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易是誰發明的
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箱,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來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至到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周易》是一部古代經典,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其原理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紂時期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周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台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流傳於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隨著時代演變,文字含義已多不為世人所理解,《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周易》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簡稱《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周易》經部本是筮占書,其文字部分是對相應易卦象徵意義的解說和人事吉簡吉凶的判定,而傳部是對「易」的理解和對《周易》文辭的發揮等內容。
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 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期,便出現了《易傳》七種,包括《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序卦傳》、《雜卦傳》合共十篇,稱為「十翼」。後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周易》這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之所以能長存於世,正在於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它獨特的超前預測、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學儀器無可比擬的,可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人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感應器,它本身就有預測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細而嚴密。搖卦時銅錢平放於手心,人的易場力作用於銅錢,使之按照感應易場發生運動,於是銅錢的變動就反映了相應事物的陰陽變化。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㈡ 周易是誰發明的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
㈢ 易經的創始人
周易賦
胡秉言
鴻濛混沌兮,孕盤古,無極始出兮,太極來。初生兩儀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開。始祖伏羲,長坐方壇、聽八風之氣,觀草長鶯飛,審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長,度鷹翔魚躍,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開陰陽之道,正姻緣、和人倫秩序。「塗光休氣兆北閾,赤文綠字煥東周」。 人奉之為神,尊八卦祖師。開華夏之文明,蘊奧妙神奇矣。
西伯姬昌兮,演文王八卦。推論解讀兮,八八六十四。疊加成象,鑒析准確。乾坤立道列南北,造化天地成萬物。雷聲震震曰善教,巽逐陰風曰進退。坎險陷陷心憚慮,離麗附和柔順心。艮止審慎動靜適,兌喜悅悅善照臨。
下古孔子兮,精修十翼。察言、觀變,制器、卜占。取義象位之說,闡陰陽之對立。成系統之世界觀,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之變化。強宇宙變化之生生不息,說「天地之大德」,提「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精論,。告後人「物極必反」之思想,調「居安思危」之憂患。倡「順乎天而應乎人」,張自強不息,變革以成偉業。以「保合太和」之最高理想目標,承「和諧」之思想。立「易與天地准」。拓模糊解釋現實之精確,確立易卦包羅萬象之精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陰陽互應,剛柔相濟,厚德載物,唯有周易。易道深矣。「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經上下幾千年,收無數仁人志士之鑒析,成群經之首而不愧。
古哉周易,新哉周易,東方文化之核心。天開新宇兮,浩正氣,地現阡陌兮,展心懿。古為今用取精華,陰陽二進舉世奇。揭示二元之規律,珍惜瑰寶悟易理。智慧若清泉,綿遠若流長,用之不完,汲之不盡。「鴛鴦綉罷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玉匣存來枕邊放,怎舍一時離己身。
㈣ 易經的三個最重要的人
157****0217 :你好。
【易經】四聖:據傳說《周易》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合著,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撰《易傳》。《周易》之始作於伏羲,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但當時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被囚羑里時,演易而窮究天人之理,變伏羲先天八卦為後天八卦,並將八卦推廣而為六十四卦,又屬之以辭。周公賦予爻象以爻辭。最後孔子作《易傳(十翼)》。此經於是燦然大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這四人史稱「易經四聖」,而《周易》也成為後世陰陽五行哲學之圭臬。
㈤ 《易經》的三個作者是誰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1、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2、經歷發展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5)創造周易的三個人擴展閱讀: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 的規律。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
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無規可循;
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㈥ 易經 是誰創的
易經 是集大成之作 不是一個人創的 就像當今 的網路 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㈦ 易經是誰創作的,歷經了多長時間
《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易經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 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准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葯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築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範,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於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後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陝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於《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於《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㈧ 《周易》是誰創造的
具深入研究,伏羲所作不太可能,上古吃飽都成問題。綜合那時的生產力,我比較相信是上個文明或外星文明的產物
㈨ 易經的發明人是誰
古人說;三個聖人作【易經】,伏羲根據河書洛圖推演出了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孔子為易經作【十翼】,一部易經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