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能帶給我們什麼
一首好歌代表一種思想,愛,和平,或者力量。
音樂,由簡簡單單的幾個音符組成,卻展現了它奇特多彩的個性,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當我悲傷的時候,它可以讓我快樂;當我開心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更開心;當我幸福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動的流淚;當我孤獨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覺溫暖。
為了理解音樂,必須學點音樂基本知識,知道一些樂曲的背景,這是非常重要的。對音樂的欣賞應是一種追求美的行為,用你的意識去聽音樂是一種感受,以聽覺對音樂產生的刺激引發情緒的聽音樂,又是一種感受。
這種表情由粗到細、由淺到深、從低級到高級、從生活到藝術,展示著有限生命所升華出無限精神的超越自有的過程。
如純粹為了音樂美的純感覺方式,陶醉於音樂豐富情感的方式,投入到音樂的遐想中的方式,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求刺激的方式,以及以音樂作品的結構、技巧和演奏手法為主的理性鑒賞的方式等。
聽音樂而不解其語言的音樂愛好者,只有感受,沒有了解。
好的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提高勞動效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兒童的智商。鑒於每個人欣賞音樂的角度不同,喜愛的音樂類型也不同,所以欣賞音樂有不同的方式。
聆聽大型音樂作品時,最好輔以一些相關知識。經過若干時日的訓練,才能聽出不同演繹者對同一樂曲表現的差異,並能體會作曲家的情緒,那你已踏入音樂殿堂的大門了。
拓展資料:
經常聽歌的軟體有網路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等等。
網易雲音樂是一款由網易開發的音樂產品,是網易杭州研究院的成果 ,依託專業音樂人、DJ、好友推薦及社交功能,在線音樂服務主打歌單、社交、大牌推薦和音樂指紋,以歌單、DJ節目、社交、地理位置為核心要素,主打發現和分享。
該產品2013年4月23日正式發布,截止2017年04月,產品已經包括iPhone、Android、Web、PC、iPad、WP8、Mac、Win10UWP、Linux九大平台客戶端[3-5]。2015年1月16日,網易雲音樂榮膺網路中國好應用「年度優秀視覺設計獎」。
②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什麼
1、音樂對於人們心靈的陶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音樂如行雲流水,像陽光般的溫暖,空氣般的清澈。有一篇文章提到音樂的療法,並說:當你悲傷的時候聽歡快的音樂。事實正好相反:人在被上的時候應該聽悲傷的音樂,把悲痛的情結完全釋放出來。不要企圖在你悲傷的時候聽悲傷的時候聽悲哀的音樂,那樣會適得其反。
2、音樂對人們精神狀態和心理的影響十分顯著
音樂對人的作用不可與一頓飯對人的作用相比。音樂是用旋律書寫的作品,表達作者的歡樂、喜悅、彷徨、憂愁、憤怒、激情、滄桑、堅強、希望的情緒。與文字作品不同,音樂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3、音樂能改變一個人的情緒
在很傷心的時候聽很嗨皮的歌可能會更傷心,但也能讓人迅速走出陰霾。在心情很好時聽以上提到的很多歌會讓自己的心情迅速籠上陰雲。
(2)時間對創造音樂的影響擴展閱讀
音樂基本要素
一些音樂作品是通過人聲表達的,這樣的作品被稱為聲樂作品,有一些作品是用樂器演奏出來的,這樣的音樂作品被稱為器樂作品。世界上一切音樂作品都包括在「聲樂」和「器樂」這兩大類別里。
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調,節奏,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音色等。構成音樂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節奏。
③ 音樂的作用(資料越多越好)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聽聽音樂也是一種不錯的減壓方法,音樂能使心情放鬆下來。具體益處分這幾種:
1、優美的旋律可以使浮躁煩亂的心裡得到平靜,但你要選擇比較舒緩、輕柔的音樂。
2、輕緩的音樂可以使人身體放鬆,緩解壓力,從一定程度上能治療一些心裡疾病。
3、音樂可以刺激腦部,激化腦細胞,優美的旋律能刺激腦部活動,甚至可以達到一定抗衰老效果
4、在臨睡前聽幾首輕音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促進睡眠。
5、許多人喜歡邊聽音樂邊工作,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在工作時聽音樂,的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6、音樂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方法。總體上來說,音樂對緩解疼痛是非常有效的。對於慢性疼痛和手術後疼痛,音樂都能減輕患者的痛覺感受和緊張情緒。
聽音樂的好處有很多,可以使心靜下來、緩解壓力、抗衰老、提高睡眠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緩解疼痛等好處,多聽音樂真是益處頗多
④ 創作在音樂實踐中的作用是什麼
音樂創作的准備及孕育階段。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作曲家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了大量存在的客觀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是處於未加工狀態的美與丑,通過了解、熟悉、認識等感性及理性活動,得到深刻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觸發了創作慾望。能引起這種創作慾望的,不僅是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現實美與現實丑,也可能是其他藝術作品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刻、戲劇中的藝術美。作曲家的豐富的生活實踐,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素質,以及各方面的修養對創作慾望的形成有決定性影響。作曲家對所要反映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感情是極為關鍵的。感情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串在創作過程的始終。
