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公害農產品名詞解釋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態環境質量,生產過程必須符合規定的農產品質量標准和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安全質量允許范圍內,安全質量指標符合《無公害農產品(食品)標准》的農、牧、漁產品(食用類,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
廣義的無公害農產品包括有機農產品、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無污染食品等。這類產品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學農葯、獸葯、肥料、飼料添加劑等,它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准,但比綠色食品標准要寬。無公害農產品是保證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場准入條件,普通食品都應達到這一要求。[1]
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低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❷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推廣應用無公害農葯的意義和措施
榮昌縣農業局植保站 陳朝述
--------------------------------------------------------------------------------
www.cqagri.gov.cn [2004-04-05] ·來源:
一、推廣應用無公害農葯的意義
無公害農葯是指「高效、低毒、低殘留、與環境相容性好,可用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農葯。推廣應用無公害農葯具有重要意義:
1、是保障農業豐收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需要:農葯是一種特殊的農業生產資料,它在防災、救災、保障農業豐收、解決人們溫飽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人作過估計,如果停止使用農葯,世界農產品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水稻25—30%、蔬菜40—50%、果品35%、糖料35—40%),農葯是保障農業豐收的重要物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仍會發揮它的作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努力,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已告別短缺時代,但目前我們的農產品質量不高,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除化肥的硝態氮及「三廢」污染外,最突出的還是農葯問題。應用無公害農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可以達到提高農產品質量的目的。
2、是實現以人為本,保證廣大群眾生命健康的需要:我國是農葯生產和使用大國,高毒農葯的大量長期使用,帶來人畜中毒,農產品農葯殘留超標,引起慢性中毒,損害人體器官,甚至引起多種疾病,嚴重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因此,應用無公害農葯,是對國家、人民高度負責,可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
3、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其中有長期使用高毒農葯的原因),嚴重製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積極推進適合中國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生態農業重點是不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爭取將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採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逐步減少化學農葯和化學肥料的施用,大力推廣安全、高效、經濟的綠色環保型農葯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4、是實現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的需要:長期大量使用高毒農葯,使有害生物抗性急劇上升,防治效果顯著下降;由於大量使用高毒農葯防治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天敵被殺傷,破壞了有害生物和天敵的動態平衡,直接導致有害生物的再猖獗;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葯還十分容易出現葯害,嚴重的直接導致減產,絕收和作物死亡。應用無公害農葯特別是生物農葯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5、是適應市場經濟和加入WTO新形勢的需要:我國已經加入WTO,我國農產品已面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為我國農產品(勞動密集型)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但國際上十分重視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我國農產品多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農葯殘留問題,這已成為影響出口創匯的最大制約因素。由於農葯殘留超標,引起外國拒收,退貨、扣留、索賠、撤消合同等事件經常發生,僅1997年一年就達74億美元,給我國農產品生產者造成很大損失,並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形象。因此,應用無公害農葯,保證農產品質量,可大大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二、無公害農葯推廣應用的主要技術措施
