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虛詞的作用
用以構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實字,若夾配以「而」「之」二字,聯成「耳而目之」,就有靈動活躍之義。唐代 劉知幾說:「夫人樞機之發,+ +不窮,必有徐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蓋,發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 史通》卷六《 浮詞》)所以古書用虛詞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隨所可見。例如用「為」字,《 左傳·
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何以聖為?」《國語·晉語》:「將何治為?」《荀子·議兵》:「……何以兵為?」皆因句末,不
加為字,不能成句。還有加「唯」字,《書經·皋陶謨》「百工唯時」,以及《召誥》「無疆唯休」,只「時」與「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
字,《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此句若省「或」字,僅「無不爾承」,則文義匆促,加「或」字, 語氣緩和。若加「之」字,約分為三種:
1. 加「之」字語句聯用,增強語氣。宋人陳叔方說:「老子雲:『……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疊八『之』字,無窮之用,只在於用一助語中耳。」(《 潁川語小》)
2. 為句尾虛指,聯字見意。《詩經·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個「之」字,顯而易見,少「之」字則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 詩經》上到處見之。如《詩經·小雅·正月》:「瞻烏爰止,於誰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詩經》中「之」字甚多,據黎錦熙先生統計,《詩經》用之字共1039個,其中 動詞4個, 形容詞52個,代名詞400個,介助詞583個,以介助詞為最多。(見 黎錦熙《漢語解釋詞論文集》)除文字用之字為 語助外,印文題額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趙匡胤見 開封城門額有「朱雀之門」,便問 趙普何
不寫朱雀門,加之字何用,趙答以助語。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漢代人好以五字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為丞相之印章。後世印文取其偶數,平正,印文多用之
字,如單名不足四字,則為「口口之印」。(參見《履齋示兒編》卷十二「印文榜額有之字」條)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詩
經·邶風·雄雉》「道之雲遠」,以及《瞻印》:「人之雲亡」,只用「道遠」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詩文中類此頗多。
文章必用虛詞才能成文。清劉淇《 助字辨略·自序》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於燕越,柳柳州( 柳宗元)所由發哂於杜溫夫者邪!」(杜溫夫之事見後)這里說古代 文言,必用實和虛字,且「虛字一乘,判於燕越」,充分表明虛詞的重要性。本來,「實」和「虛」具有相反的意義,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惡、丑,沒有假、惡、丑,就沒有真、善、美。
虛詞由實詞而來(詳後),它們都是 假借字,如也、者、矣、爾、耳、乎、邪、焉、哉、之、以、於等字,今日所用都無原來的意義。清 郝懿行說:
「凡語詞(虛助詞)之字,多非本義,但取其聲。」(《爾雅義疏·釋詁下》)所以虛詞有不定的「間」字意義,在句中固為「間」,在句首(如發詞、轉折詞)和
句尾(如歇語詞)亦為「間」。不論它是「中間」「首間」「尾間」,都非其本義,發生了質的變化。變了質的字,不能從其本義去解,而由其所處的位置和讀音以
釋其義。例如「所」字,原為伐木聲或舉木聲,本義為動詞,假借變為名詞的「處所」,如派出所、衛生所,由處所引申而變為虛詞,如「予所否者」,作「若」字
義,發生質變,與本義無關。
2. 虛詞的現代虛詞
詞按照語法功能的區別,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虛詞就是 與「實詞」相對的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著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生關系,發生什麼樣的關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見「《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漢語是虛詞特別豐富的語言,這是由漢語特性決定的。漢語的虛詞是封閉的,包括極不常用的不過1000個左右,掌握漢語幾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副詞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1.表示程度,2.表示範圍,3.表示情緒,4.表示時間頻率,5.表示否定的意義。副詞除了不,沒有,當然以外一般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副詞在句子中做狀語或補語;有的副詞能和連詞合用。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經常附著在名詞、代詞、動詞前邊組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附著在動詞後構成一個整體,相當於一個動詞。
實詞是開放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收實詞五萬多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收了九萬多條,就一般常用的詞來說,大約也在二萬五千左右。虛詞的數目則要少得多,就現代漢語里的虛詞來說,大約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個左右。
虛詞數量雖少,但重要性從總體上說不亞於實詞,就個體說比實詞還要重要。有人把實詞比作人體的血肉、骨頭、毛發,把虛詞比作人體的經絡。這比喻當然也不一定恰當,但這主要在說明虛詞數量雖少卻非常重要。因為虛詞的運用往往會牽涉到整個句子的結構,影響到整個句子的意思。我們要是把某些個實詞(如「桌子」「饅頭」「電燈」)取消掉,對我們說話當然會有些影響,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可是我們如果把現代漢語里的「的、了、吧、不、也、嗎、呢」去掉了,那影響可就大了,就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在漢語中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虛詞在數量上要比實詞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亞於實詞,甚至大於實詞,因此虛詞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比實詞要高得多。像「的」「了」,它們的使用頻率竟高達3~5%,這是任何一個實詞沒法相比的。虛詞在各種語言里都占極重要的地位,而在漢語中尤其顯得重要。漢語就其語法來說是屬於分析型的,它「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既沒有俄語、法語、英語里那種形態標志和曲折變化,也沒有日語、朝鮮語里那種粘附形式。這樣,虛詞在漢語中擔負著更為繁重的語法任務,起著更為重要的語法作用。因此,我們漢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語文修養,外族人要學習漢語,不能不重視虛詞的運用。
