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學生創造性培養的問題及建議

學生創造性培養的問題及建議

發布時間:2021-08-01 14:39:28

Ⅰ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抽象、綜合、判斷、概括、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並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師在「懂」字上下功夫多,而在「創」字上動腦筋少,結果是學生習慣於接受知識而不習慣於思考問題,只會讀死書。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年級的教學中。 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在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時,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問題的能力。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開始就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方法。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不論是復習,還是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試題以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求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演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或計演算法則。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 四、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之中。 例如:在教學數學概念、計演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正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正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正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正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正方形的特徵作出概括。教學計演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鍵。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很簡單,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必須維持這種積極性,不拘泥於課本上的解題方法,以及對定理或公式的補充和推廣等

Ⅱ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一。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內餘地。容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 2,解除學生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榜樣的是非常必要的 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精神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Ⅲ 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

如何培抄養學生的創造襲性,其實現在大部分學生都需缺少這種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主要是現在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已經沒有這么太多的時間去學習一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所以說營銷培養這種還是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的。

Ⅳ 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能力是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徵。它在心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是影響活動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動要求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
(一)傳統智力理論
傳統智力理論有獨立因素說、二因素說等。
1.獨立因素說
桑代克認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獨立的成分或因素構成的。例如,抽象力、對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對機械問題的適應能力等。根據這種學說,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沒有關系的,能力的發展只是單個能力獨立的發展。
這種學說很快受到人們的批評。心理學家們很快發現,當人們完成不同的認知作業時,他們所得到的成績具有明顯的相關。這說明各種能力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2.二因素說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根據人們完成智力作業時成績的相關程度,提出能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種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簡稱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潛能(能量),是決定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種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簡稱S因素,它是保證人們完成某些特定的作業或活動所必須的。由許多特殊因素與某種普遍因素結合在一起,就組成人的智力。人們在完成任何一種作業時,都有G和S兩種因素參加。活動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種作業成績的正相關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績的正相關就越低。
(二)多元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這七種智力分別為:
(1)言語智力:包括閱讀、寫文章或小說、以及用於日常會話的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包括數學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空間智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等。
(4)音樂智力:包括對聲音的辨別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5)運動智力:包括支配肢體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6)社交智力:包括與人交往且能和睦相處的能力。
(7)自知智力:包括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成功智力理論
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主要目標的智力,是對現實生活中真正能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亦稱為「惰性化智力」。斯騰伯格認為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變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決問題和判定思維成果的質量,強調比較、判斷、評估等分析思維能力;創造性智力涉及發現、創造、想像和假設等創造思維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涉及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包括使用、運用及應用知識的能力。
成功智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用分析性智力發現好的解決辦法,用創造性智力找對問題,用實踐性智力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三個方面協調、平衡時才最為有效。
二、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一)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所謂問題指這樣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問題包含四個成分:(1)給定信息(問題初始狀態);(2)目標(問題結果狀態);(3)障礙;(4)方法,即個體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步驟。
問題分類:結構良好問題(具有明確的條件、目標和解答的問題);結構不良問題(沒有明確的結構或解決途徑)。
問題解決是指對問題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或概念、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問題解決有以下特點:(1)問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是新問題,即第一次遇到的問題;(2)問題解決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它將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據當前問題的要求進行重新轉換或組合;(3)問題解決是形成解決問題的原理或規則,並成為認知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問題解決是更為高級的一種學習形式。
(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對於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不同學者看法不一,目前主要有杜威的五階段論、華萊士的四階段論以及我國學者總結的四階段說。
1.杜威的五階段論
(1)開始意識到難題的存在;(2)識別出問題;(3)收集材料並對之分類整理,提出假設;(4)接受和拒絕試探性的假設;(5)形成和評價結論。
2.華萊士的四階段論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通過對名人傳記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四個階段:(1)准備,即收集信息階段;(2)沉思,即處於醞釀狀態;(3)靈感或啟迪,即問題解決方案的突然出現;(4)驗證,即檢驗各種方法。
3.我國學者總結的四階段說
我國學者(陳琦等人)綜合各家理論模式和階段論,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理解和表徵問題階段、尋求解答的方案階段、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決方案階段、對結果進行檢驗階段。
4.問題分類解決
(1)結構良好問題的解決過程
建立問題表徵;搜尋解法;手段—目的分析;想法檢驗;執行解決方法和評價。
(2)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
理清問題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確各種可能的角度、立場和利害關系;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評價各種方法的有效性;對問題表徵和解法的反思監控;實施、監察解決方案;調整解決方案。
