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第一個創立科學科學教學法的是孟子,孔子,老子,墨子
孔子吧 歷史上第一個有教無類的老師,給平民上課,在六國建立學校。
2.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具體為:
1、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
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
3、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4、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積極主動地去說教。
(2)墨子教學孔子創造擴展閱讀
墨子的教育教學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准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認為: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
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3. 孔子,孟子,墨子主張的學說
孔子
孔子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雖然他自稱"述而不作",而實際上他在諸子百家爭鳴之前夕,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觀、人道觀、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哲學思想體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學范疇的邏輯展開,其哲學思想體系可概括為:"命--禮--仁--知--中庸"。"仁"是其核心。但體系中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貫通的。它們各自都可以看作為"一"貫通於其他部分。孔子哲學思想體系中也包含著矛盾。後世的儒者或其他學派的學者,或發展其中積極一面,或誇大其中消極成分,使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變化。
孔子認為刑罰並不是統治民眾的主要手段,當政者對人民應實行"德治",以便感化他們,服從於自己的統治。但是在民眾起來公然進行反抗的時候,他又主張實行暴力鎮壓,做到"寬猛相濟"。孔子還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既要保證百姓能過上溫飽的生活,又要擁有完備的武裝力量,以便鎮壓民眾的反抗和抵禦外部的入侵。尤其重要的是,國家的政令不能朝立夕改,要能夠取信於民。孔子還主張治理國家必須能夠「舉賢才」。 孔子還把"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作為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
孟子
「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A、主張尊王賤霸,實行王道。
王道和霸道:王道——以德服人「以德行仁者王」。霸道——以力服人
B、認為實行仁政,必須重民。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有「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孟子提出了「養浩然之氣」的命題,這一命題成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內容。這個浩然之氣,指的是一種道德的精神狀態。它是孟子所闡述的人格標准,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種人格精神。
孟子學說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唐代以後,《孟子》一書被當做經典。南宋朱熹將其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孟子被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墨子
墨子對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有深切的體會,激烈反對「富侮貧,貴傲賤」,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財的要將財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這樣可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但是這種「兼愛思想」抹煞了階級對立的事實,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又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等主張,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也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非正義戰爭。
4. 墨子、孔子、孟子分別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孔子分別是墨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不是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大家
5. 孔子和墨子的故事、簡介
墨子,漢族。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人權活動家。
(約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出生於山東滕州,也有少數學術界人士認為墨子出生於河南魯山。
【墨子生卒考】
[編輯本段]
錢穆
墨子生年,自司馬遷已不詳,僅附著於《孟荀列傳》,雲:「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二說相較,後者為是。《漢志》雲:「墨子在孔子後,」《後漢書 張衡傳》注雲:「公輸般與墨翟並當子思時,出仲尼後,」皆是也。余考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後,五十年前。時墨子年三十餘,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當死於其時,年壽蓋逾八十。(葛洪《神仙傳》:「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學道。」孫詒讓《閑詁》謂其說虛誕不足論。然墨子年壽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壽八十二,後世遂謂其入山學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則此事無足深論。)上推墨子生年,當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猶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啟超《墨子年代考》頗精密,然謂墨子生於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間。)約當孔子卒後十餘年,卒於周安王中葉,(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約當孟子生前十餘年,則猶微有誤。余考墨子之生,至遲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後十年。其卒當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較梁《考》移前十許年。以止楚攻宋一事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謂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於鄭繻公被弒之後三年。因謂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鄭繻公被弒,在安王六年,故黃式三謂魯陽文君將攻鄭,在此年也。即棄去一年計之,鄭繻被弒後三年,亦僅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蓋一時之誤。
《淮南 要略》稱:「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蓋墨子初年,正值孔門盛時,故得聞其教論,受其術業,非謂墨子親受業於孔子也。《墨子 耕柱篇》:「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對曰雲雲,子墨子聞之,曰:葉公未得其問,仲尼亦未得所以對。」今按:墨子幼年,正當孔子晚節,或竟不及與孔子並世。孔子游蔡,遇葉公,墨子尚未生。此雲聞其問答,亦得之傳聞,非謂其時墨子已生,有知識,能雲雲也。《耕柱篇》又載子夏之徒問鬪於子墨子。孫詒讓《墨子閑詁》曰:「《史記索隱》引《別錄》雲: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後。」此亦誤。《論語》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豈得謂子張在子夏後?謂墨子年事較晚於子夏則可,謂墨子在七十子後則非也。
【生平】
[編輯本段]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出生在山東棗庄市木石鎮。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許是洞察到人性的弱點,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揚敬天事鬼,以震懾當時權力不受約制的天子國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觀,也因此受到後人的曲解與批評。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觀。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盤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在《荀子》 、《韓非子》 、《莊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這就是後來他寫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戰制戰、以術制術、以器制器。為此,他寫了《非攻》、《備城門》等一系列軍事名篇。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232.html?wtp=tt
回答者: zwlmagician - 經理 五級 9-2 19:04
我來評論>>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75% (3) 不好
25% (1)
相關內容
• 如果物質分割的條件是「化學變化」,則《墨子》中說...
