制度和資源價值管理,資源的消耗補償尚未形成合理機制。

『貳』 礦產開發條件

安多、班戈縣一帶處於青藏鐵路大動脈和青藏公路兩側,交通條件十分優越。本區也是西藏的經濟發達地區,基礎設施良好,具有開發礦產資源的基本條件。

交通運輸。本區交通網路初步完備。目前那曲擁有西寧—拉薩、那曲—昌都、那曲—阿里3條主要交通干線及通往各縣(區)、鄉相連的簡易公路。公路通車里程達1萬多km,客運、貨遠吞達量不斷增長。本區主要的礦產資源基本位於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沿線,或位於線路的輻射范圍之內,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由於上述礦產資源富集區,基本上屬於經濟落後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也可以為縮小西藏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做出貢獻。青藏鐵路開通給本區礦業經濟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加大本區礦產資源勘探力度,綜合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要求,理清本區礦產發展思路,有選擇、高起點地合理開發本區優勢礦產資源,有望形成本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水、電、能源條件。本區屬青藏高原丘陵地形,境內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極為豐富,是長江、怒江的發源地。那曲境內匯入這兩條江的支流各達20多條,主要河流有那曲河、貢曲河、莫曲河、菜油河和勞曲河等,均屬那曲河的重要支流。較大的湖泊有達孜錯、錯鄂、乃日崩錯、錯木如錯和夯錯等,除了乃日崩錯是鹹水湖之外,其餘均為淡水湖,水資源豐富。

本區豐富的水力、地熱、太陽能、風能資源得到較合理利用。據西藏自治區政府網介紹(http://www.tibetinfor.com),改革開放20年來,共建成各類電站13座,裝機容量達19865kW,發電量是1978年的530倍。本區的水力、地熱、石油、煤、太陽能、風能等各種資源都十分豐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比如、巴青、索縣、申扎、聶榮等縣已建立起了水力發電站。本區的地熱資源也極為豐富,噴出地面的地熱點有200多處。目前地熱開發已進入試驗利用階段,由聯合國援助的那曲1000kW的雙循環地熱電站,於1993年試運行成功。

西藏自治區的煤礦點大多分布在藏北的土門格拉及昌都地區。在那曲地區已探明四處煤礦區,土門格拉煤礦在20世紀70年代曾進行過開采,後因煤質不佳、自然條件惡劣而停止。

那曲是季節性大風地帶,風能資源也極為豐富。從1982年起,先後從內地引進小型風力發電機300多台,試用於那曲縣德吉鄉、雙湖辦事處等地示範,地區科委也建立了風能試驗站,風能的開發利用正在進一步推進中。

通信設施。隨著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的建設,本區郵電通信事業迅猛發展。全地區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化,長途電話進了全國直撥網。已開通全球通數字行動電話、傳真等業務。

『叄』 什麼是礦產資源

礦物資源,又名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賦存於地殼內部或地表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

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四類: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2種;水氣礦產6種,共有168種礦種。

(3)創造礦藏擴展閱讀:

礦物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它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實行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安全生產、境外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煤炭工業發展等方面,保護礦區生態環境,防止礦山壽命終結時淪為荒蕪不毛之地。

