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到底有么有「鐵浮屠」這種東西
歷史上鐵浮屠是有的,就是重甲騎兵。
⑵ 歷史上有么有金兀術的「鐵浮屠」這種東西
「鐵浮屠」隱藏在這個霸氣名字之下的是一群包裹在厚重鎧甲中的猛士,每一個鐵浮屠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們身上厚重的鎧甲刀劍難以劈開,能支撐這副盔甲的人需有異於常人的體力和耐力,由於每一副鎧甲造價都非常昂貴,金國也只有五千鐵浮屠。
然而就是這五千人馬,卻打的南宋節節敗退,所過之處沒有一合之敵,金兀術憑著五千鐵浮屠一路殺到宋朝國都。
厚重的鎧甲雖然笨重,但這五千鐵浮卻靈活無比,只因身下的「拐子馬」由三匹由系帶連接,金人又擅長騎術,拐彎異常靈活,將敵軍陣營沖散之後,還可下馬作為重步兵應敵,敵人逃跑再上馬追擊,當真是實力與賴皮並存,罕有敵手~
⑶ 鐵浮屠的歷史
「鐵浮圖」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別稱,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最早記載「鐵浮屠」(「鐵浮圖」)。文中稱,金兀術「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這「叉千戶」便是指侍衛親軍。
《金虜圖經》記載,金軍「專尚騎」,騎兵是早期金國唯一的正規軍,金軍中所有的步兵都由漢人簽軍充當,他們不是常備的正規軍,其作用「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般糧草而已」。他們是不可能裝備造價昂貴的重型鎧甲的。也就是說,穿戴此等重鎧的不會是金軍的步兵,而有資格穿戴重鎧的只能是女真騎兵。金軍騎兵的主力只能是輕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騎兵「拐子馬」,而非重裝騎兵「鐵浮圖」。這是因為古代重甲十分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由於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斗,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見諸南宋史籍,凡提及「鐵浮圖」,必會稱其「常勝軍」、「精銳特甚」、「所向無前」諸如此類等等,其身份也應當不同於一般的女真騎兵。除此之外,才是「重鎧全裝」,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的重裝騎兵。「拐子馬」可以「或進或退,見可而前」,而「鐵浮圖」去必須「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與「拐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圖」的任務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為代價而裝備如此厚重鎧甲的原因。
金軍的「鐵浮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某些不利於重裝騎兵作戰的場合,他們經常下馬,作為重裝步兵使用。
如汪若海所說「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騎在馬背上顯然是無法攻城的。「鐵浮圖」重裝騎兵下馬攻城的事例還見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四所載的紹興四年仙人關之戰,金軍「人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
此外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也提到:「虜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復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重兵既多,即作圓陣以旋敵人;若敵人復作圓陣外向,即下馬步戰,待其敗走,上馬追之。自用兵以來如此。」
《三朝北盟會編》卷202——《汪若海札子》記載,順昌之戰時,金軍「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乃「鐵浮圖」用於「攻城」之時舍馬步戰。
《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所載,「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其實正是「鐵浮圖」作為重裝騎兵進行正面攻堅的記述。然而,岳珂編寫《鄂王行實編年》時將「拐子馬」與「鐵浮圖」混為一談,系誤。 當時擔任順昌通判的汪若海,去杭州向朝廷請求救兵,沒有參加順昌戰役。他為了表明自己也是這場戰役的直接參加者,在順昌戰役結束,返回到順昌以後,親往戰地,訪問當時的參戰之人以及被俘逃脫的人士,寫成了一篇《札子》送呈南宋朝廷。其中中有專談「鐵浮屠」和「拐子馬」的一段:
「兀術所恃,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被兩重鐵兜鍪,周匝皆綴長檐,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軍。」 1140年,完顏兀術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盪盪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拐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終於將完顏兀術的五萬大軍和一萬拐子馬、三千鐵浮圖剿滅。完顏兀術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岳飛的攔截,兩千鐵浮圖與五千拐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圖因而覆滅。
⑷ 金兵的「鐵浮屠」和「拐子馬」到底為何物
金兵的鐵浮屠其實就是重裝騎兵,主要負責沖擊對方的軍陣;拐子馬則是輕裝騎兵,負責兩翼包抄,利用輕騎兵速度快、靈活性好的優勢追殺敵人。金軍靠著這兩種騎兵的組合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拐子馬則是輕裝騎兵,利用其靈活性和機動性,在鐵浮屠沖亂敵人的陣線之後,負責追殺包圍圈中的步兵。宋軍則有針對性的在軍陣旁邊挖深溝,並且在深溝之中埋上很多的堅硬尖木,令拐子馬在沖鋒時陷入深坑之中。但是實際的效果不是很好,後面的騎兵踩著前面夥伴的屍體繼續前進。但是,最終依靠岳家軍悍不畏死的精神,將其打敗!
