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彈夾發明時間

彈夾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02 23:11:50

① 彈夾的彈匣時代

現代槍械絕大多數都採用可分離盒式彈倉,也就是常說的彈匣來供彈,這使得彈夾的地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要,但有了彈夾的幫助,裝填彈匣時同樣可以節約時間且省力。使用者可以通過使用彈夾,在10秒之內裝滿一個30發彈匣,而逐發手工裝填可能需要一分鍾或更長的時間,在戰斗環境下,這可能是贏得勝利的關鍵時間。
一般使用雙排雙進、容彈量超過15發以上彈匣的武器,其使用的槍彈在包裝中都會配有彈夾。其實這種辦法在二戰期間就開始使用,如美國的M1系列卡賓槍採用雙排雙進的15發或30發容彈量彈匣,所使用的0.30英寸卡賓槍彈就配有10發橋夾。這種彈匣在設計上並未預留橋夾滑槽位置,所以需要通過一個連接器,使彈夾連接到彈匣上,一次即可將10發槍彈裝入彈匣。大部分二戰後生產的0.30英寸卡賓槍彈出廠時都是預裝在橋夾上,同時若干橋夾配有一個連接器。5.56×45mm小口徑步槍彈是美國M16槍族的標准彈葯,5.56mm步槍彈出廠時也都預裝在10發橋夾上,以方便裝填使用。這種橋夾和0.30英寸卡賓槍彈橋夾結構類似,彈簧片均為梯形截面、兩側邊緣上翹的式樣,兩端各有一個翹起的抱彈爪,夾體背面有貫通的兩條加強槽。彈簧片的固定方式也一樣,夾體兩側各有兩個圓形定位突起,以配合連接器對彈匣進行裝填。
蘇聯AK74系列小口徑槍族使用口徑更小的5.45×39mm步槍彈,在裝填彈匣時,也會使用一種15發裝橋夾。這種橋夾和其他橋夾在結構上最大的不同是,其使用一種單方向的分離式彈簧片,橋夾一端向上折起,使得槍彈只能從另一頭裝入,裝入的時候需將彈簧片壓下,然後將槍彈依次滑入橋夾。該橋夾只有兩個零件組成,結構比較簡單,材質為鋼質,表面多為磷化防銹處理。在裝填彈匣時,用連接器將橋夾與彈匣連接起來,兩次就可以裝滿一個30發的普通彈匣。
中國在1987年定型87式5.8×42mm步槍彈後,由於這種新型小口徑步槍彈底緣和彈殼錐度均不同於56式步槍彈,無法沿用56式橋夾,因此新設計了一種5.8mm步槍彈專用的10發橋夾。其只有一個零件,長度和寬度略小於56式橋夾。材質為薄鋼板,表面經過磷化處理,呈亞光灰色,兩側中間位置各有一個定位突起。目前使用新型包裝的5.8mm步槍彈在出廠時,為方便裝填,均事先裝在橋夾上。裝填時,同樣需要先通過連接器將橋夾和彈匣連接在一起,然後壓彈入匣,像95式自動步槍使用的30發彈匣,只需壓裝3次即可填滿。