『肆』 為什麼說」擁有青春,就好比擁有豐富的礦藏」

因為青春擁有無限可能 青春擁有無限精力 它讓青少年擁有熱血 讓青少年擁有堅韌 讓青少年懂得創造 讓青少年去拼去闖 所以擁有青春就好比擁有豐富的礦藏

『伍』 資源什麼什麼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陸』 中國的礦產有哪些

中國礦產資源概貌

中國是世界上疆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種齊全配套、資源總量豐富的國家,是具有自己資源特色的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一、 礦產成礦地質背景條件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依據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和能量、物質來源的不同,一般將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即成礦作用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與疊生成礦作用。內生成礦作用是指由地球內部熱能的影響導致礦床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外生成礦作用是指在太陽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應力導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氣圈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地殼表層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變質成礦作用是指由於地質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經過深埋或其他熱動力事件,使已由內生成礦作用和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或含礦岩石的礦物組合、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以及結構構造發生改變而形成另一類性質不同、質量不同礦床的地質作用。疊生成礦作用是一種復合成礦作用,是指因多種成礦作用復合疊加而形成礦床的一種地質作用。這四種不同的成礦作用形成四類不同的礦床,即內生礦床、外生礦床和疊生礦床。一個地區范圍內礦產能否形成、形成多少與優劣均與該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
一個國家礦產資源的豐度,除地質條件外,與可供儲礦的疆域空間條件直接有關。在同等有利成礦的地質條件下,疆域越是遼闊,礦產資源就越豐富。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遼闊,沃野千里,山川縱橫,景色秀麗,湖沼盆地星羅其布,地貌極為雄偉壯觀。西部多高山峻嶺,東部多丘陵、平原。這廣袤無垠的大地和復雜多樣的地質地貌為儲存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各斷代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布;從太古宙到新生代這30多億年的時間里,中國大地經歷了多期廣泛而又劇烈的岩漿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岩漿岩,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中國是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地殼運動和構造演化的產物。按板塊構造的觀點來看,中國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項鏈,南與印度板塊相接。中國大陸正是處在這幾大板塊的接壤地區,並受幾種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影響,因此為形成多樣性的礦產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構造條件。正是由於以上諸種因素,才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二、 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簡況
新中國成例50年來,開展了大規模礦產地質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1、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
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范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我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聯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系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道,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占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占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佔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近年我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我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2、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3、 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三、中國礦業資源的主要特點
我國礦產資源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劣並存的基本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2、礦產品種齊全配套,資源風度不一;3、礦產質量貧富不均,貧礦多,富礦少;4、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5、共生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床少。

『柒』 礦業權及其創造的價值

礦業權價值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由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創造的,不含在礦產資源凈價值之內,而是在凈價值基礎上的增值。它的所有權遵從「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礦產資源大多數埋藏在地下,具有隱蔽性,不經過勘查就不能顯現,不經過開采就不能被利用。這個特點決定了礦產資源的所有者不能像土地資源那樣直接處置自己的資產,而是必須藉助勘查和開發,這就產生了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也稱礦產資源的使用權。礦業權可以由礦產資源的所有者自己行使,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就是這樣做的;也可以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是這樣做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也實行了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1.礦業權的內涵及權利、義務

礦業權,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法享有的、在一定的區域和期限內進行礦產資源勘查或開采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權利。包括探礦權、采礦權。

探礦權,是指探礦權人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它是空間資源專項(找礦)使用權。

采礦權,是指采礦權人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開採的礦產品的權利。

礦業權人依法對其礦業權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以探礦權為例,享有的權利如下:

(1)按照勘查許可證規定的區域、期限、工作對象進行勘查;

(2)在勘查作業區及相鄰區域架設供電、供水、通訊管線和在勘查作業區及相鄰區域通行;

(3)根據工程需要臨時使用土地;

(4)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新發現礦產資源的探礦權;

(5)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

(6)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給他人,獲得收益;

(7)自行銷售勘查過程中按照批準的工程設計施工而回收的礦產品,但是國務院規定由指定單位統一收購的礦產品除外;

(8)要求有關部門維護正常的勘查秩序,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權利。探礦權人行使上述權利時,如果佔用土地、破壞原有設施需議價賠償。

同時應當履行如下義務:

(1)在規定的期限內施工,並完成勘查年度最低投入;

(2)及時向勘查項目所在地縣級地礦主管部門和原頒發勘查許可證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報告開工等情況;

(3)不得擅自進行采礦活動;

(4)在查明主要礦種的同時,對共、伴生礦產資源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

(5)按國務院有關規定匯交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

(6)執行有關法律、法規關於勞動安全、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規定;

(7)勘查作業完畢,及時封、填探礦作業遺留的井、硐,或者採取其他

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2.礦業權的價值

礦業權的行使,在經濟行為上是礦業權人的一項投資活動,首先需要籌集資本;有了資本,再以此為信用基礎進行融資,形成足夠的企業資金;然後用這些資金購買探礦所需要的設備、設施、原材料,招聘員工,開展礦產勘查活動;最終取得了預期的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地質成果。這些成果通過出售轉化成貨幣,或者通過自己使用得到成本補償。至此完成了一個由貨幣資金到儲備資金,再到生產資金、銷售收入,又回到貨幣資金的大循環。具體運作如圖1-1所示。