固國不以山河之險!任何強大的王朝都是依靠優秀的士兵和傑出的將領,共同締造的!沒有任何軍事技術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⑸ 宋朝金國人的鐵浮屠和拐子馬究竟是怎麼回事,誰給咱詳細講解下
是一種鐵騎兵,就是戰馬上披上重甲,並且用鐵鏈將戰馬連在一起,這樣的沖突力極大,金兀朱發明的。但最後,岳飛用了一種「鉤連槍」,就是用一中代鉤的長槍,專砍馬腿。大破拐子馬。
⑹ 金兀術引以為傲的鐵浮屠、拐子馬,是如何被岳飛粉碎不敗神話的
岳飛擊敗鐵浮屠的戰役,是著名的郾城大捷。
這場爆發於紹興九年的大戰,與其說這是一場兩軍展開陣勢之後的會戰,不如說是一場金兀術依仗其麾下鐵浮屠、拐子馬兩支精銳騎兵部隊,悍然發動的偷襲戰。
這種依靠騎兵對敵人指揮樞紐進行手術刀式打擊的戰術,曾經是金國屢試不爽的拿手好戲。但在郾城之戰中,由於岳飛指揮得體,岳家軍訓練有素,偷襲失敗後的金兀術,不得不咽下戰爭失利的苦果。
從事後復盤來看,金兀術的偷襲戰術雖然激進,卻不失為一種破局的辦法,然而他對鐵浮屠的使用卻顯得有些輕率。
一般來說,為了防止出現久攻不下的局面,在鐵浮屠正面沖擊敵陣的時候,金人的精銳輕騎兵拐子馬,本應在兩旁掠陣和襲擾。可在郾城大戰中,這支快速機動部隊卻被岳家軍以騎兵部隊死死糾纏住。
雖然這種糾纏使得岳家軍騎兵損失慘重,但是他們的犧牲卻並非毫無意義,正是因為岳家軍騎兵部隊的糾纏,甚至說對子舉動,才為他們的袍澤爭取到硬撼金國鐵浮屠的機會。
⑺ 金國鐵浮屠鎧甲是怎麼回事,真的比宋軍鎧甲更堅固
在冷兵器時代,鐵浮屠可以說,是移動的人命收割機。無論是誰,遇到這樣的部隊,只能乖乖地等死,提不起絲毫反抗的情緒。它是金國人發明的特種裝備,有了它,哪怕只有幾萬人的軍隊,金國都能跟數百萬北宋大軍抗衡;哪怕驍勇善戰的契丹族,遇到鐵浮屠部隊,也只能繳械投降。金軍主帥的金兀術,曾說:「我率兵南征,鐵浮屠所過之處,只有橫推,一路勢如破竹,無所畏懼「
當然實際上,剿滅鐵浮屠大部分靠的是當時「敢死隊」。這些人冒著被倒下的鐵浮屠壓死,專剁馬腳,視死如歸的死士,所以岳家軍也是傷亡很大,令人欽佩。畢竟鐵浮屠雖然非常的強大,作戰能力非常的強,但是自身也有很多的缺陷,士兵長期穿那麼重的盔甲,讓很多士兵都苦不堪言。
也正是岳家軍的犧牲讓兄弟部隊爭取到硬撼金國鐵浮屠的機會。同時金國引以為豪的殺手鐧鐵浮屠部隊被南宋拿捏住,在後面和宋軍打仗的時候,就很難取勝了,毫不誇張的說,之後實力強大的金國跟南宋議和,這也是主要因素。再後來成吉思汗出場亮相了,蒙古跟金國打了20年,打得金國遷都開封,最終被滅國。曾經叱吒風雲的鐵浮屠漸漸變成歷史的塵埃,也不得不說,天道好輪回啊。
⑻ 鐵浮屠的一些問題
就是方陣步兵的延續,,單兵配置70斤甲胄,並排前進,擠壓式的進攻。藉助馬力 減少人力消耗,可以多走一程。只可用於開闊平原。 (我認為 馬背負 一人 2套鎧甲 300多斤,一次 能走個 四五里地。)就是臨陣一搏,用一下子。
由於人力有限,再配上馬屁,馬也配重甲,3匹馬是一個作戰單位,用鐵鏈連接,防止敵人步兵鑽到陣線縫隙裡面。同時可以相互掩護,並且作戰單位很小,便於靈活移動。
一字長蛇陣平推前進,,前面的一排戰死了,或者勞累了,後面一排替上去。最後等到馬也累的走不動了,人再下馬步戰。
優點是,節省人力,互相掩護,,作戰單位小,前後排可以前後互換。藉助馬力,可以一次走更遠的距離。等馬掛掉了,還可以下馬步戰。
雖然馬傷了 馬不能走了,但是士兵依舊可以下馬步戰,配上重甲 陣列依舊穩定。 陣列後面 還有輕裝士兵掩護撤退。
缺點是 馬腿薄弱,怕大槍長矛兵器,人員排列不夠密集,怕重甲兵近戰。
想破鐵浮圖,必須善使大槍長矛長兵器 破壞敵人陣列 (因為有鐵鏈阻擋 ,交陣當時靠近不得),然後重甲兵 陷陣 最後一搏 取其首級。
⑼ 金國的「鐵浮屠」是怎樣的為何會被後金棄用
金朝的“鐵浮屠”是一種重甲騎兵,在當時有著非常響亮的名號,同時戰績也是相當的優秀。可是在之後的後金卻放棄了金朝當時所向披靡的“鐵浮屠”。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火器興起,對“鐵浮屠”這類重甲騎兵有巨大的破壞力,同時後金也找到了新的鎧甲。
“鐵浮屠”之所以能夠在和宋朝的交鋒之中無人可擋,原因也很簡單。首先他們是騎兵,對於沒什麼騎兵的宋朝是有著巨大的優勢的。其次就是“鐵浮屠”的馬和人都包裹著鐵甲,這就導致他們不懼怕弓箭,能夠全速沖鋒。
這就要提到了後金的女真族的擅長的武器了,他們最擅長的武器不是刀劍,而是弓箭,尤其是重型的弓箭,有著巨大的殺傷力。這就說明他們只需要先用弓箭來消耗對面,再之後就可以拿著大刀,長槍去沖鋒了。此時的他們也已經不再需要“鐵浮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