• 墨子講述魯人葬父的故事,是想說明什麼道理?
• 《墨子》,現在一般認為是() 和()對墨子言行的輯錄
• 墨子發明過連弩嗎?
• 子禽問墨子>的譯文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墨子 簡介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墨子
中文名稱: 墨子
又 名: 墨翟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生 卒 年: 約480~420
生平簡介
墨子(約前480~前420)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家創始人。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他曾仕於宋,為大夫,又到過衛、齊、楚、越諸國。楚惠王時,公輸般作攻戰之具,打算為楚攻宋。墨子聞訊,行走十晝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書。他和楚貴族魯陽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跡僅此。
墨子有著作傳世。《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有七十一篇,後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僅五十三篇。其中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者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其餘大都為墨家後學所作。其中《經》、《經說》和《大取》、《小取》,均屬名辯之作,以討論人的認識論和邏輯學等問題為主,可能成書於戰國晚期,故為集名辯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戰國名辯之學的重要材料(見《墨經》)。《備城門》、《雜守》等十一篇,主要講城守之術,應為兵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種見證。還有如《親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說,墨家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墨家和儒家都以《詩》、《書》為經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兩家不但在學術淵源上不盡相同,而且長期以來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據《墨子》可知,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墨家在戰國是一重要學派,和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其徒屬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較有名者有禽滑□、縣子碩、公尚過、隨巢子、胡非子等。《韓非子》說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後學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
當時人稱活動於齊、魯、宋等地的墨徒為東方之墨者,稱活動於楚、越者為南方之墨者。墨徒進入到秦國者也不少,從惠文王時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禮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號令門》篇即出於秦國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國具有較大的勢力。
墨徒對自己要求較嚴,《莊子》說他們「以繩墨自糾,備世之急」。特別在生活奉養上提倡「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從而形成了墨徒與別家所不同的一種獨特形象。墨徒之間還組成紀律嚴格的組織,以精於墨理者為首領,號曰「鉅子」。「鉅子」死則另傳他人。墨徒以鉅子為聖人,「鉅子」權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淮南子》說「鉅子」可以指揮其徒屬「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後,陽城君等貴族反對吳起而失敗,墨家「鉅子」孟勝效忠於陽城君,其徒屬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難。
從西漢開始,墨學不再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為《墨子》作注釋,僅西晉魯勝曾為《經》、《經說》作注。宋鄭樵說《墨子》還有樂舌注,不過魯、樂之書都未流傳下來。清代學者因治經而兼及諸子,於是盧文□、孫星衍、畢沅等又都為《墨子》作校注。清末孫詒讓《墨子間詁》為各種墨注中之最佳者。
回答者: josheng - 初入江湖 二級 9-2 19:05
墨子,漢族。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人權活動家。
(約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出生於山東滕州,也有少數學術界人士認為墨子出生於河南魯山。
回答者: miaozhun - 秀才 三級 9-2 19:06
墨子(約前480~前420)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家創始人。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他曾仕於宋,為大夫,又到過衛、齊、楚、越諸國。楚惠王時,公輸般作攻戰之具,打算為楚攻宋。墨子聞訊,行走十晝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書。他和楚貴族魯陽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跡僅此。
墨子有著作傳世。《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有七十一篇,後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僅五十三篇。其中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者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其餘大都為墨家後學所作。其中《經》、《經說》和《大取》、《小取》,均屬名辯之作,以討論人的認識論和邏輯學等問題為主,可能成書於戰國晚期,故為集名辯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戰國名辯之學的重要材料(見《墨經》)。《備城門》、《雜守》等十一篇,主要講城守之術,應為兵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種見證。還有如《親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說,墨家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墨家和儒家都以《詩》、《書》為經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兩家不但在學術淵源上不盡相同,而且長期以來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據《墨子》可知,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墨家在戰國是一重要學派,和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其徒屬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較有名者有禽滑□、縣子碩、公尚過、隨巢子、胡非子等。《韓非子》說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後學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