三、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有關的背景知識,能促進對問題的表徵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決問題中不能替代實質性的知識。
(二)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智力水平的高低對問題解決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分析能力等對問題解決有重要影響,認知特點即對問題的敏感性、靈活性、沖動性、反省性等特點,對問題解決也有一定影響。
動機也影響問題的解決:對問題持漠然的態度,既不能發現問題也不能解決問題;但動機過於強烈,人處於高度的焦慮狀態也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三)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問題中的事件和物體將以某種特點呈現,如空間、位置、距離、時間順序等。這些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影響人們對問題的理解和表徵。某些呈現方式能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便於尋找解答的方向、途徑和方法;某些呈現方式則可能掩蔽或干擾了解決問題的線索,增加解答的難度,甚至導入歧途。
(四)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反應定勢有時也稱定勢,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應的傾向。思維定勢是指人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定勢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定勢使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刻板化。
功能固著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鄧克爾提出的,它是指一個人看到某個製品有一種慣常的用途後,就很難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人們通常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由於他們很少考慮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這就是所謂的功能固著性。
(五)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原型啟發:類似事物即稱原型,它對人的創造活動所起的作用叫原型啟發。原型所以能起啟發作用,一是由於原型與所要創造的新事物之間具有共同之處或類似之處,二是由於人們可以從原型中發現某種原理,從而引起模仿。原型啟發法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
醞釀效應:當反復探索一個問題的解答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星期,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這時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決方法,這種現象稱之為醞釀效應。醞釀效應打破了解決問題不恰當思路的定勢,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生。
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
知識和能力內在關系的規律揭示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高受制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教師對學生知識基礎狀況的精確洞察與把握;另一個是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的知識准備。
(二)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
分析問題即了解「四成分」——已知、目標、障礙、方法。教學生分析問題的步驟是:①教師帶著學生分析問題;②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③讓學生獨立分析問題。
對問題解決規律的把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普遍規律和具體規律。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主動性,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四)教授問題解決策略,靈活變換問題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維過程中,從大的角度來考慮思維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問題解決策略,是人們長期問題解決的經驗總結,它對於解決特定問題很有效。因此,教師要經常教給學生一些好的問題解決的策略。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覺地總結自己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並靈活運用。
(五)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合理、科學的猜想是直覺思維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鼓勵學生勤於觀察,大膽地提出猜想,允許學生提出各種「異議」,啟發學生進行多向猜測、多向思考。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踐驗證。
五、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的基本概念
創造性是一種個性特質,具有這種個性特質的人具有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從本質上來講,創造也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是最終產生新穎的產品的活動過程,因此,可以將它看作是問題解決的最高形式。
創造性思維是發散式思維和聚合式思維的統一。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
(1)思維的流暢性:在限定時間內產生觀念數量的多少。①用詞的流暢性;②聯想的流暢性③表達的流暢性;④觀念的流暢性。
(2)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擯棄以往的習慣思維方法,開創不同方向的能力。
(3)思維的獨創性(獨特性):產生不尋常的反應和不落常規的能力,此外還有重新定義或按新的方式對人們的所見所聞加以組織的能力。
除此以外,創造性思維者還要對新穎獨特的觀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精密性。
(二)創造性的基本結構
1.靜態結構
(1)艾曼貝爾結構說
個體的創造性主要包括三種成分:有關領域的技能,包括實際知識、專門技能和該領域的特殊天賦,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套解決問題或從事某項特定工作的認知途徑;有關創造性的技能,包括認知風格、有助於探索新的認知途徑的知識和工作風格,這些決定了個體創造力發展的成果或反映能否超越該領域以前的水平;工作動機,包括工作態度和對自己所能接受工作的理解,它是個體創造力發展與展現的推動力量。
(2)吉爾福特結構說
創造力可以分解為以下六種主要成分:敏感性,即容易發現新事物,接受新問題;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特定的問題情境能產生多種反應或提出多種建議;靈活性,即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再定義,即善於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和特性。
2.動態結構
現代信息加工學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認為,發明創造實質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創造力是在產生有價值的新信息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智力品質的總和。一般包括如下成分:發現問題的能力;明確問題的能力;闡述問題的能力;組織問題的能力以及輸出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
(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1.腦激勵法
教師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最重要的一步,是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創造性會受到贊揚。「腦激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產生想法和評價這種想法區分開來。
其基本做法是: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後鼓勵學生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慮該答案是否正確,教師也不作評論,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來了為止。用這種方法,一種想法可能啟迪另一種想法。
2.吉爾福特的策略
吉爾福特在總結了大量的有關培養創造力的文獻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前後有序的培養創造力的策略:
拓寬問題:例如,人們不應該問:「我們如何改進滅蚊器?」而是應該問:「我們怎樣才能消滅蚊子?」這樣就為尋找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打開了大門。
分解問題:問題越具體、越明確,就越有可能為人們提供提取信息的線索,從而增加問題解決的機會。
常打問號: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一個特徵是不斷發出疑問,通過訓練,人們可以形成提問的習慣,在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不同特徵的問題。
快速聯想與中止評判:這種策略一般是在群體思維或小組討論時使用的,但個人也可採用。快速聯想要與中止評判策略結合起來使用,若沒用中止評判,很可能會產生抑制的效果。在這期間,要嚴格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批評。這就是說,要鼓勵學生「自由放任」,想提什麼觀念就提什麼。
延長努力:產生觀念的努力不應過快地終止。一般說來,產生觀念的速度是剛開始時最快,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慢。但觀念的質量一般是隨時間推移而提高的。
列舉屬性:採用列舉屬性的策略,可以對事物重新分類,從而使它們更便於使用,更適用於不同尋常的場合。
形成聯系:獲得新奇觀念的一種可能的途徑,是迫使自己把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這種聯系是自己以前從未聽到過的,如帶橡皮的鉛筆就是橡皮與鉛筆的組合。
嘗試靈感:對某一問題的實際工作停頓一會兒,但仍保持解決該問題的願望,而得到的,往往是靈感,即在沒有料想到的情況下,突然涌現出很好的想法。
3.分合法
本義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關的元素加以整合」,包括兩種心理運作過程:「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
主要是運用類比和隱喻的技術來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形成不同觀點。
4.在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幾條建議
(1)接受並鼓勵發散思維;
(2)容納異議;
(3)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判斷;
(4)強調每個人都能以某種形式進行創造;

