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名人發明發現的故事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138回答者: QQTTAA - 中級弟子 二級 2007-5-6 14:21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287 2009-4-20
• 關於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94 2007-8-2
• 科學家發明故事 140 2009-3-8
• 科學家無意發明故事 40 2008-4-22
•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有哪些 44 2008-10-3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科學家 發明 發明 故事
其他回答 共 3 條
http://..com/question/1673763.html?fr=qrl3
這里有你想要的科學家發明故事吧..快看吧.對你有用
回答者: 奧斯曼騎士 - 高級魔法師 五級 2007-4-25 20:42
5月24日 19:28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② 三年級日記 我的發明
有句諺語:「需要為發明之母」。看英國《每日郵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 (日期 2/27 刊登),內容是介紹一些無用的發明。看完這篇文章,雖然會覺得有些發明挺多此一舉且感覺挺搞笑的;不過有些發明個人倒挺想買耶!可能是從來沒看過、沒用過這些產品,會覺得挺新奇啊! (紅色者覺得自己應該是用不到)
1. 夾餐巾紙項鏈 (CAT NAPKIN CHAIN)
由兩只貓形狀做成的項鍊,用來防湯汁滴到衣服上。可以把它藏在衣服內,等進餐時用到,是不是很另類呢?是說你會想在脖子上掛上這東西嗎?或許愛貓人士會因為那兩只可愛的貓而購買吧!?
2. 披薩叉子 (PIZZA FORK)
這叉子除了可以幫你切披薩之外,還可以將它當叉子用。嘿~我吃披薩都是用手抓耶,這東西應該是發明給斯文人用的吧?
3. 寵物按摩器 (PET MASSAGER)
一款讓人類忌妒的發明!阿貓阿狗真是好命,還有這種專門的按摩器啊!相信愛狗愛貓人士一定搶著買,搶到缺貨羅~
4. 魚兒訓練器 (FISH TRAINING KIT)
你家有憂傷、孤僻自閉的魚兒嗎?沒關系買了這套產品,可以讓他走出孤寂~哇,這可不能讓愛魚成痴的老公看到,他肯定買來給他的魚兒解悶啊!可以踢足球、投籃,好酷呢!
5. 啞鈴鬧鍾 (SHAPE-UP DUMBBELL ALARM CLOCK)
鬧鍾在哪裡呢?原來在啞鈴的肚子里。早上鬧鍾響起時,只有當你連續向上推舉30下啞鈴後,鬧鍾聲才會停止。它的目的是為了讓懶蟲早起健身。
不過遇上像我這樣的懶蟲,應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還是將頭蒙進被子里,繼續呼呼大睡。
6. 手套靴子烘乾器
下雨或是從雪地里回到家手套或是靴子濕透了,此時這個烘乾器派上用場。冬天還真有這樣的困擾,覺得濕濕的手套或是靴子總想把它烘乾,結果是用吹風機解決,但是效果不怎樣,這器具老實說我會想買耶~
7. 廁所閱讀桌 (THE LOO READ)
這個可伸縮的平台應該是造福了上廁所時喜歡看書報雜志的朋友吧!(我也是其中之一) 很方便耶~還可以用來玩拼圖或是當化妝台。
8. 單手看書器
可以單手看書,另外一手忙著吃東西或是做別的事情,是說我單手就可以拿書了,干麻用這東西呀? 且到時翻書還是要用到另一手啊!不如發明一個自動翻書器?
9. 吹乾耳朵器
有必要嗎?用毛巾不就好了?
10. 雷射剪刀
這項發明美意雖好,讓人們剪紙時不需要擔心剪不直,只要靠著這雷射線就可以剪出好線條,但是卻有人批評若是手顫抖效果仍是不佳,沒用過不知道耶。
11. 攜帶型冰淇淋球
你想吃冰且自己動手作嗎?只要在這顆球內裝入冰、奶精跟鹽,把玩這個球大約二十分鍾之後就有現成的冰淇淋享用~唉啊,買現成吃不就好了嗎?