當時人稱活動於齊、魯、宋等地的墨徒為東方之墨者,稱活動於楚、越者為南方之墨者。墨徒進入到秦國者也不少,從惠文王時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禮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號令門》篇即出於秦國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國具有較大的勢力。
墨徒對自己要求較嚴,《莊子》說他們「以繩墨自糾,備世之急」。特別在生活奉養上提倡「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從而形成了墨徒與別家所不同的一種獨特形象。墨徒之間還組成紀律嚴格的組織,以精於墨理者為首領,號曰「鉅子」。「鉅子」死則另傳他人。墨徒以鉅子為聖人,「鉅子」權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淮南子》說「鉅子」可以指揮其徒屬「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後,陽城君等貴族反對吳起而失敗,墨家「鉅子」孟勝效忠於陽城君,其徒屬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難。
從西漢開始,墨學不再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為《墨子》作注釋,僅西晉魯勝曾為《經》、《經說》作注。宋鄭樵說《墨子》還有樂舌注,不過魯、樂之書都未流傳下來。清代學者因治經而兼及諸子,於是盧文□、孫星衍、畢沅等又都為《墨子》作校注。清末孫詒讓《墨子間詁》為各種墨注中之最佳者。
孔子(前551-前479) :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魯國司寇,後周遊列國。晚年又收徒講學,弟子相傳有三千人。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仁」的執行又要以「禮」為規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自漢以後,經過不斷補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影響極大。著作有《論語》。
6. 墨子在教學中有哪些主張
墨子在教學中特別注意教導學生要學用結合。他反對孔子「君子述而不作」的主張,堅持傳述與創作並重。他認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不能有所創造,人類社會也就不會有文明進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方作的主張來看問題,那麼古時發明弓、甲、車、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現在根據這些發明製作弓、甲、車、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的,則其所述,豈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見孔儒的主張是荒謬的。因此,他極力主張和提倡「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學生述作並重,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反對那種只說不做,只講空話的學風和作風,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為「盪口」。
7. 孔子和墨子都作出了那些貢獻
孔子開創儒家學派
編纂《春秋》,修訂「五經」
創辦私學,打破傳統貴族教育
墨子開創墨學
8.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較
孔子: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老實、謙虛、時常復習等教育主張。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導接受者學習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兩方面。
1、人須受教育,近於禽獸。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墨子: 1. 墨子十分重視因材施教。
2. 特別強調言行的一致。認為學要落實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實踐觀念。
3. 持積極的教育方法,主張「強說人」。認為儒家的「不扣則不鳴」的方法很消極,會錯過教育時機。
荀子:1荀子認為教師工作是崇高而偉大的政治職業,只有儒者和君子聖人來承擔;教師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的職業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2荀子十分強調教師的尊嚴,以為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
3荀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具有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採用的決定作用。
謝謝,望採納!
9. 墨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強調「染不可不慎也」。從「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觸發,
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對所有人都能做到「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雖不叩必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說教。也不滿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強調「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與古代不同,必須重在創造。他重視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他還注意到施教過程中應顧及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量力而行原則的教育家。與儒家教育異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10. 孔子的教育思想與墨子的教育思想之比較
孔子的教育主張:
1、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不要差別對待學生,還提倡「因材施教」,意思是說在教學上要有差異性,針對學生各自的特點進行教學。
2、孔子提出啟發式教學,要求老師在學生認真思考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和啟發。
3、主張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要反復復習學過的知識,每一次復習都能從書中得到新的知識。
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教育的不同之處:
1、儒家強調「仁」,仁就是愛人的意思,但儒家強調的愛是有差別的愛。墨家也強調愛,但墨家的愛是「兼愛」,就是無差別的愛,愛所有人。
2、儒家強調道德上的教育,墨家除了道德上的教育,還主張科學技術上的教育。
3、儒家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啟發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老師只負責啟發學生。墨家則強調主動去找學生說教。
儒家和墨家學派的相同點: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流派,都是入世的思想,都主張愛人,關心國家,關愛社會。
(10)墨子教學孔子創造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