Ⅳ 怎樣培養學生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一些主要思路,供參考:

1.增強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決定一個人想不想創新的問題。因此,要開發創造力,首先要增強和提高人的創新意識。人的創新意識有兩種:一是主動性創新意識,一是被動性創新意識。主動性創新意識,是指不需來自外部的推動,主體的意識就可以有效地驅動個體去創新,創新活動是主體自身需要的一種意識,穩定、持續、主動、習慣化是它的特點。
被動性創新意識是指主體受外部的推動而產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接受交給自已完成的指令性科研問題、開發任務或項目。這類被動性創新意識同樣也會對創新活動產生推動作用,主要是創造主體有責任感,有成功的願望,有勝任的能力。
2.掌握創造方法
創造方法是創新活動成功經驗的總結和歸納,並上升為工具性的創造方法論。創造方法一舉擊破了創造的神秘氣氛,使普通人藉助創造方法亦能涉足創造活動,掌握創造方法是開發創造力的好思路。
3.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乃創造力的靈魂,培養創新思維是創造力開發的關健。美國創造力開發公司總裁、創造學家羅傑.馮奧奇說過:「如果你對創造性思維持冷淡態度,你就不會認識到在一個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的世界上,激發和應用新設想是至關重要的生存技能。」
4.優化創新人格
前面講到, 創新思維乃創造力的靈魂,而創新思維的靈魂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創新人格!這是因為人是創造萬物的主體,是一切創新活動的認識者、發出者和操作者,忽視創新人格的優化,開發創造力將是舍本求末倒置的。
5.形成創新環境
創造力開發離不開一個好的環境,尤其是個體創造力開發。因為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美國創造學家阿瑞提認為:「適宜的氣候和環境能極大地促進創造。」
6.創新成果展示和創新人物示範
經常進行各級各類的創新成果展示,對創新方面取得成績的人物進行表彰、鼓勵和獎勵,達到示範作用的目的,都對創造力的開發很有推動作用。
奇思妙想玩轉發明課程,以科學的形式與方法,解密孩子的創造力基因,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摘取人生第一件發明;為中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為留學移民增添專利加分強項,為高考各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挖掘創新潛質。