(一)、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生產中積極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品種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增強作物的抗病能力,將農葯的使用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加強預測預報,適時用葯,避免盲目用葯。
(三)、禁止使用國家名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品種:敵枯雙、二溴氯丙烷、普特丹、培福朗、蠅毒磷、六六六、滴滴涕、二溴乙烷、殺蟲脒、氟乙醯胺、毒鼠強、艾氏劑、狄氏劑和汞制劑等。
(四)、蔬菜、茶葉、果樹、中草葯材上不準使用以下高毒、高殘留農葯:水胺硫磷、甲胺磷、三氯殺蟎醇、氧樂果、呋喃丹、增效甲胺磷、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甲基異硫磷、喹硫磷、久效磷、磷胺、地蟲磷、速撲殺、滅多威(萬靈)、涕滅威、鐵滅克、殺蟲威、潰瘍凈。另外,茶葉上不能使用氰戊菊脂、甲氰菊脂、乙醯甲胺磷、噻嗪酮和噠蟎靈。
(五)、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特別是生物農葯,並應用高效、新型施葯器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示範、應用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提出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薦農葯品種和植保機械」名單:
1、農葯品種:
⑴殺蟲殺蟎劑
①生物制劑和天然物質:蘇雲金桿菌、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銀紋夜蛾核多角體病毒、小菜蛾顆粒體病毒、茶尺蠖核多角體病毒、棉鈴蟲多角體病毒、苦參鹼、印楝素、煙鹼、魚藤酮、苦皮藤素、阿維菌素、多殺黴素、瀏陽黴素、白僵菌、除蟲菊脂、硫磺。
②合成制劑
a菊脂類:溴氰菊脂、氟氯氰菊脂、氯氟氰菊脂、氯氰菊脂、聯苯菊脂、氰戊菊脂、甲氰菊脂、氟丙菊脂。
b氨基甲酸脂類:硫雙威、丁硫克百威、抗蚜威、異丙威、速滅威。
c有機磷類:辛硫磷、毒死蜱、敵百蟲、敵敵畏、馬拉硫磷、乙醯甲胺磷、樂果、三唑磷、殺螟硫磷、倍硫磷、丙溴磷、二嗪磷、亞胺硫磷。
d昆蟲生長調節劑:滅幼脲、氟啶脲、氟鈴脲、氟蟲脲、除蟲脲、噻嗪酮、抑食肼、蟲醯肼。
e專用殺蟎劑:噠蟎靈、四蟎嗪、唑蟎脂、三唑錫、炔蟎特、噻蟎酮、苯丁錫、單甲脒、雙甲脒。
f其他:殺蟲單、殺蟲雙、殺螟丹、甲胺基阿維菌素、啶蟲脒、吡蟲啉、滅蠅胺、氟蟲睛、溴蟲睛、丁醚脲。
⑵殺菌劑
①無機殺菌劑:鹼式硫酸銅、王銅、氫氧化銅、氧化亞銅、石硫合劑。
②合成殺菌劑:代森鋅、代森錳鋅、福美雙、乙磷鋁、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噻菌靈、百菌清、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腈菌唑、乙霉威硫菌靈、腐霉利、異菌脲、霜霉威、烯醯嗎啉錳鋅、霜脲腈錳鋅、鄰烯丙基苯酚、嘧霉胺、氟嗎啉、鹽酸嗎啉胍、惡霉靈、噻菌酮、咪鮮胺、咪鮮胺錳鹽、抑霉唑、胺基寡糖素、甲霜靈錳鋅、亞胺唑、春王銅、惡唑烷酮錳鋅、脂肪酸銅、松脂酸銅、腈嘧菌脂。
③生物制劑:井岡黴素、農抗120、菇類蛋白多糖、春雷黴素、多抗黴素、寧南黴素、木黴菌、農用鏈黴素。
2、植保機械
「衛士牌」手動噴霧器、「沒得比」手動噴霧器、「PB-16型」手動噴霧器、「泰山牌」機動噴霧噴粉機、「東方紅牌」機動噴霧噴粉機、「佳多牌」頻振士殺蟲燈。
(註:名單中有 者在茶葉上不能使用。)
(六)、改進施葯技術,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控制農葯的使用濃度、使用量、劑型、使用次數、使用方法和依法執行農葯的安全間隔期,並提倡農葯的輪換使用。
(七)、監測農產品農葯殘留,嚴防農葯殘留超標。
三、無公害農葯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
(一)調整農葯產業結構,為無公害農葯創造空間
現階段我國農葯行業的狀況是:每年生產30多萬噸,使用22—23萬噸,出口一部分,整個市場是供大於求。其中,殺蟲劑佔70%,有機磷占殺蟲劑的70%,高毒品種又佔有機磷的70%。2000年農業部宣布停止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葯新增登記後,2002年農業部194號公告又宣布停止了甲拌磷等11種高毒農葯的新增登記,停止批准高毒農葯分裝登記,撤消部分高毒農葯在部分作物上的登記。同時,2002年199號公告公布了國家名令禁止的農葯品種清單,以及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葯材上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農葯品種清單。
從2001年開始,農業部和國家經貿委研究制定了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葯的生產和使用削減方案。2003年農業部274號公告宣布自2003年12月31日起,撤消所有含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葯的混配製劑的登記,自2004年6月30日,不得在市場上銷售含以上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葯的混配製劑。並即將對其它高毒農葯採取進一步的限制生產措施。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高毒、劇毒農葯的比例由目前的35%減少到20%以下。
(二)、農葯管理力度的加強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為農葯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國務院於1997年5月頒布了《農葯管理條例》,緊接著農業部制定了實施細則,2001年又對《農葯管理條例》進行了修改。