從圖1-1可以看出:

(1)這個礦業權,是通過礦業權人投資,並消耗大量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創造的,形成了它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礦業權價值。但是,這個價值又是依附於原有礦產資源之上的,是天然形成的礦產資源凈價值基礎上的增值,它的物質內容仍然是礦產資源。

(2)在礦業權創造價值中,作為礦業權生產的要素,即資本、勞動和資金,要分別得到回報。資金方面,如果是銀行貸款,已經支付了利息;勞動(技術勞務)方面,已經按事先約定,支付了工資及相應的福利。這兩種要素的回報,在礦業權獲得貨幣收入之前已經實現,只有資本的回報尚未實現。這個回報是礦業權收入減去實際成本的所得。這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贏利或者虧損。不論出現哪種情況,都要由投資者承擔。

圖1-1 礦業權資本循環過程示意圖

『捌』  礦產資源法

一、礦產資源法的立法背景和宗旨

(一)立法背景

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中積累的舊矛盾和出現的新問題日漸增多,迫切需要立法,礦產資源法在這一背景下開始孕育。當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勘查、開發管理體制不合理,造成了礦產資源和勘查、開發資金的巨大浪費;二是開采過程中礦產資源損失浪費現象嚴重;三是多種經濟成分辦礦和鄉鎮礦業的迅速發展,爭奪資源、礦業秩序混亂的現象十分突出;四是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不尊重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上述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的速度和效益,損害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迫切需要國家通過制定法律加以調整和解決。197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國家經委領導下,由地質部牽頭,有關部門參加開始起草礦產資源法。起草辦公室總結了我國30年來有關礦產資源工作的經驗教訓,研究了已有的法規、規章,參考了十幾個國家的礦業法規,充分考慮了當時礦業經濟發展和管理體制的狀況,廣泛地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8年易稿15次,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986年3月19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於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調整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這部法律的誕生,在立法上填補了我國礦業法律的空白,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長期無法可依的歷史,為把地礦行政管理和礦業生產經營納入法制化軌道,提供了前提條件。礦產資源法的實施是我國礦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10多年的實踐證明,本法的施行,在增強全社會礦業法律意識、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打擊亂采濫挖和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促進礦業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法律調節作用。

(二)立法宗旨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本源泉,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開發利用程度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在我國,90%以上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30%的人畜飲用水和農田灌溉用水來自礦產資源,因此,礦業的發展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模。此外,礦產資源又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一些重要礦種的儲量還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大國,是不可能依賴大量進口來解決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的。因此,為了發展礦業,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前和長遠的需要,有必要通過立法,規定在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實現「十分珍惜,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基本國策,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國家制定礦產資源法的目的所在。

二、修改礦產資源法的情況

(一)修改礦產資源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部礦產資源法的公布施行,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振興礦業,曾經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是,10年來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礦產資源法中某些條款已明顯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是原有法律規定與強化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觀念並對其加強管理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是原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制度與深化地礦工作改革,促進礦業體制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不相適應,突出地表現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礦業權管理制度束縛了礦業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礦業秩序治理整頓對修改法律提出了迫切要求。礦業秩序雖經多次整頓,一些地方礦業秩序仍不正常,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現象仍相當嚴重,亟需法律增加強化執法力度的條款。

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進一步調整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對礦產資源法的某些規定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和適時的。

(二)修改礦產資源法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1.立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1)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這是立法的基本原則。

(2)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的方針。

(3)不同經濟類型的投資主體公平競爭的原則。

(4)加強礦業權管理和保護的原則。

2.立法的主要指導思想

(1)充分照顧到與原礦產資源法立法指導思想的合理繼承性,包括立法原則和建立的基本制度的延續性。

(2)總結10年執法的經驗,堅持「發展」與「治亂」相結合。

(3)使法律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通過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促進礦業生產力發展。

(4)既從國情出發,又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並符合國際慣例的競爭機制,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公平競爭,按照經濟規律管好、用好礦產資源。

(5)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把應該解決和可能解決的問題解決好。

總之,立法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在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問題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制度,科學有序地管理,促進礦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修改礦產資源法的意義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這是遵循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認真總結10年來我國礦業發展實踐和地礦法制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地礦法制建設的一次重要的修改完善,是礦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建立礦業新秩序的重要舉措,也促進了地質礦產行政管理進入新階段。