Ⅵ 當前學生創造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謝謝啦

在民主型教師課堂領導方式中,教師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獨立自主能力強,對於問題有較為深入的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好奇心強:在權威型教師領導方式的課堂中,教學過程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採用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和觀點,不允許學生提出有創見性的問題。受這種領導方式的影響,學生只能無條件被動接受,不敢提出質疑,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在放任型課堂領導方式的教育中,教師對學生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對學生既無要求也無關心。在此環境中的學生不能體驗到教師的關心,沒有情感寄託,對學習缺少興趣,而且由於學生對學習目標不明確,不能依據學習計劃完成任務,不能及時得到教師對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評定,從而使得學生養成懶散拖拉的習慣,學習成績比較差。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領導方式可以改變學生的控制感和他們對學習價值的評估,進而對學生的學業情緒產生影響( Pekrun,2006) 。Assor等人( 2005) 在控制教師教學行為的實驗研究中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懲罰出現錯誤的學生或者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等消極教學行為,學生會產生憤怒和焦慮的情緒。Frenzel 、Peknm和Goetz( 2007) 在研究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時發現,在個人水平和班級水平上,學生的情緒會受他們知覺到的班級環境狀況的影響。研究者們採用教育實驗法探討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學業情緒的影響,結果表明教學方法的作用是明顯的,會對學生的學業情緒產生影響( 趙淑媛、蔡太生,2012;馬慧霞,2010) 。董妍和俞國良( 201 1) 在考察整合性學業情緒干預對學習不良青少年和全體青少年學業成就的影響時發現,干預班學習不良及全體學生的積極學業情緒顯著多於對照班。胡晨( 2013) 在研究初中生教師領導行為、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時發現,初一學生知覺到的教師領導行為與學業情緒之間的關系密切,民主型教師領導方式下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積極學業情緒,消極學業情緒體驗到的更少;權威型和放任型領導方式下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消極學業情緒和更少的積極學業情緒。研究者們認為教師以熱情的教學態度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並適時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指導學生在學業任務有更佳的表現,將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業情緒。

Ⅶ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一、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索性
數學教學價值不僅局限於幫助學生獲得書中的知識,還要有助於思維的訓練與認識能力的提高,這就需研究知識發生的思維過程,即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展示數學公式、概念、定理、法則的形成過程,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去尋求知識產生的來龍去脈,探討解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概括出解題規律,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蘊含的思想方法,使他們在參與中表現自我,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如在學習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先讓學生嘗試回答以下問題:1.把下列四個不等式:①7>4 ②-3<5 ③-4>-5 ④-2<-1 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5,都乘以(或除以)5,都乘以(或除以)-5,觀察計算後不等號的方向有沒有改變?2.通過上面的計算及觀察,你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3.所得的結論對不對?請你驗證一下;4.你認為不等式會有哪些性質呢?這樣,學生自己歸納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既學到了知識又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學會了觀察思考,提高了探索、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二、創設輕松愉快的情境,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有利於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用自己的動作、表情、語言風格、氣質、理想、信念等熏陶、感染、啟迪學生,使師生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創造良好的熱情和慾望,自覺進行創造性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說、敢做,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既能激活課堂教學,又能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究的精神,同時又加強了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案的交流,增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培養思維的創新性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科學發明與創造也正是從質疑開始的。因此,質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發表獨特見解,有的學生提出的典型問題,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
如在學完銳角函數後,有的學生提出:「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銳角才有正弦、餘弦嗎?」「一個銳角的正弦、餘弦與邊長有關嗎?「等典型問題,教師首先給予肯定,並讓學生討論、交流解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小結。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大膽猜想,不僅養成了敢想敢問的習慣,而且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挑戰性及解題的創新性都得到了培養。

四、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變通性
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加強知識間的聯系、鞏固及深化基本概念,揭示問題的實質,使學生掌握解題規律,培養創造精神。
1.一題多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富有吸引力的提問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對典型例題設計一組層層深入的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開闊思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如一次函數y=ax+b的圖像如圖所示,結合圖形解答下列問題。