實詞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虛詞要用得好,則更難。可能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講煉字、煉詞時,只講煉實字、實詞,不大講煉虛字、虛詞。其實,煉虛字、虛詞是寫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個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而且往往會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歷來被看作是講究修辭的範例。好在哪兒?一般都著眼那個「綠」字。據說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個「到」字,後又改為「過」,又改為「入」,又改為「滿」,改了十幾次,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洪邁《容齋續筆》)。這個「綠」字用得確實好。用「到、過、入、滿」等也不能說不準確,但「綠」所表示的意思要豐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同時又比它們更新鮮、更生動。因此,這個「綠」字確實可以稱得上煉詞的範例。但是,這一詩句中的虛詞「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卻忽略了。
3. 虛詞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一、虛詞是指沒有完整意義的詞彙,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
虛詞特點
1、依附於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
2、不能單獨成句,不能單獨作語法成分;
3、不能重疊。這些與虛詞無詞彙意義有關。
二、現代虛詞
詞按照語法功能的區別,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虛詞就是 與「實詞」相對的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著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生關系,發生什麼樣的關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漢語是虛詞特別豐富的語言,這是由漢語特性決定的。漢語的虛詞是封閉的,包括極不常用的不過1000個左右,掌握漢語幾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副詞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經常附著在名詞、代詞、動詞前邊組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附著在動詞後構成一個整體,相當於一個動詞。
實詞是開放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收實詞五萬多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收了九萬多條,就一般常用的詞來說,大約也在二萬五千左右。虛詞的數目則要少得多,就現代漢語里的虛詞來說,大約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個左右。
虛詞數量雖少,但重要性從總體上說不亞於實詞,就個體說比實詞還要重要。有人把實詞比作人體的血肉、骨頭、毛發,把虛詞比作人體的經絡。這比喻當然也不一定恰當,但這主要在說明虛詞數量雖少卻非常重要。因為虛詞的運用往往會牽涉到整個句子的結構,影響到整個句子的意思。我們要是把某些個實詞(如「桌子」「饅頭」「電燈」)取消掉,對我們說話當然會有些影響,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可是我們如果把現代漢語里的「的、了、吧、不、也、嗎、呢」去掉了,那影響可就大了,就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在漢語中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虛詞在數量上要比實詞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亞於實詞,甚至大於實詞,因此虛詞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比實詞要高得多。像「的」「了」,它們的使用頻率竟高達3~5%,這是任何一個實詞沒法相比的。虛詞在各種語言里都占極重要的地位,而在漢語中尤其顯得重要。漢語就其語法來說是屬於分析型的,它「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既沒有俄語、法語、英語里那種形態標志和曲折變化,也沒有日語、朝鮮語里那種粘附形式。這樣,虛詞在漢語中擔負著更為繁重的語法任務,起著更為重要的語法作用。因此,我們漢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語文修養,外族人要學習漢語,不能不重視虛詞的運用。
實詞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虛詞要用得好,則更難。可能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講煉字、煉詞時,只講煉實字、實詞,不大講煉虛字、虛詞。其實,煉虛字、虛詞是寫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個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而且往往會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歷來被看作是講究修辭的範例。好在哪兒?一般都著眼那個「綠」字。據說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個「到」字,後又改為「過」,又改為「入」,又改為「滿」,改了十幾次,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洪邁《容齋續筆》)。這個「綠」字用得確實好。用「到、過、入、滿」等也不能說不準確,但「綠」所表示的意思要豐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同時又比它們更新鮮、更生動。因此,這個「綠」字確實可以稱得上煉詞的範例。但是,這一詩句中的虛詞「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卻忽略了。
三、古虛詞
文言虛詞共18個,分別是: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因、 於、與、則、者、之
古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字,其中一部分相當於現代的虛詞。虛詞不能獨立成句,只有配合實詞來完成語法結構。虛詞對實詞有協助作用,這類詞包含介、連、助、嘆、副、象聲六大類。虛詞在聯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聯只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之千里。巧妙運用虛詞,可使聯句增色,情趣斐然。
4. 虛詞的演變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NXB198104012.htm
5. 虛詞『』也『』的用法
虛詞「也」用法例析
「也」在文言中主要是作為語氣助詞使用的。根據其在句中所處位置和表達的語氣,將其用法簡要歸納如下:
一、表判斷語氣
「也」表判斷時,有以下幾種情形:
(1)與「者」構成「……者,……也」形式的判斷句。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游褒禪山記》)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與「者」構成「……者也」形式的判斷句。如:
1、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2、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3)單用在句末,表判斷。如:
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於國也》)
2、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
3、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單於益驕,非漢所望也。(《蘇武傳》)
有時,「也」在表判斷的同時兼表感嘆。如: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國論》)
2、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
二、表陳述語氣
「也」表陳述語氣時,一般不譯。有兩種情況:
(1)與「者」組成「者也」的形式,用在句末。如:
1、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游》)
(2) 單用在句末,表陳述語氣。如:
1、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逍遙游》)
三、表疑問語氣
「也」表疑問語氣時,一般用在句末。可以譯為「呢」等。如: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於國也》)
2、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
四、表感嘆語氣
「也」表感嘆語氣時,可譯為「啊」等。如:
1、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五、表提頓語氣
「也」表提頓語氣時一般用在句中,有助詞的語法功能。如: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勸學》)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五、「也」有時可與其它虛片語合使用,強調一定語氣或語意。如
1、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也哉」表感嘆)
2、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也哉」表感嘆)
3、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也者」表反詰)
4、唯求則非邦也與?(同上,「也與」表反詰)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同上,「也已矣」加強語氣)
6. 語文中的虛詞是什麽
常見的文言文虛詞是:而、何、乎、乃、其、旦、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等,下面對這18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作如下例釋。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365
7. 現代漢語的虛詞源於古代漢語,沿用至今.基本沒有什麼"發明創造
現代漢語的一些虛詞確實源於古代漢語,但還是有自己的特殊含義和使用環境。
8. 虛詞的使用
虛詞使用中的八個注意點
虛詞的使用是近年來高考的常見內容。由於虛詞種類繁多,用法靈活,考生掌握起來有較大難度。筆者通過對近年來高考試題和高考模擬題的整理歸納,總結出虛詞使用中的八個注意點:
一、 吃透規定
有些虛詞,在使用過程中有范圍、語法等方面的特殊的規定,只有吃透這些要求,才能做到准確運用。如:
(1) 趙明十分詫異地問:「難道他到現在還沒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
(2) 他非常用心地寫生,以致野地里颳起風沙來也不理會。
(1)句中,「或者」不能用於疑問句,應換用「還是」;(2)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結果,但多指不好的結果,而「不理會颳起的風沙」,只能說明他「用心」,說不上「不好」,應換用「以至」。
二、 把准詞性
虛詞的詞性不同,其語法特點和語法功能也不同,我們只有把准了詞性,才能做到准確使用。如:
(3) 他常常寫小說,偶然也寫寫詩。
(4) 句中,「偶然」是形容詞,它不能充當「寫寫」的狀語,應該換用副詞「偶爾」。
三、 擺正位置
虛詞的擺放位置必須根據句子的語法需要和虛詞自身的表意特點來確定,而不能錯位。如:
(4)他因為名字上有個「海」字,年紀又比大夥長兩三歲,所以,大家都叫海哥。
(5) 經過他長達三年的苦心研究,終於在新品種的研製開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6) 至於我報考師范類院校,是既定方針,哪所學校放在第一志願,不定期沒做最後決定。
復句中,前後分句的主語如果一致,關聯詞語應該放在主語後,反之,則在主語前,(4)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語是「他」,後面分句的主語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為」應調到主語「他」前面。
(5)句中,「經過」放在「他」前面,與「……研究」構成介賓短語,充當該句的狀語,造成了該句主語的殘缺,所以應該把「經過」調到主語「他」之後。
(6)句中,「至於」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後一件事上,而該句把它放在第一件事「報考哪類學校」之前,導致了擺放的錯位,應該把它放在後一件事「決定哪所學校為第一志願」之前(即「哪所」之前)。
四、辨析異同
近幾年考查近義虛詞選取用的試題屢見不鮮,要准確地選用虛詞,就必須辨析出它們的異同點,然後依據具體的語境作出取捨。如:
(7)其實,就是在封建時代,有識之士 官民關系也曾作過顯示著進步意義的闡述,有的還付諸了行動。
A、關於 B、對於
(8)他們學習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決心統籌安排,因地制宜, 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A、逐步 B、逐漸
「關於」「對於」都引進涉及的事物,但「關於」表示關聯、涉及的事物,「對於」用於指出對象。(7)句中「對於……作闡述」,旨在指出對象,故應選用「對於」。
「逐步」「逐漸」都表示事物的發展進程,但「逐步」側重於分步,「逐漸」側重於漸進性,(8)句中「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分步實施的,故應選用「逐步」。
五、對應搭配
有些虛詞需要與實詞或者其它虛詞搭配使用,在搭配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對應。如:
(9)一個人的性格不是生來具有的,而是由於他的家庭和社會條件決定的。
(10)不管學習和工作條件這么艱苦,師生都不怕。
(11)為學生減負,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因此,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
(12)要認真學習歷史,無論是中國的和外國的。
(9)句中,介詞「由於」不能與動詞「決定」搭配,應該把「由於」改為「由」;
(10)句中,關聯詞「不管」不能與代詞「這么」搭配,只能與「多麼」搭配;(11)句中的關聯詞「不只是」表遞進,「而是」表並列,二者搭配不對應,應將「而是」改為「而且是」;(12)句中,關聯詞「無論」不能與連詞「和」搭配,只能與連詞「還是(或者)」搭配。
六、辨明關系
為了表明或強化詞語之間、短語之間和句子之間的關系,常常需要使用虛詞,在使用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辨明關系,否則就會發生關系混淆、關系顛倒或強加關系等使用錯誤。如:
(13)水庫建成後,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旱,莊稼也能保收。
(14)他們取火烤煮食物,大大減輕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為原來向前突出的嘴巴向退縮。
(15)這本書已經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較大的修改。
