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為什麼發明弩,為什麼不用箭而用弩,弩是誰發明的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的床弩。
兵器特點
一是射程遠。「弩」張開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弩」其實就是強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時發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斗威力強。所以,弩比弓更實用。 「弩」的缺點是弩機很笨重,所以適合由步兵攜帶或製成弩車。 古代的車兵都裝備有「弓」和「 弩」,是步兵主力,有利於攻堅、設伏、厄守、突圍、相持等戰法。
兵器歷史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構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㈡ 求弩的起源,特點和演變
特點:一是射程遠。「弩」張開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弩」其實就是強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時發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斗威力強。所以,弩比弓更實用。
「弩」的缺點是弩機很笨重,所以適合由步兵攜帶或製成弩車。
古代的車兵都裝備有「弓」和「 弩」,是步兵主力,有利於攻堅、設伏、厄守、突圍、相持等戰法。
起源與演變:據考古驗證我國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即以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 《孫子兵法》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孫子兵法-作戰)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 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 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 ,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
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 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 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 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 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 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 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 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 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 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弓(雖然叫弓但是是一種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 ,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至明以後由於火器的迅速發展,佛朗機,鳥銃、紅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裝備部隊,弩的 作用進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視,直至被淘汰。
㈢ 中國的弩弓是誰發明的,源於什麼朝代
中國的弩弓相傳是黃帝發明的,起源於3千年以前。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
㈣ 人類最早的弩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弩是一種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武器,它從弓發展而來,但比弓威力更強,射程更遠, 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戰爭中被大量運用,直到火器的出現。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准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鍾內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㈤ 羅馬帝國的「弩炮」與中國古代的「床弩」相似,誰出現的更早呢
這玩意有多牛,最大射程可達1000米,有效射程達500米以上。宋遼澶淵之戰,宋軍於澶州北城操作床子弩,十弩齊發。將遠遠戰在弓箭射程之外且有厚盾保護的遼將蕭達凜瞬間洞穿,巨盾在床子弩的面前和紙糊的差不多。這一戰例不僅說明了床子弩的威力大,更說明了床子弩的精準度和射程。總共射了十支長矛,蕭達凜身上就插了六支,還有一支插在他的馬上。
床駑和弩炮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武器,各有優劣,都是冷兵器時代登峰造極的產物,但是從機械的運用上來說,弩炮比床子弩要強,不過這也是因為不同文明產生的不同影響。
㈥ 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弩是一種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武器,它從弓發展而來,但比弓威力更強,射程更遠, 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戰爭中被大量運用,直到火器的出現。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准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鍾內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㈦ 三弓床弩是穆桂英發明的嗎
三弓床弩是宋代的一種床弩,為了發揮更大的射擊效果,他把三張大弓合並起來,需三十人才可拉開。
㈧ 誰介紹一下秦國床弩的情況
中國古代一種威力較大的弩。將一張或幾張弓安裝在床架上,以絞動其後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待機發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絞軸,用幾張弓的合力發箭,其彈射力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擘張、蹶張或腰引弩。
床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由絞盤上線,射程較遠,但是精準度不佳,一般採用大規模齊射的戰術。
㈨ 弩的發展史拜託各位大神