其次是對農葯登記、生產、經營和使用各環節全方位進行監督管理:農業部葯檢所以農葯登記為調控手段,逐步淘汰一批技術含量低,毒性高,效益差的農葯產品,鼓勵生產企業積極開發高效、低毒、安全、經濟產品;縣級以上的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嚴格農葯資格審查制度,配合工商部門取締生產條件差,經營方式落後的農葯經營單位,凈化市場秩序,禁止、限制高毒、高殘留農葯品種的經營和使用。
(三)、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
制定了農葯使用標准,農葯殘留檢測標准和殘留限量標准;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葯殘留監控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檢測,把住農產品市場准入關,實施對蔬菜、瓜果、茶葉生產全過程的農葯監控。
(四)、培訓普及科學用葯知識,提高農民安全用葯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加強輿論導向的引導作用。
(五)、國家在政策上對無公害農葯的開發應用予已支持,並給予科技和資金扶持。
四、無公害農葯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我們就將新農葯、植保新技術推廣的重點定在無公害農葯的推廣應用上,積極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服務。經過幾年的努力,無公害的理念在社會上得到普及,在各級領導、基層農技人員和農葯經營人員中得到強化。無公害農葯的應用面積逐年擴大,農產品農葯殘留合格率逐年提高。無公害農葯的推廣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問題:
1、無公害農葯的推廣看似一個技術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個多部門配合的工作,需要許多部門的合作甚至全社會的參與。
2、無公害農葯的大面積推廣有待於農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決定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3、無公害農葯的大面積推廣有待於農民素質和責任感的提高。
4、無公害農葯的大面積推廣有待於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的全面實施。
5、無公害農葯的大面積推廣有待於無公害農葯特別是生物農葯的技術進步(特別是速效性的提高)。
❸ 什麼是無公害農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生產基地水質、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無公害標准,按照特定的生產技術規程生產,將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控制在規定標准內,並由授權部門審定批准,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安全、優質、面向大眾消費的初級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的標志見圖4-1。
表4-1 農產品安全質量國家標准
標準的代號 標準的名稱 標準的性質GB18406.1-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強制性GB/T18407.1-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 推薦性GB18406.2-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強制性GB/T18407.2-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 推薦性GB18406.3-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畜禽肉產品安全要求》 強制性GB/T18407.3-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畜禽肉產地環境要求》 推薦性GB18406.4-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 強制性GB/T18407.4-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推薦性
❹ 如何申報無公害農產品
第一,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應是產自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版公害農產品產權地。
第二,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應當在「第一批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范圍內。
第三,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應當填寫《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書》及要求的書面材料(申請書樣本請直接從中國農業信息網下載)。
❺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適合主體包括那些方面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范圍,嚴格限定在農業部公布的《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內。從2009年5月1日起,凡不在《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范圍內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一律不再受理.不知道你說的主體指的是什麼?