(1)為地質勘查業、礦產採掘業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提供了法律條件。過去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靠國家財政投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已不可能全靠國家財政撥款。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總結了10年礦業發展和法制建設的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業權市場新機制,為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注入新的活力,為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機遇,對建立勘查、開采良性循環機制創造了條件。

(2)加大了執法力度,為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和治理整頓礦業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增加了多條加大執法力度的條款,必將對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治理整頓礦業秩序,發揮重要的規范和調節作用。

(3)促使地礦行政管理機關的管理工作進入新階段。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賦予了地礦主管部門更多的權力和職責,同時進一步規范了行政行為,為地礦行政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必將推動進一步嚴格依法行政,其核心是在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原則下,建立、規范礦業權市場,並加強監督管理。

(四)礦產資源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礦產資源法修改決定共18條,修改的條款涉及到原法15條,新增加4條,減去1條,修改後的礦產資源法共53條。這次修改,突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權管理制度,即解決發展問題。二是從立法上增加了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即解決「治亂」問題。

第一方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權管理法律制度體系,主要修改以下內容。

1.明確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礦產資源的所有權

憲法、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國民經濟全局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使有限的礦產資源不僅為當代人也能為子孫後代造福。但是,原有法律沒有規定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行使主體。這就導致隨意批准采礦,亂挖濫采,爭搶資源,礦業秩序混亂的局面。所以,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明確了「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第3條第1款)。這就從法律上落實了國家所有權的主體,強化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使宏觀調控權集中在中央。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和中央政府的委託依法管理和保護礦產資源。

2.確立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的制度

這是修改法律的重點,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礦業改革發展形勢的需要,也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際通行作法,作出的重要修改。原礦產資源法規定,「采礦權不得買賣、出租,不得用作抵押。」這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授權、無償取得、不得流轉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問題之一是導致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不能充分體現;有的探礦權人長期佔有較大的工作區而投入不足,找礦效益差;許多采礦權屬糾紛久治不愈,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礦業權人無償取得礦業權,無償使用國家資源。問題之二是沒有把礦業權作為財產權進入市場流轉,極大地阻礙了礦業經濟的發展,惡化了我國的礦業投資環境。

在礦業經濟生活中,確有探礦權人在勘查過程中,由於資金不足等原因,需要轉讓部分探礦權,吸收資金的;有的探礦權人找到了礦,自己無力繼續勘探或開采,需要轉讓探礦權,獲取一定回報的;確有采礦權人由於各種原因,或無力經營,或將自己的資金投向更有利可圖的領域而需要轉讓采礦權的;有的采礦權人在礦山企業進行改組、聯合、分立或者破產時,需要將采礦權與其他財產一並轉移的各種實際需要。所以,從法律上確立礦業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5條第1款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已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因企業合並、分立,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或者因企業資產出售以及有其他變更企業資產產權的情形而需要變更采礦權主體的,經依法批准可以將采礦權轉讓他人采礦。」礦產資源法還規定「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

3.國家保障各類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

原礦產資源法第4條規定了國營礦山企業、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不同的法律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勘查、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產資源的越來越多,各種形式的聯營及私營礦山企業也已存在。為保障各種經濟成分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采礦者公平競爭,合法經營,對原礦產資源法作了修改。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條規定,「國家保障依法設立的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國有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國家保障國有礦業經濟的鞏固和發展」。這就是說,只要依照我國法律規定設立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其合法權益都受到保護。但是,由於礦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國家必須保障國有礦山企業的主體地位。

鑒於個體采礦的各種弊端,國家對個體采礦給予限制。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5條第2款規定,「礦產儲量規模適宜由礦山企業開採的礦產資源、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和國家規定禁止個人開採的其他礦產資源,個人不得開采。」這些規定有利於礦業由分散向集約轉變,推動礦業向規模經濟發展。

4.對勘查登記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保障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法律突出了探礦權人的主要權利有利於改善探礦投資環境,吸引資金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但是,優先取得采礦權,不是獨立的權利。探礦權人在勘查許可證允許的期限內或探礦權保留期內方可優先申請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12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制度。」這是地礦行政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也是國際通用的管理辦法。實行區塊登記管理,可以依法對勘查工作進行規范化、現代化管理,從宏觀上控制勘查區范圍,通過實行排他性原則,可以減少探礦權人之間的糾紛,有利於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保護探礦權人優先取得采礦權的權利;國家將勘查區塊授予探礦權人後,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勘查或者采礦。

