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太重會沉下去; 不要把別人看得太輕,太輕他會飄起來 是什麼意思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太重會沉下去(把自己地位看的太重的話,會讓你的能力扛不住而消失); 不要把別人看得太輕,太輕他會飄起來(把自己的責任看的太輕,會讓你不知自己的價值和發揮而消失)
⑵ 現在的人是不是把孩子看的太重了
是的,因為現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還有現在社會對孩子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家長都把孩子看得很重。
⑶ 永遠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
就是你把東西看的太重要了,失去了肯定會很傷心的,就像那句話,長大後哭的就少了,不是因為成熟了,而是因為看淡了,不在乎了,也就沒什麼了
⑷ 孩子創造力太普通怎麼辦
平時只會學習的人踏入社會後取得成功的例子並不多,但是相比之下,那些在學校成績一般而富有創造力的孩子,進入社會後取得成功的例子更多一些。平時我們學習的確是需要卓越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但是在社會中施展才華卻需要創造力。而創造力簡單來說就是想像並表現新事物的能力。
⑸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讀後感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知道比你優秀的人有很多,過分看重自己,只會讓自己迷失方向,然後從高處跌落。養成謙虛謹慎的品格,用低調的言行對人處事,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要看輕自己,在關鍵時刻,你敢說:「你很重要嗎?」試著說出來,你的人生也許會由此揭開新的一頁。一種積極主動、朝氣蓬勃的心態是最佳的自我保護。一定要養成一種堅信自己最終將會獲勝,將會取得成功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堅強地、堅定地樹立起這種信念。這樣,很快你就會驚異地發現,你極其渴望和你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這不單單是一本勵志書!因為它在給你「勇氣」和「觀念」的同時,也讓你得到了真正的改變。作者運用最典型的案例和最具洞察力的心理分析,從兩個角度傳遞自己的想法,不只在你的心裡「殺毒」,還讓你的大腦和靈魂「重裝系統」。
專職作家,對現代人的心靈成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通過不斷的自我覺察及修煉,將得到的健康積極的生活體悟融入書中,告訴讀者:在如此復雜、充滿挑戰和現實的世界裡,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只有正視自己,正視生活中的一切,才營造真正屬於你的健康和財富!
⑹ 不要把孩子的缺點看得太重
同意。金無足金,人無完人。我們成人明白是非觀點尚且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何況是孩子?孩子現在存在的有些缺點通過家長的正確引導和不斷成熟的認知觀會慢慢改變的,只要孩子的缺點不是原則性(比如說偷竊呀等等)的錯誤,家長就不要時不時的去拿放大鏡去觀察,否則,適得其反。
⑺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沒有創造力想像力可能是感統失調了,建議帶孩子去做個感統測評吧,如果進行感統訓練的話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⑻ 創造力對孩子的重要性
創造力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話能夠表現他獨立自主的能力。不然的話,他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沒有什麼意思。
⑼ 為什麼別對孩子創造力扼殺
在知識的培育上,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縛作用。 西方國家的幼兒園劃成活動區,允許四五歲的兒童自由走動,大聲唱歌,甚至還可以跟同伴搗亂。中美兩國教師對此作出了不同評價:中國老師說這些孩子有多動症,應當治療;美國老師說這些孩子的做法並不過分,從小得到個性自由的鍛煉。
我們的教育一方面對孩子保護過度,替代過多;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對孩子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育家喬治·戴克曾經就「貓和老太太有什麼相同點」分別問過中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中學生說,都有生命,都會呼吸;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說,都怕冷,都愛吃魚,都愛睡覺,睡覺時都愛打呼嚕,平時都愛自言自語。論文化知識水平,中學生比幼兒園小朋友高得多,為什麼答案卻遠不及後者精彩?這就是因為長期追求一個答案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千萬不要培養「五分+綿羊」的標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責任感、有開拓精神、有創新意識、有交流合作能力和終生學習本領的一代。
我們的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贊嘆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
有時候,家長的懶惰與無知也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用一句「你怎麼有這么多問題,有什麼用?」駁回,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進行解釋的麻煩。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心切,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如果讓孩子當總統,父母的職位最好是「顧問」,當孩子遇到難以決斷或不明白的問題時,父母只需在旁邊加以引導。但是,做一個「高級顧問」並不容易,父母首先必須了解孩子並視孩子為成人。
人與人交往時,可能會出現多種自我形態,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將他當作孩子般看待,他的表現會是任性和依賴;如果你以朋友或成人般看待他,他便會用真誠與交心的態度與你交流。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去克服困難,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如讓他自己穿衣襪、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孩子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忙,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替他做了他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 要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當他學講話時,不要替他找詞彙,要讓他自己說完自己的意思;當他上學時,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他的手;當他懂得花錢時,給他零用錢,讓他自己安排購買日用品;當他選擇朋友時,讓他自己做出決定。除非有危險性,否則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他將會永遠感謝你允許他自己成長的。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重、肯定和認同。一旦被別人委以重任,便會對自己增加信心,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同樣地,父母若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孩子便會很快地建立起獨立的性格,將潛能發揮至最大。
父母在委以重任之前,必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及是否可以勝任等因素,然後再分配給他適合的工作。
這些工作對父母而言,可能是非常簡單的,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但孩子年紀尚小,能力和經驗自然比不上父母,加上是初次嘗試,可能會有過失或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切記不要在孩子還未完成任務時,便迫不及待地搶去其工作,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完成。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要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和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的。在孩子的生活里,是沒有「失敗」二字的,所有的體驗都將是「經驗」。
那麼,做「顧問」的最好方法是「開會討論」,家庭會議是素質教育一直提倡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父母從與孩子的談話中所得到的情況,可幫助父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有時父母試圖用簡單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見,而孩子是不會與父母爭論的;如果父母同孩子的討論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願再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父母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對,在做他們的工作,好讓他們承認錯誤,改換觀點。這時,父母可以先停止討論,把問題放到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找機會談,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規定。教育箴言要將孩子當做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