中國弓弩發展史資料 中國在近代火·葯武器的誕生之前,在投擲武器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的領先地位,在這期間由七項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是其他的民族無法比擬的,卓越的制弓術,弩的發明和改進尤其是銅弩機的創制,連發手弩的發明,弩弓車特別是多弓床弩的發明,杠桿拋石機(trebuceht)的發明,火箭(rocket)的發明.這是我們祖先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戰爭技術高超的見證。 在近代火·葯武器問世前漫長的歲月里,弓箭一直是決定性的武器,沒有其他青銅或鋼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已經廣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縣距今2.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的遺址里出土了用燧石製造得箭鏃,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證據。弓箭的使用是人類技術史的一次重的大進步。人們認識到了利用彈性來儲存來儲存能量,發明弓箭這種復雜工具需要長期的經驗的和知識的積累.中國古代認為「弓生於彈」,即為弓箭的產生與彈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由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樣的彈弓在中國曾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還有人使用這樣的彈弓。隨著制弓技術的發展弓箭逐漸得到了改良。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而加強弓,最後發展到了復合弓。世界上許多的不同文明分別獨自發展了復合弓,但是由於西亞斯基泰復合弓(一種雙曲復合弓)這種自技術上較為成熟的復合弓傳到了古希臘和羅馬(似乎是共和國末期傳入),西方人依此為淵源將他們所見到雙曲復合弓都認為是斯基泰文化影響的產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這類的弓箭了----雙曲復合弓的成熟形式,雙曲反彎復合弓(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中國的漢字弓就是依據雙曲復合弓的象形而來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禮活動,而射禮所用的弓明顯就是雙曲反彎復合弓。在詩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弓(即角弓,可笑後來的儒家牽強把角解釋為裝飾品)。 同時由於使用弓的材質差異,以使用單體弓為主的地區和已廣泛使用復合弓的地區在拉弓的方式上也產生極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國)射法。由於歐洲單體弓彈性差,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之比低因此弓長較長,而中國的復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比甚高,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將積壓手指。因此中國拉弓法用一個拇指(帶指環保護)拉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而歐洲單體弓由於角度較大,則可以用多個手指拉弓。使用指環作為保護時使用復合弓的標志之一,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環也是在商朝的好婦墓遺跡中出土,詩經中也有大量記載。 在東周時期,中國復合弓的製造技術業已臻於成熟。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舉凡材料的采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處也者,以為因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據《考工記》,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丁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 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筋,即動物的肌腱,貼博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人。據《考工記》,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制備方法「-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晚近的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絲,即絲線,將傅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據《考工記》,擇漆須色清。中國古代不僅對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對具體的工藝步驟也有細致的規定。「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細密;春天治角,自然潤澤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會糾結;秋天合攏諸材,白然緊密;寒冬定弓體,張弓就不會變形;嚴冬極寒時膠、漆完全乾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復的工藝程序,需跨越兩至三年時間。在制弓作坊中,由於各項工作可交錯進行,流水作業,故每年都會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張弓而言,其工時是無法縮短的。復合弓的製造代表了古代制弓術的高峰,世界上對復合弓製造的詳細記載首見於《考工記》。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復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在制弓術逐漸成熟的時候,中國的射術也逐漸成熟。中國古代強調,射箭的精髓不在於身形與手法,而是心念的專一。與御術要求「人心調於馬」,劍術要求「與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認為,必須心念專-、神定思去,才能夠動作協調.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技術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之效 。《列子*湯問》中有一段很好的論述:「詹例曰:臣聞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鶬於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釣,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釣餌,猶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動中精神氣質和弓箭特性的互補關系。《考工記*弓人》中記載:大凡選弓,應根據射手的體形、意志、血性氣質而有所差異:長得矮胖,意念寬緩、動作舒遲的人(安人),應使用剛勁的弓(危弓),配以柔緩的箭(安矢)。剛毅果敢,火氣大、行動急的人(危人),交選用柔軟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寬緩舒遲(安人),再用柔軟的弓(安弓)、柔緩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人如剛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剛勁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穩又准地射中目標。 隨著防具的發展,對弓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遠的射程,更好的准確性,這都需要弓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於是弓相應的也就變得更長,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當超出了雙臂的極限之後,人們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辦法。