5.對采礦登記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保障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原礦產資源法第13條、第14條按照采礦者的所有製成分、行政隸屬關系劃分辦礦審批許可權。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存在明顯弊端,主要表現在各類不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在法律面前沒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利於實施公平、公正、公開行政管理的原則。為此,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15條、第16條明確規定,對礦山企業設立的資質條件提出了原則要求;將采礦權的審批管理體制由多部門管理改為地礦主管部門一個部門負責;將按礦山企業所有製成分、行政隸屬關系審批管轄,改為按礦產資源的儲量規模、重要程度、資源賦存的特定空間來劃分審批許可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還規定省級以下頒發的采礦許可證要由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總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備案。這樣,可以確保國家重要的礦產資源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即充分體現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有利於妥善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可以避免對同一礦產地的重復審批,減少礦業糾紛,維護礦業秩序;也符合國際上開采礦產資源的審批、發證許可權多數集中於較高層次的行政管理模式,更好地體現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意志。

第二方面,從立法上增加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

在礦產資源法修改時,礦業秩序雖然在總體上有所好轉,但是,一些單位和個人違法進入國有礦山企業和他人礦山企業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有的矛盾尖銳,久治不愈成為熱點。有的行政主管機關和執法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違法審批采礦,對違法行為執法不力。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礦業健康發展。所以,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增加了多條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主要規定有:

1.進一步強調各級人民政府維護礦業秩序的責任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第19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維護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的正常秩序。」第38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幫助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經營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第49條規定,礦山企業之間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礦區范圍處理」。上述條款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在國家授權的范圍內依法對礦業秩序加強監督管理和保護。

2.肯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地位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規定,「本法第39條、第40條、第42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決定。」這里有兩點對原法作了修改,一是由政府處罰改為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處罰;二是各級的處罰許可權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決定,規范執法主體的行為。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還規定,「給予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處罰的,須由原發證機關決定。」這就提高了處罰的嚴肅性和准確性。

3.明確了上級行政機關的行政監督許可權和行政主體違法或不適當行政的法律責任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依照第39條、第40條、第42條、第44條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7條不僅規定負責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行政,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而且規定「違法頒發的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予以撤銷。」

4.增加了勘查、開採行為主體資質條件的規定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條第4款規定,「從事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必須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這是規范探礦、采礦行為人條件,加強監督管理的重要條款。地礦主管部門在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履行登記發證手續時,要對相對人的資質條件嚴格審查,不符合條件的不能發證;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申請轉讓礦業權時,也要對轉讓人應履行的義務和受讓人的資質條件進行審查,不合格者不允許轉讓。

5.強調了采礦區范圍的排他性原則

修改後的礦產資源法將原礦產資源法第16條第3款和第36條合並,作為第19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原礦產資源法為促進鄉鎮礦業發展而制定的照顧性條款產生了嚴重後果,主要是造成了礦區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混亂的采礦秩序長期不得治理。因此,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取消這一條是完全正確的,必須保證采礦權的排他性。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施行後,如果某礦山企業願意讓出某些采礦范圍,則可按采礦權轉讓的規定辦理,並變更登記。

6.強化了對嚴重破壞礦產資源的采礦行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力度

原礦產資源法第44條對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只規定了行政處罰,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從保護資源的角度出發,增加了刑事處罰的規定,依照刑法第156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199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後的刑法,明確增加了破壞資源保護罪條款。

7.對阻礙行政執法的行為規定了處罰條款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8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刑法第157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拒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法律增加這一條,有力地保障執法人員依法行政。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簡介

礦產資源法共有7章53條。

第一章總則。闡明了立法依據、立法宗旨、管轄范圍、基本原則以及管理部門。

第二章礦產資源勘查的登記和開採的審批。規定了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取得勘探報告的審批、地質資料的匯交,礦產儲量的管理,礦山關閉的審批等內容。