(1)求方程ax+b=0的解。
(2)求不等式ax+b>1的解。(3)求x<-2時,y的取值范圍。
通過以上問題能充分挖掘習題的潛力,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2.一題多解。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啟發學生從不同途徑用多種方法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使思維呈「禮花狀「散開,從不同的認識層次尋求多種解法,能開拓學生思路,培養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如:一個正多邊形的外角是60°,它是幾邊形?讓學生用不同的解法,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得出解法。不妨設它是n邊形,方法1:從內角和方面考慮,易得180°(n-2)=(180°-60°)n,即可求出n。方法2:從外角和方面考慮,可得60°n=360°,更易求出n。這對開拓學生的思路,探索解題規律大有好處。
3.一題多變。適當變換題目的條件或問題,使一題變成多題,能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如△ABC,找一點P,使△APB、△APC、△BPC為等腰三角形。對於這一問題,學生不難找出三角形的外心符合條件,隨之進一步提問:「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呢?答案唯一嗎?」這一點P是否一定在△ABC內部?是否還有其他的點也滿足條件?學生的思維自然展開,緊接著提問:「如果△ABC是等邊三角形,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一題多變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想、判斷中深化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外聯系,可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變通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帶給學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然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Ⅷ 聯系實際談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素質教育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創造思維的培養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誘發創造興趣,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品質,創設良好的氛圍,不斷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培養學生 創造思維 創設氛圍
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評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預測力和捕捉機會的能力等等,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多結構去思考,完全把學生置於新角度、新思維、新情況與新問題之中,適應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國的傳統教育卻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目前每個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
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揮的表現
1.陳舊的教學不能與時俱進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教少問,學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現為「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形式,即使有少部分問題,也僅僅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而不是啟發式地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的情境;或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而不給學生提供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機會。因此,就有了楊振寧博士的評價: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最大區別在於中國學生不善於提問題,不願提問題。試想,如果中國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是一批批只知忙於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識的「書獃子」,那將會是多麼可怕的前景。這就產生了當今教育界所強調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引起廣大教師高度重視並付諸於教育實踐過程之中。
2.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的保護和培養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成人為本位,知識本位為主流,強調的是嚴明紀律,注重的是步調一致,要求統一;學生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從「傳道、授業、解惑」開始,教育舞台就鮮見一張張活潑可愛的臉。在此課堂中的學習,無疑千人一面,被動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現,流失了個性。據有關人士調查,中國學生與歐美學生比較,中國的學生的筆答能力較強,各學科發展較均衡,而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卻明顯偏弱。這正是傳統教育忽視對學生個性特長培養的結果。
3.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
現在不少教師和家長都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重視孩子的環境教育,因為從國內外對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測試結果表明:智力優秀和超常以及智力邊緣和落後的人僅僅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而且從大量的調查分析進一步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與其智商有一定的相關,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心理學家認為,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活動。人行動主要是有意識、有目的行動,在這些行動過程中,不僅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還支配著自己的行動以實現預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這樣的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位偉人說過:「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積極的性格特徵,如勤奮、堅毅、自信、謙虛、細致、進取心、探究性等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性格特徵,如怠情、怯懦、自卑、驕傲、粗心、安於現狀、墨守成超等,則阻礙學習的進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對於學生來說,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環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經濟情況,文化水平,家庭中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父母的態度言行,更是直接影響著兒童形成這種或那種性格特點。
4.課堂結構單一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弊病,葉聖陶老先生曾經作過十分中肯的分析:「課堂教學既然是一講一聽的關系,教師當然是主角了,學生只處在觀眾的地位,即使偶而舉手答個問題,也只不過是配角罷了。這在學生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後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於是,葉老進而提出了「『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這個著名論斷,並鼓勵我們教師「朝這樣好的境界努力」。
為了達到「這樣好的境界」,必須研究課堂教學的過程,優化教學結構。要打破常規帶學生容入社會和大自然之中,進行多課堂的教學模式。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就能充分發揮。
5.學生的習慣性根深蒂固
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來,人們在教育教學中往往偏重於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習情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家長總希望孩子多獲得一些知識,但往往只顧孩子學到多少,不顧孩子怎樣學習,逐漸使不少孩子因為學習任務過重、認知訓練

閱讀全文

與學生創造性培養的問題及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