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1)造紙技術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⑵ 造紙術最初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版的關權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⑶ 造紙技術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各種材料的書,這個興起,那個淘汰,經過了好幾千年,最後,終於出現了紙。從此,寫字、印書就有了專門的材料。
於是,原來的竹簡、帛書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紙草書、皮書等等,也退出了歷史舞台,開始出現了新的書籍。
紙的產生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說到紙的發明,大家就會想起造紙技術的革新家蔡倫。蔡倫是湖南桂陽——現在的耒陽人。他是漢朝的一個官。開始當太監,後來擔任尚方令,管理宮廷里的各種日常用品的製造和供應工作。那麼,他是怎樣想起要造紙的呢。
這裡面有個「赫蹄」的小故事。
西漢末年有個女子叫趙飛燕,長得很漂亮,就被召到宮里,漢成帝看了,非常喜愛,於是當了昭儀。當時,宮中有個女官叫曹偉能,和漢成帝生了個孩子,趙昭儀知道了,非常妒忌,就派人把孩子扔了,又把曹偉能關了起來,給她一隻綠色的小盒子,裡面是用「赫蹄」包著的兩顆毒葯。上面寫著「告偉能,努力飲此葯……」就這樣,曹偉能被逼服毒死了。
那麼,這「赫蹄」是什麼呢。
原來,它就是繅蠶絲時,在竹簾上余留下來的絲綿製成的絲綿紙。
還有一件事那是1957年5月。有一天,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瓦廠的工人,在挖土的時候挖到了一座漢朝時候的墳墓,裡面藏著許多古代文物,其中發現了一些米黃色的古紙。後來經過幾次化驗,專家研究,確定原來這種紙是用麻製成的。因為發現在灞橋,所以就叫它為灞橋紙。
大家知道,我國古代是用絲綢和麻布做衣服的,因此,不可能用大量的絲綿和麻來造紙。同時絲綿造的紙價錢太貴,麻制的紙又厚又粗糙,都不適合寫字,所以這兩種紙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蔡倫是一個既能寫詩、又會做文章的人。所以,他非常了解用竹木、絲綢寫字的困難。於是,他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作原料造紙。經過反復實驗,最後成功地把紙造出來了。從此,蔡倫造紙的方法,很快就在全國推廣了。
因為紙比竹木輕巧,比絲綢便宜,又適合寫字,所以,當紙一出現,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它很快代替了竹木和絲綢,成為專門用來寫字、印書的材料了。
⑷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
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1957年,陝西出土了西漢晚期的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學術界對蔡倫造紙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一派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另一派專家則對出土這些紙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出土了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和麻紙,成為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此次敦煌出土古紙的數量之大、品種之繁多、時代跨度之久,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也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⑸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術究竟是誰發明的並不可知,只知道它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後來經由東漢的蔡倫改進之後才得到大規模推廣,所以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通常是指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早在西漢初年,中國百姓就已經可以利用麻皮纖維或者麻類織物製作出麻質纖維紙。但是這種紙不僅製作成本高,產量也不高,關鍵時質地還非常粗糙,所以並未得到普及。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百姓雖也一直在對紙張進行改進,但是並未取得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另一個可證明唐朝時期的造紙工藝已趨成熟的證據就是唐朝時期已經開始製作工藝用紙。所謂工藝用紙就是將紙張染色或者灑金,從而讓紙張更為美觀。造紙術在中國得到推廣之後也一步步傳播到了其它國家,最後成功擴散至全世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
⑹ 現代造紙技術是誰發明的
1808年,頓肯改良抄紙機,製作了第一部實用的長網抄紙機,制紙技術由手工抄紙改為版大規模機械造紙
而近權代造紙原料「碎木漿」的發明則解決了造紙原料的問題,(大概是一八五幾年,忘記了。)
1859 年,約翰研製出了第一台碎木機,這台機器能夠將木材磨成紙漿,這使得以合理的成本生產優質紙張成為可能。
1881年福伊特公司製造了第一台成套造紙機,弗里德里希·福伊特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不斷創新,生產出可以用來生產新聞紙、硬紙板和 特殊紙的機器將造紙行業和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⑺ 誰發明了造紙技術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年代約比東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
所以有文獻記載的是東漢的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