在這種條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歷史的舞台。由於中國有優秀的復合弓製造技術,加上中國戰國時期青銅弩機的發明,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華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而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可見弩是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為「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由於弩是延時發射的,因此將張弦裝箭與縱弦放箭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動作,無須在張弦的同時瞄準,這更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與弓只能用手臂張弦不同,弩還可以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來張弦,所以強度可比弓大.因而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裝備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國軍隊中已經開始較多的使用弩作為遠程的壓制武器。在孫子兵法中於弩來形容兵勢。「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意思講,善於用兵的將帥,他所造成態勢是險峻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弩,時刻保持著巨大的威力;這種節奏,猶如觸發了軍機,迅雷不及掩耳。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曾請人教越國人習射弩箭。而戰國時期各國更是普遍的裝備弩弓。 中國弩在問世以後的一千餘年內是終是是世界領先的除了中國復合弓技術先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發明了一套復雜而精妙的弩機。戰國時期的弩機都是青銅製造的。 這是一種轉軸連動式的裝置,包括望山、牙、懸刀、鉤心和鍵等部分。望山用於瞄準;牙用於卡弦,與望山鑄成一體;懸刀即扳機;鉤心聯接牙和懸刀;鍵即軸銷,將各部分合成一個整體並固定於弩臂後端的空槽內。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它的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使箭尾抵於兩牙之間的弦上,然後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鉤心脫離懸刀刻口,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這是一種相當復雜而精巧的機械。弩弓的強度再大.只要輕輕扳動彎機,即刻便能發射。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以和近代的來福槍機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 戰國時期的弩依照強度和張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張弩和蹶張弩兩種。擘張弩的強度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開。《孫臏兵法》中這種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記載這種弩裝備過漢軍的重騎兵用於在沖擊前進行最後的火力打擊。蹶張弩的力量較大,用雙臂的力量無法拉開。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記載。戰國時期韓國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記載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則可以射到900米的驚人距離。 由於強弩張弦難度大.發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將弩手編為三組:第一組瞄準射擊,稱為「發弩」;第二組張弦後處於待發狀態,稱為「進弩」;第三組張弦,稱為「上彎」。當第一組射擊完畢,就退為第三組,第二組則進為第一組,第三組進為第二組,如此循環不斷,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近代歐洲的火槍手,因裝填彈葯費時.也採用了類似的三排制。而日本的織田右大臣信三郎信長的三段擊和此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看出,安裝有青銅弩機.大量裝備中國軍隊的弩,不僅是先進技術的體現,也是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先進戰術的標志。 弩,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為中華民族,確切的說是漢族提供了強大遠距離的殺傷性武器。使得漢民族在對付游牧騎兵時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漢民族學習游牧民族的長處練習騎射,一方面可以憑借弩進行有效的防守作戰。西漢文帝時晁錯曾上書言兵事,提到漢軍與匈奴相比有五個優勢,其中的兩點與弩有關。即弩箭遠遠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視弩的漢代中國弩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比戰國時代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弩手也是漢步兵中的精銳。第二點深遠的影響體現在對華夏日後的遠距離兵器的發展上。隨著實戰的要求,弩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繼續發展。第一是對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擊速度,古人以此為目的設計出了連弩,而且在戰國時期連弩就已經存在(戰國楚墓出土)。日後隨著連弩威力的加強,甚至設計出一種由於工程的弩(將弩箭城排的射進城牆,當梯子使)用。)連弩的使用高峰出現在明清時代。距離遠,威力大的連弩顯然比早期的火·葯槍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第二是對武器的射擊距離的要求。向著這一方向的發展最中導致了冷兵器時代射擊最遠的弩炮的出現。弩炮的發展此漢到宋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宋時的弩炮(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僅可以射擊弩箭,還可以射擊鐵制的火·葯炮彈(一種爆炸武器。類似於近代炮彈,不過是投擲的)。
㈩ 中國的弩弓是誰發明的,源於什麼朝代
中國的弩弓復相傳是黃帝制發明的,起源於3千年以前。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准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
(10)床弩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弩弓的射程區別在於弓是人力發射,人能把弓拉開多大,是人力決定的,射程取決於弓的好壞和人力道大小。弩是機械力發射,人只負責瞄準,力量相對固定。一般來說,弩射程是弓2倍左右。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公元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