❻ 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有哪些內容
1.主體資質證明文件; 2.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證書; 3.質量控制措施; 4.最近生產周期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 5.產地環境檢驗、現狀評價報告或產地環境調查報告; 6.產品檢驗報告; 7.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現場檢查報告; 8.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信息登錄表(電子版); 9.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不同類型認證申報材料要求見附件中「申請須知」)。對通過初審的認證申請,省級工作機構只須將《申請和審查報告》和附報材料中的6、7、8及《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等5份材料報送各業務對口分中心復審,其餘材料作為產地認定發證依據由省級工作機構留存(自發證之日起保存4年),部中心將組織開展初審工作質量督導檢查
❼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有什麼區別呢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是一組與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相關的概念。
有機食品在生產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為手段,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關系,促進生態平衡、物種的多樣性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根據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准生產加工的,並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
綠色食品是通過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技術標准和環境、產品一體化的跟蹤監測,嚴格限制化學物質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環境的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並採用證明商標的管理方式,規范市場秩序。
無公害食品是通過政府實施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市場准入等一系列措施,力爭用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食用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是政府為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飲食健康的一道基本安全線。
❽ 怎樣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基地建設
無公害的政府扶持要申報土地要經過三年的土壤農葯殘留檢測合格後才能上
❾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申請和審查報告包括哪些
一、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為保障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安全而實施的政府質量安全擔保制度,屬於政府行為,公益性事業,不收取任何費用。
二、產地認定,主要解決產地環境和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控制問題,是產品認證的前提和基礎。
三、產品認證,主要解決產品安全和市場准入問題。
四、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審批事項,是對申報種植業、畜牧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項目進行審核,審核其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相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五、農業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2002年〈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辦法〉
1、第三條 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實行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監督檢查工作。
2、第七條 凡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的單位和個人,均可以向認證機構申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
六、2002年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
(一)關於產地認定
1、第十三條 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的規定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認定工作。
2、第十四條 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書面申請,書面申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申請人的姓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
(二)產地的區域范圍、生產規模;
(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
(四)產地環境說明;
(五)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
(六)有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資質證明材料;
(七)保證執行無公害農產品標准和規范的聲明;
(八)其他有關材料。
3、第十五條 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初審工作。申請材料初審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4、第十六條 申請材料初審符合要求的,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逐級將推薦意見和有關材料上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5、第十九條 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材料審核、現場檢查和產地環境檢測結果符合要求的,應當自收到現場檢查報告和產地環境檢測報告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頒發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並報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備案。
(二)關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1、第二十二條 申請無公害產品認證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認證機構提交書面申請,書面申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申請人的姓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
(二)產品品種、產地的區域范圍和生產規模;
(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
(四)產地環境說明;
(五)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
(六)有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資質證明材料;
(七)保證執行無公害農產品標准和規范的聲明;
(八)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九)生產過程記錄檔案;
(十)認證機構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2、第二十三條 認證機構自收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之日起,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審核。材料審核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3、第二十四條 符合要求的,認證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派員對產地環境、區域范圍、生產規模、質量控制措施、生產計劃、標准和規范的執行情況等進行現場檢查。現場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4、第二十六條 認證機構對材料審核、現場檢查(限於需要對現場進行檢查時)和產品檢測結果符合要求的,應當在自收到現場檢查報告和產品檢測報告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頒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
5、第四十條 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的部門和產品認證的機構不得收取費用。
檢測機構的檢測、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按國家規定收取費用。
❿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包括哪些
(1)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圖案由麥穗、對勾和無公害農產品字樣組成,麥穗代表農產品,對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豐收,綠色象徵環保和安全。無公害農產品是經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的。辨別標志真偽時,揭開或刮開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志,通過標志上的16位防偽數碼,用下列查詢方式就可以判定是否屬於無公害農產品。A:手機(移動、聯通、小靈通)簡訊息查詢:將16位防偽數碼寫成簡訊內容發送到1066958878。B:互聯網查詢:登錄http://www.aqsc.gov.cn,在防偽標識查詢。通過查詢不但能辨別標志的真偽,而且還能了解認證產品的生產廠家、產品名稱、品牌等相關信息。
(2)綠色食品標志圖形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子和蓓蕾。標志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綠色食品可通過產品包裝的四項標注內容來識別,即:圖形商標、文字商標、綠色食品標志許可使用編號和「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許可使用」字樣。綠色食品標志許可使用編號的含義是:
以LB—XX—XXXXXXXXXXA為例(X代表數字):LB為標志代碼,橫線中間的兩位數字為產品分類,後面的數字依次1~2位為批准年度,3~4位為批准月份,5~6位為省份國別,7~10位為產品序號,A為產品分級。
(3)有機食品標志採用人手和葉片為創意元素。標志中用一隻手向上持著一片綠葉,寓意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渴望;用兩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將綠葉擬人化為自然的手,寓意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大自然的呵護,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美好的生存關系。有機食品概念的提出正是這種理念的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