與其他藝術相比,作曲家對生活體驗所採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體的生活細節,而著重從生活中取得感受與啟示,強調對生活的整體印象、氣氛及其運動的過程。或許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種意境、神韻以及對生活的本質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這是由於音樂難以直接表現具體形象而帶來的創作特點(現實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過比擬、隱喻、象徵、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間接反映在音樂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過間接的生活體驗取得創作的沖動,只要這些藝術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氣韻及其本質等以及由它們所引起的感情與體會是作曲家比較熟悉的。同樣,作曲家也能從以往的樂曲,尤其是民間音樂中獲得靈感而進行創作,因為這些是在歷史上已經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樂中的具體反映。但是間接體驗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體驗生活的長期積累。
創意
作曲家將創作沖動及感情轉化為音響的過程,即基本樂思的形成。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音樂藝術的特點是以音響為其物質材料,現實生活、具體對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轉化為由樂音為主所構成的音響。通常,作曲家總是在以往的音樂成果中汲取經驗,對前人的音樂表現手段與各種手法進行分析、判斷、提煉,通過自己的重新設計、安排、想像進行新的創造,產生新的音響。因此,對歷史音樂文獻的熟悉,對民間音樂的領會,對音樂語言特點的掌握是創作的重要條件。當代音樂作品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和啟示也很重要。這里存在一個繼承與創新、借鑒與消化的關系。
基本樂思的形成對創意起樞紐作用。基本樂思是作曲家對所要反映的現實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並最富有情感特徵的主觀感受的結晶。它轉換成音樂時,最初可能是一種節奏型、一種特定的和弦進行、一種兩部對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見的一種是動機或一個音樂主題,它就為整部樂曲奠定了基礎。在出現基本樂思的同時,會考慮到體裁、樣式、曲式模式等等具體的表現方式。可以說,在創意的起始,就已經同時設想了形象的塑造問題。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創作是難以截然分割的。
在創意的過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體內容與實際音響的對應。為此,作曲家常會反復吟唱(演奏),對所創作的音樂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求得兩者的最佳統一。在這種意義上,創意就具有通過即興創作與表演兩者相互結合而使樂曲逐步定形的特點。
對於創作的奧秘,歷史上曾因對音樂藝術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種說法,也存在著爭論。在各種觀點中比較共同的一點是強調靈感的作用。實際上,靈感是一種通過長期艱苦構思活動後產生的一種飛躍現象,往往突如其來,使作曲家得到一種「頓悟」,其出現也往往不止一次。靈感出現時,具體內容與實際音響的對應關系常處於最佳狀態,因而能大大推動創造活動的進展。
塑形
在使內容物化(音樂化)的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是使基本樂思逐步展開以產生具體形式,並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需按照音樂藝術本身的規律,根據一定的音樂邏輯,用適當的音樂語言來創作生動、鮮明、感人並富有獨創性的作品。熟練的寫作技巧、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是至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時,既須根據內容的需要來確定形式,也會由於形式美的要求對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兩者存在互相制約、互為因果的關系。在創作中,最初的構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變易、豐富、潤飾等反復推敲過程。
音樂形象的塑造,從形式美的要求來說,就是具有合於邏輯的、不斷發展的運動感,使音樂通過重復、變化、平衡、對比、層遞等表現手段以取得多樣的統一。這個基本原則隨著時代、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同,在歷史上呈現為不同的音樂結構,多種的風格樣式和各種變體。如何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民族風格而又帶有個性的樂曲,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都具有新意,這常是作曲家為之奮斗終身的目標。
樂曲的形式定型以後,通常就可算是創作的完成。但在實際上,這個成品還需經演出的檢驗。演奏家、聽眾會對它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反應,作曲家也會進行一些修改、變動。
編輯本段
音樂創作類型
①器樂曲。通過不同的體裁,將對現實的反映歸納為表現與造型,按照形式美的規律將主觀對現實的情感體驗納入一定形式之中,以求表現出處於深處的思想內涵。對於標題音樂,可強調通過標題的啟示,使現實與感情思想更易結合起來。
②歌曲。將歌詞的形式規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現的感情相對固定,並將其各種思想內涵轉化為自己的體驗及解釋。③戲劇性音樂。包括與其他藝術的結合如舞劇、歌劇等,主要是對劇中人物性格、活動、反應作出創作者的主觀評價,轉化為感情表現及體驗,並將其運動過程固定為具體的形式。這時,音樂是另一藝術的感情體現,而該藝術就成為音樂的具體形象表現,至於其主次關系則因情況而有不同,其思想性內涵往往由該藝術直接反映出來。
編輯本段
即興創作
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稱為即興表演。最早出現於古代音樂初創時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國音樂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即興創作因時代、民族而有不同的傳統。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據瞬間的感受,使音樂內容具體成形的創作活動,並隨著創作者的演奏水平與現場發揮而呈現不同的形態。即興創作的特點是富於激情,現場發揮,靈活多變,但時間短促,缺乏推敲的餘地,不易盡善盡美。因此,在音樂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分成創作與演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當代演出實踐中,仍保存即興創作成分的,如東方某些民族的音樂以及西方的爵士音樂等。西方某些現代作曲家有時也強調即興創作的因素,如偶然音樂與一些先鋒派的作品,著意在強調音樂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上,其基本含義已有所不同。