第三章礦產資源的勘查。規定了探礦權人的有關義務等。

第四章礦產資源的開采。規定了采礦權人的有關義務等。

第五章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規定了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的政策和基本要求。

第六章法律責任。規定了違反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規定所應受到的處罰。

第七章附則。授權國務院制定實施細則,規定了本法的施行日期等。

礦產資源法規定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法律制度、礦業權管理的法律制度、礦產資源勘探報告審批法律制度、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和礦產儲量的統計資料統一匯交管理法律制度、礦產資源開采監督管理法律制度和違反礦產資源法規定的法律責任等。上述法律制度及其管理的詳細內容將在以後各章節中敘述。

『玖』 人類是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地球長達 46 億年的形成、演化和發展的復雜的過程中,自然界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形成與誕生了人類。

遠在人類誕生之前,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 ( 距今 500 萬 ~100 萬年) ,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和勞動習慣的結果,逐步改變了自己的身體結構,形成了人的身體結構,由動物的四肢行走,逐漸改變為前後肢有顯著差別、明確分工的行走。這樣便使前肢 ( 即手) 在攀爬時和腳從事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時就開始擺脫手的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 。這些善於直立行走的猿類,手逐步得到了解放,並開始用手拾取現成的石塊或樹枝來敲打樹上的果實; 挖掘地下的塊根、塊莖,採集他們所需要的食物; 並利用天然石塊和樹枝來抵禦猛獸的襲擊。南方古猿在同自然力量的長期斗爭中,在長期使用天然石塊這種自然工具的過程中,有些古猿發現比較尖銳的石塊和木棒,使用起來效果較好,便嘗試用燧石、石英岩等較堅硬的石塊去砍砸一般的石塊和木棒,以便使其更適用,更為有效。這也就是製造人工工具的嘗試。當時古猿的這種行為還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但是,當這種進步類型的古猿 ( 被稱作正在形成中的人) 在砍砸石器工具獲得成功、並進一步提高了對所砍砸的石塊的效能和用途的認識,就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製造石器工具。製造勞動工具和使用自己製造的人工工具,這是一個從動物本能的勞動形式真正過渡到人類勞動的巨大的質的飛躍,它標志著猿類最終地從一般動物中分離出來而轉變為人類。馬克思在 《資本論》中指出: 「一般說來,勞動過程只要稍有一點發展,就已經需要經過加工的勞動資料。在太古人的洞穴中,我們發現了石制工具和石制武器。」 ( 《資本論》節選本) 。除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之外,還利用骨頭和木棒來製作工具。恩格斯在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說: 「沒有一隻猿手曾經製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 。只有當人類祖先在勞動中製造工具並利用人工製造的工具進行勞動之時,人類於是也就誕生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 。馬克思指出: 「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造,雖然就其萌芽狀態來說已為某幾種動物所固有,但是這畢竟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徵,所以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 『製造工具的動物』。」 ( 《資本論》節選本) 。人類在形成之後又在勞動的推動下逐步發展成長。關於勞動在從猿到人過程中的作用,革命導師恩格斯已作了詳細而又精闢的闡述,這里就不多講了。