12. 狗狗護目鏡 (Doggles)
讓你的狗狗戴上這種眼鏡,可以防紫外線陽光或是臟東西、昆蟲跑進眼睛~呼真是好狗命啊
13. 電動冰淇淋盒
如果你是個愛吃冰淇淋,卻是有點懶轉動手腕舔冰淇淋的人,這個發明可以讓你只伸出舌頭去吃冰淇淋,不需要費力只需動口,實在看不出來這發明哪裡好用耶~可能我不是那麼愛吃冰淇淋吧!
14. 分叉筆尾 (Pen Again)
據說使用這種人體工學發明的筆可以讓疲勞遠離你;不過我現在都不太用筆寫字了啊,都是用打電腦比較多耶~
15. 長袍毯 (SLANKET)
長袍毯強調其「非常柔軟、輕盈、舒適」,人們穿上它,就可以非常暖和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那跟蓋上一條普通毛毯看電視有什麼區別呢?
看完這幾種發明,你覺得哪一種發明最不中用呢?哪一種發明會最想買呢?
如果有意思訂購或是知道價格,請自行上此網站看這則新聞原文版 → 按我 每項發明後面都註明了銷售網站。
Technorati 的標簽:KUSO,發明,創意,設計,產品,有趣,生活
③ 三年級作文寫一種發明創造明創
小發明小創造復
前我住在我的老家制那裡經常停電,使我們全家陷入了思考中!
記得一天晚上,我正在寫作業,突然停電了,可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完呢,家裡也沒有蠟燭,這可怎麼辦呢?我左思右想,可還是一籌莫展。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我從一本書上看到土豆也可以做成電池給燈泡供電呢!你知道嗎?」緊接著,爸爸給我講了土豆電池的做法,我還是半信半疑,很好奇,決定親自動手試一試。我按照爸爸給我講的方法從廚房裡拿來了8個土豆,把8個土豆排成兩行,再從家裡壞了的錄音機上取下導線纏繞在銅棒、鋅棒上,然後用膠帶粘好,再把銅棒和鋅棒順序錯開地插在土豆上。最後我又把小燈泡接到電線頭上,發現燈泡亮了。我又可以繼續做作業了。我又驚又喜,高興得蹦了以來!
後來爸爸又告訴我:土豆細胞液里含有類似電池的化學物質,由於鋅棒比銅棒活潑,鋅棒不斷失去電子變成鋅離子進入土豆細胞液,而銅棒上則接受鋅棒上的電子,於是在鋅棒和銅棒之間就形成了電流。一個土豆產生的電壓較小,8個土豆連在一起,也就足以讓燈泡亮了。經過多次實驗,我又發現很多的蔬菜或者水果都可以發電,所以停電就不用發愁了!
④ 名人發現和發明的故事簡短。
1、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
這項偉大的發明,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
2、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
1976年,愛迪生開始生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3、牛頓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4、萊昂納多·達·芬奇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達·芬奇的工作日誌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果缺少簡單的復雜的數學運算,那科學將會是什麼樣子。
達·芬奇堪稱文藝復興開山鼻祖,他能畫(比如傑作《蒙娜麗莎》),能雕塑,也能發明。他那至今令全世界著迷的日記,描繪勾勒了從人體到直升機和坦克的很多事物。
達·芬奇日記長達13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吃驚,你若知道達·芬奇當時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時,那簡直就是驚詫了。
5、亞歷山大·貝爾
「你能聽到我講話嗎?」
「是的!」
我們能聽到對方講話,多虧了亞歷山大·貝爾發明的電話。現在有那麼多的電話提供商,但正是亞歷山大·貝爾的功勞造就了世界第一個(也是實力最強的)電話公司——貝爾電話公司。
貝爾並不只是個單打一的奇才,他的研究思想涉及空調(實際上他在自己屋裡就搞了原始的空調系統)、水翼船及信息磁存概念(該概念導致生前從未見到的創新發明——電腦)等。
亞歷山大·貝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探測器的發明者,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4)寫名人的發明創造發現三年級日記擴展閱讀:
避雷針的發明:
歷史上關於避雷針的發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
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⑤ 三年級寫一篇關於我想發明的,材料,外行,用途,發明原因的日記
現在社會上,男人們買煙,送煙和抽煙都象徵著地位、金錢。他們聚在一起,聊聊天,抽抽煙,把家裡弄得烏煙瘴氣,空氣嚴重受污染。我爸也不例外,在沒媽媽的管束下,一天不知要抽多少根煙。我 就決心要制止他們。
記得小時候,我在牆上貼上「NO SMOKING」的字牌,以及專門設定「專門吸煙室——家用W.C」。但叔叔門看了無數遍,也無動於衷,照樣抽煙。盡管我見了也會拉拉扯扯把他們推進「W.C」,他們也只是稍微應付我一下,滅了煙。每當我走出"W.C"轉一個身,他們就又點一根。那麼我見了就會不由分說的一次又一次的這樣做。大人么也不知疲倦地隨著我,彷彿在動小孩玩一般。最後,還是我先厭倦,「放棄了」。他們也許在暗暗得意,或驚訝自己的耐心。結果,只要有煙的地方就總有一股濃濃的、刺鼻的煙味,彌漫在空氣中……
