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詩經的創作方法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等手法。
『貳』 詩經創造於兩千年前對嗎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
名稱由來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三百一十一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時期,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創作者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
『叄』 賦、比、()是《詩經》在藝術手法上的創造。
興
『肆』 詩經的主要內容和創作方法是什麼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緝緝光墾叱舊癸馴含沫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等手法。
『伍』 《詩經》的內容是由誰撰寫的
詩經有105位作者
一 . 周南
001. 周公與汝侯女簡書·................《關雎》
002. 周公夫人與夫君簡書·............《葛覃》
003. 周公夫人與夫君簡書·............《卷耳》
004. 周公夫人與夫君簡書·............《樛木》
005. 周公夫人與夫君簡書·.............《螽斯》
006. 周公與侄女季蘭簡書·.............《桃夭》
二 . 召南
012. 召康太保與齊侯伋簡書·............《鵲巢》
013. 召康太保夫人與侄女季蘭簡書·《采蘩》
014. 召康太保夫人與夫君簡書·........《草蟲》
015. 召康太保夫人與夫君簡書·........《采蘋》
016. 姬克大夫與父召康太保簡書·.....《甘棠》
017. 召康太保與子姬克大夫簡書·.....《行露》
三 . 邶風
026. 衛庄夫人與兄得臣簡書·...........《柏舟》
027. 衛庄夫人與衛庄妾戴媯簡書·...《綠衣》
028. 衛庄夫人與衛庄妾戴媯簡書·...《燕燕》
029. 衛庄夫人與君父簡書·...............《日月》
030. 衛庄夫人與石碏大夫簡書·.......《終風》
031. 石厚大夫與夫人簡書·...............《擊鼓》 寫下這個題目,並不是要公布希么重大的「考證」新發現,本人不具備這個能力。坦率地說,以這個標題作文,緣於網上的一篇文章。
近日在網上讀到徐晉如的一篇文章(實則是一份講義的連載),可謂大開眼界。作者以少有的勇氣,大膽推翻已有的定論,「推理」出一個全新的結論,說《詩經》里的《風》詩均出自貴族之手筆,理由是布衣百姓從來就不是高貴一族,寫不出格調如此高雅的作品。為了表明自己的結論不僅僅是「推理」的結果,作者還特意援引了著名學者朱東潤先生的文章做論據,似乎是言之鑿鑿。但只要稍加分析,總覺得作者的結論缺乏依據。
其實,說《風》里的多數作品出自民間是一個定論,並非空穴來風。這個定論的得出,也不是誰「推理」的結果。我們知道,從《詩經》形成的年代開始,就不斷有人對其詩作進行研究,從漢代開始,更是有了專門考據《詩經》的學者,也逐漸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即《詩經》考據學,一直延續到清代,先人對《詩經》的考據、研究從未間斷。因此,《風》里的作品多數出自民間的定論,並不是今人的臆想,而是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考據結果為依據的。再說,朱東潤老先生的質疑,說句大不敬的話,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表現了他的學術勇氣罷了,並不能因為他是大學者,就可以斷定他"質疑」的結論就是正確的。退一步說,即便朱老先生質疑的結論是正確的,他也沒有敢肯定《風》里的所有作品均出自貴族之手筆。得出這一結論的,也是徐晉如「依理推之」的結果。推理雖然是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但有時候實證恐怕更具說服力。
從《風》的內容、題材來看,說多數作品來自於民間是可信的。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來搞清楚什麼是貴族。有人認為,貴族和譜系與血脈有關,更多的人則把財富、權勢、地位等因素作為判定一個人是否為貴族的標准。但不論以何為標准,貴族的出現,總是階級對立的結果。我們知道,在人類社會早期,人類是不分等級的。後來,一部分人取得了支配地位,即成了所謂的貴族,他們成了統治者。《詩經》產生於春秋,屬我國的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的所謂貴族,應該是奴隸主階級。那麼,他們怎麼可能去反映民生疾苦,怎麼可能醜化自己階級的形象,怎麼可能揭露、批判代表他們根本利益的社會制度的黑暗,怎麼可能有對底層生活的深切體念和感受?但事實是,我們只要稍稍翻閱一下《風》,便可發現多數作品是屬於上述題材的。例如:《風》里有些揭示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實質,表現了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這可以《伐檀》和《碩鼠》為代表;在《風》里有更多控訴勞役的詩,如《唐風.鴇羽》;《風》里有一批抨擊或者諷刺統治者的詩,如《北風》等等。
從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來講,說《風》里的作品均系貴族之作也不能成立。文學來自於生活,文學創作的過程,是作者對生活理解、感悟和反映的過程,作品就是這種理解、感悟和反映的載體。一個作者處在什麼樣的生存狀態,才有可能寫出反映這種生存狀態以及對這種生存狀態感受至深的作品來。如前所述,從《風》的內容來看,許多作品描寫的是底層奴隸的生活面貌,反映的是他們的悲苦和怨憤,不平和控訴,想必貴族階級是寫不出如此感受真切的作品的,因為他們並不生活其中。
還想指出的是,一切藝術創作都離不開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同樣勞動創造了人類的活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勞動為前提的。文學創造也一樣,它伴隨著勞動而興起,又伴隨著勞動而不斷成熟。因為《詩經》作品格調高雅,由此得出不可能出自於民間的結論似不能自圓其說。