(13)句中,「十年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兩種情況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現,所以不能使用表並列關系的「和」,只能用表選擇關系的「或」,該句犯了「關系混淆」的使用錯誤。
(14)句中,「嘴巴向後退縮」是「嘴巴所用力量減輕」產生的結果,而不是產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為」,只能用表結果的「所以」,該句犯了「關系顛倒」的使用錯誤。
(15)句中,「出版多年」與「作較大修改」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應刪去「所以」,該句犯了「強加因果」的使用錯誤。
七、謹防脫漏
虛詞的脫漏會直接導致成份的殘缺,甚至影響到語意的表達,必須謹防。如:
(16)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17)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材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
(16)句中,「在」後面缺少搭配的詞語,導致了成分的殘缺,應在「形象」後面補上「方面」,構成介賓短語,充當「有」的狀語.
(17)句中,由於缺少虛詞造成了句子的歧義,是對護林員"揭發問題"感到氣憤,還是對"林業局帶頭偷運林材"感到氣憤?按照語意邏輯,應是對後者感到氣憤,所以應在"揭發"的後面補上助詞"的".
八.刪除贅余
虛詞的使用往往應切合語境的需求,如果隨意濫用,往往會造成語意的累贅.重復,甚至破壞句子的結構.如:
(18)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深受廣大消費者所歡迎,因為它強化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19)當個體權益受到無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踐踏時,當事人應訴諸於法律,切不可採用個人行為私自解決.
(20)對於凡是在科學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學家.技術人員都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18)句中,"受……歡迎"是一個完整的表意結構,再用"所"就顯得累贅;(19)句中,"諸"是一個文言合音詞,相當於"之於",已包含有一個"於"字在內,再在後面加"於",就造成了重復;(20)句中,"對於…….科學家.技術人員"構成了一個介詞結構,充當該句的狀語,這就造成了該句主語的殘缺,所以,應刪去"對於",讓"科學家.技術人員"充當主語.
9. 虛詞"為"的所有用法
一)(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②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除表被動外,一律讀作去聲) 1.表被動(讀wéi),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馬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了,為著。 ①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為了)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為了)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魚我所欲也》,為了)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④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⑤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後》介詞 替
4.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對")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向") ③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對)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讀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疑問或反詰。
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6.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作「因為」「由於」。 ①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虎丘記》,因為。)
10. 虛詞「者」的用法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例句: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白話譯文:有再說讓長安君為人質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臉上吐口水!
出處:先秦·劉向《觸龍說趙太後》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例句: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白話譯文: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
出處:漢代·司馬遷《史記》《赤壁之戰》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例句:言之,貌若甚戚者。
白話譯文:他說著(這些話),臉上露出非常悲傷的申請。
出處: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例句: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白話譯文:尋找一個能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出處: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例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白話譯文:廉頗趙國優秀的將領。
出處: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語氣詞。
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例句: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白話譯文:為什麼這樣呢?為的尊重(你們)大國的威嚴以表示敬意啊。
出處: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者拼音:zhě
釋義:
1、用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片語後,並與其相結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時等:讀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來者。
2、助詞,表示語氣停頓並構成判斷句的句式:陳勝者,陽城人也。
3、這,此(多用在古詩詞曲中):者個。者回。者番。者邊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兩者[liǎng zhě]
台灣女歌手張懸演唱的一首歌曲。
2、謁者[yè zhě]
官名。
3、匠者[jiàng zhě]
木工;工匠。
4、之者[zhī zhě]
唐宋時習語。
5、刑者[xíng zhě]
受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