② 彈夾的誕生

彈夾和彈匣並不是沒有聯系的,談彈夾的誕生,就要從彈匣的原型——固定盒式彈倉說起。
在黑火葯金屬定裝槍彈出現之初,槍彈口徑一般較大,這一時期的步槍多採用管狀彈倉供彈,如同現在的霰彈槍裝填一般,槍彈需要從彈倉後面的裝彈口逐發手動裝填,裝填速度很慢,而且槍彈在彈倉中前後依次呈直線排列。 1885年,奧地利槍械設計大師費迪南·曼利夏(Ferdinand Manniicher)研製成功一種帶楔形閂體的新式槍機,同時還發明了彈夾。這種彈夾將零散槍彈整齊地排列固定在一個金屬片做成的小零件中,並將它們一起壓入彈倉,以達到快速裝填的目的——這就是著名的曼利夏彈夾供彈系統。這套系統被曼利夏應用到M1886步槍上,並被奧地利軍隊採用。該槍服役時間雖短,但因其出色的快速裝填性能,讓很多槍械設計師認識到在固定彈倉時代,彈夾在快速裝填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後來,無煙火葯誕生,它的應用使得槍彈的口徑和體積變小,彈頭也改為尖頭流線型。槍彈的演進促使固定彈倉和彈夾相應地得到進一步發展。
德國人在槍械發展方面始終不落後,他們將無煙火葯槍彈和曼利夏設計的彈夾結合在一起,迅速研製出著名的M1888「委員會步槍」。該槍集各家之長於一身,特別是它使用的5發漏夾較曼利夏式有了改進,裝填時不必考慮方向,使其再裝填速度有更大優勢。德國憑借M1888和隨後更加完善的M1898毛瑟步槍,在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發展上得以傲視群雄。隨著德國步槍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普及,與之相配套的彈夾也得以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槍械繫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③ 誰有槍或步槍的發展史機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左輪手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步槍、來復槍(rifle)是指有膛線(又稱來復線)的長槍。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主要用於發射槍彈,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有效射程一般為400米;也可用刺刀、槍托格鬥;有的還可發射槍榴彈,具有點面殺傷和反裝甲能力。
在古語中英語的rifle和中文「步槍」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有膛線槍械」,後者是指由「步卒所用的火銃」。
但現在習慣來說兩者都是指:
步兵所使用,要以肩托著來發射的,有膛線的中型槍械。
原始有膛線槍械出現於十六世紀義大利,把起源於中國發明的突火槍和火銃等無膛線槍械改良而來,經過火繩槍、燧發槍的演變,才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步槍。
而無膛線槍械後來發展成散彈槍。
http://ke..com/view/22136.htm?fr=ala0

世界上第一支具有實用價值的左輪手槍是由美國人塞繆爾·柯爾特在1835年發明的。

http://ke..com/view/19173.htm#3

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於1862年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

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http://ke..com/view/22138.htm

④ 世界上的第1支槍和第1顆子彈是誰發明的分別發明於哪年哪月

1)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2)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 3)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4)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5)1840年,德國人德萊賽發明了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 6)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始了彈夾的使用。 從霰彈火槍到前膛槍,再發展到後膛槍,再到連發槍,實在說不出誰是第一位發明者。雖然每一個階段都有傑出的人物,但都是在不斷的改進中發展。 ■用手點火的火繩槍和靠燧石發火的燧石槍 ■馮·德雷澤發明了從後面裝填子彈的擊針槍 ■1871年,毛瑟兄弟發明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20世紀初又出現了毛瑟反坦克槍 ■德國的一位鐵匠戈特發明直線式線膛槍,16世紀後出現了可使子彈旋轉飛行的來復槍 ■現代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取代了老式笨拙的步槍,小口徑自動步槍又取代了遠射程步槍 ■馬克沁發明的重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取代了早期的手搖機槍,並迅速改變了戰爭的進程 ■可通用的子彈和實現不同射擊目的的槍族 ■1835年,柯爾特發明了著名的左輪手槍 ■聯邦德國研製的發射無殼子彈的G11步槍 ■德國人首先發明了用於近戰突擊的沖鋒槍 ■聲名卓著的毛瑟手槍很快便被性能優異的自動手槍取代了,未來自動手槍向智能化發展

⑤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⑥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⑦ 子彈是誰先發明的

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7)彈夾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對於子彈來說,無論是用於什麼用途,國際上通用的發射葯都大多為無煙火葯:無煙火葯可分為(單基,雙基,三基)(其主要成分為硝化棉),槍械多用單基葯。對於不同的槍械用彈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槍多採用多孔速燃單基葯。步槍為表面採用加光並鈍化的單孔顆粒單基葯。

底火是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彈殼)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彈頭)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⑧ 彈夾最先由哪個國家發明

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里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⑨ 彈殼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內使用器皿裝雷粉容,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2)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 3)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4)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5)1840年,德國人德萊賽發明了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 6)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始了彈夾的使用。

⑩ 後膛槍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閱讀全文

與彈夾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