學術上的自由爭鳴應該提倡,喜歡標新立異也無可厚非。但不能隨心所欲,「標」得太遠,「立」得太玄就不好了,至少會讓人覺得這不是做學問的人應有的態度。
真擔心有一天又有哪位學者、專家「考證」——「推理」出李白、杜甫的詩都是抄襲的,《狂人日記》也不是魯迅的作品……
『陸』 詩經 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造的什麼優秀傳統
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
『柒』 創造詩經的人
你好。
《詩經》是反映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後500年間的古代奴隸社會生活。根據內容分《風》、《雅》、《頌》。
《風》的作者大多為青年男女、有在田裡勞作的農夫、戌邊的士卒。有樂師、有歌者、舞者。還有受過宮刑的閹人。
《雅》。分《大雅》、《小雅》。作者多為官吏、或文人。
《頌》的作者,多為王侯、貴族。和參與祭祀的樂師、文人。等。
現在流世的《詩經》是經孔子刪錄的。孔子刪錄《詩經》的目的,主要是【正樂】。孔子將詩經用於教化,以詩經作為他正禮的依據。朱熹曰:聖人刪錄,取其善者以為法;取其惡者以為戒。無非教者,豈必滅其籍哉。
『捌』 詩經的創作手法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
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
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徵、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8)創造詩經擴展閱讀:
《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採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
在《詩經》之前,詩歌雖說已誕生,但尚無自己固定的體式,且還流於口頭形式,一般以二言為主;到《詩經》時,中國詩歌開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創作格局,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式,也就是說,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於《詩經》時代。
《詩經》不僅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四言詩,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一,後代的五、七言詩,尤其五言詩,是在它基礎上的突破與擴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時代,也還有作者創作了不少四言詩,沿襲了《詩經》形式。
『玖』 詩經的起源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9)創造詩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拾』 詩經創造了多少詞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
一種是直接從《詩經》中引用來的,比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出自《王風·采葛》。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人想像他所懷念的人在采葛、采蕭、采艾。詩分三章,其中一章寫道:「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現在被用來形容思念之殷切,極為生動。在引用時,又常常作「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兄弟鬩於牆」這句成語則出自《小雅·常棣》,詩中寫道:「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意思說,兄弟在家裡相爭,但對外侮卻能同心抵抗,遠比一般朋友要好。後來就取「兄弟鬩於牆」來形容兄弟不和。其他直接出自《詩經》的成語還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溥天之下,奠非王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舌如簧」、「投畀豺虎」等等。
除了直接按照《詩經》原文流傳下來成為成語的之外,還有根據《詩經》的詩句經過一定的簡化而成為成語的。
如《豳風·伐柯》中有這樣的詩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伐柯需用斧子來比喻娶妻需有媒灼,後來就用前者借代後者,簡化成為「作伐為媒」。再如古代稱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稱弄瓦之喜,其出典也自《詩經》。《斯干》一詩說:「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璋乃玉器,瓦是陶器,指紡錘《斯干》是一首周王建築宮室落成時的祝頌歌辭,上引兩節是祝生貴男賢女的。意思是生下男孩給他玩一塊玉璋,以示將來作君子;生下女孩給她玩紡線用的陶錘,以示將來溫順無邪,善於料理內務。後來就把祝賀別人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以《詩經》的詩句加以縮寫而成為成語的例子很多,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莪》)父母劬勞;「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抑》)投桃報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馮河」(《小旻》)暴虎馮河;「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正月》)天高地厚,跼天蹐地;「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鵲巢》)鵲巢鳩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