抽煙有四大害處:1有害健康;2污染環境;3火災隱患;4損害家庭和睦。所以,針對以上4點,我設計了一件物品:煙的外套——煙殼。它是一種特殊的有機玻璃(超薄型)加上某種化學物質合成的,要求耐熱,耐火,更不會變形。發明步驟如下:煙殼有兩部分組成:煙殼底座與煙殼管。
首先我們把煙點著,只要打開底座與煙殼管,就能點燃煙。然後把底座關上,使煙灰聚集在底座,從而減少了垃圾。你就會問我,在煙殼里有沒有空氣,煙怎麼能燃燒?這個秘密就藏在煙殼的上半部分,煙管設計成了針尖般的網狀,供空氣進出……煙已抽完,只需將煙蒂往煙管里輕輕一按,煙自然就熄滅了。
怎麼樣?我的發明不錯吧?
⑥ 名人發明創造的事例400字
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br><br>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br>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br>「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br>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br>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br><br><br>魯迅爭分奪秒 <br><br>魯迅,原名周樹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br>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br>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br>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br><br><br>-------------------------- <br>王亞南睡三腳床<br><br>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br>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壽命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br><br>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br>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br>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br><br>聚螢讀書 <br><br>車胤,生於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br>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幹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麼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br>車胤不斷苦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麼集會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⑦ 名人發現的發明故事
諾貝爾(1833~1896),是瑞典大化學家,被譽為「炸葯大王」。他出
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父親熱愛科學,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世
界上沒有的東西。有一年,諾貝爾家失了火,弄得家中一貧如洗,只得漂洋
過海到俄國謀生。父親開了一家日用五金商店,還設了一個裝滿機械和各種
化學葯品的小實驗室,在經商之餘從事科學實驗。
小諾貝爾經常看到工人為了開鑿鐵路在荒山野嶺手拿鐵鎬砸石頭,既費
勁又費時。父親發明了一種炸葯,不費勁地把大山劈開了。他對這種神奇的
炸葯著了迷,喜歡陪父親汔在實驗室里。他記熟了各種化學物品的名稱,常
向父親提出各種不懂的問題,父親總是耐心地給他講解,還指導他做小實驗。
諾貝爾 17 歲的時候,父親決定讓他去周遊世界,開開眼界。他興奮地問
父親:「我這次旅行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嚴肅地說:「你隻身離家,遠渡
重洋,是為了學習各國新的科學和技術。明白嗎?」諾貝爾點點頭。
諾貝爾遵照父親的旨意,先後到了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又去英國參加
了世界博覽會,最後橫渡大西洋,到美國的機械工廠當了一名學徒工。
諾貝爾這次旅行整整用了兩年。他除了盡情觀賞了世界各地的奇異風光
外,還學習了許多新的科學技術和一些科學實驗,拜訪了著名科學家、教授
和學者,大大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諾貝爾回到祖國,繼承父親研製炸葯的事業,有一次在實驗室里做實驗,
突然炸葯爆炸,他差點兒被炸死,實驗室也炸毀了。但他不灰心,又進行了
上百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炸葯的專利使他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他臨終前
留下遺囑:將全部財產捐獻出來,設立學術獎金,鼓勵全世界一切獻身於科
學事業的人。