由此可見,人類在從其祖先南方古猿分化出來開始有意識地製造石器工具而成為人類的第一天起,就與礦石、岩石發生了極為密切的關系,並揭開了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人類在其經歷的早期猿人 ( 距今 375 萬 ~ 150 萬年) 、晚期猿人 ( 距今 150 萬年) 、早期智人 ( 距今 30 萬 ~40 萬年) 及晚期智人 ( 距今 3 萬 ~4 萬年) 四個發展階段幾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主要工具一直是用礦石與岩石製成的石器。世界上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萊托利爾和衣索比亞的哈達等地。屬於這一時期的有 1965 年考古學家在我國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人化石。他們在發現化石的地方還發現了經過加工的石器,經用古地磁法測定的結果表明這些石器距今有 170 萬 ~ 180 萬年。由此證明元謀人是我們已知的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中華民族的祖先。1963 ~ 1964 年考古學家們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人 ( 距今約 60 萬 ~70 萬年) ,還有 1933 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 ( 距今約 1. 3 萬 ~ 2 萬年) ,都有一些加工過的石器。這些都說明人類的祖先很早就利用岩石作為製作工具的原料。而從發掘出的石器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猿人製造的石器在增多,製造的工具日益精細,在坦尚尼亞還發現由 10 人左右組成的製造石器的工場和居住點。稍後,又出現了製造石器的石器工具,出現了骨器,發明了陶器。到了晚期智人後期,很快經歷了中石器時代,轉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晚期智人掌握了用火技術,於是有了陶器的出現。約在公元前 2000 ~3000 年人類就會用粘土燒制陶器。1921 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不僅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 ( 距今 7000 ~4000 年) 的許多石器,還發現了陶器,有的為彩陶。據碳 14 同位素測定距今約 5000 ~7000 年。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 ( 彩陶文化) 。說明在這個時期不僅有石器,而且還會採集粘土礦來燒制陶器,這說明人類在利用礦物原料方面又進了一大步,甚至可以說是遠古時代 「礦產勘查開發業」的萌芽。稍後,由於燒制陶器而熟練掌握了用火技術,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冶煉業,出現了金屬工具,從而進一步革新了技術,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人類利用石器、金屬工具從事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勞動,出現利用玉石製作的玉器。1923 年考古學家在甘肅廣通縣齊家坪發現了彩陶、玉器、石器、銅器、小刀和錐子等,這些被稱作齊家文化 ( 距今 6000 ~ 4000年) ,這是石、銅並存的文化。這時人類不僅懂得用石頭製作工具,用粘土燒制陶器,還懂得用銅做工具。自然銅不像石頭那樣易得。可以說,人類對礦產資源的認識和開發利用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之後,開始由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了。

公元前 22 世紀末至 21 世紀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了。那時候銅器已開始使用,但由於很貴,專用於農業生產。到了商朝,制陶業、玉器雕刻業有了相當的發展,但最重要的是出現了青銅器的製造業。在這時的手工作坊里,他們把銅、錫和鉛放在一起冶煉成青銅,並利用青銅製造鼎、爵等裝飾器,戈、矛等武器和刀、斧等工具。由於青銅的工具堅硬,青銅的武器鋒利,大大勝過了石器,生產力從而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

春秋時期 ( 公元前 770 ~ 前 476) 我們的祖先又發明了開采和冶煉鐵礦石技術,利用鐵製作鐵器。由於鐵器更加堅硬鋒利,不僅勝過石器,也勝過青銅工具,因而在農業及手工業生產中獲得較為廣泛的使用。到戰國時期 ( 公元前 475 ~ 前 221) ,鐵制工具使用更為廣泛,比歐洲要早 1 000 多年。鐵器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冶鐵業的發展與鐵礦的開采以及耐火材料和熔劑礦石的選取都有密切的關系,表明我國勞動人民在當時對若干種礦產都已具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一批記載有豐富地質礦產知識的著作,如《禹貢》、《考工記》、 《管子》等。 《管子》的 《地數》篇中記載: 「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數字不一定精確,但反映了當時找礦和采礦業的發展之盛,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已開始了解我國是地大物博的國家。

成書在戰國至西漢初年的 《山海經》中記述四川開鑿鹽井、各種礦產的礦產地、用途及性質。並已經有用石棉製成的布,稱為 「火浣布」。而法國等歐洲國家,直到公元 8 世紀才出現這種石棉製品。

西漢時期,鐵器普遍使用於生產。由於開始利用煤作燃料,煉鐵質量達到很高的水平。石油、天然氣差不多也在這個時期開始使用。

自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兩代,采礦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使顏真卿 ( 唐) 、沈括 ( 宋) 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一些地質現象和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明代李時珍所著 《本草綱目》和宋應星所著 《天工開物》這兩本重要的科學巨著,描述了 160 多種礦物的用途、性質和產狀。可見礦產與人類關系的密切程度。

我們的祖先,在 100 多萬年之中,就是這樣從開始利用石塊製作工具到利用粘土、銅、鐵、石油、天然氣、煤、鹽等多種礦產過程中提高了自己適應自然、駕馭自然的能力。而隨著礦物原料開發利用規模的擴大和加工深度的進展,人類社會的分工也愈來愈細,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人類社會發展起來了。即使到了21 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跨入了信息時代,但是,油、煤、鐵等礦產仍然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物質資料。目前我國已發現的礦產已達 171 種。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人類社會是在逐步認識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礦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