⑤ 科技發展對音樂的影響是什麼
我覺得科技改變了音樂的很多方面,比如說錄音機的出現,改變了音樂的存在形式等等。
科技對音樂的影響,無非是製作-傳播-消費這三個環節,音色恐怕是重中之重,從模擬真實交響樂團樂器音色的各種VST插件,到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音色,這些新的音色無疑等於發明了更多種樂器,雖然我們都以「合成器」總結之並代稱。
製作
我覺得科技的發展有效的降低了音樂的生產門檻,而且科技讓現場音樂也有所改變,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感官體驗都,並且利用合成器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音色,這些新的音色無疑等於發明了更多種樂器。
總結:
時代在不停的變化,音樂也跟著時代的變化在不停的改變,音樂都是給人帶來身心放鬆的東西,喜歡音樂是人類從古到今的興趣愛好。
⑥ 不同的調對歌曲有什麼影響大小調怎麼定應該在創作的什麼時候定
不同的調有不同的風格,比較歡快的可以用大調,比較憂傷的可以用小調【當然,這也不一定,只是就一般來言。。。】。。。還有,可以根據自己的音高位置來決定用哪個調。。
⑦ 音樂評論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音樂評論人多少都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喜好來評論一首歌吧,還有流行元素等。而創作人不但要寫出自己的感受,還要得到廣大聽眾的響應。我覺得音樂評論人特別是資深的公信力強的會影響讀者或者聽著的品位,和一首歌的得獎情況。我想就是這樣影響著音樂創作人的創作吧。
但是也不一定是音評人影響創作人。像周傑倫那樣,之前也很多人對他的歌寫一些不好的評語,但是還是流行起來了,那麼再怎麼不好的評論,不被接受的話也沒用。反而是越來越多的評論專風頭去贊揚他的歌了。
所以我覺得創作最重要的是要能產生共鳴。
⑧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音樂的創作產生了什麼影響
20世紀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紀初,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歐美各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動盪。接著歐洲一些國家受到納粹的蹂躪,世紀中葉,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世界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所有這些都必然在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深刻影響,也必然在音樂創作中得到反映。
⑨ 愛因斯坦與音樂的關系
愛因斯坦與小提琴情愫深厚。在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總與提琴為伴。不管何處,無論場合,這琴就在身邊。即使在嚴肅嚴謹的學術會議上,琴盒就在椅子近旁。他每天拉琴,還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認為,自己演奏的才華可媲美於科學上的成就。
於是,他又說了一句話:「如果選擇物理,我可以繼續拉琴;如果選擇提琴,則沒有機會再研究物理了。」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家,他頭腦中轉動著他的科學創造。但他放不下小提琴。在演奏樂曲時,愛因斯坦常去思考未知領域的科學問題。其妹瑪雅回憶:「在演奏中有時他會突然停下,激動宣布,我找到了它!」這意味著又一個科學方面的難題解決了。
可以想見,在悠揚琴聲中,大科學家猶有神明啟示,又似靈感降臨,一個個看似枯燥的公式數字以及天書一般的闡釋,在完全不搭調的音符涌動中昭示給了世界。或許,他那曠世「相對論」也不無琴聲的催發吧。
(9)時間對創造音樂的影響擴展閱讀
1、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介紹了其狹義相對論,物理規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慣性參考系中是相同的。
2、1915年左右,愛因發表了一系論文,給出了廣義相對論最初的形式,除了引力之外不受其他力時,所有質量足夠小的測驗物體在同一引力場中以同樣的方式運動。
3、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牛頓經典力學、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等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四維時空」的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
4、廣義相對論成為了引力波的觀測和一些高密度天體的研究中的理論基礎之一,也為人們重新認識一些如時間旅行、宇宙學等古老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⑩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變革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藝術歌曲在新中國長成立後十七年的發展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和工作者滿懷熱情地創作了大量豐富表現新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由於特定時代的局限和左的思潮的干擾,五六十年代的歌曲在題材及體裁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獨唱形式的革命抒情歌曲和革命群眾歌曲作為一種時代主流登上了歷史舞台。而重在刻畫個人內心微妙情感的及專業性較強的藝術歌曲創作題材也僅限於毛澤東詩詞、《革命烈士詩抄》以及那些歌頌祖國或贊美軍民魚水情等內容的詩篇,以至於為「五四」以來優秀的作品或者歷代古詩詞譜曲則被視為「禁區」。這導致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歌曲很難有發展的機會,優秀的作品很少。這種狀況一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所改善。音樂家在保留民歌的原有風格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了一些藝術歌曲。如丁善德創作的《槐花幾時開》、《瑪依拉》,孫雲雁創作的《五哥放羊》,徐振民創作的《三十里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